3.地球的内部
- 格式:ppt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15
11.地球的内部【教材分析】《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课内容。
通过四年级学习,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因此地球对学生来讲不再是陌生,本课将带领学生认识陌生和深奥的地球内部。
本课内容深入前两课本质层面,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壳运动模式,初步了解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表发生全球性或小范围的海陆变迁,能初步从宏观层面解释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
先让学生根据地表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作出的猜测。
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或靠近或远离、或挤压或抬升的现象,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
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菊石化石、鱼龙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比较今天的地球与两亿年前的地球有什么不同,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几乎一无所知。
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五年级学生具备了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进而本课学习对地球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等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内部情况是科学家根据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现象或采用特殊方法获取信息后推测出来的,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深度不同的圈层。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3地球的内部,|湘科版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的科学探究 1.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测。
2.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测。
3.能制作出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究、开发利用进展大胆的想象。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局部组成。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环境的猜测教学准备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牙膏、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煮熟的鸡蛋。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课件:地球的外表图片。
2.谈话:请看,这是地球的外表,有什么?我们知道了地球外表的样子,那地球内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提醒并板书课题:3.地球的内部。
二。
新课。
〔一〕理解地球内部的环境。
1.引导学生领悟理解球内部环境的方法。
〔1〕过渡:同学们,我们的眼睛能直接看见地球的内部吗?那么,我们要采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地球内部的样子呢?〔2〕教师:有些物体,我们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得到。
例如:我们身体内部的心脏,我们能看见吗?但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感觉到心脏的存在?〔用手紧紧的按住胸部中间偏左边一点点〕如今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呀?那是什么在跳动?由此可见,我们通过身体外表跳动这种现象就可以感觉得到身体内部心脏的存在。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地球的哪里就可以感觉到地球内部的样子呢?地球外表又常常会发生一些什么现象呢?小结:我们通过地球外表所发生的火山喷发、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就可以感觉得到地球内部的样子。
〔二〕理解地球内部的环境。
1.过渡:这些自然现象又会告诉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2.根据火山喷发现象引导学生推想地球内部的环境。
〔1〕出示课件:火山喷发视频。
〔2〕学生观看视频。
3-12《地球的内部》(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一、教学内容《地球的内部》(表格式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2. 地壳:硬的外层,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
3.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主要由岩石组成。
4. 外核: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呈液态。
5. 内核: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呈固态。
6.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纵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
7. 地震波的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从而反映出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2. 理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
2. 地震波的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基础知识,了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
三、学情分析在教学《地球的内部》这一章节前,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以下是对五年级学生学情的分析:1. 知识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球科学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2. 认知能力: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能够理解和接受较为复杂的概念。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索问题,但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直观教学。
3. 行为习惯:五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有的学生专注度高,积极参与讨论;有的学生可能注意力分散,容易分心。
《3 地球的内部》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2、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能推测科学家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教学准备:暗盒、橡皮泥、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暗盒。
1、同学们,夏天吃西瓜时大人们是怎样辨别西瓜熟了没有?原来是通过拍和听西瓜内部传来的声音来辨别的。
2、(实物出示三个盒子)那我桌上有三个暗盒,不打开盒子,你能用什么方法猜出盒子里有什么吗?(1)学生讨论探究暗盒内物体的方法。
(2)学生示范探究。
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依据什么来猜测的。
(3)揭开谜底。
3、小结:几位同学们都通摇和听方法来收集了盒子内部的信息,从而作出了判断。
二、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1、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无法打开深入到内部去直接观察,但是,刚才猜物体时根据暗盒内部的信息来猜测的方法对研究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启发呢?2、是的,你知道科学家为了探测地球的内部构造,都有从哪些方面收集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呢?学生猜想科学家收集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
3、(火山喷发视频)启发(1)观看火山喷发影片。
(2)科学家通过火山喷发收集到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通过熔岩和气体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物质)4、探究科学家通过其他一些自然现象是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1)地热:地球内部强大的热能。
(2)钻井:了解地球浅表的一些直接信息。
(3)地震:通过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三、认识地球内部构造1、师: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但是地震波这一方法确实最有效的。
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猜测,请同学们看书。
2、师: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哪些的猜测?小组交流,汇报:(地球的三个圈层、每个圈层的厚度以及物质)3、(出示地球构造模型)科学家根据地震波提供的信息制作了地球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你知道了什么?4、师:其实地球构成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熟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四、制作地球内部模型。
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地球的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地球内部的热能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及其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热能对地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及热能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地球内部热能的表现形式;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质图、地震和火山图片、PPT课件。
2. 学具:画图材料、剪刀、胶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新课导入:(1)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表面结构。
(2)地球内部热能:介绍地球内部热能的表现形式,如地热、火山等。
(3)板块构造学说: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地震、火山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
(2)动手制作:指导学生用画图材料、剪刀、胶水等制作板块构造模型。
4. 例题讲解:讲解与地球内部结构、热能及板块构造相关的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最外层,较薄,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幔:中间层,较厚,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核:最里层,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2. 地球内部热能地热: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形式之一。
火山:地壳薄弱处,岩浆喷发至地表形成的现象。
3.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产生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2024年《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地球内部物理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3.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物理特性。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理知识挂图、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内容讲解:(1)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2)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3)地球内部物理特性的研究方法;(4)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震、火山喷发等地理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相关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地球内部结构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球内部物理特性研究方法3. 板块构造理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2)解释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3)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我国青藏高原的形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科学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6. 课后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教材《地球的内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组成;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变化;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组成。
2. 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变化,认识板块构造学说。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及组成;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教学重点: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质图、地震仪模型、火山喷发实验装置。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点,提问:“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呢?”2. 知识讲解(15分钟)(1)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由岩石、矿物组成。
(3)地幔:地壳下面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具有塑性。
(4)地核:地球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地震、火山喷发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地球仪和地质图,分析地壳、地幔、地核的分布及特点。
5. 实验演示(5分钟)展示火山喷发实验装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壳特点:薄、岩石组成3. 地幔特点:厚、塑性、硅酸盐岩组成4. 地核特点:外核液态、内核固态5. 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七、作业设计(1)我国所处的板块位置及其对地震、火山的影响。
(2)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答案:(1)我国主要位于亚欧板块,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
这些板块的相互碰撞、挤压,导致我国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形态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