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2.4《升华和凝华》同步测试(提高篇)(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5
苏科八上2.4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含解析)苏科八上2.4升华和凝华(共19题)一、选择题(共12题)如图所示,冬天早晨窗户玻璃内侧常会附着一层冰花,冰花形成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A. 吉林冬天树上的“雾凇”B. 水蒸气在凉玻璃上形成水珠C. 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D. 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B.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下列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是A. 冰棍“冒”出的“白气”B. 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C. 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D. 北方寒冷的冬天洒水成冰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A. 樟脑丸变小B. 露珠的形成C. “雾凇”的形成D. 河水结冰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箱冷冻室内壁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B.衣柜里的樟脑丸不断变小是凝华现象C.潮湿的衣服放在通风处能使蒸发加快D.烧开水时,壶嘴不断冒出“白气”是汽化吸热过程北方寒冷的冬季,早晨起床有时会在窗玻璃上看到美丽的冰花。
关于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B.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D.冰花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现象判断正确的是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B.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液化现象C.冬天教室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凝华现象D.衣柜中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熔化现象下列物态变化中都是放出热量的是A.熔化、升华、汽化B.凝华、升华、熔化C.汽化、液化、凝固D.凝华、液化、凝固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B.地面上的水消失,与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形成原理相同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过程中,需要吸热D.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以下有关物态变化现象及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天,景区用喷雾来降温是利用蒸发吸热B.夏天,凉爽的空调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它的形成过程属于汽化C.冬天,“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蕴含着“液化放热”的物理道理D.冬天,北方常出现雾凇的美景,它的形成过程是升华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 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B. 仲夏,草叶间露环晶莹C. 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D. 寒冬,窗玻璃上冰花晶莹剔透二、填空题(共3题)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名称)。
苏科版物理八上2.4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B.盛夏,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C.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D.寒冬,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2.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A.干冰变小B.树枝上结霜C.干手机将手烘干D.冰霜消融3.从冰箱冷冻室取出冰棒时,往往会看到冰棒的包装纸外有一小层冰霜,这是因为()A.小水珠在冰箱内凝固而成B.水蒸气在冰箱内凝华而成C.冰箱内空气凝华而成D.冰箱外的水蒸气先液化,进冰箱内再凝固而成4.寒冷的冬天,早晨我们常常会看到铁丝网上的针状的霜,关于它的形成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空气凝华形成的D.空气凝固形成的5.在下列四种自然现象中,由空气中水蒸汽凝华而成的是()A.雨B.霜C.雾D.露6.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这一过程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A.液化B.汽化C.升华D.熔化7.今年我省发生了特大冰灾,地面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高压电线上凝结了厚厚的冰柱(如图所示),很多电线和高压塔因不堪重负而被拉断、压垮.冰灾期间,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小明发现户外电线上的冰柱变粗了,你认为冰柱增粗的主要原因是()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冰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原冰柱后凝固成冰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干冰8.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减少地方病的发生,有许多地方盐业部门推行食用加碘盐.在炒菜时,不宜将碘盐和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A.凝华B.汽化C.熔化D.升华9.南极气温常低于﹣20℃,至少半年无阳光.根据科学研究,南极冰山不断缩小,连终年不见阳光的冰川也慢慢变少,这是A.汽化现象B.升华现象C.蒸发现象D.凝华现象二、多选题10.下列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初春,湖面上的薄冰层开始融化B.盛夏,打开冰箱门形成的“白气”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隆冬,教室的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1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A.放在衣箱内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后变小了B.冬天湿衣服放在室外冰冻后,衣服慢慢干了C.用久了的电灯丝比新时细D.放在盘子里的水,一段时间会变少12.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13.“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经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道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D.“轻柔的雪”是升华现象14.下列关于冰棒所发生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于凝华现象B.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热气”是汽化现象C.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D.冰棒放入茶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15.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热的是()A.初夏,旷野中有雾形成B.早春,湖中冰在消融C.深秋,草木上出现露水D.初冬,砖瓦上有霜生成16.在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的现象和所做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中人类最易影响的是地表径流B.地球和月球表面都可以看到不毛之地,土壤荒漠化C.如果月球上有水,那只能发生凝华和升华现象D.月球表面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三、填空题17.冰箱内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量,市面上销售的“无霜”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短时升温,将霜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后马上恢复制冷因此“无霜”.18.冬天的早晨,小梅发现家里的玻璃窗上有很多美丽的“冰花”,这是因为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四、实验题19.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甲同学直接把密封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乙同学将密封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根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800℃.由上述信息判断,请回答下列问题:(1)沸水中加热的固态碘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2)酒精灯加热的固态碘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3)分析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方法,______更合理.参考答案1.D【解析】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雾的消散属于汽化现象,故C错;冰冻的衣服变干属于升华现象,故D正确;应选D.2.B【解析】干冰变小属于升华现象,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故A错;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故B正确;将手烘干属于汽化现象,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故C错;冰霜消融属于熔化现象,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故D错;应选B。
2019-2019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4升华和凝华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如图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飘渺的雾”是汽化现象B. “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C. “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D. “轻柔的雪”是液化现象2.一种新兴的时尚美食﹣﹣干冰辅助制作的靓丽美食,在全国各大星级宾馆、酒店的菜谱中悄然出现.干冰特有的云雾效果再加上各位高级厨师们的出色手艺,使众多美食家们又一次享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沁人心脾的时尚美食!如图,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盘面上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A. 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 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 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3.用久了的日光灯两端内壁会变黑,这种现象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有()A. 汽化和液化B. 熔化和凝固C. 升华和凝华 D. 汽化和凝华4.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在高山上烧水时,温度不到90℃水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B.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实际上是利用蒸发致冷C.衣柜里防虫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这是汽化现象D.冬天,冰冻的湿衣服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5.电冰箱是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冷冻室的内壁上常附着一层霜,是由于水蒸气液化产生的B. 电冰箱散热器摸起来烫手,这主要是电流的热效应造成的C. 电冰箱电动压缩机和冷藏室内照明灯泡的连接方式是并联D. 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雾”是水分蒸发产生的水蒸气6.11月份,我国北方出现了大暴雪天气,有些地方雪的厚度达到30cm以上,高速公路被封闭,公交车停运,学校停课.雪的形成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凝固 B. 液化 C. 凝华 D. 升华7.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 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时要放热B. 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C. 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D. 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时要吸热8.将少量粉末状的樟脑装入烧瓶,用酒精灯缓缓加热,封闭在瓶内的树枝上逐渐出现玲珑洁白的“人造雪景”,取出树枝,美丽的“雪景”会慢慢消失,消失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汽化B. 液化C. 升华 D. 凝华9.关于厨房里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冻肉解冻的过程是个放热过程B. 高压锅气阀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C. 严冬,窗户上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侧D. 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表面的小水珠是从里面渗出来的10.下列现象不可能存在的是()A. 烫手的冰B. 不烫手的开水C. 可燃烧的“可燃冰”D. 干冰在常温下先熔化再汽化二、填空题11.长春的冬天,教室窗玻璃的________侧(选填“内”或“外”)会出现窗花,它是由水蒸气发生________而形成的(填物态变化).12.在课外小实验中,同学们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该白霜的形成是________(填物质变化名称)现象,在形成白霜的过程中会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13.利用干冰(同态二氧化碳)的________.使运输的食品降温,防止食物腐烂、变质.14.即使0℃以下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________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北方的冬天,经常会下雪,雪的形成属于________现象.15.生活中的现象:樟脑丸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属于________现象.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雾凇属于________现象.三、解答题16.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烟”,请解释其中的“粉”、“白烟”各是怎样形成的?四、实验探究题17.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1)密闭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如图所示,仔细观察,会看到碘颗粒________,同时玻璃泡内弥漫了紫色的________,碘的这个物态变化叫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需要________.这种加热的方法叫做________法.(2)将碘锤从开水中取出,在冷却过程中仔细观察,看到玻璃泡内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这一过程需要________热.五、综合题18.阅读《二十四节气》回答题。
华和凝华习题1.云是这样形成的: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吸热后者放热 B.前者放热后者吸热C.两者均吸热 D.两者均放热2.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 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3.2017年8月,湘中地区旱情严重,8月5日对我市4个县市区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全市普降小雨,首战告捷。
实施人工增雨是缓解旱情有效手段,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
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
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分别属于()A.凝华、熔化 B.凝华、液化 C.升华、熔化 D.升华、液化4. 2017·重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
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5.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
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6.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星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以上解释中 ( )A.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B.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C.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 D.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7.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到2000℃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温度升到3000℃时开始升华.关于这种碳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 B.熔点是2000℃C.沸点是3000℃ D.凝固点是3000℃8.2016年我省发生了特大冰灾,地面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高压电线上凝结了厚厚的冰柱(如图所示),很多电线和高压塔因不堪重负而被拉断、压垮.冰灾期间,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小明发现户外电线上的冰柱变粗了,你认为冰柱增粗的主要原因是()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9. 火箭在飞行时,外壳与空气发生摩擦而产生高温,为防止火箭舱内温度过高,在外层涂有一层特殊材料,这层特殊材料的作用是 ( )A.材料升华吸热,使外壳温度不易升高B.材料升华放热,使热量散失C.材料是良好的导热体,使热量很快分散D. 材料是良好的隔热层,使热传不进舱内10. 电灯泡使用的时间长了,其中的钨丝会变细,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A.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升华了B.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熔化了C.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蒸发了D.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液化了11.2017年5月5日,凝聚着国人梦想的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
2.4升华和凝华一、单选题1.下列现象中都发生了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A. 卫生球放了一段时间会变小 B. 江面上逐渐形成了大雾C. 擦在玻璃上的酒精很快干了 D. 冰块吸热后逐渐熔化2.用久了的日光灯两端内壁会变黑,这种现象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有()A. 汽化和液化B. 熔化和凝固 C. 升华和凝华 D. 汽化和凝华3.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A. 缥缈的雾B. 晶莹的露 C. 洁白的霜 D. 朦胧的雨4.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A. 熔化和汽化B. 凝固和凝华 C. 凝固和液化 D. 汽化和升华5.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A. 干冰变小B. 树枝上的霜C. 干手器将手烘干D. 冰雪消融6.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A. 干冰熔化吸热B. 干冰升华吸热 C. 干冰液化放热 D. 干冰凝华放热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 寒冬公园里的冰雕逐渐变小 B. 衣橱里的樟脑丸,过些时间变小C. 利用干冰对食物保鲜 D. 夏天湿衣服晾干了8.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B. 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C. 樟脑丸逐渐变小D. 夏天,水缸的外壁出9.在实验室里,关于利用二氧化碳(干冰)的升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此时可以放热从而获得高温 B. 此时可以放热从而获得低温C. 此时可以吸热从而获得高温 D. 此时可以吸热从而获得低温二、填空题10.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的________ (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11.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________现象;寒冷的冬夜,门窗玻璃________侧出现冰花,这是________现象.12.出冷库比进冷库时重,这是因为________ 。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4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含解析)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4 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将少量干冰放入适量的热水中,会看到杯口产生大量“白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气”是气态的水B.“白气”是干冰升华后形成的气态物质C.干冰升华过程中放热D.“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2.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
下列选项中,对应水的物态变化名称正确的是()A.B.C.D.3.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4.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5.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D.医务工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6.“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该过程需吸热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需吸热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放热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需吸热7.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A.干冰变小B.将手上的水烘干C.冰雪消融D.树枝上的霜8.夏天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会产生固体(如图),这固体产生的原因是()A.液态水放热升华B.液态水放热凝固C.液态氮吸热凝固D.液态氮放热凝华9.下列关于物质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A.深秋的早晨,窗户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B.夏天,我们吃的冰棒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C.从冰箱取出可乐罐放在桌面,一会儿后表面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D.用久了的白炽灯的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丝先汽化后再凝华的结果10.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的沸点高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是汽化现象C.水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D.深秋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液化现象11.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A.B.C.D.12.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B.盛夏,朝露晶莹C.晚秋,霜打枝头D.严冬,滴水成冰13.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或“变小”的过程,放热的是()A.冰雕作品变小B.洗澡上岸身上水变少C.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D.碘锤放入热水中碘颗粒变少1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4 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A.河里的冰逐渐化成水B.草叶上形成晶莹的“露珠”C.山间形成“白雾”D.草叶上的白霜2.去年的12月6日,黑龙江伊春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3度。
玩起泼水成冰游戏,瞬时间这种玩法在网络上追捧起来。
“泼水成冰”的游戏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度以下的极寒环境下才能成功。
关于“泼水成冰”的原理说法错误的是()A.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B.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C.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雪的形成D.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升华,升华需要放热3.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用它发出的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
这是由于黑色碳粉发生了()A.熔化B.汽化C.凝华D.升华4.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樟脑球逐渐变小是升华现象B.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C.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升华现象D.往地面上洒水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5.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将一把带的金属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口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A.熔化B.液化C.凝固D.凝华6.“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样,一道儿白,…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上冒着点热气,…”上面的文字节选于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
关于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雪”的形成过程需要吸收热量B.“结冰”是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C.“热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D.“冰”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7.下列物态变化,属于蒸发现象的是()A.霜的形成B.水结成冰C.涂在皮肤上的酒精逐渐消失D.烧水时壶口冒出“白气”8.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两个活动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A.都是为了受热均匀B.都是为了控制温度C.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D.前者是为了控制温度,后者是为了受热均匀9.下列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寒冬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B.湿衣服被太阳晒干是汽化现象C.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镜片常常模糊不清,是空气液化形成的D.冬天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10.将少量干冰放入适量的热水中,会看到杯口产生大量“白气”。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章 2.4 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选择题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A. 杯中液态氮放热B. 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C. 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D. 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液态氮的沸点很低,很容易沸腾,在沸腾时会从奶浆中吸收大量的热,但温度会保持在?196℃不变,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华成小冰晶附在杯的外壁上,故应选C。
选择题下列现象的形成过程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 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B. 树上的雾凇--凝华C. 草叶上的露珠--熔化D. 雪糕周围的“白气”--升华【答案】B【解析】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雾淞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露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雪糕周围的“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应选B。
选择题下列“物态变化”与其吸热、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A.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要吸热B. 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要吸热C. 寒冷冬天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要吸热D. 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要放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A错误;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此过程吸收热量,B正确;“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气流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C错误;D、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干冰极易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为气态,同时吸收大量的热,D错误,故选B。
选择题如图所示的热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A. 厨房蒸笼旁的“白汽”B. 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C. 夏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D. 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答案】B【解析】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厨房蒸笼旁的“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颗粒;夏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是蜡烛熔化形成的;故答案选B。
升华和凝华(提高篇)一、选择题1.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B.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 D.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2.2017年3月1日傍晚,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经过一天一夜坚守,抓住有利时机,分别在东海桃林镇、赣榆抗日山和灌云陡沟乡等地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关于人工增雨作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人工增雨可以用抛射干冰的方法B.人工增雨可以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高空C.人工增雨中抛射干冰是利用干冰凝华放热D.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3.丹东万达广场开业期间在门口摆放了很多冰雕作品,在寒冷的冬天,冰雕作品也会减小,下列现象中,与冰雕作品减小原因相同的是()A.用久了的灯丝会变细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C.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D.铁块变成“铁水”4.在实验室里,常用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 )A.吸热来获得高温 B.放热来获得低温 C.吸热来获得低温 D.放热来获得高温5.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变黑,这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的钨蒸气遇冷又发生了()A.蒸发 B.凝华 C.凝固 D.液化6.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B.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二、填空7. 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小华的妈妈用毛巾在外面檫,可怎么也檫不掉,小华告诉妈妈,这不是灰尘,而是里面的灯丝受热发生现象,然后又在附近内壁上发生的缘故。
8. 在运送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现象来获取低温,以防止食品变质。
9. 冰山上的积雪有的________直接变成水蒸气,升人空中;有的________变成水,汇入江河。
2.4升华和凝华一、单选题1.下列现象中都发生了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A. 卫生球放了一段时间会变小 B. 江面上逐渐形成了大雾C. 擦在玻璃上的酒精很快干了 D. 冰块吸热后逐渐熔化2.用久了的日光灯两端内壁会变黑,这种现象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有()A. 汽化和液化B. 熔化和凝固 C. 升华和凝华 D. 汽化和凝华3.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A. 缥缈的雾B. 晶莹的露 C. 洁白的霜 D. 朦胧的雨4.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A. 熔化和汽化B. 凝固和凝华 C. 凝固和液化 D. 汽化和升华5.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A. 干冰变小B. 树枝上的霜C. 干手器将手烘干D. 冰雪消融6.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A. 干冰熔化吸热B. 干冰升华吸热 C. 干冰液化放热 D. 干冰凝华放热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 寒冬公园里的冰雕逐渐变小 B. 衣橱里的樟脑丸,过些时间变小C. 利用干冰对食物保鲜 D.夏天湿衣服晾干了28.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B. 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C. 樟脑丸逐渐变小D. 夏天,水缸的外壁出9.在实验室里,关于利用二氧化碳(干冰)的升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此时可以放热从而获得高温 B. 此时可以放热从而获得低温C. 此时可以吸热从而获得高温 D. 此时可以吸热从而获得低温二、填空题10.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的________ (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11.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________现象;寒冷的冬夜,门窗玻璃________侧出现冰花,这是________现象.12.出冷库比进冷库时重,这是因为________ 。
升华和凝华(提高篇)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B.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D.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
2.2017年3月1日傍晚,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经过一天一夜坚守,抓住有利时机,分别在东海桃林镇、赣榆抗日山和灌云陡沟乡等地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关于人工增雨作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人工增雨可以用抛射干冰的方法
B.人工增雨可以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高空
C.人工增雨中抛射干冰是利用干冰凝华放热
D.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
3.丹东万达广场开业期间在门口摆放了很多冰雕作品,在寒冷的冬天,冰雕作品也会减小,下列现象中,与冰雕作品减小原因相同的是()
A.用久了的灯丝会变细
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C.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
D.铁块变成“铁水”
4.在实验室里,常用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 )
A.吸热来获得高温B.放热来获得低温C.吸热来获得低温D.放热来获得高温
5.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变黑,这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的钨蒸气遇冷又发生了()
A.蒸发B.凝华C.凝固D.液化
6.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二、填空
7. 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小华的妈妈用毛巾在外面檫,可怎么也檫不掉,小华告诉妈妈,这不是灰尘,而是里面的灯丝受热发生现象,然后又在附近内壁上发生的缘故。
8. 在运送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现象来获取低温,以防止食品变质。
9. 冰山上的积雪有的________直接变成水蒸气,升人空中;有的________变成水,汇入江河。
而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是通过________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的。
10.“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气温________而使空气中水蒸气发生凝华而形成的;雪后,由于雪熔化导致气温________,使人感到寒冷。
(选填“升高”或“降低”)
11. 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
12. 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其中②、③是(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
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三、简答与实验探究
13. 夏天,小明为了解渴,去买一支冰棒。
售货员从冰柜里拿出冰棒,小明发觉硬梆梆的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烟”;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
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14.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
并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15.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碾碎的卫生球粉末,然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
1.【答案】C
【解析】霜和雪都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雾和露都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2.【答案】C
【解析】人工降雨有多种方法,可以将碘化银炮弹发射到高空云团的零度层以上,利用碘化银在高空中分解生成银单质和碘单质,形成人工冰核。
这些冰核经过水汽凝聚,形成冰晶。
冰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将通过零度层下降,之后融化,形成雨滴。
也可使用干冰,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升华,干冰在升华过程中吸热,使气温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直接变成小冰粒。
冰粒下降过程中熔化变成雨滴,降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3.【答案】A
【解析】A、用久了的灯丝会变细,是钨丝在极高温度下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的过程,符合题意;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是水汽化成为水蒸气的结果,不符合题意;C、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珠,不符合题意;D、铁块变成“铁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不符合题意;故选A。
4.【答案】C
【解析】升华为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此过程需要吸热。
固态的二氧化碳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所以实验室里,常用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吸热来获得低温。
5.【答案】B
【解析】日光灯通电时,灯内温度升高,日光灯的钨丝吸热升华,一部分固态的钨变成了钨蒸气,日光灯断电后会逐渐冷却,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灯管壁会放出热量凝华成固态的钨附着在日光灯管两端的内壁上,所以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的内壁会发黑,故选B 。
6.【答案】C
【解析】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二、填空
7.【答案】升华,凝华
【解析】灯丝在高温下会发生升华现象变成气态钨,当气态的钨遇到冷的灯泡时,又会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固态的钨附着在灯泡上,所以物态变化过程是先升华后凝华。
8.【答案】升华
9.【答案】升华;熔化;蒸发
10.【答案】降低;降低
【解析】天气特别冷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变成霜;当温度升高时,雪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是熔化过程,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会感觉比较冷;
故答案为:降低;降低。
11.【答案】凝华;液化
【解析】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而成的小水珠,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固态小颗粒,霜不是由露变化来的,霜和露的前身都是水蒸气,所以“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12.【答案】④;放热
【解析】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是汽化现象,汽化过程中吸热;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中放热;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是凝固现象,凝固过程中放热;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是升华现象,升华过程中吸热。
三、简答与实验探究
13.【答案与解析】本题综合物态变化有关知识来进行解答。
一支硬梆梆的冰棒刚从冰柜里取出,小明看到的白花花的“粉”就是霜,它是冰柜中的水蒸气在冰棒上遇冷凝华产生的;一剥去纸,冰棒会冒“烟”,这里的“烟”实质上是大量小水滴组成的雾,它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把冰棒放在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会出“汗”,这实质上是大量小水珠,它是茶杯周围的水蒸气
遇到被冰棒冷却了的茶杯液化而成。
14.【答案】实验二更好些,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
【解析】在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而在实验2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15.【答案与解析】卫生球粉末和小树枝放在封闭的烧瓶中,用酒精灯加热,卫生球粉末受热就会升华变为气态,所以卫生球的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气态的卫生球就会重新凝华为固态的卫生球粉末,粘在树枝上,形成“雪景”。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