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物理 第九章-2
- 格式:ppt
- 大小:7.48 MB
- 文档页数:61
第九章 聚合物的电学性质聚合物的电学性质:是指聚合物在外加电压或电场作用下的行为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物理现象。
9.1 聚合物的介电性能介电性是指聚合物在电场作用下,表现出对静电能的储存和损耗的性质,通常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来表示。
(1)介电极化 绝大多数聚合物是优良的电绝缘体,有高的电阻率,低介电损耗、耐高频高的击穿强度。
但在外电场作用下,或多或少会引起价电子或原子核的相对,造成了电荷的重新分布,称为极化。
电介质在外电场下发生极化的现象,是其内部分子和原子的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的宏观表现。
主要有以下几种极化;①电子极化——分子中各原子的价电子云在外电场作用下,向正极方向偏移,发生了电子相对骨架的移动,使分子的正电荷中心的位置发生变化引起的。
②原子极化——是分子骨架在外电场下发生变形造成的。
分子弯曲极化是原子极化的主要形式。
③偶极极化——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极性分子沿电场的方向排列,产生分子的取向。
前两种产生的偶极矩诱导偶极矩,后一种为永久偶极矩的极化。
极化偶极矩(μ)的大小与外电场强度(E)有关,比例系数α称为分子极化率,l u E α=按照极化机理不同,有电子极化率e α,原子极化率a α(上述两者合称变形极化d e a ααα=+)和取向极化率u α,即:23u u kTα= 为永久偶极矩。
因而对于极性分子e a u a ααα=++,对于非极性分子e a a αα=+。
界面极化:由于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的电子或离子在界面处堆集的结果,称为~。
根据聚合物中各种基团的有效偶极矩,可以把聚合物按极性大小分为四类。
非极性:PE、PP、PTFE;弱极性:PS、NR;极性:PVC、PA、PVAc PMMA;强极性:PVA、PET、PAN、酚醛树脂、氨基树脂。
聚合物的有效偶极矩与所带基团的偶极矩不完全一致,结构对称性会导致极矩部分或全部相互抵消。
介电常数ε是表示聚合物极化程度的宏观物理量,它定义为介质电容器,容C 比真空电容器C 0的电容增加的倍数,即0000//Q Q Q Q Q U Q U Q C C ′+====ε 式中:0Q 为极板上的原有电荷,Q ′为感应电荷。
第9章聚合物的流变性1.什么是假塑性流体?绝大多数聚合物熔体和浓溶液在通常条件下为什么均呈现假塑性流体的性质?试用缠结理论加以解释。
答:(1)流动指数n<1的流体称为假塑性流体;(2)略2.聚合物的粘性流动有何特点?为什么?3.为什么聚合物的粘流活化能与分子量无关?答:根据自由体积理论,高分子的流动不是简单的整个分子的迁移,而是通过链段的相继跃迁来实现的。
形象的说,这种流动的类似于蚯蚓的蠕动。
因而其流动活化能与分子的长短无关。
,由实验结果可知当碳链不长时,随碳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碳数大于30时,不再增大,因此聚合物超过一定数值后,与相对分子质量无关。
4.讨论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对熔体粘度和流变性的影响。
答:低切变速率下,当时,略依赖于聚合物化学结构和温度,当时,与聚合物化学结构,分子量分布及温度无关;增大切变速率,链缠结结构破坏程度增加,分子量对体系粘度影响减小。
聚合物熔体非牛顿流动时的切变速率随分子量加大向低切变速率移动,剪切引起的粘度下降,分子量低的试样也比分子量高的试样小一些。
分子量相同时分子量分布宽的聚合物熔体出现非牛顿流动的切变速率比分布窄的要低的多。
5.从结构观点分析温度、切变速率对聚合物熔体粘度的影响规律,举例说明这一规律在成型加工中的应用。
答:a.温度升高,粘度下降,在较高温度的情况下,聚合物熔体内自由体积相当大,流动粘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高分子链本身的结构,即链段跃迁运动的能力,一般分子链越刚硬,或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则流动活化能越高,这类聚合物是温敏性的;当温度处于一定范围即Tg<T<Tg+100K时,由于自由体积减小,阶段跃迁速率不仅与其本身的跃迁能力有感,也与自由体积大小有关。
b.柔性链高分子表观粘度随切变速率增加而明显下降,刚性链高分子表观粘度也随且变速率增加而下降,但降幅较小,因为切变速率增加,柔性链易改变构象,即通过链段运动破坏原有缠结,降低流动阻力,刚性链链段较长,构象改变较困难,随切变阻力增加,阻力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