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八课辛亥革命说课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40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列位评委好,亲爱的同行,大家好,我是澄迈县第二中学的陈立园,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
本课共有两目,别离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暴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XX 年是辛亥革命暴发的一百周年,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剧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熟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大体技术,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熟悉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进程与方式: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育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讨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熟悉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初期革命者为了博得革命胜利的捐躯精神,培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纲领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
)说教法和学法一、学情分析(优势)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有了必然的自学能力,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增强历史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踊跃性。
第 8 课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具:包括多媒体等。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性和协作性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播放视频:“《十月围城》片段”老师:《十月围城》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包括商人、戏班班主、富家少爷、乞丐、车夫、学生、赌徒、街头小贩甚至乞丐等,为了保护一个未曾谋面的人,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勇于牺牲自我的故事。
他们要保护的这个人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最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为什么这些英勇的义士们愿意牺牲自我去保护孙中山呢?我们就要从他这一生所建立的功勋说起。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第一篇:山雨欲来风满楼——投身革命阅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孙中山为了革命,做了哪些努力?1、创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老师:1905年,孙中山又和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辛亥革命》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辛亥革命》,本课属于课后说课。
学生通过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达到课标要求,即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法,学生既实现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又学习和弘扬了辛亥志士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本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了一定自学能力,同时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但他们惯于表象思维,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基于这样的学情,以及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和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整合,进行了以下设计:导入新课:在导入中,介绍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举行一次有三百多名中小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孙中山先生是中小学生崇拜的人,而且当时的历史人物中名列第一。
那么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会受到当时中小学生的崇拜?由此导入新课。
★这样设计导入的目的是通过近百年前当时中小学生们的观点引起现在学生的震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探究历史史实。
学习新课: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对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的学习,既串起本课内容,又突破重难点学习本课。
在新课学习之前,首先说明辛亥革命“广义”与“狭义”概念的区别。
一、革命的准备引用《讲话》“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
”设问,当时中国遭受到了怎样的深重苦难?通过展示时局图、八国联军侵华的图片并结合孙中山的讲话,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出路在哪里?★通过这个设计,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危机与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学生实现了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历史,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认识分析历史。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辛亥革命》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第8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2.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
问题:孙中山有较优越的生活,他为什么会选择走革命之路?是什么问题影响了他的一生?引出课题《辛亥革命》(二)介绍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三)出示教学目标(四)自学指导(学生在书中勾画要点,把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标注)1、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创立者、地点、性质?2、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3、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4、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意义是什么?5、辛亥革命的结果如何?6、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明理由?(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澄迈中学蔡笃亮说课内容:人教新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的内容,本次说课共有五个环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新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 •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标准及教学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所以我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确定为本课的重点,结合课标及学生的认知实际,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的认识。
此外根据课标要求和实际教学需要,我制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3、教育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最先课前给学生发放导学案,指导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
课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竞争、学生互相质疑、补充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心得,培养竞争合作意识,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辛亥革命》一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入了解,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有了初步了解,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已有初步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讲授法:教师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课件:制作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教育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资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第8课《辛亥革命》课前说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今天我将就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进行课前说课。
一、说课标根据课标要求,本课需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材本课上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化探索中的重要环节。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势不可挡,因此本课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说学情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媒体宣传较多,学生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有所耳闻,在学习中易产生兴趣,但八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需要引导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能力;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精神的体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五、说教学重难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的提出是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理解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有助于学生感知辛亥革命的艰难历程。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采用自主学习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图表、找差别、学生站位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三大事件之一,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通过史实总结出其意义重大,需要具有分析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辛亥革命说课稿康保二中德爱军一、教学设计1、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8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
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用多媒体显示孙中山画像,导入新课。
3、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课上采取小组讨论提问、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3、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学生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4、通过归纳、探寻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活动,让学生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学习一代伟人胸怀祖国,不断探索,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继承伟人“振兴中华”的伟业,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5、指导学生归纳历史史实和梳理基本知识,整体把握和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6、指导学生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运用多媒体展示自己设计的“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民国的诞生”简表。
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十六字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
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
《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辛亥革命》,下面我将从说学情、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学情从学校教学角度出发,学校对八年级历史教学不够重视,很少有专业老师从事教学,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将历史作为副科对待,不认真学,不想学。
针对上述情况,我将通过多媒体教学,运用歌曲、影视、图片、动漫、故事等形式,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1、本课主要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重要史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本课包括“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目,我将对教材进行整合,将本课内容分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历史结论的探究思考两部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处于“近代化的探索”中迈向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大解放,为五四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条件。
3、湖北的特定地位湖北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武昌首义,举国响应,风起云从。
在此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作为湖北人,我们不仅要有光荣心,更要有使命感,为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灵秀湖北而奋斗。
4、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的搜集和整理,培养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辛亥革命性质的界定、结果的质疑、意义的探究,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