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研究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5
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2007年,美国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和反响。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经验教训和启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重蹈覆辙。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1. 财务机构的贪嗔和不良行为:许多财务机构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放出了高风险的次贷,这些次贷不具备偿还能力的风险极高,一旦违约,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不少机构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这也加剧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2. 大量的虚假评级行为:根据美国的法律规定,投资人在购买债券时必须仰赖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
但是,很多评级机构为了迎合客户需求,对次贷债券进行了虚假的评级,使得债券的风险被低估,投资者错误地认为这些债券是安全的,从而陷入了财务危机。
3. 美国政府放松监管:美国政府在过去的几年里放松了监管,使得许多财务机构能够逃避监管,并进行了违法交易和欺诈行为。
同时,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和其他经济因素,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增长,这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肆虐。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1. 对美国的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许多财务机构破产,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
同时,大量的房地产被报废,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价值下降了1.5万亿美元。
2.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由于美国经济和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
很多国家的金融系统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
这一事件也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并对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次贷危机的启示1. 加强监管:财务机构在经济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的行为也需要得到有效的监管。
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财务机构的监管,防止机构发生不良行为,以维护经济的稳定。
2. 建立公信力:评级机构需要建立公信力,让投资者能够仰赖它们提供的评级结果作为决策的参考。
评级机构需要遵守标准化的评级程序,同时保持评级结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3. 强化风险意识:投资者需要更加重视投资的风险性,不应该仅仅将眼光放在当下的利润。
金融观察摘要:疫情爆发以来,为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加快复工复产,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让利实体经济,降低贷款利率、执行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加快风险化解和筑牢风险防线,加大不良认定力度和不良核销幅度,增厚拨备计提,经营业绩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本文对33家A股上市银行1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020年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8227亿元,同比下降9.3%,净利润下降直接影响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加之逆周期调控政策下银行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资本金承压。
一、上市银行加大计提核销力度对银行资本的影响(一)不良贷款管理现状。
1.不良信贷生成规模和不良贷款余额双增。
202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加回核销后新生成不良贷款5372.88亿元,同比扩大了43.73%,增幅较大,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幅达14.82%。
一是因疫情导致的不良逐渐暴露,二是不良贷款认定范围加大,2019年不良贷款的监管口径进一步缩紧,逾期90天以上贷款在贷款五级分类中至少计入次级贷款,相较以前部分银行将该类划为关注类贷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将相应大幅提高23个百分点。
表1 上市银行不良资产情况单位:亿元,%项目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变化不良贷款情况不良贷款余额13733.6615769.4414.82%期末贷款及垫款总额927536.251046580.3612.83%期末不良贷款率 1.48 1.51上升0.03个百分点不良生成情况不良核销规模23343.263698.3010.62%加回核销后新生成不良贷款规模3738.075372.8843.73%不良生成率0.43%0.56%上升0.13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上市银行半年报2.不良处置尤其是核销力度加大。
不良贷款处置也是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的方式之一,2019年5月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鼓励银行综合运用现金清收、债务重组、批量转让、资产证券化、债转股、损失核销等多种手段加大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上半年我国银行业加紧核销进度,共计核销不良3698.3亿元,同比增幅10.62%,8月25日的三季度政策例行发布会明确,2018-2020年前三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分别多处置2300亿、1765亿和3414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处置不良贷款1.73万亿,通过核销处置不良贷款的比例占全部处置方式的44%。
摘 要在美国慈善捐赠事业发展的历程中,税收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税收政策能够激励公民积极进行慈善捐赠;对慈善捐赠进行税收优惠;对慈善组织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
1969年税收改革法案是美国慈善捐赠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该法案加强了对私人基金会的限制;禁止接受捐赠的个人或基金会为私人牟利;规范了基金会的资格审查和定期审议;对财产捐赠的具体减税额度进行限制。
美国国会之所以提出这一税法改革,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在税法改革之前的美国社会中,许多假借慈善之名但实际上是钻税收法律漏洞的现象十分普遍。
许多高收入者通过将财产捐赠给慈善组织获得税收减免的资格,这引起国会和社会的不满。
从而引发国会对公平问题、估价问题、捐赠利润问题和纳税人士气问题以及政府与慈善机构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推动税收改革法案的颁布和实施。
该法案颁布后,鼓舞了纳税人的捐赠热情,在公平的基础上激励纳税人加入到慈善捐赠的行列。
但因其对实物捐赠的限制,导致实物特别是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捐赠急剧减少,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但这一负面影响在慈善捐赠事业的历史上来看,推动了税收法案进行进一步变革,从而更加适应慈善事业的发展。
同时该法案规范了私人基金会的各种行为,推动私人基金会向着更专业、更标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1969年税收改革法案;慈善捐赠减税;基金会;慈善事业发展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giving, tax polic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ax policy can encourage citizens to actively carry out charitable donations; be tax incentives for charitable donations;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play a supervisory and regulatory role.1969 Tax Reform Act in US charitable giving is an important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bill tightened restrictions on private foundations; prohibit donations of individuals or foundations of private profit; standardize the Foundation qualification and periodic review; property donated specific tax cuts to be limiting.The reason why the US Congress raised the tax reform,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ax reform before the American society, many under the guise of charity in the name but in fact is drilled loopholes in the tax law is widespread. Many high-income earners by the property donated to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qualify for tax relief, which causes dissatisfaction with Congress and society. Causing Congress to discuss equity issues, valuation issues, problems and donate profits taxpayer morale issu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harities to promote tax reform bill enacted and implemented.After the enactment of the Act, we encouraged taxpayers to donate warm, encouraging taxpayers to join the ranks of charitable donations in an equitable basis. However, because of restrictions on in-kind contributions, resulting in kind especially in art, literature donations drastically reduced, resulting in negative side effects. However, this negative impact in the history of charitable giving business point of view, pushing for further changes in the tax bill, which is more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anthropy. Meanwhile, the bill regulates the behavior of various private foundations, private foundations push toward a more professional, more standardized direction.Keywords: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69;charitable contribution deduction; founda -tion; development of philanthropy引 言一、论文选题的意义随着当今社会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展到较高程度之后,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较大等各种社会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分析及启示1.信贷泡沫: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是信贷泡沫的形成。
在200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放宽了借款和贷款条件,导致了大量热钱涌入房地产市场。
同时,金融机构采取了过度宽松的放贷政策,使得借款人贷款条件容易,贷款利率较低,从而刺激了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需求。
然而,这种信贷泡沫最终崩溃,许多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启示一:金融监管应更加严格。
这次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稳定性,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信贷过度扩张和金融市场的过度冒险。
2.金融创新:在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如次贷、衍生工具等。
这些创新产品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的资产支持,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暴露。
当次贷市场发生危机时,这些创新产品的价值迅速下降,引发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启示二:金融创新应慎重进行。
金融创新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需要充分的风险评估和监管,确保其能够为实体经济创造价值,同时减少系统风险。
3.市场失灵:美国次贷危机揭示了市场在有效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失灵。
由于贷款市场的不完全信息,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从而过多地放松贷款条件。
此外,投资者对高风险债务工具的定价和评估能力也存在缺陷,低估了这些债务工具的风险。
启示三: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创新金融工具的监管。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监管,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4.政府干预: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救助金融机构、提供担保等,以防止金融系统的崩溃。
这些政府干预措施不仅增加了国家债务,还引发了一系列经济问题,如通胀和货币贬值等。
启示四:政府需要在金融危机中采取果断的措施,但要避免过度干预。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危机应对措施,同时要注意解决根本问题,以避免将风险转移给纳税人。
综上所述,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主要包括信贷泡沫、金融创新、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标准在金融机构的运营过程中,贷款损失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指标。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标准的概念、制定依据、计提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贷款损失准备的概念。
贷款损失准备是金融机构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贷款损失而提前计提的资金。
它是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因信用风险而可能发生的损失所做的准备。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
其次,贷款损失准备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监管部门的规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
在中国,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标准主要依据《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
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等因素,合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方法通常有一般准则法和特殊准则法两种。
一般准则法是根据贷款余额的年末余额按比例计提,而特殊准则法是根据贷款分类情况进行计提。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监管部门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计提方法,以保证贷款损失准备的充分性和合理性。
最后,影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行业风险、借款人信用状况、贷款期限和担保情况等。
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机构可以适当降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而在经济下行时期,金融机构则需要提高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总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标准的制定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要求,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风险状况合理制定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标准,以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
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确保贷款损失准备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引言自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一直被视为危机的导火索。
该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对各国信用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并从中汲取教训,提出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与影响次贷市场的泡沫破裂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市场的泡沫破裂。
在金融机构过于宽松的信贷政策下,大量次级房屋贷款被发放给信用风险较高的借款人。
然而,房屋市场的下滑以及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不稳定导致了大量违约和坏账。
这一链式反应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美国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各国金融机构互相牵连,信贷流通出现断裂,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许多金融机构破产或陷入巨大困境,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此外,危机也对全球贸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导致许多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受阻。
对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摧毁了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了失业率上升、贫困问题加剧以及消费水平下降。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刺激措施来推动经济复苏,但危机的后遗症仍然存在,如债务问题和不稳定的金融体系。
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加强风险审查和监管美国次贷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理不足,尤其是对于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审查不够严格。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可以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避免不良贷款和坏账的发生。
同时,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其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建立稳定的金融体系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应注重建立稳定、健全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措施,减少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扩大。
此外,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和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美国会计财务制度研究论文一、引言会计财务制度是保障公司经营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会计财务制度备受关注。
美国的会计财务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美国会计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监管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揭示美国会计财务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二、美国会计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美国会计财务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美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财务报告也日益复杂。
为了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美国政府开始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会计财务活动。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会计法规,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监管机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财务制度。
三、美国会计财务制度的法律法规美国的会计财务制度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证券法》和《公司法》。
《证券法》规定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披露要求,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并公开披露给投资者。
《公司法》则规定了公司的注册、治理和财务报告制度,要求公司管理层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负责,确保其真实、准确和完整。
四、美国会计准则美国的会计准则主要包括通用会计准则(GAAP)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通用会计准则是美国境内企业适用的会计准则,由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制定和修订。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和修订。
美国的上市公司通常采用通用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但也可以选择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五、美国会计监管机构美国的会计监管机构主要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美国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等。
SEC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
FASB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组织,负责制定和修订通用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