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3)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42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方针及要点(1)方针: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3.步骤(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成就(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5.局限使苏联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实施从1929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