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简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过程
- 格式:pptx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22
40决策探索2019.4下一百年前的5月4日,3000多名青年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涤旧纳新的思想文化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缘起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文化基础。
新文化运动以《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的创刊为标志。
《新青年》一方面以民主和科学为文化倡导,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愚昧,进而反对尊孔复儒,抵制封建纲常伦理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倡导白话文学,打破中国2000多年文化为少数人垄断的状态,使长期被认为是“下等人”工具的白话文开始登堂入室。
此外,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劳工群众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群众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便开始组建群众组织,并首先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大量出现。
在北京,相继创建了“学生救国会”“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等组织,这些工作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则是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直接社会动因。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所谓的“和平会议”,希望废除并收回战败国德国在中国的权益,但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要求并把德国在中国的所有权益一律转交给日本。
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使所有的爱国人士义愤填膺,最先行动起来的就是青年爱国学生。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1919年5月2日,北大学生得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后,便约集了当时在《国民》杂志社的各校学生代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通过学生大会动员学生举行学界大示威。
1919年5月4日下午,3000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广场。
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激励了全国各界爱国人士,并得到了上海、天津等地民众的支持与呼应。
北京爆发五四运动后,5月7日上海各界人民即召开上海国民大会,组成“国民大会事务所”等组织,5月26日,上海学生举行总罢课,6月5日上午,上海罢课、罢工、罢市的“三罢”运动形成。
年五四运动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背景介绍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一次运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本文将介绍五四运动的兴起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二、五四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起初是一场学生主导的抗议活动,但很快蔓延到全国范围,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1. 爆发原因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约的签订,中国政府在与列强的谈判中没有争取到应有的权益,北京政府签署了对中国不利的条约。
这引起了广大学生的不满和愤怒,他们通过游行示威来表达对压迫的抗议。
2. 主要诉求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主和自由。
学生们要求废除对外国特权的条约,落实民主和科学,以及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3. 影响力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迅速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团结了广大民众。
此外,五四运动还促成了许多政治和文化变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也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这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的一次重要飞跃,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呼吁从传统的封建观念中解放出来,提倡自由思想和个人独立。
学者们开始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并引入西方的文化观念和学术研究方法。
2. 文学与艺术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作家们开始创作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心理,形成了“白话文运动”。
此外,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出现了一系列创新。
3. 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唤醒了广大群众的觉醒意识,促进了许多社会变革的发生。
例如,新文化运动对妇女解放和婚姻观念的改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促进、互相影响。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政治动力,而新文化运动则深化和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1. 共同目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追求民主、科学和现代化。
五四运动详细过程一览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发生于1919年,是一次民族主义的爆发,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四运动的过程。
五四运动的背景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的结果导致了中国失去了德国在中国的特权。
除此之外,由于老龄化的清王朝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落后,全国的压力不断增加,自由及权力渴望的呼声也愈发强烈。
五四运动的起源1920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发起了一次抗议活动。
这场抗议活动的起因是巴黎和会中中国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的结果,引发了学生们的不满情绪。
此时,学生们从学校出发,通过活动演说,将示威信号传达到了全国各地。
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爱国学生和一批重要思想家和政治领袖。
这些爱国学生积极地发表言论,通过报纸和传单传递信息,不断表达对国家及社会现状的关注和表达。
在这些思想家和政治领袖之中,最著名的是陈独秀、胡适、鲁迅以及毛泽东。
五四运动的宣言五四运动的标志性宣言是《五四宣言》,该宣言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五四宣言》主要内容涵盖了三个方面:悼念陈独秀、反对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和关心国家的未来。
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的口号主要围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权利方面展开,具体如下:1. 实现民族独立2. 打破帝国主义殖民体制3. 反对封建主义和国民主义4. 推动普及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五四运动的成果五四运动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其成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改革教育体系五四运动期间,学生们呼吁改革教育体系,推广国际性知识,取消古老的科举制度。
这些呼吁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于推动国家的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五四运动期间,学生们通过抗议活动和宣传行动,成功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
这种民族意识觉醒在国家发展和宣传工作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推动社会变革五四运动期间,人们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政治和思想的领域。
【导语】2021考研已经开始备考复习了,政治是不可忽视的科⽬,在基础阶段⼀定要有规划,才能够为后期复习打好基础。
下⾯整理了考研史纲部分常考的知识点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新⽂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新⽂化运动的兴起 新⽂化运动是从1915年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2.新⽂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初期新⽂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学,反对旧⽂学,实⾏⽂学⾰命。
新⽂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号是民主和科学。
3.五四以前新⽂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化运动是中国历⼀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五四以前新⽂化运动的局限 ⾸先,新⽂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的⽅法,⼀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法。
5.⼗⽉⾰命对中国的影响 1917年俄国⼗⽉⾰命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它推动着中国的先进分⼦把⾃⼰的⽬光从西⽅转向东⽅,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在中国⼤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钊。
6.五四运动的发⽣和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个划时代的事件。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7.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与新民主主义⾰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的,它具有以⾟亥⾰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命所不具备的⼀些特点。
主要是:第⼀,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五四运动是⼀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发⽣在俄国⼗⽉⾰命之后,发⽣在⽆产阶级社会主义⾰命的新时代。
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中国⾰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命阶段的开端。
高一新文化运动知识点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之中。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高一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展开论述,着重介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一二·九运动。
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大规模爱国运动。
它于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起因是中国代表参加巴黎和会的失败和《巴黎和约》签订不平等条约。
五四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倡导民主、自由与科学,并以学生运动为主体,在各个城市迅速传播。
五四运动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它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了爱国主义和现代化的道路。
五四运动中,学生们坚决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并积极探索民主与科学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解放。
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延伸和发展。
它起源于北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新文化运动坚持以自由、民主、平等、科学为标准,提倡民主与科学精神,主张中西文化的交融。
它的核心是倡导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在文学、哲学、教育、政治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开创了现代白话文学的先河。
在哲学领域,新文化运动推崇科学,质疑传统封建思想,倡导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
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倡导普及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在政治领域,新文化运动呼吁民主自由,对中国封建政治进行批判。
三、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即“一九二九年12月9日上海学生抗议运动”,是中国大规模学生抗议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该运动在上海市发生,并迅速蔓延到北方各地的大中城市。
一二·九运动起因于南京政府发布的《国民公学宪法草案》,该草案限制了学生的权利,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
学生们走上街头,进行抗议和罢课活动,要求废除草案并实现学生自治。
运动期间,学生们积极参与组织工会、学生会等组织,展现了强烈的集体行动力。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
如: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2).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社会状况依然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
具体表现如下:政治方面:内:独裁专制外:列强侵略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文化: 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直接原因)二、新文化运动兴起三、新文化运动内容1.前期(1915—1917):(“四提倡,四反对”)(1)思想革命:①“德先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赛先生”: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③“打倒孔家店”(儒):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如:鲁迅与《狂人日记》(2)文学革命:④胡适与白话文,“文化平民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如: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地合天乃敢与君绝(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
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②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干不了,谢谢!” )③“妻丧速归”(“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2.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3)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历史事件解读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社会运动,它们在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个运动进行解读,探讨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与原因1.1 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正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割据混乱,社会民生问题日益严重,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1.2 引发事件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中国对于和约的内容感到愤慨与失望。
此前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事件已经削弱了封建帝制的威望,中国民众对于国家未能在国际关系中获得公正待遇感到愤怒,加上对于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的不满,终于引爆了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发展与特点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成为主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他们聚集起来,表达对于国家现状的不满与愤怒,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口号与要求。
2.1 反对不平等条约五四运动的核心要求之一是反对不平等条约,要求各国平等待遇。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为,不平等条约是国家落后的根源,希望通过争取平等权益来振兴中国。
2.2 推动民主革命五四运动使得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兴起,同时也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开始提倡民主与科学,他们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拯救国家。
2.3 推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推动了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革新。
五四运动中,许多青年学生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推崇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和科学肯定,批判封建传统。
2.4 形成了爱国主义情操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与热情,他们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愿意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奋斗。
三、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起因新文化运动始于20世纪初,在五四运动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革新的迫切需要。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是怎么开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五四运动的概念及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结论,一般认为,五四运动其实包括新文化运动。
笔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其实不可以简单地以1915年为开端,并且结束于1923年,他认为应该可以再详细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且他重点分析了这场运动究竟是怎么开始的。
“五四”运动其实是两场“运动”的组合:一场是政治运动,亦即学生爱国运动;一场是文化运动,习称“新文化运动”。
前者是突发性的,急风骤雨,暴起暴跌,前后持续不过一个多月。
后者是渐进性的,其兴也缓,其衰也慢。
一般的看法,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初名《青年》)为开端,1923年左右结束。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主张将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1915~1918年为酝酿期;1919~1923年为鼎盛期;1924~1927年为后续期。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如何“混为一谈”的在1918年以前,《新青年》杂志的影响还十分有限,或者说,它所提倡的“新文化”,还没有形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声势。
历史学者在考察《新青年》杂志的时候,每每看到《新青年》杂志后期的巨大声势,难免会有意无意放大它前期的影响。
实际上,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时候,很难说有多么高远的理想。
最初只是一个面向青年,提倡“德智体”,要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之类的一般性刊物。
鲁迅就说过:《新青年》在开始的两三年里,“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
”张国焘晚年的回忆亦可参证。
张说:《新青年》创办后的一两年间,北大同学知道者非常少。
当时,张国焘正在北大读书。
杂志主编陈独秀,开始也谈不上有多大知名度。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陈独秀与蔡元培很早就认识。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想聘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
这件事必须经过北京*** 教育部的批准。
蔡元培担心陈独秀的资历和学历不够,怕教育部通不过。
于是在向教育部申报的时候,不但替陈独秀编造了一个“日本大学毕业”的假学历,还替他编造了“曾经担任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履历。
原因:政治:北洋军阀对外出卖主权,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个进一步的发展文化:袁世凯等人宣布"尊孔复古"这与当时先进的知识份子所要求的不符.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历史意义: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先进的知识份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之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之发展,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知识份子改造国家,拯救社会之利器.(答案二)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