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5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独立编排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习作单元,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即为习作策略单元。
本单元习作主题是《奇妙的想象》,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
本单元安排了《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两篇例文,例文语言浅显,情节有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旨在给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提供借鉴和模仿的范例。
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并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想象故事。
本单元的习作任务是写一个想象故事,提供了7个题目,旨在以富有想象力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习作思路,也提出了习作的具体要求:一是对习作范围作了说明;二是强调了想象要大胆;三是建议开辟专栏展示习作,扩大交流范围,使学生获得习作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习作热情。
【学情分析】已知的:1、三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乐于口头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因此要求三年级学生根据特定的说出自己的一部分想象并不困难。
2、在学习了课文《小真的长头发》和《我变成了一棵树》后,对发散性思维方式有了初步的接触。
未知的:1、学生对作文该如何进行整体构思还不清楚,因此,本课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课文,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整体构思。
2、学生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写出一段充满想象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所思所想转化为书面语言表达,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想象。
【教学思路】新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习作要求中这样写到:“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学生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脑海中新奇有趣的想法取之不尽,要将学生的奇妙想象转变为笔尖下的引导,需要教师有效的习作指导,所以,整节课我创设了挑战想象国王难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写作恐惧感。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17课《养蚕》。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养蚕的经历,通过详细叙述养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期待”、“焦急”等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交流,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期待”、“焦急”等词语造句。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农村养蚕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3. 课堂讲解(15分钟)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作者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关爱生命的情怀。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养蚕作者:小时候养蚕的经历心情:期待——焦急——欣喜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关爱生命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养蚕》,让学生了解了蚕的生长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设计方面,既有针对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又有关于关爱生命的作文,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养蚕基地,亲身体验养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期待”、“焦急”等词语造句。
第五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可贵的亲情和友情”为专题,本单元的每项学习内容和活动,都将围绕该专题展开,以不同的层次、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现、诠释、实践这个专题,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这份人间真情。
课文围绕“爱与真情”,配以综合性实践活动,并将该活动穿插于单元教学之中:在第一篇课文后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体会、寻找父母对自己的爱;第三篇课文后给予综合性学习的提示: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都是围绕这一活动展开的。
可以说,课文的学习为“综合性学习”引路导航,“口语交际”、“展示台”让“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景再现,“习作”则是“综合性学习”后的真情实感的表露。
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25个生字,会写42个字,正确读写41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二、过程与方法2.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感受人间真情,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单元训练重难点重点难点认识25个生字,会写42个字,正确读写41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感受人间真情,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打开和学生交流的窗口,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主人公的情感。
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友情和亲情。
单元课时17、《可贵的沉默》 3课时《语文园地五》 2课时18、《她是我的朋友》 2课时安排19、《七颗钻石》 3课时20、《妈妈的账单》 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五》 3课时课题17、《可贵的沉默》主备人杨霞授课班级三年级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
2.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想像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小狗学叫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小狗学叫》。
教材通过讲述一只小狗渴望学会叫声,却总是发出奇怪声音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心情变化,体会友谊和鼓励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故事中角色的心情变化,体会友谊和鼓励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心情变化,感受友谊和鼓励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小狗学叫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狗的心情变化,引出本课课题。
a. 小狗为什么总是学不会叫?b. 小狗的心情是怎样的?c. 小狗学会了叫吗?它是怎么学会的?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心情变化,感受友谊和鼓励的重要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引导,强调生字词的读音和用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设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延伸:让学生发挥想象,假设自己是小狗,写一段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学会叫声后的喜悦心情。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画出一只小狗,旁边标注生字词和重点句子,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生字词造句。
2. 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友谊和鼓励的小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体会友谊和鼓励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心情变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友谊和鼓励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体会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交流平台”围绕“想象”进行交流,首先总结了大胆想象的重要作用,然后以学过的两篇精读课文为例,从如何展开想象的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问题,打开大胆想象的思路。
“初试身手”是学生在认识到大胆想象的好处,打开想象思路以后,进行大胆想象的尝试和实践。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两个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
“交流平台”围绕单元学习重点交流,打开想象的思路,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为“初试身手”做好铺垫;“初试身手”是“交流平台”的延伸,让学生通过想象实践,初步体验大胆想象带来的愉悦。
1.能梳理和回顾课文中的想象故事,交流对大胆想象的体会,感受大胆想象的乐趣。
2.能画出想象中的故事,能根据故事开头接龙编写故事。
1.“交流平台”不仅限于对课文内容的回顾,而重在引导学生发现打开想象思路的途径。
2.开展“初试身手”教学,凭借手指印进行想象时,侧重指导想象的奇妙和与众不同,可以借助“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思路。
3.“初试身手”是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的一次初步尝试。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放飞想象,大胆实践,对学生的成果要及时加以诊断,发现难点,并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为学生顺利完成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4.如果学生的想象不够大胆,教师指导时可以联系精读课文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
(扫描本课二维码,下载配套PPT课件)1课时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1.师:本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请你们展开讨论,谈一谈学完本单元之后的感受。
生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PPT出示:大胆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读这样的文章感觉真有意思。
可以让学生交流想象的妙处,为后面的习作做铺垫。
2.师:在写想象故事的过程中,作者的写法又有哪些特点呢?生:立足生活大胆想象和拟人化的写法让想象故事更有吸引力。
通过复习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写法的妙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好准备。
二交流平台1.师:大胆想象的世界魅力无穷。
《剪羊毛》教学设计(通用7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剪羊毛》。
本课主要讲述了澳大利亚的牧场工人剪羊毛的有趣情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澳大利亚的牧场生活和剪羊毛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澳大利亚的牧场生活和剪羊毛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对澳大利亚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中一些描述性的语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文本、生字词卡片。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澳大利亚的牧场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生字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环节:学生扮演牧场工人,模拟剪羊毛的过程,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帮忙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并书写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剪羊毛牧场生活:澳大利亚、牧场、工人、羊毛剪羊毛过程:准备、开始、结束、快乐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剪羊毛》,家长签字确认。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剪羊毛的过程。
3. 写一篇关于牧场生活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牧场、观看澳大利亚的相关纪录片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澳大利亚的牧场生活和剪羊毛的过程。
伞儿伞儿撑起来教案及反思教案:伞儿伞儿撑起来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伞儿伞儿撑起来》。
本课主要讲述了雨伞的由来、种类、用途等,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雨伞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伞儿”造句。
3. 了解雨伞的由来、种类、用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中“伞儿”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雨伞图片3. 生字词卡片4. 黑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雨伞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一把雨伞有几部分组成。
二、自读课文(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学习生字词(5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拼写。
四、理解课文内容(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理解“伞儿”的象征意义。
五、实践环节(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雨伞除了遮雨,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伞儿伞儿撑起来1. 雨伞的由来2. 雨伞的种类3. 雨伞的用途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说一说你最喜欢的雨伞种类。
2. 用“伞儿”造句。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伞儿伞儿撑起来》,让学生了解了雨伞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使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生字词的学习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拼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1. 调查收集不同种类的雨伞,下一节课分享。
2. 家长协助孩子在家中练习用“伞儿”造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2. 理解课文中“伞儿”的象征意义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面将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善良》教案范文教案:《善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善良》。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小明的善良行为,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善良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朗读。
难点: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善良的意义。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讲解善良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设计一个关于关爱他人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善良。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例题讲解,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体现善良,如何关爱他人。
六、板书设计善良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善良”为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答案:善良是一种美德,它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来体现善良。
善良不仅能让他人感受到温暖,也能让自己收获快乐。
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2. 作业题目:列举三个自己在生活中体现善良的行为。
答案:1. 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2. 关心老人和弱势群体。
3. 宽容他人的错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了善良的意义,并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
《小星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小星星》。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小星星》,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星星的特点,体会小星星的美丽,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星星》。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星星的特点,体会小星星的美丽。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星星》。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星星的特点,体会小星星的美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夜晚的星空,引导学生观察小星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5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星星》,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节奏,体会课文情感。
3. 课文讲解(10分钟)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小星星的特点,如闪烁、引导、陪伴等,引导学生体会小星星的美丽。
4.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一些关于小星星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让学生谈谈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小星星板书内容:特点:闪烁、引导、陪伴美丽:璀璨、迷人、耀眼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词语“闪烁”、“引导”、“陪伴”造句。
答案:闪烁: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美丽的光芒。
引导:老师引导我们走向知识的殿堂。
陪伴:父母陪伴我们度过快乐的童年。
答案:小星星是夜空中最美丽的存在。
它们闪烁着光芒,像是在向我们微笑。
小星星是我们的朋友,它们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个夜晚。
当我们感到孤独时,抬头看看小星星,它们会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安慰。
让我们珍惜小星星,也珍惜我们的友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夜晚的星空,引导学生观察小星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爸爸的手》精品教案教学内容本课程教材选用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爸爸的手》。
课文通过描绘爸爸的手的特征,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本文语言朴实、真挚,情感丰富,适合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爸爸的崇敬、热爱之情,通过多种阅读形式,体会作者从爸爸的手上感受到的父爱,以及爸爸在生活中的关心和照顾。
教学目标1. 认识并正确书写“宽厚、龟裂、温暖”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爸爸的崇敬、热爱之情。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在生活中的关心和照顾。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作者从爸爸的手上感受到的父爱,以及爸爸在生活中的关心和照顾。
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原文、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爸爸的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爸爸的手的特点。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手的感悟,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给予个别辅导。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对手的亲情故事。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朗读感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爸爸的崇敬、热爱之情。
5. 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题目如下:1.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缺部分。
2.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3.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爸爸的手。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爸爸的手宽厚龟裂粗糙温暖关爱照顾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答案:宽厚、龟裂、粗糙、温暖、关爱、照顾。
《蝴蝶》优秀教案教案:《蝴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蝴蝶》。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只蝴蝶从茧中挣扎出来的过程,以及它在花丛中飞舞的情景。
通过描绘蝴蝶的成长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迹和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朗读课文的流畅性。
难点: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蝴蝶飞舞的场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蝴蝶标本、蝴蝶图片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展示一些蝴蝶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蝴蝶的外貌特征。
2. 课文朗读(5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纠正读音错误,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
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让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词的记忆。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
4. 课文解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讲解蝴蝶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蝴蝶从茧中挣扎出来的艰辛。
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情感。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想象描绘(5分钟)让学生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场景。
学生可以进行绘画或写作,教师进行评价。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蝴蝶生长过程:茧挣扎飞舞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蝴蝶的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蝴蝶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奇迹和自然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蝴蝶飞舞的场景。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1设计理念:根据课文内容的语言特色,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创设多种情景,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大地巨人的形象及大自然的神气美丽。
教学目的:1、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1、课件让学生走进自然2、指导预习时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不太明白的地方,多读一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欣赏风景,导入课题1、欣赏风景交流感受。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欣赏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课件配乐播放风景图片,学生欣赏后自由交流)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和蔼的大地巨人吧!”【给学生提供感性画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为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文本中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感知巨人。
“说到巨人,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想象?”(学生交流,初步浮现对巨人的印象)2、学生自由读文。
“现在请你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了。
”3、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连绵的山群和蔼的巨人胸肌丘陵胡须茂密的森林缓缓宽厚自由自在跳跃翻滚(学生自由练读开火车读)4、学生再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5、学生交流。
【三年级是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重视过渡的坡度。
】三、想象画面走近文本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中浮现画面。
《捉泥鳅》教案捉泥鳅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捉泥鳅》。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捉泥鳅的故事,通过描述泥鳅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捉泥鳅的技巧,引导学生了解泥鳅的特点,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泥鳅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捉泥鳅的技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了解泥鳅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播放泥鳅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泥鳅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并将讨论结果进行分享。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捉泥鳅板书内容:1. 泥鳅外形2. 泥鳅生活习性3. 捉泥鳅技巧4. 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泥鳅的外形。
(3)写一篇关于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小短文。
2. 答案:(1)生字词:略(2)泥鳅外形:略(3)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小短文: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捉泥鳅》,使学生了解了泥鳅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捉泥鳅的技巧,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题是“想象”,全单元包括《小真的长头发》和《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想象,感受想象的神奇。
本次习作例文是《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阅读和分析作者描写心理和语言的方法。
阅读例文,分析作者想象的合理、自然。
合作探究,总结作者的反方向去想象事物的方法。
本次习作以“奇妙的想象”为题目,先选择题目大胆想象,创造想象故事,再互相阅读、修改。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小真的长头发》详细描述了小真长头发的作用,发挥想象,学着续编故事。
读《我变成了一棵树》时要感受作者想象的有趣,并发挥想象创造新故事。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象的神奇,学会大胆想象。
2. 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奇妙的想象》,写一个想象故事,大胆想象,创造想象世界。
3.本次习作例文是《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重点是通过分析课文,懂得留心、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总结观察方法。
三、单元课时安排16.《宇宙的另一边》…………………………………………………2课时17.《我变成了一棵树》………………………………………………2课时习作例文………………………………………………………………2课时习作:奇妙的想象……………………………………………………2课时16.宇宙的另一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本课“淌、秘”等6个字,会写“淌、秘”等10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宇宙另一边都有哪些秘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将生活和想象结合,组织语言,进行想象力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想象的魅力,学会大胆想象。
教学重点:1.联系生活,读懂想象,学会想象。
2.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内容。
教学难点:想象故事所讲述的内容。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