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坐标系表示平移
- 格式:ppt
- 大小:880.00 KB
- 文档页数:19
坐标系下平移的三种形式黄山杨叶道我们已经知道图形的平移与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有关,但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一致的,只是位置不同而已,且图形上每一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都是相同的.因此,研究图形的平移的关键是点的平移.在坐标平面内,研究点的平移十分简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平移.一、沿x轴的方向平移我们知道,当点A(4,-3)沿与x轴平行的方向向左平移5个单位时,平移后得到的点B的纵坐标不变,仍是-3,而横坐标为4-5=-1,因此,平移后点的坐标是(-1,-3);类似地,如果点A(4,-3)沿x轴方向向右平移5个单位,则点A的纵坐标仍然不变,横坐标变为4+5=9,于是A点平移后的坐标为(9,-3).一般地,设点P(x,y)沿x轴方向平移n(n>0)个单位后的点是Q,则向左平移时,点Q的坐标是(x-n,y);向右平移时,点Q的坐标是(x+n,y).这就是说:“点沿横轴方向平移时,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左减右加.”例1已知点A的坐标是(-2,3),线段AB∥x轴,且AB=2,求点B的坐标.解析:任何两点中的一点都可以看作是由另一点平移得到的,这里的AB=2表明点A、B之间的距离是2,因此,把点A平移2个单位可得点B.注意到AB//x轴,说明点A沿x 轴方向平移2个单位可得点B,可究竟是向左还是向右平移呢?题目并无说明,因此需要一一讨论.如果是向左平移,那么点B的坐标是(-4,3);如果是向右平移,那么点B的坐标是(0,3).因此,点B的坐标是(-4,3)或(0,3).跟踪训练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1)沿与x轴平行的方向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P1,则点P1在【】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二、沿y轴的方向平移与上述探索方法一样,易得如下结论:设点P(x,y)沿y轴方向平移n(n>0)个单位后的点是Q,则向上平移时,点Q的坐标是(x,y+n);向下平移时,点Q的坐标是(x,y-n);这就是说:“点沿纵轴方向平移时,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上加下减.”例2在数学兴趣小组的一次活动中,小明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发现旗杆底端位置在点A(3,1),顶端在点B(3,10),升旗前旗帜的三个顶点的位置分别在点P(3,2),Q(3,3),R(5,2),写出当旗帜的顶端Q升到杆顶B处时,点P和R对应的点的坐标.解析:显然,旗杆平行于y轴,所以升旗时旗帜是沿y轴方向向上平移,由于点Q从(3,3)平移到点(3,10),平移的距离是10-3=7,所以点P(3,2)沿y轴方向向上平移7个单位后是点P′(3,9),点R(5,2)向上平移7个单位后是点R′(5,9).跟踪训练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5,6)向下平移6个单位后的点的坐标是【】A.(11,6)B.(5,0)C.(5,12)D.(-1,6)三、不沿坐标轴的方向平移如果点的平移方向既不是沿横轴方向,也不是沿纵轴方向,那么它可以看作既沿横轴方向平移,又沿纵轴方向平移.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上述的两种平移来解决.例3如何平移点A(-5,3),使它到达点B(2,-1)?解析:先从横坐标来考虑,由于点A到点B,横坐标由-5增加到2,可知点A向右平移2-(-5)=7个单位长度;纵坐标由3减小到-1,可知只需要再把点(2,3)向下平移3-(-1)=4个单位长度.因此,把点A向右平移7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可得点B.跟踪训练3将点A(2,1)先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下平移()个单位可得到点(-2,-2),则括号内的数依次应填【】A.2,1B.0,-1C..4,3D.3,4答案1.A2.B3. C。
7.2.2用坐标表示平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夯基训练知识点1点在坐标系中的平移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3,-5)向上平移4个单位,再向左平移3个单位到点B,则点B的坐标为()A.(1,-8)B.(1,-2)C.(-6,-1)D.(0,-1)1.解析:利用平移中点的变化规律:横坐标右移加,左移减;纵坐标上移加,下移减求解.点A的坐标为(-3,-5),将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再向左平移3个单位到点B,点B的横坐标是-3-3=-6,纵坐标为-5+4=-1,即(-6,-1).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考查图形的平移变换,关键是要懂得左右移动改变点的横坐标,左减右加;上下移动改变点的纵坐标,下减上加.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x,y)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与点B(-3,2)重合,则点A的坐标是()A.(2,5)B.(-8,5)C.(-8,-1)D.(2,-1)2.【答案】D解:本题可用逆向思维法,将点B(-3,2)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即还原为原来A点位置,由此可得点A的坐标为(2,-1).知识点2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3.如图,把△ABC经过一定的平移变换得到△A′B′C′,如果△ABC边上点P的坐标为(a,b),那么这个点在△A′B′C′中的对应点P′的坐标为()A.(a+6,b-2)B.(a+6,b+2)C.(-a+6,-b)D.(-a+6,b+2)3.解析:根据已知三对对应点的坐标,得出变换规律,再让点P的坐标也做相应变化.∵A(-3,-2),B(-2,0),C(-1,-3),A′(3,0),B′(4,2),C′(5,-1),∴△ABC向右平移6个单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A ′B ′C ′.∵△ABC 边上点P 的坐标为(a ,b ),∴点P 变换后的对应点P ′的坐标为(a +6,b +2).故选B.方法总结:坐标系中图形上所有点的平移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对应点找到各对应点之间的平移变化规律.4.如图,线段AB 经过平移得到线段A'B',其中点A,B 的对应点分别为点A',B',这四个点都在格点上.若线段AB 上有一个点P(a,b),则点P 在A'B'上的对应点P'的坐标为()A.(a-2,b+3)B.(a-2,b-3)C.(a+2,b+3)D.(a+2,b-3)4.【答案】A解:根据点A,B 平移后横纵坐标的变化可得线段AB 向左平移了2个单位长度,向上平移了3个单位长度,然后根据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向上平移纵坐标加求点P 的对应点P'的坐标.知识点3平移作图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 (a ,b )是△ABC 的边AC 上一点,△ABC 经平移后点P 的对应点为P 1(a +6,b +2).(1)请画出上述平移后的△A 1B 1C 1,并写出点A 、C 、A 1、C 1的坐标;(2)求出以A 、C 、A 1、C 1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5.解析:(1)横坐标加6,纵坐标加2,说明向右移动了6个单位,向上平移了2个单位;(2)以A 、C 、A 1、C 1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可分割为以AC 1为底的2个三角形的面积.解:(1)△A 1B 1C 1如图所示,各点的坐标分别为A (-3,2)、C (-2,0)、A 1(3,4)、C 1(4,2);(2)如图,连接AA 1、CC 1.S △AC 1A 1=12×7×2=7,S △AC 1C =12×7×2=7,故S 四边形ACC 1A 1=S △AC 1A 1+S △AC 1C =7+7=14.方法总结:坐标系中图形平移的坐标变化规律为:左右移动改变点的横坐标,左减右加;上下移动改变点的纵坐标,下减上加.求四边形的面积通常转化为求几个三角形的面积的和.题型总结题型1利用平移坐标系比较其坐标变化规律6.如图,一个动点在第一象限及x轴、y轴上运动,在第1秒钟,它从原点运动到(1,0),然后接着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即(0,0)→(1,0)→(1,1)→(0,1)→…,且每秒移动一个单位,那么第2011秒时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________.6.解析:方法一:动点运动的规律:(0,0),动点运动了0秒;(1,1),动点运动了1×2=2(秒),接着向左运动;(2,2),动点运动了2×3=6(秒),接着向下运动;(3,3),动点运动了3×4=12(秒),接着向左运动;(4,4),动点运动了4×5=20(秒),接着向下运动;…于是会出现:(44,44),动点运动了44×45=1980(秒),接着动点向下运动,而2011-1980=31,故动点的位置为(44,44-31),即(44,13).方法二:由题目可以知道,动点运动的速度是每秒钟运动一个单位长度,(0,0)→(1,0)→(1,1)→(0,1)用的秒数分别是1秒钟,2秒钟,3秒钟,到(0,2)用4秒,到(2,2)用6秒,到(2,0)用8秒,到(3,0)用9秒,到(3,3)用12秒,到(0,4)用16秒,依次类推,到(5,5)用30秒.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的第一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从(0,0)到(1,1)用2秒,到(2,2)用6秒,到(3,3)用12秒,则由(n,n)到(n+1,n+1)所用时间增加(2n+2)秒,这样可以先确定第2011秒时动点所在的正方形,然后就可以进一步推得点的坐标是(44,13).方法三:该动点每一次从一个轴走到另一个轴所走的步数要比上一次多走一横步,多走一竖步,共多走两步.从(0,0)点走到(0,1)点共要3步,从(0,1)点走到(2,0)点共5步……当n为偶数时,从(0,n-1)点到(n,0)点共走(2n+1)步;当n为奇数时,从(n-1,0)点到(0,n)点共走(2n +1)步,这里n=1,2,3,4,….∵3+5+7+…+(2n+1)=n(n+2)=(n+1)2-1,∴当n=44时,n(n+2)=(n+1)2-1=452-1=2024,离2011最近,此时n为偶数,即该过程是从(0,43)到(44,0)的过程.2024-2011=13,即从(44,0)向上“退”13步即可.当到2011秒时动点所在的位置为(44,13).故答案为(44,13).方法总结:此类归纳探索猜想型问题的解题关键是总结规律,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来确定点所在的大致位置,进而确定该点的坐标.7.如图为某动物园的示意图.(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代表1个单位长度)(1)以虎山为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铅直向上为y轴正方向在图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景点的坐标.(2)若以猴园为原点,水平向右为x 轴正方向、铅直向上为y 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各景点的坐标.(3)比较(1)、(2)中各景点的坐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7.解:(1)如图①,由图可得虎山(0,0)、熊猫馆(3,2)、鸟岛(-1,3)、狮子馆(-2,-2)、猴园(3,-1).(2)如图②,由图可得虎山(-3,1)、熊猫馆(0,3)、鸟岛(-4,4)、狮子馆(-5,-1)、猴园(0,0).(3)(2)中各景点的坐标与(1)中的相比,横坐标减小3,纵坐标增加1.题型2利用图形的特征求平移前后的坐标8.如图,长方形ABCD 在坐标平面内,点A 的坐标是(,1),且边AB,CD 与x 轴平行,边AD,BC与y 轴平行,AB=4,AD=2.(1)求B,C,D 三点的坐标.(2)怎样平移,才能使A 点与原点重合?8.解:(1)因为A(2,1),AB=4,AD=2,所以BC 到y 轴的距离为4+2,CD 到x 轴的距离为2+1=3.所以B(4+2,1),C(4+2,3),D(2,3).(2)由题图可知,先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或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题型3利用坐标的变化确定平移方式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4),B(-2,-3),C(-3,-1).(1)将三角形ABC 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加上5,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 1,B 1,C 1,依次连接A 1,B 1,C 1各点,所得三角形A 1B 1C 1与三角形ABC 在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2)将三角形ABC 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加上4,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 2,B 2,C 2,依次连接A 2,B 2,C 2各点,所得三角形A 2B 2C 2与三角形ABC 在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9.解:平移后的图形如图所示.(1)所得三角形A 1B 1C 1与三角形ABC 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三角形A 1B 1C 1可以看作是将三角形ABC 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的.(2)所得三角形A 2B 2C 2与三角形ABC 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三角形A 2B 2C 2可以看作是将三角形ABC 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分析: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横坐标的变化决定图形左右平移,纵坐标的变化决定图形上下平移.题型4利用平移方式确定坐标的变化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的位置如图所示,点A'的坐标是(-2,2),现将三角形ABC平移,使点A变换为点A',点B',C'分别是B,C的对应点.(1)请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不写画法),并直接写出B',C'的坐标;(2)若三角形ABC内部一点P的坐标为(a,b),则点P的对应点P'的坐标是_________. 10.解:(1)如图,B'(-4,1),C'(-1,-1).(2)(a-5,b-2)拓展培优拓展角度1利用图形平移的坐标变化求其覆盖坐标平面的面积11.已知三角形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将三角形ABC先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求平移后C点的对应点的坐标和三角形ABC所扫过部分的面积.11.解:如图,平移后C 点的对应点的坐标为(1,-2).三角形ABC 所扫过部分的面积=S 三角形ABC +S 长方形ABB'A'+S 三角形A″A'C″=3×2×12+3×5+12×2×2=3+15+2=20.拓展角度2利用平移与对称作图求面积12.如图,有8×8的正方形网格,按要求操作并计算.(1)在8×8的正方形网格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使点A 的坐标为(2,4),点B 的坐标为(4,2);(2)将点A 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关于y 轴对称得到点C,求点C 的坐标;(3)画出三角形ABC,并求其面积.12.解:(1)如图所示.(2)点A 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2,-1),其关于y 轴对称的点C 的坐标为(-2,-1).(3)如图,S 三角形ABC =S 长方形CDEF -S 三角形BCD -S 三角形AFC -S 三角形ABE=5×6-12×6×3-12×4×5-12×2×2=9.。
坐标平移公式坐标平移公式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一个点或一组点在平面上进行移动。
坐标平移公式的原理是通过加减法来对点的坐标进行变换,从而实现平移的效果。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用向量的概念来表示坐标的平移。
具体来说,对于一个点P(x,y),如果我们想将它沿着向量v(a,b)平移,那么新的点P'(x',y')的坐标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x' = x + ay' = y + b其中,x和y是点P的原坐标,a和b分别是向量v的x分量和y 分量。
这个公式的意义是,我们将向量v的起点放在点P上,然后将它的终点移到新的位置,这样点P也随之移动,最终到达新的位置P'。
需要注意的是,坐标平移公式适用于任何平面上的点,而不仅仅是二维平面。
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向量的概念来进行坐标的平移。
假设点P(x,y,z)需要沿着向量v(a,b,c)平移,那么新的点P'(x',y',z')的坐标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x' = x + ay' = y + bz' = z + c同样的,这个公式的意义是,将向量v的起点放在点P上,然后将它的终点移到新的位置,从而实现点P的平移。
需要注意的是,坐标平移公式只能对点进行平移,而不能对图形进行平移。
如果我们想将一个图形平移,需要对其中的每个点都进行平移,从而实现整个图形的平移效果。
坐标平移公式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数学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平面上的点进行移动,从而实现各种各样的效果。
熟练掌握坐标平移公式,可以让我们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从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坐标平移规律坐标平移规律是指在几何中,将一个图形的所有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向某一方向进行位置的变换。
它利用了原来位置的坐标信息,以及新位置的坐标信息,来推导出变换规律。
一般来讲,坐标平移规律有三种形式:一、直角坐标系下的平移(以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为例):对于水平方向而言,新的x坐标 = 传入的x坐标 + 水平平移量;而对于竖直方向而言,新的y坐标 = 传入的y坐标 + 竖直平移量;二、极坐标系下的平移:新的极坐标半径r = 传入的极坐标半径r;新的极坐标角度α = 传入的极坐标角度α + 极坐标平移量;三、椭圆坐标系下的平移:新的椭圆坐标u = 传入的椭圆坐标u + 椭圆坐标平移量;新的椭圆坐标v = 传入的椭圆坐标v + 椭圆坐标平移量;无论是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还是椭圆坐标系,坐标平移规律都是一样的,都是以原来位置的坐标信息,加上一定的平移量,来确定新位置的坐标信息。
坐标平移是几何变换的一种,也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变换方法。
它可以用来将一个图形从某一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或者将一个图形的某一部分移动到另一位置。
坐标平移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图形的所有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向某一方向进行平移,使得图形的外观不变,只是位置改变了。
坐标平移也可以用来实现多边形的旋转,其思想是,将一个多边形的各个顶点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平移,使得多边形的内角不变,只是位置改变了,因此可以实现多边形的旋转。
坐标平移还可以用来实现缩放,其思想是,将一个图形的各个点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平移,使得图形的外观不变,但是坐标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实现缩放效果。
坐标平移规律可以用来实现各种形状的变换,这在计算机图形学中有重要意义,是计算机图形学中一种重要的算法。
它可以用来实现平移、旋转、缩放等几何变换,也可以用来求解各种形状的外观参数。
坐标平移规律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它可以作为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变换方法,用于处理复杂的几何图形。
用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通用10篇)用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用坐标表示平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在这部分知识中着重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所以本节课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图形变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难点: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四、教法与学法1、教法分析: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学法分析: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1、回顾旧知,引出新知通过课件展示飞机的平移过程,通过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复习平移概念及性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