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种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31
最全小麦虫害(附图)小麦上的害虫种类繁多,它们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介绍小麦的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
1.蝼蛄蝼蛄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害虫,对谷物、蔬菜和树苗造成危害。
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是常见的品种。
蝼蛄喜欢食用刚发芽的种子和植物的根部,危害幼苗。
它们不仅能将地下嫩苗根茎取食成丝丝缕缕状,还能在苗床土表下开掘隧道,使幼苗根部脱离土壤,失水枯死。
防治方法:①夏收后和秋收后进行翻地和大水灌地,破坏蝼蛄的产卵场所,使它们被迫向上迁移,在结冰前深翻,把翻上地表的害虫冻死。
②拌种:使用50%辛硫磷乳油0.2~0.33kg拌种100kg,可有效防治蝼蛄等地下害虫,保苗效果可长达20天。
③诱杀:每亩用40%毒死蜱100到150毫升,拌炒熟的麦麸10到15公斤,堆放在幼苗根部诱杀防治。
④土壤处理:在蝼蛄为害严重的地块,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kg,均匀撒于地面,然后进行耙地,也可撒于播种沟内。
⑤生长期被害,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喷洒或浇灌。
2.蛴螬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我国有1000多种蛴螬,其中,华北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和黑绒金龟为优势虫种。
蛴螬的食性很杂,是多食性害虫,为害作物幼苗、种子及幼根、嫩茎。
蛴螬主要在地下为害,咬断幼苗根茎,切口整齐,造成幼苗枯死,或蛀食块根、块茎,造成孔洞,使作物生长衰弱,影响产量和品质。
同时,被蛴螬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诱发其他病害。
成虫金龟子主要取食植物地上部的叶片,有的还为害花和果实。
防治方法:①应抓好蛴螬的防治,如大面积秋、春耕,并随犁拾虫;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减少成虫产卵;合理灌溉,即在蛴螬发生严重地块,合理控制灌溉,或及时灌溉,促使蛴螬向土层深处转移,避开幼苗最易受害时期。
②药剂土壤处理。
如用50%辛硫磷乳油每667m2 200—250g,加水10倍,喷于25—30kg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中,它也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这
些病虫害不仅会破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农民的成本和负担。
因此,科学防治小
麦病虫害,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灰霉病
灰霉病是小麦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生。
该病害会
使小麦的茎、叶、穗被感染,导致生长不良和减产。
防治措施:早期定期进行农药喷洒,清理田间积水和秸秆,定期轮作,保持通风透气,加强养分管理。
2. 棕带叶枯病
棕带叶枯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叶子枯黄、枯萎,并且会
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小麦的产量。
水稻叶枯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发病期一般在初秋,会导致草翦率增加、
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增加土壤通透性,加强肥料和水分管理,及早采取药物喷洒和轮作措施。
1. 小麦蚜虫
2. 麦蛾
麦蛾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在小麦叶上产卵,导致小麦叶片变得枯黄,严重时还会
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采用药物喷洒、翻耕和日光杀虫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3. 金针虫
金针虫是一种常见的根部害虫,能导致小麦根系腐烂、黄化,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总之,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们
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和病虫害卫生,加
强养分管理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丰收。
小麦病虫害及防治方法1、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又称腻虫或蜜虫,属于同翅目昆虫。
蚜虫主要集中在小麦的茎、叶、穗等部位,吸食该部位的汁液,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造成小麦减产,严重时可造成30%以上的损失。
防治方法:清除田间杂草与自生麦苗,减少麦蚜的适生地和越夏寄主。
冬春播种时间可比正常播种期晚些,播种时要尽可能的采用深耕的方式,同时结合配方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
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和灌水,适期增施磷、钾肥等。
2、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有毁灭性,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小麦种植国家。
小麦吸浆虫主要吸食灌浆期的小麦汁液,造成小麦秕粒、空壳,严重时甚至导致小麦绝收。
防治方法:选用能够抵抗小麦吸浆虫的小麦品种,或者早熟的小麦品种。
通常春季会给小麦灌溉、追肥,为了降低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率,可适当的减少春灌、减少春季化肥的施加。
3、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通常发生在潮湿、半潮湿的区域。
小麦赤霉病可发生在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尤其在抽穗期,造成小麦的大量减产,严重时可减产40%左右。
防治方法: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
根据气候以及小麦的生长期,适当的提前或者推迟播种,以避免小麦扬花期在雨季。
小麦成熟后,要尽快收割脱粒。
收割后,对麦田进行深耕灭茬。
4、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是我国麦区常发生的病害,主要由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
小麦一旦发生纹枯病,在其发育的各个阶段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等症状,严重影响小麦灌浆、结实不良,造成小麦的大幅减产,严重时可致小麦绝收。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耐病品种,如济麦22、周麦22等。
合理轮作,避免早播,可适当的延迟播种。
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及病株、及时排出田间的雨水。
5、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又名小麦黄疸病,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在全国大部分麦区均有发生,危害相当严重。
2017年,山东自4月20日发现小麦条锈病以来,扩展蔓延迅速,全省发生范围和面积均超过大发生的1990年。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小麦的产量受到了各种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及其对小麦的影响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病害1. 黄瘟病黄瘟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主要通过麦根腐病菌引起。
黄瘟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叶片出现黄斑,加重的话会出现叶片枯死,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受黄瘟病侵害的小麦产量也会明显下降。
防治措施:为防治黄瘟病,可以预防措施与治理结合,例如提前把握好播期,及时除草、松土;合理施肥,保持小麦生长良好的状态,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2. 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赤霉病病菌主要在小麦上形成并传播。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穗部出现霉斑,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小麦穗部的枯死。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赤霉病,可以适当提前播种,采用抗病品种,定期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3. 灰霉病灰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受害部位出现灰色霉层,观察到植株受害部位还会发现一些细白色的中生菌丝。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叶片枯死,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1. 假单胞菌假单胞菌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虫害,主要通过假单胞菌引起。
假单胞菌危害小麦叶片、苗床和穗部,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死亡。
假单胞菌还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2. 绿飞虱绿飞虱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危害小麦。
绿飞虱主要吸食小麦植株的汁液,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枯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绿飞虱,可以采用混播、灭虫灯、物理防治,适时进行喷洒杀虫剂等措施。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小麦病虫害有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叶枯病、纹枯病、黑穗病、蚜虫等。
1、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还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3、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这几种,是一种气传病害。
一、小麦病虫害有哪些1、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小麦扬花灌浆期如果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存在大量病菌时,病害就会发生。
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小麦赤霉病是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
表现症状: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烂、秆腐和穗腐,其中最严重的是穗腐。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危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一般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小麦的颖壳和芒也会受害。
危害症状:初发病时,叶面会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然后会逐渐扩大为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会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时就会立即飞散。
后期病部霉层会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还会散生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3、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它是一种气传病害。
症状表现:小麦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受侵染叶片或茎秆上会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病部会生成黑色的孢子堆。
该病会影响小麦的发育和灌浆,使麦粒秕变瘦,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4、小麦叶枯病小麦叶枯病主要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叶枯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时叶片上会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慢慢的会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
发病时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严重的全株叶片都会变黄枯死。
5、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就会逐渐明显。
危害症状: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是靠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
灰飞虱在小麦上传毒侵染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在小麦播种出苗后;第2个高峰期是在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回升,越冬代灰飞虱开头在麦苗上活动取食,传播病毒,感染越早,对产量的影响越大。
防治方法:①在小麦返青后彻底清除麦田及四周的杂草。
②适时浇返青水。
③连片种植。
提倡小麦连片种植,制造不利于灰飞虱生存的环境。
④喷药防治。
小麦播种后是防治灰飞虱的关键时期。
用药适期在小麦出苗50%时进行第1次喷洒,连续防治2 ~ 3次。
用药量每桶水加10%此虫咻15克,或4.5%高效氯氟菊酯30毫升,也可以每桶水加40%氧化乐果30毫升喷雾。
当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 °C时就要喷药防治。
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1 000倍液,每亩喷施药液50 ~ 75公斤,隔5 ~ 7天喷1次,连喷2次。
2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以危害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受害。
受害叶片初期形成灰色小霉点, 后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茸状霉斑,严峻时霉斑相互连成一片,以至掩盖全叫,以后渐渐变为灰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
小麦从苗期到穗期都能发病,大气温湿度对此病的流行有打算性的作用。
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 ℃ ~ 25 ℃,以20 C左右最相宜,播种过密或偏施氮肥也有利于此病发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
小麦品种对此病的抗性不太稳定,所以要依据当地状况,选用抗病品种并留意更换。
②药剂防治。
可选用1000倍粉锈宁、多菌灵、退菌特、灭病威等喷洒1 ~ 2次就可以有效掌握。
也可以每亩用20%的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60 ~ 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③加强栽培管理要特殊留意防止麦田干旱,但也不要积水。
避开过度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3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子实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14种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技术!一文拿在手,小麦病虫害发生,不用再发愁。
我们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发生的8种病害+6种虫害图谱,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还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时,病害会大发生。
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也正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赤霉病。
表现症状: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会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
还会引起小麦出现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
携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粒里含有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
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
(2)在小麦扬花期的时候,要少浇一些水,浇水太多也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发生。
(3)药剂处理:比较有效的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最适合喷药的时期是小麦的齐穗期至盛花期。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危害症状: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
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防治药剂:药剂选择:杂环类(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这类药效果很好,但容易出现抗药性。
三唑类(三唑酮、乙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这类药效果也好,不过不太稳定,可用于发生初期或未发生时期。
嘧菌酯、醚菌酯效果近两年来效果不错。
防治小麦白粉病,宜早不宜晚,在发病初期用药较好,之后再用,效果不太好。
3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
是一种气传病害。
症状表现:小麦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
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有比较形象说法来区分3种锈病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
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受侵染叶片或茎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病部生成黑色的孢子堆。
该病危害小麦会影响它的发育和灌浆,使麦粒秕瘦,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戊唑醇、烯唑醇这些效果都很好(3)若大发生,除对发病严重的麦田及时防治外,还要施药剂防治周边发病轻和不发病的麦田,以控制病害的蔓延,减轻损失。
4小麦叶枯病多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
叶枯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
初发病,叶片上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
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
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
严重者全株叶片变黄枯死。
小麦黄斑叶枯病▼防治措施:(1)控制灌水,雨后还要及时排水。
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是防治叶枯病的关键时期。
(2)种子处理,用福美双或三唑酮·多菌灵双进行拌种,预防病害。
(3)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田间开始发病时,可选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预防和防治:百菌清+烯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灵、氟硅唑、异菌脲等。
5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
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
危害症状: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烂芽(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然后麦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多发生在3~4叶期,发病初期第一叶鞘上出现灰褐色云纹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致使病苗枯死。
)枯死▼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花秆▼枯株白穗(发病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形成灰褐色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水分、养分丧失过多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白穗▼药剂防治:防治小麦纹枯病,时间很重要,应掌握在小麦拔节前后、纹枯病初发时用药。
药剂可选择:井冈霉素、噻呋酰胺、苯甲·丙环唑等三唑类药剂。
6小麦黑穗病主要有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穗(粉)病。
症状表现:(1)小麦散黑穗病发病初,穗外有一层灰色薄膜,里边充满黑粉。
抽穗后,薄膜破裂,黑粉飞散。
(2)小麦腥黑穗病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
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
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
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
(3)小麦秆黑粉病主要危害麦秆、叶和叶鞘。
防治措施:(1)加强检疫工作。
(2)药剂拌种或土壤处理。
可选择药剂有三唑醇、烯唑醇等。
7小麦根腐病该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
危害表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
防治措施: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栽培防病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控制苗期根腐病的关键是麦田不能连作,可与亚麻、马铃薯、油菜及豆科植物等作物轮作换茬。
(3)药剂浸种。
用退菌特,浸种24〜36小时,防效在80%以上。
(4)喷药防治第一次,在小麦扬花期喷洒丙环唑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第二次,在小麦灌浆期至乳熟初期喷洒福美双,间隔 15天。
或者用三唑酮也能有效控制该病害。
8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
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危害症状: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
潮湿时,出现基腐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形成“白穗”。
剥开基部叶鞘,可见叶鞘内表皮和茎秆表面密生黑色菌丝体和菌丝结。
小麦近成熟时,若土壤潮湿,病株叶鞘内表皮可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防治措施:(1)轮作倒茬。
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
(2)对种子进行处理,用苯醚甲环唑、硅噻菌胺等药剂。
1小麦蚜虫若虫、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叶片、茎秆、穗部吸取汁液。
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至死。
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
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危害表现:防治措施:(1)利用天敌注意改进施药技术,选用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药剂,减少用药次数和数量,保护天敌免受伤害。
当天敌与麦蚜比小于1:150时,可不用药防治。
(2)药剂防治主要是防治穗期麦蚜。
在小麦拔节后,每3-5天到麦田随即抽取50-100株,调查蚜虫和天敌数量,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天敌与麦蚜比在1:150以上时,即需防治。
可亩用25g/L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
2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危害表现: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药剂防治:吸浆虫防治最佳时间:在拔节以后到孕穗期。
吸浆虫蛹时期,可以通过撒药土来防治。
抽穗扬花期防治时,时间要把握好,选时效性长一点的杀虫剂,比如功夫菊酯+吡虫啉要好一点,并且兼治蚜虫。
3麦蜘蛛(又叫红蜘蛛)麦蜘蛛危害后,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生长萎缩,重者干枯死亡。
防治药剂:阿维菌素、吡虫啉、哒螨灵、三唑锡。
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
4小麦叶蜂小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
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只危害叶片,并且取食的时候,它的口就像刀一样,把叶片一块一块非常整齐的咬下来。
防治措施: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小麦造成太大危害,所以一般不用药去打它。
小麦在返青以后,尤其是拔节期生长是最快的,叶片非常多,吃两口无所谓。
但是要注意量太大了,就要打药,它的抗药性不是特别强,一般的杀虫剂就可以。
5胞囊线虫危害特征: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胞囊老熟易脱落,仅在成虫期出现。
线虫为害后,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如立枯丝核菌等为害,致使根系腐烂。
防治措施:(1)选用耐病、抗病品种;(2)改善耕作制度,与其他禾谷类隔年或3年轮作。
(3)化学防治:可在小麦播种期用阿维菌素、噻唑膦、克线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
6小麦金针虫症状表现:幼虫在土中取食播下的种子,萌出的幼芽,菜苗的根部,致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
防治措施:(1)拌种或土壤处理使用含吡虫啉、噻虫嗪、克百威成分的拌种剂拌种或使用噻虫嗪、吡虫啉成分的颗粒剂种植时进行土壤处理。
(2)灌根处理或喷雾虫害发生后使用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灌根处理或将喷雾器喷头拧掉,直接对着根部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