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热力状况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设计李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太阳辐射及其能量的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三种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大气对地面具有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了解全球热量平衡的原理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大气热力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和烃类物质,可能改变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破坏全球的热量平衡,危及人类的生存,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大气的热力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本课的重点,而大气的温室效应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问启发与图解分析相结合教学过程太阳辐射既能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00度以上,而地球表面白昼的温度比月球要低得多。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地球有一层厚厚的大气而月球没有大气层,学习本课后,你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2.2大气的热力状况[讲述]要弄清大气所起的作用。
首先还得从太阳辐射说起,太阳辐射能量在不同的波长范围所占的比例不同。
显然,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正是因为这一区域的太阳辐射能力最强,人的肉眼能够看得见,所以,叫做可见光。
地球表面白天温度比月球表面低得多,明显地反映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板书]一、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问]为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学生回答问题,引出吸收作用)[板书]1、吸收作用…讲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何选择?(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吸收,被大气削弱的是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部分,大气对可见光基本上是透明的,也就是说,可见光在穿过大气层时,并没有被大气所吸收。
…提问过渡‟南京是江南著名的“火炉”,每当酷暑难熬时,人们往往期盼怎样的天气出现?(阴雨天气)为什么在夏季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引出反射作用)…板书‟2 .反射作用…讲述‟大气中较大的尘埃和云层都能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反射没有选择性。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00℃以上,夜晚则降至-183℃。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是大气的热力状况保护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存在,下面我们讲大气的热力状况。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总结]实验证明,物体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
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属于长波辐射。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但是,对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却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
2、反射作用特点无选择性
(1)反射主体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
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明显。
(2)规律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明显。
(3)所以,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散射作用特点有选择性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是,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表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散射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空气质点有能力散射波长小于自身直。
专题一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主要有三部分,即干洁大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中干洁空气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臭氧等;而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个层次。
各层次的主要特点:①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另,对流层厚度在低纬度地区大致为17千米—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千米—12千米,高纬度地区8千米—9千米,即随纬度增加,厚度逐渐减小;对于同一个地区而言,夏季对流层的厚度较冬季时要厚。
②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杂质少,故天气清朗。
有利于高空飞行;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
③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3.逆温现象及影响逆温第一种情况:随海拔升高,气温保持不变;逆温第二种情况: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逆温第三种情况: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但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的温度小于0.6℃。
逆温的影响: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质量差。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1.太阳辐射及太阳辐射光谱分析太阳辐射主要有波长较短的紫外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区及可见光区等组成,其中可见光部分的能量最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具体表现为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由此可见大气对太阳辐射中最多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因而说大气圈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反射(云和固体尘埃)无选择性;云层的反射是对太阳辐射能削弱能力最强的削弱方式。
地面反射,新雪的反射最强。
散射(空气质点和固体杂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蓝色和紫色光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天空呈现灰白色,主要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的灰尘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第七讲大气的热力状况与三圈环流[考纲要求]大气的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知识讲解](11.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2.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4.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5.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6.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分析一地白天气温的高低,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水汽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受热 受热 冷却 低 高 低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④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大气的热力状况知识结构1.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大气的热力作用和全球热量平衡。
大气热力作用包括二方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贯穿这两个作用的线索是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大气热力作用的根本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吸收特性。
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中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选择吸收,所以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而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选择吸收特性和大气逆辐射,致使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效应。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增多,同时又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在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的同时,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可表现为: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由太阳辐射转化而来,所以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则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知识结构紫外光区太阳辐射 可见光区 波长范围 红外光区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选择吸收大气 对可见光吸收很少对太 反射作用 云层和尘埃有反射作用。
云量愈多,云层愈厚,阳辐 反射愈强射的 散射作用 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蓝色光散射削弱 最强作用 大气的 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太辐射大气 选择吸 能通过大气射到地面的热 形式 收特性力作 大气对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很强,从而把地 用 地面的 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保温作用 大气逆 将大部分热量又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 辐射 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减少气温的日较差意义提高地表平均温度意义 气温稳定热量平衡破坏 全球气温升高学生分析本节课涉及到物理学中热学的一些知识,初中物理中已学到一些简单的知识,在这节学习时应该运用,如。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辐射、对流。
大气的热力作用,就是通过热传递进行的。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
日、地、气三种辐射
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
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
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
首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说明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的状况;其次从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不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二者差别的实质是什么?由此说明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怎样起到削弱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资料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具体事例,如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青藏高原紫外线辐射强烈等说明大气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特点。
通过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大气削弱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穿的羽绒服,盖被子等说明保温作用原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图像或教师自制的课件,分析日、地、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特别应该使学生明确的是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这种辐射也属于长波辐射。
关于全球热量平衡的知识,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日、地、气三种辐射,使全球气候变暖,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课上大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
关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的教学分
析
对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应该明确以下三点:一是从全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地球收入和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二是全球热量平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全球热量平衡,使全球的多年平均气温较为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三是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即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影响了地球上的热量收支平衡,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从而对全球生态及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
通过对大气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教学手段】录像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温室效应的产生》;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引课)北京秋季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极端最高温是多少?极端最低温是多少?→(引导提问)虽然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但与月球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
(出示课件,下载)通过课件中所提供的月球与地球温度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月球无大气的保护,温差很大;地
球有大气保护,温差较小的结论。
(提问)为什么大气的存在能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夜晚的温度不会很低?大气是怎样起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录像所给的信息得出结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提问)大气通过什么方式削弱太阳辐射,从而使地表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总结概括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特点: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提问)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削弱作用的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高度角,它的大小会影响太阳穿过大气路径的长短,穿过大气路径越长,削弱越多。
(教师总结)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穿过大气时被削弱53%,47%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增温并辐射能量,由于地面的温度比太阳低,辐射波长与温度呈反比,因此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吸收,使大气增温向外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散失到宇宙中,更多的能量则给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它也是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出示课件,下载)根据课件所提问题,分组讨论。
并根据课件提供的图像,请相关小组给予回答。
(教师总结)从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其能量的收入和支出应该是平衡的,但是现实情况又如何呢?
(录像展示)《温室效应的产生》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大气环境问题?还有哪些大气环境问题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知识有关?
(总结)由于人类的活动影响了大气的某些成分,进而影响到地球热量的收、支平衡,这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等现象出现,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可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设计思想】
本节课重点有三个方面:知识系统部分应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关系;能力系统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对资料、信息进行认定、提取、加工、处理的能力;价值观念部分侧重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
针对以上三部分,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料分组讨论,分析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即便是分组讨论,自主学习,教师也不能放任学生,完全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发挥,而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
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较好,特别是大气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探究活动
题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可能带来什么后果?
分析:本活动既可用于课内提问,也可用于课外的探究。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当然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是否是其主要原因在学术界并没有绝对的定论。
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和资料很多,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然后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展现出来。
通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让逐步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让学生区分清温室效应和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