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岩土描述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9
1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1.漂石(块石)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mm mm))大d >800 800 中中400400<<d ≤800 800 小小200200<<d ≤400400;;2.卵石(碎石)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mm mm))大6060<<d ≤200 200 中中4040<<d ≤60 60 小小2020<<d ≤4040;;3. 3. 圆砾(角砾)圆砾(角砾)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mm mm))大1010<<d ≤20 20 中中5<d ≤10 10 小小2<d ≤5;4. 4. 砂粒砂粒砂粒粒径(粒径(mm mm mm))粗0.50.5<<d ≤2 2 中中0.250.25<<d ≤0.5 0.5 细细0.0750.075<<d ≤0.25 5. 5. 粉粒粉粒粒径(粒径(mm mm mm))0.0050.005<<d ≤0.075 6. 6. 黏土粒黏土粒粒径(粒径(mm mm mm))d <0.005(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TB10077-2001)执行)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 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 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 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 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10,且粒径大于,且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1、杂填土:主要由黏土组成,含碎石等杂物2、耕土:主要由黏土组成,含少量植物根茎3、黏土:硬塑;主要由黏粒组成,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为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4、黏土: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为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5、黏土: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为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偏低,韧性中等偏低6、卵石:主要由砂岩卵石组成,含粉细砂和黏土,卵石主要呈亚圆形,大小不一,粒径一般为20~50mm,约占50~80%,分布和排列极不均匀7、泥岩:灰色夹灰褐色;岩芯极破碎,岩体裂隙发育,裂隙中主要为泥质充填,胶结较松散;水泡有崩解性;岩芯呈碎块状及岩粉状;钻进快8、灰岩:强风化岩体破碎,部分泥质充填,钻进进尺快,岩芯呈岩粉、岩砂状9、灰岩:中~微风化岩体较破碎~较完整,裂隙较发育,但多为白色方解石充填胶结,胶结较好,钻进进尺慢,岩芯多呈长、短柱状,少量呈碎块状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H.1 一般规定 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 RQD。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 RQD=25-50)和极差的( 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 H.1.2 执行。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 ,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 ;3 对混合土 ,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 ,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 1/3 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 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 ,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1. 第①层耕植土(Q pd):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0.2~0.7m。
为灰褐色~深褐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含有机质及植物根系。
稍湿,松散状态。
2. 第②层硬塑粘土(Q al+pl):除46#、49#、53#、54#、56#、59#、68#、70#、72#、73#、85#~88#钻孔以外,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0.80~6.50 m。
为浅褐色、黄褐色,局部可见少量圆砾及黑色铁锰质斑点、结核。
湿,硬塑状态。
该层切面光滑,稍有光泽,韧性中~高,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
在该层共取6件原状土样做室内土工试验,并进行9次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其结果统计如表1。
由试验结果可知:该层为中压缩性土。
3. 第○3层硬塑含卵石粘土(Q al+pl):除74#、77#、86#、89#钻孔局部地段外,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1.00~8.30m。
为浅褐色、黄褐色,局部可见黑色铁锰质斑点、结核,并含约10~15%的风化砂岩卵石,卵石含量局部有增减。
湿,硬塑状态。
该层切面光滑,稍有光泽,韧性中~高,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
在该层共取6件原状土样做室内土工试验,并进行24次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其结果统计如表2。
由试验结果可知:该层为中压缩性土。
4. 第④层硬塑红粘土(Q el+dl):该层分布于场地○21、○27、○28、○32栋楼的局部地段。
厚度一般为0.80~8.50m。
为棕红色、黄褐色、褐黄色,局部可见少量黑色铁锰质斑点、结核。
切面光滑有光泽,韧性中~高,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
在该层共取6件原状土样做室内土工试验,并进行12次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其结果统计如表3。
由试验结果可知:该层为中等压缩性土。
本次勘察选取6个土样进行自由膨胀率测试,其自由膨胀率为21%~39%,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附近相邻场地资料综合分析,该层红粘土裂隙微发育,不具膨胀性。
计算:I<I r,,则其复浸水特性分类为Ⅱ类。
据本地区建筑r经验,该土层主要以收缩变形为主。
.1 一般规定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雅康高速祥勘钻孔描述1岩石的鉴定与描述岩石描述的内容有:地质年代、风化程度、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岩石风化程度划分表注:1.波速比K 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2。
风化系数K f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3。
花岗岩类岩石可用标贯击数划分: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为残积土。
岩石质量指标RQD:用75mm口径金刚石钻头,每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或等于10cm的岩芯段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该项指标在现场取芯后用尺实际量测计算得出,量测时必须严格区别岩石自然断裂和由钻进及取芯操作引起的断裂,新鲜的不规则的断裂面应忽略不计,断块纳入完整岩芯的长度中计数。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2碎石土1、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为碎石土。
碎石土分类2、碎石土野外描述:颜色、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碎石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类型、充填程度和密实度。
注:探井中,尚应描述碎石土的结构、构造。
3、颜色:碎石土由于岩性不一,充填物成分混杂,有时往往不容易确定出特征颜色。
如果颜色杂乱难以分辨,可描述为杂色。
4、密实度: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初判:现场鉴别可从可钻性(可挖性)和样品骨架颗粒总质量两方面判断。
注:N63。
5和N120均为修正后的击数。
原位测试判定:如果钻探过程中同时进行重型(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应结合打击击数综合确定。
3.2。
5 颗粒级配:碎石土的颗粒级配是指其构成的粒径大小及各种粒径土的搭配关系。
野外描述可划分为:级配良好,级配一般,级配不良三个档次.在钻探中对取得的样品颗粒构成进行目测,(在探井中可直接观察井壁上土中各不同粒组的分布情况),当粒径大小极不均匀,颗粒尺寸的范围很大且存在大量中间尺寸的颗粒时,鉴定为级配良好;当在观察对象中某一尺寸的颗粒占绝对优势(级配均匀),或颗粒尺寸在一个范围内,但缺少某些尺寸的颗粒(不连续级配),可定为级配不良;介于二者之间时,描述为级配一般。
地质⼯程岩⼟分类及描述地质勘察岩⼼鉴定和描述⼀.⼟的分类和定名(⼀)、⼟的分类——按颗粒粒径⼤⼩1.漂⽯(块⽯)漂⽯(浑圆、圆棱)或块⽯(尖棱、次尖棱)粒径(mm)⼤d>800 中400<d≤800 ⼩200<d≤400;2.卵⽯(碎⽯)卵⽯(浑圆、圆棱)或碎⽯(尖棱、次尖棱)粒径(mm)⼤60<d≤200 中40<d≤60 ⼩20<d≤40;3. 圆砾(⾓砾)圆砾(浑圆、圆棱)或⾓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10<d≤20 中5<d≤10 ⼩2<d≤5;4. 砂粒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6. 黏⼟粒粒径(mm)d<0.005(⼆)、⼟的定名——按《铁路⼯程岩⼟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1.漂⽯(块⽯)⼟:粒径⼤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碎⽯)⼟:粒径⼤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圆砾(⾓砾)⼟:粒径⼤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砾砂⼟:粒径⼤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粒径⼤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粒径⼤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粒径⼤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粒径⼤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塑性指数等于或⼩于10,且粒径⼤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粉粒⼩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黏⼟: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到⼩,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极细的均匀⼟块,搓捻⽆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黏⼟较粗的短⼟条3.粉⼟:有⼲⾯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条、⼟球(四)、⼟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卵(碎)⽯⼟、圆砾(⾓砾)⼟、砂⼟,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潮湿—⼿捏时⼿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可⾃由流出(地下⽔位以下),Sr>80%3、粉⼟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率w<20%潮湿—天然含⽔率w=20-30%饱和—天然含⽔率w>30%4、⼟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法黏性⼟砂性⼟、粉⼟、碎⽯类⼟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1)碎⽯类⼟及砂类⼟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精品文档土的描述:素填土:褐黄色,主要有粘性土新近回填,回填小于 1 年,未理,均匀性、密性差。
填土:色,由粘性土、碎石及其他物成,局部少量生活〔建筑〕垃圾,粗硬占 25%,呈松散状。
耕植土:色⋯⋯,主要由粘性土成,含少量植物根系,呈松散状,均匀性、密性差。
淤泥:色⋯⋯,和,流塑 ~塑,成分均匀,含有机,具有腐臭味,刀切面光滑,震反慢,性低,干度高。
含粉砂淤泥:色⋯⋯,和,塑,成分均匀,富含有机及少量腐殖,具有水平理,有薄粉砂,含量15~30%,刀切面光滑,性低,干度高。
淤泥土:色⋯⋯,塘成因,主要由粘、粉粒成,含少量有机物,略臭,切面光滑,性一般,干度中等,震无反,流塑状。
粉粘土:灰黄色,主要由粘粉粒和砂粒成,砂含量8~10% ,切面光滑,性一般,干度高,震无反,可~硬塑。
砂粘土:色⋯⋯,冲洪成因,主要由粘粉粒和砂粒成,砂含量20~40% ,含少量卵石及石,切面稍光滑,性中等,干度高,震无反,可~硬塑。
中〔粗〕砂:色⋯⋯,冲洪成因,粒成分主要石英,形,配一般,含泥10~20% ,和,稍密〔根据数定,小于等于10 松散, 11~15 稍密, 15~30中密,大于30 密〕。
卵石:色⋯⋯,成分主要火山岩和花岩,粒径以⋯⋯cm主,局部粒径大于⋯⋯cm,多呈状,局部次棱角状,磨度一般,骨架充填物中粗砂,配一般,和,松散~稍密。
残土:灰黄色,主要由石化的粘粉粒及石英砂成,粒含量10%,原岩构特征可辨,母岩花岩,切面稍光滑,性差,干度低,震无反,可~硬塑。
岩描述:全化花岩:色⋯⋯,主要由烈化的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物成,除石英及局部未尽化的石外,其余物均已化成粘土物,岩芯呈土状,构完全破坏。
砂状化花岩:灰黄色,主要由烈化的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物成,岩芯呈砂状,手捏即散,构根本破坏,RQD=0精品文档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灰白色,主要由未尽风化的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组成,结构大局部破坏,岩芯呈碎块状,手折可断,敲击声哑,合金钻进时有拔钻声,RQD=0 。
1、填土(Q4del):黄褐色,松散,山体表层残坡积物,主要由碎石和粉土组成,碎石含量不均,一般40%左右,棱角状,石英质,粒径一般2-8cm,混有植被根系2、含碎石粉质粘土(Q3al+pl):红褐色,可塑,韧性干强度中等,其中混有石英岩碎石,含量20%~30%,粒径20~140mm,呈次棱角状,局部含量较高2、粉砂(Q4al):黄褐色,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粒度均等,粘粒含量较高,饱和,松散,局部夹有粉土透镜体。
3、淤泥(Q4m):灰黑色,流塑状,局部软塑,干强度低,摇震反应迅速,微有腥臭味,砂含量较高,混有少量贝壳碎屑,钻进时有掉钻现象。
4、碎石(Q4al+pl):灰黑色,饱和,稍密,碎石含量50%左右,次棱角状,主要成份为石英质,粒径一般2~10cm,空隙由中粗砂及砾石充填5、粉质粘土(Q3al+pl):褐红色,可塑,局部硬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局部混有20%左右的圆砾,亚圆状,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粒径一般2-10mm。
6、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m):灰黑色~黄褐色,软塑~可塑,稍具腥臭味,湿~饱和,砂砾含量30%左右,亚圆状为主,粒径0.5~2mm,个别达到碎石级别,母岩成份主要为强风化石英岩,混有贝壳碎片,局部可见黄褐色砂砾透镜体。
7、强风化石英岩夹板岩(Q nq):灰白-黄褐色,变晶结构,层状构造,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节理裂隙发育强烈,结构面普遍染红,板岩夹层厚度0.5-2cm,岩芯呈碎块状,锤击声哑,无回弹,较易击碎,为软岩,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8、中风化石英岩夹板岩(Q nq):灰白色,变晶结构,层状构造,结构部分破坏,板岩夹层厚度0.5-2cm,岩芯呈短柱状,锤击较清脆,不易击碎,属于较硬岩,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9、强风化板岩夹石英岩(Q bq):黄褐色、灰褐色,岩体呈散体~碎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片状,给水钻进较快,为软岩,岩体破碎,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ASTM1.干强度试验塑制一个立方体或球形的土样,在太阳下或空气中风干,也可以在不超过110℃的烘箱内烘干,用手指捏压的方法试验土的干强度。
2.剪胀性-摇震反应制备很软但不粘手的土膏,做成饼状,放在手中,手掌作水平摇动,并用这只手的手背有力地敲击另一只手,记下土膏的反应,然后用手指侧向挤压土样并记下其反应。
3.塑性搓条试验-韧性将做完剪胀性试验的土样搓成直径3mm的土条,然后将土条迭成团在滚搓,至3mm 时如不断裂则继续折迭成团后再滚搓,直到土团碎裂,记下滚搓时的压力大小和土条软硬的4.ASTM按目力鉴别结果划分土类1979《土质学及土力学》光泽反应:用小刀切开稍湿的土,并用小刀抹过土面,观察土面有无光泽以及粗糙的程度。
摇动试验:用含水量接近饱和的土搓成小球,放在手掌上左右摇晃,并以另一手震动该手,如土球表面有水渗出并呈现光泽,但用手指捏土球时水分与光泽很快消失,称摇震反应。
反应迅速的表示粉粒含量较多,反之粘粒含量较多。
韧性试验:将土调成含水量略高于塑限、柔软而不粘手的土膏,在手掌中搓成约3mm的土条,在搓成土团二次搓条,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分为低韧性、中等韧性、高韧性三种。
干强度试验:将风干的小土球,用手指捏碎的难易程度来划分。
土的简易鉴别、分类和描述第一节简易鉴别方法第4.1.1条土的简易鉴别方法适用于本标准第2.0.6条中的各类土,其中特殊土的分类定名还应该遵照本标准第3.0.15条的规定。
第4.1.2条本方法用目测法代替筛分析法,以确定土颗粒组成及其特征;用干强度、手捻、搓条、韧性和摇震反应等定性方法,代替用仪器测定土的塑性。
第4.1.3条土中有机质应按本标准第2.0.5条的规定鉴别。
第4.1.4条确定土粒粒组含量时可将研散的风干试样摊成一薄层,凭目测估计土中巨、粗、细粒组所占的比例。
再按第三章中的有关规定确定其为巨粒土、粗粒土(砾类土或砂类土)或细粒土。
第4.1.5条干强度试验时应将一小块土捏成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掰断及捻碎。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1.漂石(块石)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2.卵石(碎石)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3. 圆砾(角砾)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10<d≤20 中5<d≤10 小2<d≤5;4. 砂粒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6. 黏土粒粒径(mm)d<0.005(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饱和—天然含水率w>30%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企业标准(QBXK002-2004) 《岩土的野外描述技术指南》主编朱丹参编赵跃平冯世清张波黄练红王亨林批准康景文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技术中心2003 年12月岩土的野外描述技术指南1 总则1.1 目的为了便于工程技术人员和钻探班组记录人员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更好地掌握岩土层的性状,指导其对岩土进行准确的描述,确保勘察工程质量,特编制本技术指南。
1.2 基本原则要求野外描述岩土的目的是划分层次、确定名称、鉴别成分、状态、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评价岩土建筑性能取得原始资料。
描述人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描述记录工作,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
1.3 编制依据本指南主要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及《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编制,实际工作时,应尽量收集已有工程资料并结合规范规定进行岩土的野外描述。
1.4 应用范围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类勘察时的下列各类岩土。
其他行业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可参照执行。
①岩石;②碎石土;③砂土;④粘性土;⑤粉土;⑥人工填土;⑦混合土。
对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等以及具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如地下洞室、滑坡等)应遵照有关规定描述或按专门研究确定的描述内容进行。
对于旱或半干旱地区的碎石土及砂土应注意其有无湿陷性。
对成都地区常见的特殊性土膨胀土,尤其应注意描述土中的裂隙发育、充填情况和包含物钙质结核的情况。
2 术语2.1岩石: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单一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
2.2 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
2.3 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全重50%的土。
2.4 粘性土:塑性指数I P大于10的土。
2.5 粉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
岩土类的岩土描述方法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企业标准(QBXK002-2004) 《岩土的野外描述技术指南》主编朱丹参编赵跃平冯世清张波黄练红王亨林批准康景文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技术中心2003 年12月岩土的野外描述技术指南1 总则1.1 目的为了便于工程技术人员和钻探班组记录人员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更好地掌握岩土层的性状,指导其对岩土进行准确的描述,确保勘察工程质量,特编制本技术指南。
1.2 基本原则要求野外描述岩土的目的是划分层次、确定名称、鉴别成分、状态、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评价岩土建筑性能取得原始资料。
描述人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描述记录工作,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
1.3 编制依据本指南主要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及《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编制,实际工作时,应尽量收集已有工程资料并结合规范规定进行岩土的野外描述。
1.4 应用范围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类勘察时的下列各类岩土。
其他行业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可参照执行。
①岩石;②碎石土;③砂土;④粘性土;⑤粉土;⑥人工填土;⑦混合土。
对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等以及具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如地下洞室、滑坡等)应遵照有关规定描述或按专门研究确定的描述内容进行。
对于旱或半干旱地区的碎石土及砂土应注意其有无湿陷性。
对成都地区常见的特殊性土膨胀土,尤其应注意描述土中的裂隙发育、充填情况和包含物钙质结核的情况。
2 术语2.1岩石: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单一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
2.2 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
2.3 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全重50%的土。
2.4 粘性土:塑性指数I P大于10的土。
2.5 粉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
1、填土(Q4del):黄褐色,松散,山体表层残坡积物,主要由碎石和粉土组成,碎石含量不均,一般40%左右,棱角状,石英质,粒径一般2-8cm,混有植被根系2、含碎石粉质粘土(Q3al+pl):红褐色,可塑,韧性干强度中等,其中混有石英岩碎石,含量20%~30%,粒径20~140mm,呈次棱角状,局部含量较高2、粉砂(Q4al):黄褐色,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粒度均等,粘粒含量较高,饱和,松散,局部夹有粉土透镜体。
3、淤泥(Q4m):灰黑色,流塑状,局部软塑,干强度低,摇震反应迅速,微有腥臭味,砂含量较高,混有少量贝壳碎屑,钻进时有掉钻现象。
4、碎石(Q4al+pl):灰黑色,饱和,稍密,碎石含量50%左右,次棱角状,主要成份为石英质,粒径一般2~10cm,空隙由中粗砂及砾石充填5、粉质粘土(Q3al+pl):褐红色,可塑,局部硬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局部混有20%左右的圆砾,亚圆状,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粒径一般2-10mm。
6、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m):灰黑色~黄褐色,软塑~可塑,稍具腥臭味,湿~饱和,砂砾含量30%左右,亚圆状为主,粒径0.5~2mm,个别达到碎石级别,母岩成份主要为强风化石英岩,混有贝壳碎片,局部可见黄褐色砂砾透镜体。
7、强风化石英岩夹板岩(Q nq):灰白-黄褐色,变晶结构,层状构造,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节理裂隙发育强烈,结构面普遍染红,板岩夹层厚度0.5-2cm,岩芯呈碎块状,锤击声哑,无回弹,较易击碎,为软岩,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8、中风化石英岩夹板岩(Q nq):灰白色,变晶结构,层状构造,结构部分破坏,板岩夹层厚度0.5-2cm,岩芯呈短柱状,锤击较清脆,不易击碎,属于较硬岩,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9、强风化板岩夹石英岩(Q bq):黄褐色、灰褐色,岩体呈散体~碎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片状,给水钻进较快,为软岩,岩体破碎,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示范1、强风化灰岩(泥灰岩、粉砂质灰岩、燧石灰岩) 年代:T、P、C、D、OXX色,隐(显、粗)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方解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燧石),XX胶结,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间有XX充填,方解石脉发育?有溶蚀现象(小溶孔)?岩芯多呈XX状,锤击声较脆,岩芯采取率约XX%,回次RQD=XX~XX%。
2、弱风化灰岩(泥灰岩、粉砂质灰岩、燧石灰岩) 年代:T、P、C、D、OXX色,隐(显、粗)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方解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燧石),XX胶结,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间有XX充填,方解石脉发育?有溶蚀现象(小溶孔)?岩芯多呈XX状,锤击声脆,岩质较新鲜,岩芯采取率约XX%,回次RQD=XX~XX%。
3、微风化灰岩(泥灰岩、粉砂质灰岩、燧石灰岩) 年代:T、P、C、D、OXX色,隐(显、粗)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方解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燧石),XX胶结,偶见节理裂隙,方解石脉发育?有溶蚀现象(小溶洞、溶槽、溶沟)?岩芯多呈长柱状,节长XXcm,锤击声脆,岩质新鲜,岩芯采取率约XX%,回次RQD=XX~XX%。
4、强风化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 年代:T、C、D、OXX色,隐(显、粗)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间有XX充填,方解石脉发育?有溶蚀现象(小溶孔)?岩芯多呈XX状,锤击声较脆,岩芯采取率约XX%,回次RQD=XX~XX%。
5、弱风化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 年代: T、C、D、OXX色,隐(显、粗)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间有XX充填,方解石脉发育?有溶蚀现象(小溶孔)?岩芯多呈XX状,锤击声脆,岩质较新鲜,岩芯采取率约XX%,回次RQD=XX~XX%。
岩土描述(新手适用)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 cm。
1岩石的鉴定与描述
岩石描述的内容有:
地质年代、风化程度、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表
注:1.波速比K 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
2.风化系数K f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3.花岗岩类岩石可用标贯击数划分: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
为残积土。
岩石质量指标RQD:
用75mm口径金刚石钻头,每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或等于10cm 的岩芯段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该项指标在现场取芯后用尺实际量测计算得出,量测时必须严格区别岩石自然断裂和由钻进及取芯操作引起的断裂,新鲜的不规则的断裂面应忽略不计,断块纳入完整岩芯的长度中计数。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2碎石土
1、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为碎石土。
碎石土分类
2、碎石土野外描述:
颜色、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碎石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类型、充填程度和密实度。
注:探井中,尚应描述碎石土的结构、构造。
3、颜色:碎石土由于岩性不一,充填物成分混杂,有时往往不容易确定出特征颜色。
如果颜色杂乱难以分辨,可描述为杂色。
4、密实度: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初判:现场鉴别可从可钻性(可挖性)和样品骨架颗粒总质量两方面判断。
注:和N120均为修正后的击数。
原位测试判定:如果钻探过程中同时进行重型(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应结合打击击数综合确定。
3.2.5 颗粒级配:碎石土的颗粒级配是指其构成的粒径大小及各种粒径土的搭配关系。
野外描述可划分为:级配良好,级配一般,级配不良三个档次。
在钻探中对取得的样品颗粒构成进行目测,(在探井中可直接观察井壁上土中各不同粒组的分布情况),当粒径大小极不均匀,颗粒尺寸的范围很大且存在大量中间尺寸的颗粒时,鉴定为级配良好;当在观察对象中某一尺寸的颗粒占绝对优势(级配均匀),或颗粒尺寸在一个范围内,但缺少某些尺寸的颗粒(不连续级配),可定为级配不良;介于二者之间时,描述为级配一般。
与颗粒级配相对应,描述中尚应记录出碎石土的一般粒径和最大粒径(可用范围值表示,单位:mm)。
3.2.6 颗粒形状:
3.2.7 母岩成分及风化程度:母岩成分是指与其定名相对应的颗粒岩性,当母岩成分混杂时,应描述其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风化程度专指构成碎石土骨架颗粒的风化状态,共分为五档。
上述两项鉴定标准详见第二章的有关规定。
3.2.8 充填物的性质及充填程度:碎石土中充填物情况记录在现场记录表的“其它性质”一栏,当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填充程度(完全充填,不完全充填);如果充填物为黏性土或粉土,描述其状态或湿度以及其它特殊性质。
当充填物含量小于5%时,可用少量表示,否则要按各类填充物所占重量估计其百分含量。
3.2.9碎石土的结构、构造:该项内容在钻探时无法鉴定,如果是在探井(槽、坑)中,或是对野外的天然露头进行描述,可参照表:-4进行鉴定。
4 砂土
一般规定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小于(或)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为砂土。
野外特征呈散粒状,无塑性。
按其粒组含量可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五个类别,以累计含量从大到小最先符合者确定,见下表:-1。
表:-1
砂土野外描述的主要项目有:名称,颜色,湿度,密实度,矿物成分,颗粒形状和颗粒级配以及包含物等。
砂土描述
4.2.1颜色:单一颜色的砂土不常见,复合颜色按主色在后次要颜色在前的顺序描述,如灰白色、褐黄色等。
4.2.2 湿度:砂土湿度分为干、稍湿、很湿、饱和四档,现场鉴定可参照表:-1所列特征
描述。
表:-1
4.2.3密实度:砂土密实度分为四档,现场描述可参照钻探(挖掘)的难易程度,结合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判定。
见表:-2
表:-2
注:N为未修正的实测击数。
4.2.4矿物成分:构成砂土颗粒的矿物成分比较复杂,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多以石英、长石或角闪石等为主。
描述时应记录其主要及次要矿物成分,如主要由石英组成,暗色矿物次之;或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云母次之。
4.2.5颗粒形状:砂土颗粒的表形特征,与抗剪强度和密实度相关。
现场描述时可目测颗粒的形态,如棱角状,次棱角状,片状或不规则状等,进行简要的记述。
3.2.6
3.2.7包含物:当砂土中包含有粘性土、粉土或碎石土等其他成分时,应对包含物成分及特征进行描述,并估计其百分含量(重量比),对其中的碎石土,尚应描述粒径的大小。
5 粉土
一般规定
粉土为塑性指数≤10且粒径大于的粒径含量不超过50%的土,其性质介于砂土和粘性土之间。
正常沉积的粉土构成以粉粒(~)为主,亲水性较差。
有时,也会遇到颗粒构成中含有较多砂粒(>mm)同时混有一定数量的黏粒(<的土,其室内定名也符合粉土的标准;这两类粉土工程性质有差别,描述中在“其他性质”一栏中应进行相应的纪录。
粉土的野外描述内容包括:颜色,湿度,密实度,包含物(均匀性),摇振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粉土描述
5.2.1
5.2.2 湿度:粉土的湿度野外描述可划分为四档(GB50021-2001中划分三档),稍湿,湿,很湿,饱和。
室内土工试验按含水量指标确定,现场描述用手感结合目测鉴定。
鉴定方法见表:-1。
表:-1
5.2.3密实度:是反映粉土密实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可划分三档描述:稍密、中密、密实。
定量评价按土工试验的孔隙比确定,现场鉴定按照钻进难易程度以及孔(井)壁的稳定性估算。
见表:-2
表:-2
5.2.4 包含物:当粉土的颗粒构成以粉粒为主,不含有其他成分时,可描述为土质均匀;当土中的包含物如钙质结核、砂粒、碎石土颗粒、有机质成分等含量少于5%时,宜定为土质较均匀;超过5%时可定为土质不均匀,并按目测结果估计百分含量,将包含物名称及含量等特征纪录在“其他性质”一栏。
5.2.5 土的现场简易鉴定:包括摇振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和韧性四项,每项分别有三个描述等级。
这种鉴别方法对粉土和粘性土都适用,描述内容主要依靠现场鉴别,其鉴别结果既反映出土的固有特性,同时,也与所确定土的定名相互印证。
简易鉴别的基本方法见表:-3。
表:-3
经过现场简易鉴定,所确定土的名称与鉴别特征应吻合一致,否则,应考虑土的定名的准确性。
6 粘性土
一般规定
6.1.1粘性土为塑性指数Ip大于10的土,可分为二个亚类:粘土和粉质粘土。
室内判定按塑性指数划分,现场描述根据捻摸感觉和粘着程度鉴定,见下表:-1。
表:-1
粘性土的描述项目主要有:颜色、状态、包含物、摇振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6.1.2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如新近沉积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
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如淤泥质粘土,弱盐渍粉土,碎石素填土等;
3)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如含碎石粘土,含粘土角砾等;
4)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对互层,如粘土与粉砂互层;对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
5)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风化岩和残积土
风化岩系在风化营力作用下,其结构、成份和性质已产生不同程度变异的岩石,野外鉴别标准详见第二章相关内容。
残积土是岩石已经完全风化成土状,但尚未经搬运,其显着特征是岩(土)芯中可观察到原岩的结构,其中的正、斜长石已风化为高岭土,而石英颗粒基本保持原岩中的形态。
工程中比较常见的残积土是花岗岩残积土,在我国分布区域较广,且厚度较大。
野外定名按土中大于2mm(相当于小米粒大小)颗粒含量百分比划分为三类,见表:-1。
表:-1
钻探时随深度增加,会出现由粘性土到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再到风化岩的地层变化过程,有时,这个过程呈现过渡性的渐变关系,准确划分地层界限比较困难,所以,应随时观察岩(土)芯中粗颗粒的含量并进行判断,及时采取扰动样送实验室进行颗分试验;另外,还可以结合标准贯入试验击数来划分地层属性,N<50击为残积土;50≤N击为风化岩石;若N≥200击,可初步确定为中风化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