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
- 格式:docx
- 大小:17.48 KB
- 文档页数:4
阿拉尔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及实施细则说明书目录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现状综合分析第三章规划范围、要求、目标和理念第四章用地规划与空间结构第五章住宅规划第六章控制内容及指标第七章公共与服务设施规划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第九章景观布局与绿化系统规划第十章基础设施工程规划实施细则目录第一章通则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控制第四章交通设施控制第五章配套公用设施控制第六章绿化控制第七章城市设计控制附录名词解释与技术规定附表1 规划各地块控制指标汇总表附表2 用地平衡表附表3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表附表4 土地使用相容性表阿拉尔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总论一、规划背景阿拉尔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的东南部,距阿克苏120km,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塔里木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商贸中心,也是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集散中心,横贯全市的阿塔公路是通往垦区深处的唯一通道,架设在塔里木河上的阿拉尔大桥,是贯通南北两岸的交通枢纽,阿拉尔市将建设成为塔里木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棉纺和依托农业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军垦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总动员,时逢这一历史时机,西部的城市将会得到一个大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依托这一强劲的外部因素与契机,为了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中央文件精神指示,阿拉尔设市,并先后进行了工程地质初勘、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城市总体规划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在21世纪,人类将全面面对一个越来越城市化的世界,城市规划所显示的强大功能和重大的指导意义已经越来越显著。
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第十章内容为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文件指出: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有的社会团体和全体民众积极参与,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城市设计》讲义目录第一讲、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9)第二讲、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10)第三讲、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17)第四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一)——(24)第五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二)——(27)第六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三)——(32)第七讲、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42)第八讲、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48)第九讲、城市设计实例分析——————(58)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第一讲、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一.城市设计为何古已有之——传统城市的历史积淀1.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2.城市理想的不懈追求3.地域特色的相对稳定二.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设计的发展背景1.传统城市中的传统建筑学的主导作用-古代城市2.近代城市中城市规划学科的逐渐形成-近代城市3.现代城市中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分野-现代城市4.从CIIC DESIGN 到URBAN DESIGN-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形成“建立城市设计概念并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恢复对一个基本的环境问题的重视。
”-----《Towns and Cities》(A.I.A. 1965)5.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6.美国的城市创造7.中国的城市形象工程三.城市设计的丰富与发展-体形环境到公共策略1.体形环境思想---城市设计对传统建筑学和形态艺术的继承2.文脉、形态、机能、感知…---城市设计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四.城市设计的再认识-传统的积淀、纷繁的理论、多样的设计、管理的政策、工程的实践、发展的观念第二讲、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一.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 ---城市与城市设计1.“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一部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写,即写成一部城市设计史。
” ----吴良镛“城”—是防御性的概念,为社会的、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形态封闭、内向。
“市”---是贸易、交易的概念,为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形成,边界模糊、形态开放、外向。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与要求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与要求现状调研与前期研究现状调研与前期研究包括上一层次规划即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控规的要求,其他非法定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等。
(1)基础资料搜集的基本内容: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技术文件及相关规划成果;地方法规、规划范围已经编制完成的各类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的技术文件;准确反映近期现状的地形图;规划范围现状人口详细资料;土地使用现状资料,规划范围及周边用地情况,土地产权与地籍资料;道路交通现状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市政工程管线现状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公共安全及地下空间利用现状资料;建筑现状资料;土地经济等现状资料;其他相关(城市环境、自然条件、历史人文、地质灾害等)现状资料。
(2)分析研究的基本要求。
在详尽的现状调研基础土,梳理地区现状特征和规划建设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相关规划建议。
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可能存在的威胁与机会、对现有重要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重要企事业单位等用地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可能的规划调整动因、机会和方式。
规划方案与用地划分通过深化研究和综合,对编制范围的功能布局、规划结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历史文化环境、建筑空间体型环境、绿地景观系统、城市设计以及市政工程等方面,依据规划原理和相关专业设计要求做出统筹安排,形成规划方案。
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用地细分,一般细分到地块,成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具体控制的基本单位。
用地细分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单元开发和成片建设等形式,可进行弹性合并。
用地细分应与规划控制指标刚性链接,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应提出控制指标做相应调整的要求,以适应用地细分发生合并或改变时的弹性管理需要指标体系与指标确综合控制指标体系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综合控制指标体系中必须包括编制办法中规定的强制性内容。
指标确定一般采用四种方法:测算法——由研究计算得出;标准法——根据规范和经验确定;类比法——借鉴同类型城市和地段的相关案例比较总结;反算定法——通过试做修建规划和形体设想方案估算成果编制按照编制办法的相关规定编制规划图纸、分图控制图则、文本和管理技术规定,形成规划成果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方式指标量化指标量化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用地的开发建设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二、课程任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的技术问题。
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内容。
掌握城市用地分类与及其适用性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内容。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内容结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最初形式入手,首先阐述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然后介绍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探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本章首先介绍中国古代“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以及西方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规划思想。
然后重点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为了应对各种城市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有机疏散思想、邻里单位理论、永续发展、全球化理论等。
最后在分析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分散,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转向动态过程,从刚性转向弹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本章首先从规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决策过程的概念出发,阐述价值观对城市规划活动的影响力。
第七章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
建筑、地段、广场、公园、环境设施、公共艺术、街道小品、植物配置等都是具体的考虑对象。
作为城市设计的研究,其基本要素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步行街区、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城市标识系统、使用活动等。
一、土地使用
1、概念
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是否合理,对空间环境品质、交通流线组织、城市景观环境、城市运行效率都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注意加强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研究,同时注意对自然形体要素的积极保护,提倡“设计结合自然”。
2、四个主要考虑因素
开发强度和土地使用的经济性
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
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疏解交通与调节人口密度
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关注的基本问题,土地决定了城市空间的二度基面,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合理与否,其影响开发强度、交通流线组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效率和环境质量。
3、其它因素
环境行为、空间感受
混合开发、保持活力
自然形态和生态保护
城市设计中应尽量尊重城市及其周边地形和地貌特点。
重视自然气候对城市格局、社会、文化、人们生活的影响。
“择地而居、趋利避害”
〈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房省。
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二、建筑形态及其组合(FORM AND BULK)
1、概念
建筑群体环境是城市空间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造型、材料、色彩等都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城市设计的研究虽然不直接设计建筑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将建筑形态及其组合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
广义上讲,建筑群体还应包括城市环境中的重要构筑物,如:电视塔、水塔、桥梁、堤坝等。
建筑群体只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的建设作出贡献。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要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
2、建筑体量
高低、大小、形状。
3、建筑形式
风格、色彩、材料、质感。
4、管理依据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空地率)、建筑高度、体量、沿街后退、质感、色彩以及环境影响等。
5、设计思想
“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Design City Without Design Building)”
“大局观”建立在对细节的了解上城市设计建立在建筑设计上
6、控制原则
--保证城市绿化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的协调关系
--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的场所有合理的日照和良好的视觉感受
--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
--保护城市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
三、开放空间(OPEN SPACE)
1、概念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
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休闲空间等。
它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和功能性。
开放空间的评价并不在于其是否具有细致完备的设计,有时未经修饰的开放空间,更加具有特殊的场所情景和开拓人们城市生活体验的潜能。
2、开放空间体系——“城市生活的客厅”
--街道(步行街、景观大道)
--广场
--公共绿地
--滨河地区
--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等
3、室内公共公共开放空间
--室内步行街--中庭--建筑灰空间
4、设计原则
边界明确形成积极空间
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化和设施建设
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四、步行街区(PEDESTRIAN WAYS)
1、概念
步行区在美国的区划法中被称为:“Traffic Free Zone”,即人车分离、没有机动车辆行走的区域。
严格意义上说,步行街区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特殊分支。
把步行区当作城市设计的元素,是在五六十年代城市设计学科发展的高潮期,它作为城市历史保护的策略和与郊区购物中心的竞争手段受到人们的关心。
2、步行区的交通组成
步行街、步行广场、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环
3、居住环境中的步行区
人车分离的规划思想
4、步行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规划:可达性(交通组织、人车关系、容量适宜、往来方便),多样性(购物、娱乐、休闲、办公)
设计:整体布局、环境设施
五、交通与停车(PARKING AND TRANSPORTATION)
1、概念
交通与停车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构成,当他们与城市公交系统、步行系统、以及轨道交通系统组织在一起时,对城市布局形态有很大的影响。
2、意义
现代城市中,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重视对交通与停车要素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
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可以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良性发展,宜人的道路景观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有效的停车组织更是对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保护与改造(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1、概念
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优美的城市景观需要时间的积淀,城市的风貌特色需要历史文化的内涵来体现,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是城市设计学科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断发展的城市环境中,保护与改造已经成为永恒的主题。
2、城市环境保护的几个层次
---历史性文物古迹
---历史地段
---景观特色区域
---城市传统格局等
七、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ENVIRONMENTAL FURNITURE)
环境设施:指城市外部空间环境中供人们使用,为人的活动服务的一些设施。
建筑小品:在功能上可以给人们提供休息、交往的方便。
因此,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虽非城市空间的决定要素,但在空间实际使用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小的点缀依然要体现足够的舒适性和艺术性,才会给城市空间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
八、城市标志系统(SIGNAGE)
标志与标牌是城市指认系统的重要元素,清晰的城市标志系统会给城市带来明确的指向性。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招幌、牌匾、灯笼、旗杆等是富有东方色彩的标志;在欧洲传统的装饰图案与简单明了的文字招牌受到广泛的运用。
城市环境中无序的标志牌、广告栏、霓虹灯会给人带来混乱的信息,而标识系统的简单统一又会使城市环境变得单调无味,因此,现代城市设计中常常将城市标志系统的设计原则加以强调,丰富而不混乱、有序而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