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绪论(一)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1、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是什么。
2、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绪论(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1【单选题】城市生态学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年提出。
A、1911B、1917C、1925D、1929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2【单选题】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
A、地理、人口、环境B、经济、人口、环境C、地理、人口、文化D、经济、人口、文化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3【单选题】相较于乡村环境,城市的主要问题不包括()。
A、交通拥挤B、人口众多C、污染严重D、自然环境丰富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4【判断题】城市即是环境污染的策源地,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绪论(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1【单选题】下列关于城市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A、以人为中心B、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北京C、以政治为基础D、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城市化标志的是()。
A、城市规模的扩大B、城市基础建设提升C、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D、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3【判断题】城市公园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大学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4【判断题】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等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绪论(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1【单选题】城市生态系统的驱动力是()。
A、太阳B、资源C、人口D、经济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2【单选题】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包括()。
A、高度人工化B、以人为主体C、功能不完整D、自我维持能力强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3【判断题】城市生态系统本身是开放的,所以复杂程度较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与公共设施、人造与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就是什么?工业前城市: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与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⑤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什么?依您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与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就是一种现象,不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与谐发展就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①整体观念与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与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就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您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答案解析地理、人口、文化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人口,交通,建筑,自然,工业,土地,水源。
拓展资料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人口,交通,建筑,自然,工业,土地,水源。
资料拓展"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常常包括城市片区规划。
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城市的复杂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绪论(一)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1、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是什么。
2、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绪论(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1【单选题】城市生态学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年提出。
A、1911B、1917C、1925D、1929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2【单选题】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
A、地理、人口、环境B、经济、人口、环境C、地理、人口、文化D、经济、人口、文化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3【单选题】相较于乡村环境,城市的主要问题不包括()。
A、交通拥挤B、人口众多C、污染严重D、自然环境丰富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4【判断题】城市即是环境污染的策源地,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绪论(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1【单选题】下列关于城市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A、以人为中心B、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北京C、以政治为基础D、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城市化标志的是()。
A、城市规模的扩大B、城市基础建设提升C、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D、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3【判断题】城市公园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大学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4【判断题】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等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绪论(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1【单选题】城市生态系统的驱动力是()。
A、太阳B、资源C、人口D、经济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2【单选题】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包括()。
A、高度人工化B、以人为主体C、功能不完整D、自我维持能力强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3【判断题】城市生态系统本身是开放的,所以复杂程度较低。
城市规划原理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重点章节)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居民点的形成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
2、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城市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具体地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按照行政区划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
第2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都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的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
在中国的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⑤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5 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城市设计五要素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英文Urban Design)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
那么城市设计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店铺分享了城市设计五要素,一起来制作吧。
城市设计五要素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
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
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
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
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
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
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
城市空间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李小芬(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7000)摘要:城市空间环境构成具有物质和精神二种表现形式,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物质是构成空间创造的基础。
人、建筑、水体、绿化、小品五大构成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
关键词:城市空间环境基本要素城市空间环境构成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物质材料的构成形式,即构成元素——人、建筑、水体、绿化和小品的构成表现形式;二是精神和文化上的构成形式,即空间的主题和文脉,这是环境潜在的内涵。
环境设计的方法很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对其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一、城市环境构成的主体——人城市环境设计的中心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使人与包围人的环境构成一个共柄共生的、和谐完美的生态体系。
人是环境的主体。
不考虑人的因素的环境设计是错误的设计,如果没有人的参与.一个理论上成功的设计,实际上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是社会、自然、意识的统一体,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城市是人双重属性的一个载体.在人改造自然的螺旋式上升的运动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自己的个性。
因此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宗旨是为了人。
人的交往。
社会网络的联结,要有一定的空间才能得以实现。
城市中,应创造一些宜人的小空间,让人徜徉于花间、柳下。
使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得以放松,这种宜人的小空间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识。
一个发达和进步的社会。
其城市环境一定是令人愉悦、清新和振奋的,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所以搞好城市空间环境,就必须从研究人入手。
因为人是创造环境的主体,也是改造环境的源流。
“张力”。
在这种情况下。
艺术形式与人们的审美知觉就达到了异质同构。
四、视觉语言与设计信息传播法则.一件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要向受众传递大量的有效信息.它们应符合其基本视觉语言法则并准确地编码。
通过外在形象有效地传输信息。
并且能够为广大受众所接纳。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名词解释:
1)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
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总人口
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
4)市域:城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市区,外围市(县)。
5)市区:市政府管辖范围。
2.
①什么是第一次劳动分工?
原始群落中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叫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②什么是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③城市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以后,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所以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开始产生私有制,阶级分化以后,人类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
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④简述城乡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7)空间密度差异
3.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城市发展的包括哪两个阶段?
一般以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城市发展阶段包括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封闭,静态)和近代现城市发展阶段开放,动态)。
4. 简述世界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的总比例达到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填空题
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出自《周礼.考工记》。
②“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出自《管子》。
③“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出自《淮南子》。
④《商君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先列。
2.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
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
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
方九里:每边长九里,约1600丈。
旁三门:每边有三个门。
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
经涂九轨:路的宽度为车轨的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