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 格式:pdf
- 大小:167.94 KB
- 文档页数:5
以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为题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鲁迅先生以其执着、坚韧和敢于直面社会现实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工作者和读者。
回忆鲁迅先生,让我们重新审视他的思想和作品,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贡献。
鲁迅先生的思想是激励人心的。
在他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鲁迅先生所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实困境。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民族的软弱,因此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追求。
回顾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的强烈执着,也让我们认识到他对于中国人民的关怀和拯救之心。
回忆鲁迅先生,也让我们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小说如《呐喊》、《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以其生动的语言和犀利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更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他开启了新文学运动,影响了一代作家和文人,激励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也能够激发我们对文化传统的思考和批判。
鲁迅先生关注的不仅是社会现实,还包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
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启迪。
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批判,也是一种对当代文化的启示和照耀。
回忆鲁迅先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他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工作者和读者,也让我们意识到文学的力量和责任。
通过回忆鲁迅先生,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贡献,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继续追求文学的理想和境界。
希望我们能够永远怀念和敬仰这位杰出的文学大师,让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阅读理解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文章,回答下面的小题。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
反正这费了功夫不是他的。
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①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老靶子路有一家小吃茶店,只有门面一间,在门面里边设座,座少,安静,光线不充足,有些冷落。
鲁迅先生这一位老人,穿着布袍子,有时到这里来,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人坐在一道谈了一两个钟头。
鬼到底是有的是没有的?鲁迅先生讲了他看见过鬼的故事给大家听:“是在绍兴……”鲁迅先生说,“三十年前……”有一天鲁迅先生就回去得很晚,天空有很大的月亮。
鲁迅先生向着归路走得很起劲时,往远处一看,远远有一个白影。
走了不几步,那远处的白影没有了,再看突然又有了。
并且时小时大,时高时低,正和鬼一样。
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本来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就是了。
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了。
鲁迅先生那时从日本回来不久,所以还穿着硬底皮鞋。
鲁迅先生决心要给那鬼一个致命的打击,等走到那白影旁边时,那白影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住了一个坟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皮鞋踢了出去。
那白影噢的一声叫起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象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己反而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子的人在坟场上半夜作着工作。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2021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训练及答案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①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会笑得连烟卷部拿不住,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我常到鲁迅先生家里做客。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鲁迅先生就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向着我,还微微站起来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我不是才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算上午我来的那次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怎么都忘记了吗?②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自己笑起夹,他是在开玩笑。
梅雨季节,很少有晴天。
一天上午,天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跑上楼还喘着气。
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我喘得连茶也喝不下。
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③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
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
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1.从“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玩笑”可以看出鲁迅先生_____的特点。
2.文中“写得太草率”指的是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所划分的层次,概括第三部分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短文中画“”的句子与鲁迅先生的哪句名言相契合?()A.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B.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品味课文细腻明丽、平实自然而又感人至深的语言。
(重点)3.把握鲁迅先生形象特征,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难点)文题解读“回忆”表明本文所写内容都是作者以往经历过的事情,“鲁迅先生”点明本文的回忆对象。
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乃(nǎi)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萧红”是她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她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写作背景鲁迅先生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忠实读者,对鲁迅先生有着浓厚的感情。
鲁迅先生去世之后,萧红曾多次在文章中抒发对他的哀悼之情。
本文是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兼具史料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
课文主题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从鲁迅的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细腻而动人地描写了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生活,表现了鲁迅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展现了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形象,抒发了对鲁迅的热爱、景仰和怀念之情。
读读写写轻捷(jié)忧郁(yōuyù)虔(qián)诚疙瘩(gēda)草率(shuài)解剖(jiěpōu)紊(wěn)乱踌躇(chóu ch ú)遭殃(zāoyāng)咳嗽(sòu)校(jiào)对揩(kāi)桌子调羹(gēng)阖(hé)眼睛深恶(wù)痛绝变幻(huàn)无常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坦白真诚的鲁迅咳嗽起来”,典型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内容哎,说起鲁迅先生,那可是咱们中国文化界响当当的大腕儿。
今天,咱就聊聊那些从《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里透出来的,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小片段,感受感受这位文学巨匠接地气的一面。
鲁迅先生啊,他不是那种整天板着脸,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
相反,他特别随和,就像是咱们邻里间那位爱开玩笑、爱聊家常的大爷。
记得有一次,有人去拜访他,一开门,嘿,鲁迅先生正穿着一件旧得不能再旧的棉袍,手里还拿着烟斗,一脸笑意地迎了出来。
那人心里还想呢:“这哪儿像个大文豪啊,分明就是个邻家大爷嘛!”鲁迅先生的家里,那可是热闹非凡。
他特别喜欢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
有时候,聊着聊着,鲁迅先生就忽然来了兴致,开始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他的笑话啊,不是那种低俗的段子,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让人听了之后,既觉得好笑,又回味无穷。
鲁迅先生对吃也特讲究,但他可不是那种追求山珍海味的人。
他最爱吃的,就是那些家常菜,特别是他夫人许广平做的菜。
每次吃饭,鲁迅先生总是吃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夸上两句:“这菜做得真好吃,手艺见长啊!”这话一出,许广平脸上就笑开了花。
不过啊,鲁迅先生也有个“小毛病”,那就是爱熬夜。
他写文章的时候,经常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有时候,朋友们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笑笑说:“没事,我这人啊,一到晚上就来精神,跟夜猫子似的。
”这话虽然说得轻松,但背后的辛苦,又有谁知道呢?鲁迅先生还特别疼爱孩子。
他家里经常会有小朋友来玩,每当这时候,鲁迅先生就会放下手中的笔,陪孩子们一起玩耍。
他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讲那些他小时候的趣事,也会教孩子们识字读书。
孩子们都喜欢围着他转,亲切地叫他“鲁爷爷”。
鲁迅先生啊,他不仅是个大文豪,更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
他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他也关心身边的人,对朋友、对家人、对孩子,都充满了真挚的感情。
他的文章啊,就像是他这个人一样,充满了力量和温度。
记得有一次,我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读到深处,竟然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
《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她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和印象。
以下是部分节选内容:
节选一: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
’”
节选二: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
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
节选三: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
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鲁迅先生说:‘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到洗澡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落着雨的天,许先生就打起伞来。
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
我们上车了。
”。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全解一、文章概述《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回忆录,作者通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文章语言生动、细腻,充满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
二、重点词句1.词语•酬谢:以礼或财物答谢。
•辑录:编辑记录;整理成册。
•皎洁:(月亮等)明亮而清纯。
•孤寂:孤独寂寞。
•馈赠:赠送(礼品等)。
•恍惚:①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②神志不清似的;老境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琐事:繁杂零碎的事。
•沉郁:(云雾)沉沉的;低沉郁闷。
•粗拙:粗糙低劣;粗糙拙劣(文章等)。
1.句子•“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有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通过详细叙述鲁迅先生接待客人的时间之长,以及他坚持坐着陪客的情形,展现了他热情待客的特点。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通过描写鲁迅先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仍然坚持写作的情形,展现了他人忘我地工作的精神。
)•“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
哪怕一点点小事。
’”(通过许先生的评价,侧面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琐事,展现了他的个性特点、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文章语言生动、细腻,充满生活气息,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同时,通过展现鲁迅先生平凡的一面,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亲切、可感。
文章也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四、阅读感悟通过阅读《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我对鲁迅先生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传统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位严肃、冷峻甚至有些刻薄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一)怀念鲁迅先生巴金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
”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
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
”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
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
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
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
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有人把他的只言片语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
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
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
一个窄小的“煤气间”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
我有时写不出什么,就放下笔空想。
我没有权利拜神,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
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
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
在暮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
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
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见到先生向他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能力目标: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上展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原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视角,去看看生活中的鲁迅。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卜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
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
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二)基础梳理
字词清单
舀(yǎo)碟(dié)捆(kǔn)咳嗽(ké)绞肉(jiǎo)
薪金(xīn)校对(jiào)草率(shuài)洗澡(zǎo)
悠然(yōu)吩咐(fēn·fù)揩(kāi)阖(hé)
调羹(gēng)抹杀(mǒ)深恶痛绝(wù)
理解词义
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安顿:安稳。
工夫:时间(指占用的时间)。
调羹:羹匙。
展然:(心绪)舒展的样子。
忧郁:忧伤愁闷。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校样:书刊报纸等印刷品印刷前供校对用的样张。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也作抹煞。
疙瘩: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白萨萨:文中指玻璃窗发亮了,即天快亮了。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鲁迅的性格特点的?
作者选取了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片段来表现鲁迅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
(2)初步感知: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回忆鲁迅先生》中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答出5点即可)
①笑声明朗;②走路轻捷;③品评衣着;④待人饮食;⑤调侃玩笑;⑥感染快乐;⑦接待商人;⑧回复来信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意思对,答出其中任意五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咳嗽(ké)绞肉(jiǎo)薪金(xīn)校对(jiào)
揩(kāi)阖(hé)调羹(gēng)深恶痛绝(wù)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①展然:(心绪)舒展的样子。
②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③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④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二、文本探究
1.细节赏析,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走路很轻捷,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与朋友相处的融洽、愉悦可见一斑。
(4)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鲁迅先生也有幽默风趣、可爱可亲的一面。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严格要求,同时又深切关爱。
(6)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
这个细节展现了鲁迅先生实事求是的一面。
2.第47、48段都提到了鲁迅先生的背影,这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用窗户和台灯的光来衬托鲁迅先生的身姿,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体现了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亮的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
作者反复强调鲁迅先生背影的颜色,突出了一种在黑暗中的沉稳,暗示了鲁迅先生的从容和战斗精神。
3.作者通过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特点?
①文章开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②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表现了鲁迅先生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③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他看到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
④作者还描绘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精神,另外还有他的工作习惯、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事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仙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4.本文的标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要用大量篇幅写许先生?
许先生融合了中国传统妇女与新时代女性的勤劳、节俭、善良、聪慧、宽容、隐忍、坚毅等
品质,展现了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深情。
鲁迅先生与许先生不仅是一对夫妻,而且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在鲁迅先生病重后,许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与理解包容展现了鲁迅先生执着的一面,同时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5.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看?
(1)文中撷取凡人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凡中伟大的特点,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3)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三、教学反思
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萧红与鲁迅先生有很深的情意,更主要的是因为萧红善于撷取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这些能力,也正是我们学生在写作中所欠缺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体会萧红散文创作的技巧,并力争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我采用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认真探究,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课堂上往往顾及不上,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往往也是经过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解决的,因而难免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嫌疑,这也是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