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34
0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题阅读理解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把握关键语句,理解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考点解读】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中记叙的事件和主要人物;然后,审清题意,分析思考文中体现了作者(人物)的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最后,组织语言即可。
如果是回忆往事类的文章,那么,其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对往事的缅怀、纪念,对人物(老师、父母、朋友等)的敬佩、热爱、感激、怀念(人物已经去世),对某种物体的热爱、赞美、怀念、歌颂等。
【例】《回忆鲁迅先生》一文,通过作者对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鲁迅的怀念、爱戴、赞美和敬仰之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表格。
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技法点拨】01、提取法:将文章的中心句、总起句、主旨句、议论抒情句、关键词摘选出来,它们往往承载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02、重组法:组合、整理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词来进行答题。
组合法的关键在于要善于抓住文段的中心句(词)、总括句、总起句、结尾句、反复句。
03、概括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是进行归纳的最重要的方法。
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以下两点:模板1:一般按照“××—××—××—××”的格式来梳理。
模板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的感激(敬佩/喜爱/思念……)之情。
【真题演练】(一)挽着汉字跳舞①老于是高中语文老师,一个钟情汉字、推崇汉字文化、追求生活本真的清癯雅士。
虽然这所新学校叫“外国语学校”,但第一堂语文课,老于就郑重告诉学生:“要成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
”②每次上讲台,老于都觉得那些仓颉汉字,古老、沧桑、豪放、清新,如朝雨轻尘般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又涌上心头。
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品味课文细腻明丽、平实自然而又感人至深的语言。
(重点)3.把握鲁迅先生形象特征,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难点)文题解读“回忆”表明本文所写内容都是作者以往经历过的事情,“鲁迅先生”点明本文的回忆对象。
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乃(nǎi)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萧红”是她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她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写作背景鲁迅先生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忠实读者,对鲁迅先生有着浓厚的感情。
鲁迅先生去世之后,萧红曾多次在文章中抒发对他的哀悼之情。
本文是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兼具史料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
课文主题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从鲁迅的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细腻而动人地描写了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生活,表现了鲁迅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展现了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形象,抒发了对鲁迅的热爱、景仰和怀念之情。
读读写写轻捷(jié)忧郁(yōuyù)虔(qián)诚疙瘩(gēda)草率(shuài)解剖(jiěpōu)紊(wěn)乱踌躇(chóu ch ú)遭殃(zāoyāng)咳嗽(sòu)校(jiào)对揩(kāi)桌子调羹(gēng)阖(hé)眼睛深恶(wù)痛绝变幻(huàn)无常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坦白真诚的鲁迅咳嗽起来”,典型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目标: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磁带或光盘。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逐件事学习1. 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
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
(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 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感悟真人鲁迅)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
从鲁迅明朗的笑、轻捷的走路姿态写起,之后回忆了先生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诸多生活场景。
这些片段的组合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其实就是鲁迅日常生活点滴的纪实,作者信手拈来,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下呈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思想,从细微之处显示了鲁迅伟大的品格。
嘱咐许广平给萧红付车费的细心,和萧红开玩笑的诙谐,深夜读青年来信的负责,对有人用他的手稿包油条的不在意,工作到凌晨的刻苦辛劳,尝鱼丸的严谨求证,包书的认真细致,等电车时候吸烟的悠然……萧红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让读者“不仅认识了思想家的鲁迅,也认识了作为一家之长的鲁迅和作为一个情义深重的宽厚长者的鲁迅”(肖凤《〈萧红散文选集〉修订版序言》)。
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这恰恰是萧红写作的特点: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烈的情感。
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
文章以其别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怀念鲁迅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这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二、素养提升阅读能力培养。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量较大,结构松散,在指导自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梳理文意的能力。
自读时要借助文旁的批注切入文章本身,为阅读引路,变无目的阅读为有目标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掌握重点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3.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通过生活细节展现人物的方法。
4. 感悟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 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3.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语句。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名言,引导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教师导入: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点滴和人格魅力。
2. 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 之一。
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琐事,展现了鲁迅先生的真实、可亲、可敬的形象。
②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明确: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爱戴和怀念之情。
4.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
①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明确:鲁迅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
如他夜里工作,白天休息,常常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
鲁迅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如他对年轻人很关心,总是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鲁迅先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如他开玩笑说自己的鼻子是碰壁碰扁的。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试讲稿(配套简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与体会,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三、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鲁迅先生的图片,请学生谈谈对鲁迅的了解进而引出课题《回忆鲁迅先生》。
四、初读1.检查字词的读音。
强调“疙瘩”的书写(捆)kǔn(咳嗽)késou(调羹)tiáogēng(洗澡)xǐzǎo(绞肉)jiǎoròu(疙瘩)gēda(揩)kāi擦,抹。
(阖)hé闭合。
(舀)yǎo 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流体)。
(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薪金)xīnjīn 工资。
(安顿)安稳(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校对)jiàoduì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
(草率)c ǎoshuài粗糙简略。
轻率,不慎重。
此处指潦草,不工整。
(悠然)yōurán 安闲、闲适的样子。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明确:课文通过写“我”去鲁迅先生家里做客看到他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生活场景,为我们展现出鲁迅先生另一方面的性格,感受鲁迅先生的凡人情怀和人格魅力。
五、精读小组合作讨论:鲁迅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一)乐观爽朗平易近人1.能具体结合语句来谈一谈吗?(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这是作者通过什么事件来写的?(通过写“我”去做客所看到的生活场景)3.文章开头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直接描写,别具一格寥寥数语,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了解散文的文学形式。
2、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日常生活中去措写,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3、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之前学过很多散文,对于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没有难度,文章内容丰富,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文章包括十四个片段,概括片段内容也比较简单,但此文片段之间并无关联,需要学生对片段进行分类这个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借助思维导图是个不错的方法。
文章重点在于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明晰作者选材角度,尤其是选材角度,学生很难发现其独到之处,可通过对比阅读,一比较就显而易见了。
学习目标:1、通过圈点批注,品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重点)2、比较阅读,分析本文选材特点。
(难点)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作者的情感。
明确文章虽布局漫不经心,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贯穿其中,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2、针对目标2,设计了一个活动。
通过比较阅读,明确作者的选材特点,深度学习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作为时代的伟人,其高风亮节和卓越成就为后人瞩目,有时被近乎虔诚的崇拜,渐渐地,被树立成偶像,使人敬而远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通过学习看看你对鲁迅有哪些新的认识。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通过萧红的作品来理解一个走下神坛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理解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协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
萧红是一位经常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的作家,而这篇文章便是她这类作品的代表。
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
全文自然空行成段,布局自由随意,用女性独有的敏锐目光悉心观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很多灵动传神的细节,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于细微之处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彰显了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本文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有何作用?有以下生活场景:①笑声明朗。
②走路轻捷。
③待人饮食。
④调侃玩笑。
⑤感染快乐。
⑥回复来信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1.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之一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部编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卓越科学家邓稼先、爱国诗人闻一多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们眼前则浮现出一个作为一家之长的鲁迅,一个情深义重的宽厚长者的鲁迅,平常如普通人,温情如平凡人。
它从一个鲜为人道的角度,为鲁迅先生形象增添了异常真实,异常亲切的一笔,使鲁迅成为更完满、更丰富的“人”。
同时,萧红的散文,情真意切,细腻的笔调充溢着萧红对先生的敬意、怀念种种真情实感,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背后是对鲁迅的深刻了解,内里是对鲁迅的炽烈情感,实为我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怀人名篇。
是为“琐事蕴含人物本色,琐记成就经典篇章”。
三、教学目标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关键语句和“批注”方法,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过一系列细节梳理萧红笔下鲁迅先生的不同“身份”,把握人物形象;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力求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体会萧红心中鲁迅的“身份”之重,理解作者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和梳理文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以批注与文本对话: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批注符号如“~~~”、“——”等做批注式阅读,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阅读。
在交流展示中自然归纳鲁迅之“凡人”身份,为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核心素养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
2.揣摩重点语句和段落,品味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
2.揣摩重点语句和段落,品味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鲁迅,同学们应该很熟悉。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是一句话来形容一下鲁迅先生在你脑海中的印象,会是什么呢?(预设:伟大、战斗、遥远、神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童真童趣、真性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作家萧红写下的深情回忆先生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感受她笔下别样的鲁迅。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激趣导入。
二、自主阅读课文,把握鲁迅形象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的自读任务是“在萧红笔下,读别样的鲁迅"。
请同学们重点思考以下问题,并将自己的阅读收获批注在文旁空白处。
自读思考一:梳理文中关于鲁迅先生的主要事件,说一说你从中读到的鲁迅与你先前印象中的有怎样的不同。
鲁迅在一般人心目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但作者却选取生活小事来写,你喜欢这样的选材方式吗?自读思考二:精读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细节描写,结合其中的关键词句,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赏析时,可以聚焦细节描写中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咀嚼生动传神的动词;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揣摩其深意;留意那些与常理相悖的细节,思考人物言行的根源。
自读思考三:品读饱含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情的语句,结合其中最打动人的地方,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自行阅读批注,教师巡视,并作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这节自读课,以“在萧红笔下,读别样的鲁迅"这一主问题为纲,指导学生从主要事件、细节描写、饱含作者情感的语句等角度练习批注,把握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感受先生的人格魅力。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第一步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调羹.(gēng)舀.水(yǎo)弄.堂(nòng)校.对(jiào)B.竭.力(jié)绞.肉(jiǎo)揩.油(xié)铁栏杆.(gǎn)C.油膩.(nì)咳嗽.(sou)阖.家(hé)瞿.秋白(qú)D.不济.(jì)干劲.(jìng)捆.上(kǔn)果戈.理(gē)【答案】C【解析】A.“弄”读lòng;B.“揩”读kāi,“杆”读gān;D.“劲”读jìn;故选C。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悠然细徽肉疙瘩阿司匹林B.抹杀安顿荷叶饼和言悦色C.琐碎玻璃铁栏杆发人深省D.洗澡稀奇闹烘烘竭力避免【答案】C【解析】A.细徽-细微。
B.和言悦色-和颜悦色。
D.闹烘烘-闹哄哄。
故选C。
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初版时,由于校读草率..,留下了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趁这次重印的机会,重新校看了一遍,在某些章节也适当地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
C.撷着兰花草,悠然..面对人生,朝着理想与希望,以最美的姿态,最饱满的精神,去开创属于一片自己的天地。
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答案】A【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要注意成语的本义、比喻义及其适用对象、场合、习惯;了解成语的来源,还要把握成语的多义现象,使用时辨析好它的意义选择意项,不能望文生义。
“不以为然”指的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用在A句中是不合语境的。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鲁迅先生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药丸一、二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