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学习资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苏轼〔宋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课堂背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也是他晚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视角独特的方式,讲述了诗人在黄州定慧院的生活和修行。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意义并掌握其诗意、情感、意象等方面,从而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时代内涵。
二、教学目标1.理解黄州定慧院的生活。
2.初步了解卜算子的用意。
3.掌握诗歌的情感和意象。
4.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时代内涵。
三、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挂图等教学设备。
2.课本及其他相关材料。
3.学生们需提前准备笔记,以方便课堂上的讲解及交流。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解诗歌的篇目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环境以及白居易的创作意图。
2.诗歌学习1)学生们可以一起朗读诗歌。
2)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这些意象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象。
3)诗歌的语言特色,包括以“卜算子”开头和冗长的定语修饰等,也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
3.艺术特点及时代内涵1)课堂讲解唐诗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学形式、时间的制约、诗人的思想等多个方面分析诗歌,从而体现唐代诗歌的独特性和时代价值。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深入理解白居易创作意图。
四、复习总结1)教师简要讲解课程的核心内容。
2)帮助学生自己梳理课程关键点,回顾今天上课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讨论进行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鉴赏和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我认为课堂讲解需要更多的重点词汇与讲解,我们可以在之前将其读入范围,以帮助学生轻易获得自己的信息。
此外,小组讨论比起教室大讨论可能更能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以最丰富的方式表现出学生的权衡,并帮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中理解文本通过本次课堂,我们深入了解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卜算子》一诗。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苏轼生平经历及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借助意象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结合课下注解,赏读此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词人被贬的愁苦孤独,学习词人清高自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借助意象,感悟意境美,理解词人的愁苦孤独与清高自守。
学习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共八首)中的其中一首。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学情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年多朗读和品析古诗词的经验,尤其是对苏轼的部分诗歌及创作特点耳熟能详,前面已经学过了作者的多篇古诗文,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及欣赏素养,这就为学习这篇诗歌做好了准备。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min)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古代文人有过苦难的体验,往往能写出好文章。
如果屈原不是被流放,就不会有《离骚》问世;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就不会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如果刘禹锡不是被贬,就不会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
(轻音乐播放)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到930多年前的那个月夜,滴漏已尽,万物入梦,被贬至黄州的一位词人在孤寂地徘徊、痛苦地思索,他将会向我们诉说怎样的心语呢。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o理解词所表达的孤独、迷茫与超脱之情,把握词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o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词的背景及苏轼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超脱精神,理解并珍视个人的内心世界。
o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所表达的孤独、迷茫与超脱之情,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苏轼如何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与超脱。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译文、注释、图片及音频)•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苏轼的生平及作品的基本概况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播放一段静谧的夜晚音乐,营造一种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o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思考过人生,感受过孤独与迷茫?(学生回答)o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描绘孤独、迷茫与超脱之情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看看苏轼是如何通过这首词来表达他内心的复杂情感的。
2.板书课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学生活动:•聆听音乐,感受氛围,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对课题产生兴趣,准备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词作,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词作,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词作内容。
o提问:词作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2.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全词、译文及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大意。
o提问:词中的“缺月”、“疏桐”、“漏断人初静”等词语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学生回答)3.引导学生分析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文带拼音bǔ suàn zǐ huáng zhōu dìng huì yuàn yù jū zuò晚日寒莺后,wǎn rì hán yīng hòu,崇山寂寂尽。
chóng shān jì jì jìn宿云遮入窗,sù yún zhērù chuāng,笛风引归客。
dí fēng yǐn guī kè庭前花尽燕飞去,tíng qián huā jìn yàn fēi qù,此意所有人不知。
cǐ yì suǒ yǒu rén bù zhīpinyin: bǔ suàn zǐ huáng zhōu dìng huì yuàn yù jū zuò晚日寒莺后,崇山寂寂尽。
宿云遮入窗,笛风引归客。
庭前花尽燕飞去,此意所有人不知。
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唐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作品。
通过描绘黄州的寒莺、崇山以及宿云进入窗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定慧院居住时的感受和心境。
诗中写道,晚日之后,寒莺不再鸣叫,山峦逐渐沉寂。
这一句揭示了夜晚降临的场景,暗示了带给人们的宁静和安宁。
接下来,诗人通过宿云遮住窗户,笛风吹引归客的表述,展现了寓居之地的幽静和宜人的环境。
宿云覆盖窗户,使得室内显得更加静谧,笛风引来客人的归来,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活泼。
最后一句“庭前花尽燕飞去,此意所有人不知”,则表达了诗人思考的深邃。
花谢飞去,燕离庭前,意味着时间的流转和变迁。
而“此意所有人不知”,则是诗人独特的感悟和领悟,与众不同。
通过这首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内心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黄州定慧院的宁静与美丽,以及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境界和感悟,引发人们对诗意和哲理的深思。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学习目标1、了解宋词基本的知识。
2、诵读词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赏析词文,理解词中具体意象及作用。
4.体会作者情感,掌握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他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思想之子;他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山中哲人;他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深情丈夫;他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亲民太守。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
今天,他带着自己的另一力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跨越千年的时空,缓缓走来,他就是苏轼。
2.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东坡乐府》《记承天寺夜游》等。
3.背景出示: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作者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三、自主学习。
(初读本词,完成1、2小题)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从词的长短种类来划分本词属于()。
按长短划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牌名:卜算子题目: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按创作风格分:婉约派和豪放派。
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词文,弄清全词大意(注意词中的意象及作用)上阕: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文译文及鉴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漏:指更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xǐng):理解,明白。
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古诗今读: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诗词赏析: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赏析【部编版八下】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二、卜算子•咏梅/陆游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漏:指更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xǐng):理解,明白。
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古诗今读: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诗词赏析: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
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