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14.30 KB
- 文档页数:2
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新型溶血素是目前应用于临床检验中的一种新型生物试剂,其应用价值备受重视。
其主要功能为诱导溶血,能够加速血液红细胞的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并刺激新的血液生成,因此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已经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并就此进行研究探讨。
一、新型溶血素在血液检测中的应用在现代医疗中,血液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诊断方法。
而新型溶血素的应用,则使得血液检测的可靠性更加提高。
新型溶血素可以通过促进红细胞的破裂释放血红蛋白进而使其分化和增生,从而能够提高血红蛋白的检测量,并且提供更加精准的结果。
实现更加安全、可靠和精确的血液检测,有助于医生确定患者的病情及病因,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二、新型溶血素在生化检测中的应用生化检测是现代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诊断方法。
通过对血液、尿液、脑脊液、胆汁等生物体内液体成分的检测,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数据指标。
而新型溶血素在生化检测中的应用则主要表现为加速细胞破裂,释放细胞内部的粘性物质以及多种物质成分。
这样使得生化检测对许多生物成分的检测更加准确,加快了检测的速度。
三、新型溶血素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随着病原体感染的临床病例不断增加,病原体检测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病原体检测上,新型溶血素产生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可用于检验血液中的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存在和深度。
因为这些病原体需要依赖于宿主细胞的贡献,所以新型溶血素会加速细胞破裂,释放出其中的细菌或其他病原体,从而使得检测更加准确,得出的数据更具有参考价值。
四、新型溶血素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免疫检测又称为免疫学诊断,是医学检验领域里的一种检测方法。
新型溶血素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则主要表现为加速细胞破裂,释放出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和其他刺激物质。
有时可能还需要分离抗体和抗原,而新型溶血素也能通过加速细胞破裂,方便的分离并提取病原体的抗体和抗原。
因此,新型溶血素在免疫学诊断中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溶血素作用及原理
血液分析仪试剂主要包括溶血素、染液。
溶血素主要是嗜酸溶血素和嗜碱溶血素,染液则根据染色原理及染色目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染色、核酸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等。
血液分析仪溶血素,它可以将红细胞溶解掉(溶血作用),再进行计数,就得出全血中白细胞数量。
每份标本测定完毕之后,都要对仪器管道、小孔、计数池等进行清洗,以免相互干扰。
溶血素作用原理
1、溶解红细胞,以利于白细胞计数:在以电阻法计数的三分类血液分析仪中,红细胞体积和白细胞体积有重合的区域,而且红细胞的个数是白细胞个数的近一千倍,因此在对白细胞进行电阻法计数时,必须加入溶血素,破坏掉红细胞,才能准确地对白细胞进行计数。
2、作用于白细胞膜,可使白细胞膜穿孔,胞浆流失(检测内核),胞浆流失后的白细胞中,因为只剩下细胞核,淋巴细胞最小,单核细胞稍大,中性粒细胞反而以大细胞形式存在。
这样在电阻法对白细胞进行三分类的白细胞直方图上淋巴细胞在图形最左边区域,单核细胞在中间区域,粒细胞在最右边区域。
适当的离子强度和与血浆相同的渗透压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整地保持血细胞原来的体积而合适的电导率能保证获得与细胞体积,相应的脉冲大小,血液分析仪试剂则是一类强的表面活性剂,一个作用是溶解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HGB),形成稳定的血红蛋白衍生物,进行血红蛋白的测定。
它的另作用一方面是溶解红细胞,进行白细胞分类与计数。
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影响及分折摘要】目的:探究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造成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10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抽取10ml空腹静脉血,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予以常规血液检验和人工溶血,观察并比较两组的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
结果:观察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有着较大影响,因此要避免血常规检验中的溶血情况。
【关键词】溶血标本;血常规检验;指标;影响【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335-02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中诊断疾病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包括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项目,在血液采集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很可能发生标本溶血情况[1]。
据观察,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的各项指标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病情的正确诊断不利,因此,需要对溶血情况进行有效预防。
我院为此进行了下列研究,以探讨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00例,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为26~51岁,平均年龄为43.26±3.17岁。
抽取10ml空腹静脉血,将标本分别装入两个试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所有标本均采用日本希森美康XS-500i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
观察组进行常规血液检查,在充分抗凝之后未出现黄疸和溶血现象,在两小时之内完成各项检测;对照组进行人工溶血:在30℃低温下储存半个小时之后将其取出,用水浴箱将标本迅速解冻,溶血之后检测血红蛋白,若血红蛋白浓度在3g/L以上则为溶血成功[2],然后再进行其它血常规指标的检测。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标本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简述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的原理及应用1. 概述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人类血清中是否存在对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
链球菌溶血素O是链球菌菌株的一种分泌物,具有溶解红细胞的能力。
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可以产生抗体来对抗链球菌感染,因此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可以作为一种诊断工具,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链球菌感染抗体。
2. 原理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的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是指能够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可以与特定抗原结合并发挥免疫作用。
在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中,链球菌溶血素O作为抗原,与患者体内的抗体相互作用。
具体操作原理如下: - 采集患者血液样本,离心分离血清。
- 准备链球菌溶血素O抗原。
- 将血清与链球菌溶血素O抗原反应,如果存在相应的抗体,血清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 加入大肠杆菌裂解物,通过人工制备的人红细胞酶系统来检测溶血现象。
- 观察试管中血清的溶血情况,根据溶血程度判断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
3. 应用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临床诊断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可以用来判断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
通过检测血清的溶血情况,可以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对链球菌感染的反应程度。
临床上通常将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用于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链球菌感染。
3.2 感染监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也可用于监测链球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水平,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如果抗体水平明显下降,说明治疗效果良好;反之,如果抗体水平升高或持续较高,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3 流行病学研究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检测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评估不同人群对链球菌感染的暴露情况和免疫状况。
这对于了解链球菌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破裂释放出溶血素,导致细胞膜破裂和细胞内成分释放。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误诊或漏诊。
因此,理解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1.溶血对血清学检验的影响溶血现象会导致血液中细胞内的成分释放,如钾离子和乳酸脱氢酶等,在生化检验中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当红细胞破裂时,细胞内释放的钾离子会导致血清中钾离子水平升高,这会有可能导致误判高钾血症,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乳酸脱氢酶也是一种在红细胞中存在的酶,当红细胞破裂时,乳酸脱氢酶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导致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这会对一些肝脏和心脏疾病的诊断产生影响。
2.溶血对电解质和代谢检测的影响溶血现象是可能会导致电解质和代谢检测结果失真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红细胞破裂时,钾离子等电解质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导致电解质检测结果失真,比如血清钾离子可能会升高,而钠离子可能会降低。
此外,溶血也会改变血液中代谢产物的浓度,比如肌酸激酶和乳酸水平,从而影响代谢检测结果。
3.溶血对血红蛋白和血液凝血检测的影响溶血导致血红蛋白的释放,该现象会对血红蛋白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血红蛋白极易与碱性物质结合,产生假阳性结果;而对于某些病情例如贫血等也会使溶血现象出现,使得血色素测定的难以判断。
在血液凝血检测中,溶血现象会使血栓形成时间缩短,凝血酶化时间缩短等,从而影响血液凝血检测结果。
在临床化验中,为了尽量减少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首先需要应用适当的采血技术。
其次,对于已经发生的溶血,需要及时修正和纠正。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用血清而非血浆和尽量缩短采血到检验的时间间隔。
总之,溶血现象是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的问题。
需要通过合理的采血技术和适当的方法,尽量减少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对于可能已经发生的溶血,应及时修正和纠正,以克服其不利影响,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学)高级职称试题及答案所含题型: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一、单选题1.CH50试验中,一个CH50U是指()A.引起5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B.引起10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C•引起5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D•引起10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E•以上均不对答案:A2.下列关于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的描述,错误的是()A•激活起始于急性期蛋白产生前B.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C.C3转化酶是C4b2bD.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E.C反应蛋白可激活C1q答案:A3.B细胞膜表面主要Ig是()A.IgG和IgAB.IgA和IgMC.IgD和IgMD.IgD和IgEE.IgG和IgM答案:C4.下列哪项为非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抗球蛋白检测技术()A.PEG比浊法B.C1q固相法C.mRF凝胶扩散试验D.Raji细胞法E.超速离心法答案:C5.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哪类Ig不足()A.IgGB.IgMC.SIgAD.IgDE.IgE答案:C6.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补体是()A.C1qB.C1rC.C1sD.C2E.C1qrs答案:E7.补体蛋白约占人体血清总蛋白的()A.2%B.5%C.10%D.15%E.25%答案:C8.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A.C3aB.C3bC.C5bD.C4bE.C2a答案:A9.下列CH50不降低的疾病是()A.急性炎症B.SLE活动期C.RAD.严重肝病E•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答案:A10.Raji细胞是()A•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K细胞株B•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B细胞株C•由宫颈癌患者分离建立的B细胞株D•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NK细胞株E•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T细胞株答案:B11.能抑制C1r和C1s酶活性的物质是()A.C8bpB.DAFC.C1INHD.S蛋白E.C4bp答案:C12.IgA、IgD和IgE不能与C1q结合的原因是()A.分子结构简单B.Fc段无补体结合点C.Fab段结构与补体相差甚远D.VH无补体结合点E.VL无补体结合点答案:B13.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A.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B.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C.由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组成的二肽链结构D.由一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的三肽链结构E.由一条重链和三条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答案:A14.mRF与下列物质的亲和力的程度应是()A•对IC、聚合IgG很低,对变性IgG很高,B•对IC、变性IgG及聚合IgG均很高C•对IC及变性IgG很低,对聚合IgG很高D.对IC很高,对变性IgG及聚合IgG很低E•对IC、变性IgG及聚合IgG很低答案:B15.下列哪种补体成分在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A.C1B.C2C.C3D.C4E.C5答案:C16.具有免疫粘附作用的补体的生物活性片段是()A.C1~C9B.C2aC.C3a、C5a、C4aD.C3、C4、CR1E.C3b答案:E17.PEG法检测非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下列不正确的描述是()A.4%PEG能沉淀较大分子ICB.试验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大C.脂血对测定有影响D.是目前最普及简便的方法E•特异性、重复性差答案:A18.不能刺激机体组织产生自身抗体的抗原是() A•经化学修饰的组织抗原B.与正常组织成分有交叉反应的外来抗原C.隔绝的体内自身成分D•自身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E.高分化的组织抗原答案:E19.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A.溶细胞作用B•调理作用C•吞噬作用D.免疫调节作用E•清除免疫复合物答案:A20•机体缺乏IgM易患()A•反复呼吸道感染B.化脓性感染C.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D.巨球蛋白血症E.重链病答案:C21•无铰链区的Ig是()A.IgG、IgAB.IgA、IgMC.IgM、IgED.IgD、IgGE.IgM、IgD答案:C22.补结合试验之前的抗原抗体方阵滴定的目的是()A.选择抗原抗体最适比例B.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最少C.使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的量最多D.避免抗原抗体复合物太多E.选择前带现象答案:A23.正常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的成分是()A.C1B.C2C.C3D.C4E.C5答案:C24•下列关于IgG的特性,正确的是()A.是天然血型抗体B.是胚胎晚期合成的主要抗体C.分为4个亚类D.是未成熟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E.C区有4个功能区答案:C25•分离血清CIC的PEG相对分子量是()A.24000B.12000C.6000D.3000E.1000答案:C26.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是()A•细菌脂多糖B•酵母多糖C•免疫复合物D.肽聚糖E.凝聚的IgA答案:C27•具有J链结构的Ig是()A.单体IgAB.IgA、IgEC.IgG、IgDD.SIgA、IgME.IgM、IgE答案:D28.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抗体不能参与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激活的是()A.IgMB.IgG4C.IgG3D.IgG229.CFT中的溶血素是()A.SRBCB.抗SRBC抗体C.补体D.ICE.抗原答案:B30.CFT中溶血素滴定时,一个溶血单位是指()A•能完全溶解RBC的溶血素的最高稀释度B.不能完全溶解RBC的溶血素的最高稀释度C•能完全溶解大部分RBC的溶血素的最高稀释度D•能完全溶解小部分RBC的溶血素的最高稀释度E•以上均不对答案:A31.CFT可适用于检测下列哪类抗体()A.SIgAB.IgAC.IgM和IgGD.IgD32•抗骨骼肌抗体(AMSA)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A.间接免疫荧光法,以Hep-2细胞为细胞基质片来提供抗原的来源B.WesternBlotC•间接免疫荧光法,以骨骼肌切片为基质来提供抗原的来源D.ELISAE.免疫电泳答案:C33.多数补体分子属于()A.a球蛋白B.Y球蛋白c.p球蛋白D入链E.白蛋白答案:C34•非抗原特异性CIC的检测,只检测()A.CIC中抗原性质B.CIC中抗体性质C.CIC的总量D.CIC中抗原的总量E.CIC中抗体的总量答案:C35.机体缺乏IgG易患()A•反复呼吸道感染B.化脓性感染C.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D.巨球蛋白血症E.重链病答案:B36.下列CH50不增高的疾病是()A.急性炎症B.SLE活动期C•组织损伤D.恶性肿瘤等E.皮肌炎答案:B37.补体系统是()A.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B•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C.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刺激而血清含量升高D•由30多种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样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E•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很不稳定38.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病人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关()A.C3a和C5a合成过量B.C1抑制因子缺乏或功能缺陷C•病人IgE水平过高D.C2、C4水平常在正常范围内E.常因吸入过敏原导致症状突然发生答案:B39.Ig可变区的生物学功能是()A.提呈抗原B•细胞毒作用C•调理作用D.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E.参与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答案:D40•对扩增的ssDNA进行多态性分析的HLA分型方法是()A.PCR-RFLPB.PCR-SSCPC.PCR-SSOPD.SBTE.PCR-SSO答案:B41.CH50法测定总补体活性,以下列哪项为报告方式()A.OD值B.CH50U/mlC•被测血清稀释度D.被测血清用量(ml)E.mg/ml答案:B42•下列关于SIgA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机体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B.婴儿可通过母乳获得C.由J链连接的二个单体IgA和分泌片组成D.具有中和毒素的功能E•可与C1q结合激活补体答案:E43.CH50试验中,溶血程度与补体溶血活性的关系曲线是() A直线B.双曲线C.抛物线D.S形曲线E.正态分布答案:D44.下列关于IgD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未成熟B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B.易被蛋白酶水解C•半衰期很短,仅3天D.较链区较长E•记忆B淋巴细胞的mlgD逐渐消失答案:A45.下列免疫细胞相互作用需要抗体参加的是()A.Th与B细胞相互作用,使B细胞获得活化的第二信号B•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杀伤细胞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D.NK细胞自然杀伤靶细胞E.APC与Th细胞间相互作用答案:C46•下列关于IgE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H链有4个CH功能区B•有亲细胞性C•引发I型超敏反应D.寄生虫感染时IgE水平降低E.在个体发育中合成最晚答案:D47.能激活补体经典途经的Ig是()A.IgG1、IgG2、IgG3、IgMB.IgG1、IgG2、IgG4、IgMC.IgG、IgD、IgE、IgMD.IgG4、IgA、IgE、IgDE.凝聚的IgG4、IgD、IgE答案:A48.TI抗原应答产物的Ig类别是()A.IgGB.IgAC.IgMD.IgDE.IgE答案:C49.PEG法检测非抗原特异性CIC,其参考标准品多用哪类人热聚合抗体()A.IgGB.IgAC.IgMD.IgDE.IgE答案:A50.CFT的正式试验中溶血素成分的效价是()A.4个单位B.1个单位C.2个实用单位D.2个单位E.3个单位答案:D51.IgG分子与C1q的结合位点是()A.vHB.™L沖D.旳E.CH斗答案:C52•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其切断位点位于()A.H链铰链区二硫键近C端B.H链铰链区二硫键近N端C.CH1D.CH2E.CH3答案:B53.Raji细胞技术检测非抗原特异性CIC是由于()A.Raji细胞表面Fc受体可与Ig结合的性质B.Raji细胞表面有大量补体受体,这些补体受体与结合补体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结C.Raji细胞可作为指示系统表现溶血现象D.Raji细胞培养容易,性能稳定E•操作简便答案:B54.CH50试验中,加入少量的钙、镁离子的目的是()A•保持溶液的等渗压B.维持合适的pHC•抑制细菌的生长D.抑制溶血反应E•有助于补体的激活答案:E55.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真菌最重要的抗体是()A.IgGB.IgAC.IgMD.IgDE.IgE答案:A56.单克隆抗体定性和分型的首选方法是()A.免疫电泳B.蛋白区带电泳C.免疫固定电泳D.火箭免疫电泳E.对流免疫电泳法答案:C57.ANA主要的性质是()A.IgGB.IgAC.IgMD.IgDE.IgE答案:A58.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A.IgGB.IgAC.IgMD.IgDE.IgE答案:A59.本-周蛋白是Ig分子的()A.重链B.轻链C.FabD.FcE.pFC答案:B60.周边型的ANA荧光图形的主要相关抗体是()A.抗dsDNA抗体B•抗SSA抗体C•抗RNP抗体D抗DNP抗体E.抗Sm抗体答案:A61.补体活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趋化因子活性的片段是()A.C2aB.C5aC.C4aD.C4bE.C3b答案:B62.补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被称为补体的()A.炎症介质作用B•调理作用C.免疫粘附作用D.溶菌和细胞毒作用E.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答案:B63.免疫球蛋白的型的分类是根据()A.CH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的差异及其抗原特异性的不同B•铰链区氨基酸的组成和H链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异C.CL链的结构和抗原性不同D.CL个别氨基酸的差异E.CH和CL的结构和抗原性不同答案:C64.免疫球蛋白的类的分类是根据()A.CH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的差异及其抗原特异性的不同B•铰链区氨基酸的组成和H链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异C.CL链的结构和抗原性不同D.CL个别氨基酸的差异E.CH和CL的结构和抗原性不同答案:A65.用氨水处理的豚鼠血清不含下列哪种成分()A.C1B.C2C.C3D.C4E.C5答案:D66.良恶性丙种球蛋白血症的鉴别诊断应首选()A.Ig含量测定B.骨髓涂片检测C•血清蛋白区带电泳D对流电泳E.火箭免疫电泳答案:A67.1g分子的Fab片段能()A•通过胎盘B.激活补体C.结合抗原D.结合细胞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C68.能使补体而不能使抗体灭活的温度和作用时间是()A.37°C,60minB.60°C,30minC.45C,30minD.56C,30minE.80C,30min答案:D69.补体结合试验的判断终点是()B.50%不溶血C.75%不溶血D.85%不溶血E.100%不溶血答案:B70.补体系统中,分子量最小的成分是()A.C1B.C2C.C3D.C1qE.D因子答案:E71.下列哪一项不是测定单个补体成分含量的方法()A.溶血法B.速率散射比浊法C.火箭电泳法D.单向免疫扩散法E.ELISA答案:A72•下列有关IgE测定方法,错误的是()A.RIAB.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ELISAD.PCRE.乳胶颗粒免疫浊度法答案:D73.补体活化的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A.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B.所需离子相同C.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D.激活物质相同E•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答案:E74.CH50试验的判定终点指标是()A.25%溶血B.50%溶血C.75%溶血D.80%溶血E.100%溶血答案:B75.下列哪项为非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补体参与检测技术()A.PEG比浊法B.C1q固相法C.mRF凝胶扩散试验D.Raji细胞法E.超速离心法答案:B76.关于抗体与Ig的概念,描述错误的是()A.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B.抗体是IgC.Ig都是抗体D.Ig不一定都具有抗体活性E.抗体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免疫球蛋白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答案:C77.CFT中,补体滴定的“实用单位”是指()A.以能产生完全溶血的补体最少用量B.以能产生完全溶血的补体最咼稀释度C.以能产生不完全溶血的补体最咼稀释度D•以能产生50%溶血的补体最少用量E•以能产生50%溶血的补体最低稀释度答案:A78.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的激活物,下列物质应除外的是()A.细菌内毒素B.CERC.CRP和CERD.CRPE•甘露聚糖答案:A79.补体活性片段抵抗机体全身性真菌感染时,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发挥免疫效应()A.清除免疫复合物B.ADCCC•调理作用D.溶解细胞作用E.引起炎症反应答案:C80.下列哪项是非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理化检测技术()A.PEG比浊法B.C1q固相法C.mRF凝胶扩散试验D.Raji细胞法E.抗C3-CIC-ELISA答案:A81.补体结合试验的指示系统是指()A抗原B航体C.补体D.SRBC与相应溶血素E.已知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体(或抗原)答案:D82.RF的靶抗原是()A.变性IgGB.IgAC.IgMD.IgDE.IgE答案:A83.AKA检测常采用的方法是()A.ELISAB.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法C.RIAD.PETIAE.免疫电泳答案:B84.CFT的正式试验中补体成分的效价是()A.4个单位B.1个单位C.2个实用单位D.2个单位E.3个单位答案:C85•若TP为真阳性,FN为假阴性,TN为真阴性,FP为假阳性,诊断特异性计算公式是()A.TN/(TN+FN)x100%B.TP/(TP+FN)x100%C.(TP+FN)/(TP+FP+TN+FN)x100%D.TN/(TN+FP)x100%E.TP/(TP+FP)x100%答案:D86.关于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描述,错误的是()A•最常用的是双抗体夹心法B.检测水平可达ng/ml,重复性好C.以顺磁性微珠作为载体包被抗体D.发光底物是AMPPDE.检测水平可达pg/ml,重复性好答案:B87.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的是以单位时间内()A.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长时间段的信号值B.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的信号值C.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最大量的时间段的信号值D.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稳定时间段的信号值E•以上都不是答案:B88.下列关于散射比浊分析描述,错误的是()A.散射光的强度与复合物的含量成反比B•测定的散射信号值应是在散射信号响应值曲线的上升臂部分C.散射比浊法分析与透射比浊分析的原理完全不同D.—定要保持抗体过量以维持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相对不溶解性E.抗体量恒定时,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反应速率与散射信号响应值的上升呈正比答案:A89•下列哪一步骤不是ELISA的反应过程,但却是决定试验成败的关键() A.温育B诜涤C•结果判断D加样E•显色答案:B90.下列关于液流系统的鞘液的描述,错误的是()A•鞘液是辅助样本作正常检测的基质液B.鞘液是用来与样本作对比的C.鞘液是包裹在样本流周围D.使样本保持处于喷嘴中心位置,保证检测精确性E.防止样本流细胞靠近喷孔而形成堵塞答案:B91.诊断效率是指()A.诊断患者的效率B.区分非患者的效率C•判断阳性的效率D.判断阴性的效率E.能准确区分患者与非患者的能力答案:E92.免疫透射比浊分析中,检测测器与正前方的夹角为()A.0oB.50oC.15oD.45oE.90o答案:A93.下列属于皮肤过敏反应表现的是()A.恶心呕吐B•腹痛腹泻C.休克D.头晕E.血管神经性水肿答案:E94.面积脉冲信号是指()A.电压脉冲曲线内外区域的大小B.电压脉冲曲线外区域的大小C.电压脉冲曲线内区域的大小D•电压脉冲的高度E•以上都不是答案:C95.下列与散射光的强弱无关的是()A.细胞的大小B•细胞的形状C•细胞的标记D.细胞的光学同性E.胞内颗粒折射答案:C96.CDC试验作HLA血清学分型所用的补体为()A.豚鼠血清B.马血清C.兔血清D.人血清E.鸡血清答案:C97.MHC-1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部位位于()A.al与淞连接处与前连接处C.oU与阳连接D曲与p-zm屋接处E.P1与阻连接处答案:A98.关于超敏反应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是由免疫反应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B.属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C•和免疫反应发生的机制是不同的D.是机体针对变应原的初次免疫应答反应E.是机体体液免疫应答过程答案:A99.HLA-A*03011写法中“03”代表()A.基因座次B•等位基因数C•等位基因组D.等位基因号E•以上均不对答案:C100.HLA抗血清的来源不包括()A.经产妇外周血的分离B.器官移植者的外周血的分离C.献血员外周血的分离D.血小板作人工免疫者的外周血的分离E.胎盘血的分离答案:C101.引起Arthus反应的主要原因是()A.IgE抗体大量产生B.单个核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C•肥大细胞脱颗粒D.ADCC作用E.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补体活化答案:E102.在速率散射比浊分析的反应介质中加入的最常用的促聚剂是()A.PEGB.95%乙醇C.稀盐酸D.硫酸铵E.丙三醇答案:A103.HLA分型的血清学分型所使用的试验方法是()A.IFEB.CDCC.EIAD.CLIAE.RIA答案:B104.线性放大器中输入信号放大10倍,输出信号放大()A.1倍B.2倍C.3倍D.10倍E.100倍答案:D105.下列哪项是免疫荧光标记最常用的荧光探针()A.藻红蛋白B•异硫氰酸基罗丹明XC•藻红蛋白花青苷5、藻红蛋白花青苷7(Pecy7)D.得州红E•异硫氰酸荧光素答案:E106.关于单参数直方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能显示两个独立的参数与细胞的关系B.通过十字门进行测定C.只能表明一个参数与细胞数量的关系D•只能用于定性资料的分析E•不是通过线性门进行测量答案:C107.HLA细胞学分型检测的是()A.HLAI类分子B.HLAU类分子C.SD抗原D.LD抗原E.HLA-皿类分子答案:D108.阳性分型法进行HLA-D、DP分型时,其刺激细胞是() A.预致敏淋巴细胞B•待测细胞C•纯合子分型细胞D•具有SD抗原的细胞E•淋巴细胞答案:B109.Gate设置是指在某一张选定参数的直方图上根据该图的细胞群分布选定其中想要分析的特定细胞群,并要求该样本所有其他参数组合的直方图只体现()A.该群细胞的分布情况B.RBC的分布情况C.WBC分布情况D.Pt分布情况E.CD J细胞分布情况答案:A110.分选得率是指()A.分选收获率B•通过测量点的分选细胞的比率C.从悬液中分辨出的目的细胞的总量D通过测量点的细胞与实际收获的分选细胞的比率E.从一群体细胞悬液中分辨出的目的细胞总量,再经分选后获得到的目的细胞的实际得率答案:E11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大于多少才能满足用血清学分型作HLA-DQ、HLA-DR 的定型()A,0.5xl09B.l.OxlO9C.2.0X109D,3.GxlO,3E,4.axio9答案:A112.免疫测定的基础是()A.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B.沉淀反应C.凝集反应D.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E•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结合答案:D113.下列与华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密切相关的是()A.HLA-DR9B.HLA-DR4C.HLA-B27D.HLA-DR2E.HLA-DR5答案:A114.HLA细胞学阴性分型法的刺激细胞是()A.纯合子分型细胞B.NK细胞C.杂合子细胞D.中性粒细胞E.血小板答案:A115.关于自身抗体哪项是正确的()A.均为IgM型B•自身免疫患者才有C•转输同种动物可引起自身免疫病D.为器官特异性E.健康人血清中可存在答案:E116•口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A.M®直接吞噬靶细胞B.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D.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E.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答案:C117.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的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的类别是()A.IgAB.IgDC.IgMD.IgGE.IgE答案:D118.要想取得高分选收获率,就可能()A.提高被分选细胞的纯度B.降低被分选细胞的纯度C•提高被分选细胞的浓度D•降低被分选细胞的浓度E.降低其他细胞的浓度答案:B119.免疫透射比浊分析制备标准曲线时,标准品至少应设()A.2个浓度点B.3个浓度点C.4个浓度点D.5个浓度点E.1个浓度点答案:D120.其作用为检测荧光和反射光,同时将光学信号转换成数字数据信号的是() A•气冷氩离子激光器B.分色反光镜C•光束成形器D.光电倍增管E.透镜组答案:D121.下列属于非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是()A.类风湿性关节炎B.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C.Addison病D.Grave病E•青少年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答案:A122.侧向检测器与激光束的方向()A•平行B•在激光前方C.在激光上方D.垂直E•在激光下方答案:D123.为保证流式细胞仪检测信号的准确性,消除重叠信号通常采用的方法是()A.荧光补偿校正B.选择最适合的滤光器C.计算时减去干扰信号D.每次只用一种荧光素标记E•计算时增加1000答案:A124•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zRI()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答案:B125.关于室内质量控制的描述,正确的是()A.可以用来监测方法或者检测系统的准确性B•可以评价检验结果的准确指数C.可以用来比较某一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D.可以提高实验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结果的一致性E.不连续地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答案:D126.分选速度与细胞悬液中分选细胞的哪项指标有直接关系() A•细胞含量B•细胞性质C.细胞大小D.有否胞膜E•单核或多核答案:A127.MHC-I类仅分布于()A•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表面B.T细胞表面C.B细胞巨噬细胞表面D.NK细胞表面E.红细胞表面答案:A128.前向散射光是指激光束向前照射细胞时()A•光以0.5~10°的散射信号B•光以20-30。
·什么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或ASLO)是针对链球菌溶血素O产生的抗体,链球菌溶血素O 是由A组的大多数菌株以及C和G 组的许多菌株产生的一种免疫原性,氧不稳定的溶血毒素。
在链球菌感染的过程中,细菌的细胞外产物充当抗原,机体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对抗原作出反应。
链球菌溶血素O(SLO)是几乎所有化脓性链球菌菌株产生的两种溶血素之一(另一种是链球菌溶血素 S)。
字母“ O”表示该毒素对氧气不稳定。
SLO毒素对心脏组织有直接的毒性作用。
在链球菌感染的过程中,SLO刺激特异性抗链球菌溶血素(ASO)抗体的产生,该抗体可在体外中和抗原的溶血特性。
ASO检测的临床意义大于166 Todd单位(或> 200 IU)的抗链球菌溶血素滴度在成人中被认为是阳性测试,而成人的正常值小于166 Todd单位,这表明是阴性测试。
在研究链球菌后疾病,特别是急性链球菌后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中,ASO抗体滴度的测量很重要。
•超过80%的急性风湿热患者和95%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ASO滴度升高。
•抗体水平在链球菌感染后的1-3周开始上升,在3-5周达到峰值,然后在6-12个月后又回落到微不足道的水平,因此阳性试验可以表明目前的,但最近的A,C,和G链球菌感染。
ASO测试ASO测试通过血清学方法如乳胶凝集或载玻片凝集进行。
可以进行ELISA以检测确切的滴度值。
此处介绍的测试原理,步骤和解释均基于乳胶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试。
测试原理ASO乳胶凝集是一种快速,简单的测试,用于定性和半定量测量人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
该方法基于与生物学惰性乳胶颗粒结合的链球菌外切酶与测试样品中的链球菌抗体之间的免疫反应。
已对试剂进行了调整,以使血清中存在200 IU / mL或更高的ASO滴度可以使胶乳颗粒明显凝集。
定性测试(筛选)程序:1.将所有试剂和标本置于室温。
2.将一滴(50微升)阳性对照和50微升患者血清放入载玻片上的不同圆圈中。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红血球)在一定的条件下破裂溶解释放出溶血素,导致红细胞内的成分进入血浆中,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影响红细胞内酶活性的测定红细胞内包含很多的酶,如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一旦红细胞破裂,这些酶会释放到血浆中。
当血浆中的红细胞破裂较多时,这些酶的含量会大幅增加,超过正常范围,导致测定失去参考价值。
二、影响血液中代谢产物的测定血液中代谢产物需要从细胞内进入血浆,血红蛋白释放的铁离子会对血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氧化反应,导致代谢产物质量减少。
不仅如此,红细胞破裂后还会释放出大量的钾离子,导致血浆钾离子浓度升高,这就会影响一些与钾离子浓度有关的检验项目,如肌酐清除率、尿酸等。
三、影响凝血功能的测定红细胞破裂后所释放的一些成分,如纤维蛋白原、胶原、红细胞骨架蛋白等物质会影响凝血功能的测定。
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过高时,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被误诊为出血或凝血功能缺陷。
四、影响血清或血浆中蛋白质的测定红细胞破裂后,其中富含的膜蛋白、酶、糖蛋白等蛋白质会释放到血浆中,从而影响血清或血浆中特定蛋白质的测定。
当血浆中红细胞破裂量较大时,释放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能会影响肝、肾和肌肉等器官的功能,从而影响特定蛋白质的测定结果。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需要临床检验医师在收集血样时认真进行血管穿刺,避免收集血样过度,以减少溶血现象的发生。
同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检测项目,采用合理的检测方法和操作技术,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抗链球菌溶血素O临床意义抗“O”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简称。
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所以这种产物取名为“O”溶血素。
人体感染了A 组溶血性链球菌后,“O”溶血素在体内作为一种抗原物质存在。
为了对抗这一抗原物质,人体就相应地产生另一种抗体来中和这种“O”溶血素,以免生命受到危害。
临床意义1、抗“O”值超过400单位,提示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因此,凡由此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如猩红热、丹毒、急性肾炎等等)会使抗“O”值增高。
由于抗“O”与血沉的变化均无特异性,即使病人抗“O”、血沉都增加情况下,对活动性风湿病的诊断,仍应结合临床表现来考虑。
2、某些与溶血性链球菌无明显关系的疾病,抗“O”值也可增加。
如少数肝炎、肾病综合征、结核病、结缔组织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有些过敏性紫癜等病人,鉴别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3、高胆固醇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病人,ASO也可增高。
升高:(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猩红热、丹毒、链球菌性咽炎、扁桃体炎。
对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有间接诊断价值、若多次检测结果递增、并伴有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可有助于诊断。
(2)少数非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病毒性肝炎、肾病综合征、结核病、结缔组织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性骨髓瘤等。
(3)寒冷地区、寒冷季节。
降低:(1)药物性(水杨酸盐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
ASO测定对于诊断A族链球菌感染很有价值,其存在及含量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
A组链球菌感染后1周,ASO即开始升高,4~6周可达高峰,并能持续数月,当感染减退时,ASO值下降并在6个月内回到正常值,如果ASO滴度不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复发性感染或慢性感染。
多次测定,抗体效价逐渐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抗体效价逐渐下降,说明病情缓解。
由于常与A族链球菌接触,正常人也存在低效价的抗体,当效价>200IU/ml时,才被认为有诊断价值。
少于15-20%的健康人血清中的ASO含量高于200IU/ml。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原理一、概述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对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水平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通过将待测血清与链球菌溶血素O反应,观察反应结果来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对链球菌感染的抵抗能力。
该试验可以用于诊断链球菌感染、评估免疫功能以及判断疫苗的有效性。
二、实验原理链球菌溶血素O是由β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菌分泌的一种溶血素,能够引起溶血反应。
正常情况下,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中和这种溶血素,从而保护人体不受损伤。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检测人体中的抗体水平。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待测血清稀释至一定浓度,通常采用两倍或三倍稀释; 2. 将稀释后的血清与含有链球菌溶血素O的试剂混合; 3. 在37℃下孵育一段时间,让抗体与链球菌溶血素O反应; 4. 添加一种适用于链球菌的红细胞悬液,如兔红细胞; 5. 再次孵育一段时间; 6. 观察溶血反应和溶血程度,评估抗体水平。
三、实验过程3.1 血清的稀释血清的稀释是为了确保试剂的最终浓度在适宜范围内,同时避免过高浓度的干扰。
稀释的选择根据具体实验要求进行,通常采用两倍或三倍稀释。
3.2 血清与试剂的混合将稀释后的血清与含有链球菌溶血素O的试剂混合,充分搅拌均匀。
3.3 反应孵育将混合溶液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以37℃恒温孵育一定时间。
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是让抗体与链球菌溶血素O发生特异性反应。
3.4 红细胞悬液的加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孵育后,加入适用于链球菌的红细胞悬液,如兔红细胞。
然后再次进行一定时间的孵育。
3.5 溶血程度的观察观察孵育后的溶血反应和溶血程度,根据溶血程度的不同可以评估抗体水平。
四、结果解读4.1 阴性结果如果试验中出现红细胞没有明显溶解的情况,则说明待测血清中没有足够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即属于阴性。
这可能是由于未感染链球菌或感染不久等原因。
4.2 阳性结果如果试验中观察到红细胞有明显溶解的情况,则说明待测血清中含有足够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即属于阳性。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溶血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随后分析了溶血对血红蛋白、血清胆碱酯酶、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胆固醇以及血清钾测定的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溶血对生化检验的综述,重点强调了注意事项,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溶血影响的认识,以确保准确的生化检验结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溶血,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血红蛋白,血清胆碱酯酶,乳酸脱氢酶,胆固醇,钾,影响,注意事项,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溶血是血液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红细胞内部的成分的过程。
溶血可以是由于机体内在因素导致的,也可以是外部因素引起的。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对各项指标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血液样本发生溶血时,会导致血中各种生化成分的释放和改变,从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涉及到多个方面,比如血红蛋白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水平、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胆固醇和血清钾等测定项目。
了解溶血对这些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和监测水平,并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探讨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在深入了解溶血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提高临床实验室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从而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我们将深入研究溶血对血红蛋白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血清胆固醇测定和血清钾测定等项目的影响,分析其可能产生的误差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临床生化检验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指导,帮助医务人员正确诊断疾病、评估患者健康状态,并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临床医学人员对溶血影响的重视,加强对溶血现象的认识和处理,以提高生化检验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效果。
肺炎链球菌溶血素对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吴艳丽;陈育贤;古汉福【摘要】目的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重组蛋白,探讨其对肺炎链球菌感染性肺炎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根据GenBank中肺炎链球菌ply 基因序列,切除羧基端33个核苷酸,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从标准菌株的肺炎链球菌中提取DNA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ply,克隆后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ply,然后将其转化到大肠埃希菌DH5aBL21(DE3)中,以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其大量表达,获得融合6个组氨酸标签、无溶血活性的重组蛋白,经Ni-NTA树脂纯化,获得重组蛋白,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后,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其免疫原性;以重组蛋白PLY为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临床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并经细菌学确诊的患者血清中相应的IgM抗体,评价其对肺炎链球菌感染性肺炎的快速诊断价值.结果成功构建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ply,并实现了无溶血活性的PLY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CAP患者血清抗PLY-IgM抗体阳性率高于体检健康者(P<0.05),其诊断的敏感性均高于常规的痰培养和血培养(P<0.05).结论以重组蛋白PLY为抗原的ELISA可用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快速诊断,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Objective To obtai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neumolysin(PLY) through prokaryotic expression system,and to investigate its serological diagnosis role for infective pneumonia with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Methods The specific primers with cutting 33 nucleotides of carboxyl end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ply gene sequence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n GenBank. The ply gene was amplified by using the genome DNA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s template.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ET32a-ply was constructed,and it was expressed after transform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DH5aBL21(DE3). Over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 without hemolysis activity in gene labeled with 6 infused amino acids was induced by isopropyl phosphorothioate (IPTG). The immunocompetence of recombinant protein PLY was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ting after it was purified with Ni-NTA resin and identified with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reactive mode was established by setting PLY as IgM antigen so as to determine community acquiredpneumonia(CAP),and the role of PLY in the diagnosis of infective pneumonia with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32a-ply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PLY without hemolysis activity had soluble expression, with good immunogenicity.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PLY IgM antibody in CAP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subjects(P<0.05),and the sensitivit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sputum culturing and blood culturing(P<0.05).Conclusions ELISA reactive mode based on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PLY could be used for the serological diagnosis of infective pneumonia with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7(032)012【总页数】5页(P1075-1079)【关键词】肺炎链球菌;溶血素;原核表达;免疫原性【作者】吴艳丽;陈育贤;古汉福【作者单位】梅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梅州 514000;梅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梅州 514000;梅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梅州 5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肺炎链球菌属于链球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为革兰阳性、兼性厌氧双球菌,有90个血清型,其中约30个血清型对人有致病性,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条件致病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主要病原菌,可引起菌血症、脓毒症、脑膜炎、脓胸等侵袭性感染[1-2]。
2022-2023年检验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IgG的Fc段是A.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B.具有抗体活性的部位C.各类Ig的抗原决定簇存在的部位D.与某些细胞结合的部位E.激活补体的部位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IgG的Fc段是可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发挥免疫调理作用。
2.大便中出现哪种细胞可以作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依据?()A.红细胞B.脓细胞C.白细胞D.吞噬细胞E.单核细胞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在细菌性痢疾时,常可见到较多的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可作为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依据,也可见于急性出血性肠炎或偶见于溃疡性结肠炎。
3.抗体一般是()A.单价的B.双价的C.三价的D.四价的E.多价的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一个单体有2个抗原结合位,这个角度理解,抗体的单体是二价的,如IgG(含量最多的抗体)。
IgA 有四个抗原结合位,IgM有10个抗原结合位。
4.纤溶酶原(PLG)的外源激活途径是指A.由血管内皮细胞中的t-PA裂解PLG形成纤溶酶(PL)的途径B.由内源性凝血途径裂解PLG形成PL的途径C.由外界介入体内的溶栓药物使PLG激活成PL的途径D.是继发性纤溶的理论基础E.是原发性纤溶的理论基础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纤溶酶原的外源激活途径是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5.HIV的研究(血清学试验除外)应在A.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C.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D.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E.普通实验室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从生物安全防护的角度看实验室共分为四级。
一级实验室为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为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溶血素的名词解释溶血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体内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促进红细胞溶解的特性。
其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血液系统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溶血素的概述、分类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其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一、溶血素的概述溶血素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体内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
它们作用于红细胞膜结构或细胞内部的组分,导致红细胞膜的损伤和破裂,进而造成红细胞的溶解。
溶血素的命名主要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方式来决定,如细菌产生的称为细菌溶血素、植物产生的称为植物溶血素等。
二、溶血素的分类根据溶血素作用在红细胞上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直接作用于红细胞膜的溶血素和间接作用于红细胞膜的溶血素。
直接作用于红细胞膜的溶血素具有高度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红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从而导致溶解。
而间接作用于红细胞膜的溶血素需要经过其他介质的帮助,如抗体介导的溶血。
据其来源的不同,溶血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细菌溶血素是指由细菌合成和分泌的溶血素,具有强大的溶解作用和毒性。
植物溶血素是一类来自植物中的毒素,具有广泛的抗生物活性。
动物溶血素则是许多动物体内产生的功能蛋白,可以通过猛烈的物理或化学刺激而释放。
三、溶血素的功能溶血素在生物学中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首先,它在生物防御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免疫响应中,溶血素能够破坏入侵的病原体,促进细胞免疫杀伤作用的发生,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其次,溶血素还参与了许多生物过程的调控,如凋亡、血小板凝聚和补体系统激活等。
此外,溶血素在研究和临床诊断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溶血素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以下我们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
以拉丁美洲布鲁塞尔菌为例。
布鲁塞尔菌分泌的溶血素B抑制了抗菌活性,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布鲁塞尔菌感染。
这导致了布鲁塞尔菌病的发生和持续存在,给许多地区的人民健康带来了威胁。
因此,研究溶血素并寻求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解决布鲁塞尔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标本是指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被破坏,导致红细胞的溶解和释放。
溶血现象会对检验项目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与红细胞相关的检验项目。
当溶血发生时,红细胞中的细胞器和红细胞膜的成分会被释放到血浆中,导致血液中的一些指标的异常。
首先,溶血会导致血红蛋白(Hb)的释放。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部,当红细胞破裂时,血红蛋白就会释放到血浆中。
这会导致血红蛋白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干扰对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同时,释放的血红蛋白也会在肾脏中形成血红蛋白尿,从而影响尿液检查中的相关指标。
其次,溶血会影响血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参数的测定。
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的损失,因此在溶血样本中,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参数如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的测定结果可能会偏低。
此外,溶血还可能导致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如出现变形红细胞、奇形红细胞等,这可能会影响红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的判断。
溶血还会对一些与红细胞相关的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例如,溶血会使得血浆中游离铁的浓度升高,并导致血肌酐水平的升高。
此外,溶血还可能导致细胞内的酶的释放,如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的浓度升高,这些酶的升高值可能是红细胞内酶的释放所致。
在一些特定的检验项目中,溶血会对结果产生特殊的影响。
例如,溶血会影响凝血功能检查,尤其是溶血产物如游离血红蛋白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此外,溶血还可能使得血浆中溶血素的浓度升高,进而影响免疫学检验的结果。
在临床实践中,一旦发现样本出现溶血现象,通常需要重新采集样本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此外,在进行一些特定检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例如,为了避免红细胞溶血,血液样本采集时应避免使用针头过小或过长,采血时要迅速而轻柔,避免过度抽吸,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样本在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受到外力的振动和震荡。
总之,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与红细胞相关的检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