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及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电影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
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巴黎”。
这时期的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备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发展起电影产业的城市之一。
电影在上海的流行程度迅速增长,成为当时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的电影院常常被挤满了热情的观众,电影被视为是最好的娱乐方式之一。
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它改变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种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片主题的多样化
当时的电影多数是以家庭、爱情、生活为主题的。
这些题材反映了上海市民的生活和理想,观众们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家庭妇女都能够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是电影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2. 服饰和时装的流行
上海电影的发展,推动了服装和时装业的发展,许多电影明星的时装成为年轻人效仿的榜样。
上海的年轻女性们追求西式的时尚,电影中的女主角通常穿着时髦高贵的服装,这样的流行风格也逐渐成为上海的时尚潮流。
3. 上海方言的流行
上海方言和粤语作为电影中的语言,也使得上海市民开始大量使用上海方言。
这也体现了上海市民的认同感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电影给了上海市民新的娱乐选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价值观。
电影成为了上海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进步电影的发祥地。
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进步电影就建立了描写现代都市生活、关注底层民生、批评社会不公、强调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传统。
这些影片的主人公通常是城市平民、劳苦大众或普通知识分子,他们多挣扎于战争、阶级压迫和苦难的日常生活之中,但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心怀向往。
上海进步电影涌现出许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花月》等。
这些作品承袭了文学和其他门类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在美学上强调客观真实地描写生活;但其呈现的整体社会图景和人物,因为现实的原因常常是灰色的。
上海进步电影的灰色之气,在1949年后新中国电影创作中被一扫而空。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启了新中国电影的新征程。
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表达了关于电影的新思想,即电影要务于新的国家政权和新的社会,电影要展现新的国家形象,就要反对“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和“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歌颂“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
这就确立了以新的国家为核心价值的新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也为新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国家叙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毛主席电影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对传统的私营电影公司进行了国有化改造,建立了国营电影工业的系统。
与此同时,在电影创作中也开始形成一种与此前上海进步电影不同的面貌。
这些红色电影中的主人公通常是革命战士,这里的战士,可以是革命军队的士兵,也可以是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普通人;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主人公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说最终取得胜利;故事空间也相应地从城市转向了革命战场、农村和工厂。
同时,随着革命故事的内容和主题的变化,影片的叙事和影像风格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
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与地域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媒体,通过镜头展示城市的面貌和文化,成为人们了解各地地域特色的窗口。
电影所描绘的城市形象往往充满独特的吸引力和特色,同时也反映了所在地的地域文化。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和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这一主题。
一、城市形象的刻画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城市的风貌和特色。
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和元素进行刻画,例如场景选择、构图和摄影等。
通过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观众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动感、繁华或者悲壮等不同的氛围。
对于一个城市的刻画,电影可以通过一系列层次丰富的场景展示,让观众了解其不同的面貌和特色。
以纽约为例,电影《曼哈顿》中透过黑白画面,展示了这个大都市的繁忙与忧伤,而《蜘蛛侠:英雄归来》则通过3D技术将纽约的高楼大厦和霓虹灯打造成超现实的城市景观。
不同的电影风格和目的,对城市形象的刻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二、地域文化的呈现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所在地的地域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是由历史、人文风情、地理环境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共同塑造而成的。
例如,中国的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风格而著名。
在香港电影中,观众可以感受到香港的繁忙街道、华丽的夜景以及充满活力的都市生活。
这种独特的城市形象反映了香港的激情和多元文化。
同样地,印度宝莱坞电影的背景往往是热情奔放的孟买市,展现了印度的色彩斑斓的文化和独特的社会风貌。
除了刻画城市的外在形象,电影还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对百姓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当地习俗和传统的展示,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地域文化的理解。
电影《摩登时代》以对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描述,呈现了当时纽约市民生活的压抑和困境,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城市形象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和地域文化是相互影响的。
城市的文化和氛围可以成为电影创作的灵感来源,同时也通过电影的呈现影响着观众对城市的认知和印象。
对于上海,我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
这座城市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它的繁华、多元和历史的厚重,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在观看了关于上海的纪录片后,我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更加深入了。
影片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
我为上海的独特气质所倾倒,无论是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还是城隍庙的历史遗迹,都展现出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影片中,我还看到了上海的繁华背后,有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和故事。
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活,为了梦想而奋斗。
这种普通人的坚韧和勇气,让我对上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喜爱。
此外,影片还展现了上海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成果。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商业繁荣,都证明了上海的强大实力和无限潜力。
这种发展速度和规模,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总的来说,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上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喜爱。
我为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和无限潜力所倾倒,也为自己有机会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而感到骄傲。
我相信,未来的上海将会更加繁荣、更加美好。
中国电影及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电影、电视剧行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形象的塑造力更加深刻。
人类是透过媒介去认识身 外世界,电影电视剧作为媒介文本的重要载体有其发挥的重要力量,本文透过电影、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 进行文本分析,并对当下社会城市形象的宣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电影电视剧上海城市形象学教育 2。
18。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李普曼是美国的新闻工作者 跟社会评论家,他曾在著作中指 出:“我们的身外世界,即现实世界 变得纷繁复杂,早已超出我们个体 的感知范围内,我们无法通过自身 的体验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诸多事 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了解我 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以便我们更好 的适应跟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从 而适应社会生活。
答案有且有一个,那是通过去了解我们的 世界。
,作中国现,的,是从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多候也无法全面的认更了解这里的全部,在的事情 多,的事情也 多。
那么那 从 在这 生活跟 过的人,是无所知,,多外地人有的,那么这些的是我们 通过 所 而 的。
中国的,跟电作跟的内,正在的我们的生活世界,在中国里以 这跟 者是 的内,那么这 里 上的内 有跟 ,这是者所跟的。
— .20世纪90年代银幕上的上海中国 史,的总是 间的流逝被赋 予 的烙。
世纪九十年 的中国电影,突出刻画“老上海”的风貌,用一股怀旧风格生 绘了20世纪30年这的独特魅力。
这个 的里的 有其光鲜亮丽的午夜摩登、歌舞升平的夜总会、异国情调的建筑风格、浪漫璀璨的外滩以穿鲜艳整洁的富家子弟坐在疾飞的汽车里穿梭在这 夜。
然而这 是这个期的全部记,在鲜艳的 背后,永远 抹掉的是这个 背后的 人所见一幕:脏乱混杂的街道、零零散散的建筑废墟、高见顶的工厂烟囱以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等等也 次次的出现在 ,用电和 的去记录这个时的中生活的跟<人”。
《为了新中国》解放上海观后感【引言】近日观看了影片《为了新中国》,这部以解放上海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影片通过讲述一群普通士兵为解放上海、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观后感。
【影片《为了新中国》概述】《为了新中国》以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支解放军部队在攻克上海的过程中,士兵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英勇奋战、无私奉献的故事。
影片中,解放军战士在战斗中展现出了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令我由衷敬佩。
【解放上海的历史背景】解放上海是我国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当时,国民党政府已经败退台湾,我国大陆的解放工作进入了最后阶段。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
解放上海的战役,对于摧毁国民党的统治,确立新中国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影片中的亮点与感受】首先,影片真实地再现了解放上海的战役。
战斗中的解放军战士们,面对强大的敌人,毫不退缩,英勇拼搏。
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
其次,影片中的角色形象丰满、个性鲜明。
每个战士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在战斗中展现出了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这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那一代人的伟大精神。
最后,影片以情感人,让我对新中国的成立充满敬意。
在战斗中,战士们为了新中国,不惧生死,无私奉献。
正是他们的英勇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结语】总之,影片《为了新中国》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航拍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上海1上海,位于中国东部。
长江,在此入海。
城市建立在平均海拔4米的冲积平原之上。
苏州河自西而来,黄浦江穿城而过。
江的西岸叫作浦西,江的东岸被称为浦东。
我们的旅程,从黄浦江的终点开启,沿江而上,遇见上海第一条不同凡响的天际线。
长江在这里接纳了它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当它流经这座灯塔时,意味着这条全长6300公里的大河,即将汇入东海。
一个世纪前,上海的价值从这里被发现。
前方的海洋,让上海与世界相连。
身后的长江,能够深入中国广阔的腹地,通达是这座城市最原始的资本。
沿着黄浦江,溯流而上,不远处就是外滩。
飞行在黄浦江上,临江而建的20多栋西式建筑,是外滩最显眼的标志。
曾经,中国近一半的财富,都被外滩揽入怀中。
但它拥有的仅仅是1500多米的滨江地段。
外滩的前身,是片泥泞的浅滩。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成为开埠通商的口岸。
来华的英国人,一上岸,就看中了外滩。
外滩的历史在这一刻发生转变。
气象信号塔,位于外滩的南端。
19世纪末,这座信号塔通过悬挂不同的旗帜,为船舶提供气象信息。
信号塔的顶部,曾经有一个巨大的黑色铁球。
12点一到,铁球准时落下。
那一刻,人们同时按下钟表,校准时间。
20年后,外滩上的另一座大楼,装上了更先进的计时器。
这座大钟从英国远道而来,并设置为东八区时间,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时间。
那时,全球化的世界正在形成之中,上海率先采用统一的标准时间,跟上了世界的步伐。
随着上海开埠,许多金融机构涌入外滩。
这座白色穹顶的大楼,曾经入驻过一家实力雄厚的银行,源于罗马建筑美学的三段分划设计,使整栋大楼庄重而不失典雅。
这种通过稳重的建筑外观,增强储户安全感的方法,今天的银行大楼仍在使用。
这条连接外滩的道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
租界时期,南京路只是条小土路,英国人喜欢在此遛马,人们就把它叫作马路。
从马路起步,中国人奔跑在通往近代化的道路上。
上海的第一盏电灯,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就诞生在南京路上。
2接下来的旅程,将跟随河流,探寻上海最早的工业基因。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作者:张英进发布时间:2004-8-25 13:20:40一电影与「知识考古学」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的成功,使中国电影研究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成为在西方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
与此相反,1949年以前的电影却罕有问津者。
本书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将学者的注意力转移到1910-40年之间的中国电影。
对民国时期城市文化语境下的早期中国电影进行持续的研究,将大大地扩阔中国电影研究的历史视角。
除此之外,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是将电影建构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化力量,并将电影研究与正在发展的上海文化史研究联系起来。
本书将论证,电影文化作为特定社会政治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是一个能为现代中国知识考古学提供丰富资源的据点。
我在这里引用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识考古学」的概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
首先,民国时期的大众电影文化还没在中国研究领域得到深入探索,大量文献研究还有待于电影与历史学者去做。
其次,由于大批原创电影流失,早期中国电影的探索就像考古学一样旨在挖掘人文遗迹。
它必然根据那些繁杂的资料来源,像广告、影迷杂志、电影说明书、海报、影评、传记等,来描述这些文化现象在早期历史文本中的构造和功能。
第三,由于文献不能被彻底描述,这些被考古研究所披露的信息有待进一步提炼甚至修改。
而新文献的出现将对那些文化遗迹的制作、管理、发行、流通、运作的种种假设提出新的挑战。
有鉴于此,本书在方法论上与知识考古学相连接,系统地研究那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和文献,而这些文献往往是被现代中国的标准化的社会政治历史书籍所埋葬和草率处理掉。
本文将简述本书所集论文,并把它们分为三大主题:机构与革新、再现与实践、建构与争辩。
最后,我将通过对某些文献来源的概述,指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题目。
二电影与城市文化:机构与革新本书的第一部分,「电影罗曼史:茶馆、影院、观众」,侧重于1910-30年间城市电影观众所感兴趣的家庭罗曼史。
《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_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篇一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_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堕落女性,冉升明星: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一、引言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无声电影在白话现代主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无数的女性形象在无声电影的舞台上活跃,既有“堕落女性”的痕迹,又可见冉冉升起的明星形象。
她们的故事反映了白话现代主义下的文化特点和社会变革。
二、堕落女性的呈现早期的上海无声电影中,常有一些描绘社会底层、尤其是被传统观念束缚的“堕落女性”角色。
这些角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典范,她们经历社会变革中的波折和冲突,生活处于贫困或动荡中。
通过大银幕的演绎,她们的故事引人深思,也体现了电影中一种现实的表达和反思。
这些角色的呈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多重看法和争议。
电影通过细腻的刻画和深入的探讨,使观众得以窥见当时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同时,这种表现方式也丰富了电影的内涵和深度。
三、冉升明星的象征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变革,上海无声电影中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积极、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社会规则。
这些“冉升明星”成为了新的象征,代表了现代女性的力量和希望。
这些明星形象不仅在电影中具有影响力,也对观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她们鼓励了更多女性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挑战传统观念的限制,使观众对女性的地位和角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白话现代主义的电影表达上海无声电影以其白话现代主义的特点,成为当时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见证者。
这种白话风格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加贴近观众,使得电影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
在描述“堕落女性”和“冉升明星”的过程中,电影不仅展现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对女性角色的多元理解和探讨。
五、新的视野的开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上海无声电影中的这些女性形象和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考。
《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_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篇一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_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堕落女性,冉升明星: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一、引言上海,这座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城市,孕育了无数艺术瑰宝。
其中,无声电影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探讨上海无声电影中“堕落女性”与“冉升明星”的双重形象,以及这种形象如何反映了白话现代主义的思想内核。
二、堕落女性的形象塑造在早期上海无声电影中,堕落女性的形象往往与传统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
这些女性角色通常以反叛、独立、不羁的形象出现,挑战着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定义和期望。
这种形象塑造的背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重新审视,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挑战。
三、冉升明星的崛起与堕落女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冉升明星的形象。
这些女性角色通常具有积极向上的品质,通过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改变。
这种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白话现代主义对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的肯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潜力的认可和期待。
四、双重形象的文化内涵“堕落女性”与“冉升明星”的双重形象,在上海无声电影中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这种形象塑造挑战了传统道德观念,为女性提供了更多表达自我和追求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形象也体现了白话现代主义对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五、白话现代主义的影响上海无声电影中的“堕落女性”与“冉升明星”形象,正是白话现代主义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
白话现代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经验和现实的真实反映,倡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思想。
这种思想在上海无声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电影成为了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感和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六、总结上海无声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白话现代主义的重要载体。
繁花《繁花》:让影视剧为城市形象“著书立说”Blossom ShanghaiA TV Series to Popularize the City Image在电视剧《繁花》出手之前,一部影视剧带火一座城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86版《西游记》就与九寨沟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少经典景色至今让游客在景区梦回西游,电影《让子弹飞》让广东开平的碉楼迅速火爆,开平由此成为广州周边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电影《阿凡达》让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成让为世界游客心目中的旅游胜地……其实我们济南也有这样的成功案例,章丘朱家峪作为电视剧《闯关东》和《老农民》的景区为人熟知,你也不得不承认,“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至今仍是很多不熟悉济南的外地人对咱这儿的想象。
即使珠玉在前,电视剧《繁花》与上海的珠联璧合仍然称得上是鹤立鸡群。
以往影视剧中采用的自然奇景和历史遗迹,大都停留在“盆景”的层面,只是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舞台,城市地域本身之于影视故事是架空和疏离的,《变形金刚》中威震天究竟在武隆还是在九寨沟“绝迹重生”对于剧情没有太大影响。
然而《繁花》是一部独属于上海的作品,从阿宝到宝总的华丽蜕变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滩独有的精彩,其中的跌宕起伏只有真正的沪上儿女才解其中滋味。
从台词、选景、细节到人物塑造、剧情设置,电视剧《繁花》不仅采用了上海的景,说出来上海的话,更是拍出了上海的魂魄,立住了上海的时代精神。
比如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排骨年糕”,从平平无奇的上海小吃入手,让游走生意场“右手抓外贸、左手搞股票”的宝总和外滩27号吃财政饭的汪小姐你来我往,二人时代大潮里齐头并进,感情和身份都像排骨年糕一样,泾渭分明又滋味融洽,然而终究“排骨是排骨,年糕是年糕”,当“你吃排骨我吃年糕”的阶段结束,宝总心中仍然记着那份共同打拼的情义。
还有故事的主发生地“黄河路”,那里原本就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许多共同回忆,当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那里是最先草长莺飞的所在,霓虹灯下见证了多少弄潮儿,在服装业的兴起到股票市场的热潮里中流击水,此去经年,这里凝聚了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一个宝总,承载了很多人实现或破碎的梦,体现着改革开放之初上海滩一代创业者的峥嵘岁月。
城与人_解读电影《爱情神话》“海派”风格的影像营构城与人:解读电影《爱情神话》“海派”风格的影像营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影像的呈现方式,既可以展示城市景观,又可以揭示人物心理。
而《爱情神话》作为中国电影中一部代表性的“海派”电影,通过对城市与人物的刻画,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影像风格。
首先,电影《爱情神话》通过对城市景观的拍摄,将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和独特性展现给观众。
该片中,摄影师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鸟瞰和远景镜头,将整个城市的壮丽景观展示给观众。
尤其是片中的水上街景,通过鱼眼镜头的运用,给人以宽广的视野和超现实的感觉。
此外,影片还通过巷弄、石库门等传统建筑,将上海的历史和人文特色融入到影片中,加深了观众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
其次,电影《爱情神话》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呈现,深入探讨了现代都市人群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纠葛。
影片中,男主角穆桂英和女主角马九龄作为两个纠缠在城市中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展现了现代人的爱情和生活状态。
通过对人物的真实情感和细腻内心的描绘,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现代人在城市中所面临的困惑和迷茫。
同时,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很真实,他们并非完美无瑕的英雄角色,而是带有缺点和人性的普通人,这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此外,影片还通过色彩运用和画面构图来创造出浓厚的“海派”风格。
《爱情神话》中的色调以大胆的暖色调为主,诠释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热闹和活力。
同时,影片还采用了大量的阴影和高对比度的光线,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温馨的氛围。
画面构图方面,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斜角拍摄,使得整个影像具有动感和张力。
另外,影片还经常使用镜子和玻璃等元素来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增加了影像的层次感和艺术感。
总之,电影《爱情神话》以其独特的海派风格,通过对城市与人物的刻画,诠释了上海城市的繁华和特色,展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影片中富有艺术感的影像营构,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这座城市和人物的故事。
通过电影的呈现,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和精彩的故事,还能对现代都市生活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电影《爱情神话》通过对现代人在城市中的爱情和生活状态的展现,以及对人物真实情感和细腻内心的描绘,深入感受到了现代人在城市中所面临的困惑和迷茫。
影视作品中的城市形象书写
马海婷
【期刊名称】《《传播力研究》》
【年(卷),期】2018(000)030
【摘要】影视艺术作为当下传播力最广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拥有文字不可比拟的可视性及具象性。
影视作品通过对标志性城市外在形象、细致的城市内在形象和故事化城市形象叙事来记录和见证一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历史变迁。
【总页数】1页(P74-74)
【作者】马海婷
【作者单位】[1]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论城市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传播方式 [J], 黄安;韩强
2.影视作品中的诗意现实主义书写——以电影《百鸟朝凤》为例 [J], 李琳;张萌喆;孙军梅
3.影视作品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J], 陈斌华;袁晶
4.新世纪以来影视作品中青岛城市形象研究——以《青岛往事》为例 [J], 李美玲; 赵双双; 孙明煜; 冯瑶; 王越
5.影视作品对丽江城市形象宣传的积极影响 [J], 解晓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电影及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电影、电视剧行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形象的塑造力更加深刻。
人类是透过媒介去认识身外世界,电影电视剧作为媒介文本的重要载体有其发挥的重要力量,本文透过电影、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进行文本分析,并对当下社会城市形象的宣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电影电视剧上海城市形象李普曼是美国的新闻工作者跟社会评论家,他曾在著作中指出:“我们的身外世界,即现实世界变得纷繁复杂,早已超出我们个体的感知范围内,我们无法通过自身的体验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诸多事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以便我们更好的适应跟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从而适应社会生活。
答案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媒介去了解我们的世界。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现代化的城市,及时是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多时候也无法全面的认识更了解这里的全部,在上海你能接触到的事情太多,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影响的事情也挺太多。
那么那些从未在这片土地生活跟经历过的人,对于上海城市形象概念并不是一无所知,每当提起上海,很多外地人都有大致相同的印象,那么这些印象的来源正是我们日积月累通过媒介信息所传达而来的。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逐渐兴起,电影跟电视剧作为每天电视荧屏跟移动视频客户端的重要内容,正在源源不断的导入我们的生活世界,在中国电影、电视剧里以上海这座城市为题材跟主线或者是拍摄地的内容数不胜数,那么这些题材里关于上海城市形象的内容刻画有哪些不同点跟相似点,这正是本文笔者所着重研究跟描写的地方。
一.20世?o90年代银幕上的上海回首中国电影历史,上海的城市形象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被赋予着时代的烙印。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突出刻画“老上海”的风貌,用一股怀旧风格生动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这个时代的电影里的上海有其光鲜亮丽的午夜摩登、歌舞升平的夜总会、异国情调的建筑风格、浪漫璀璨的外滩以及穿着鲜艳整洁的富家子弟坐在疾飞的汽车里穿梭在这座不夜城。
然而这并不是这个时期上海电影的全部印记,在鲜艳的城市形象背后,永远不能抹掉的是这个城市背后的不为人所见一幕:脏乱混杂的街道、零零散散的城市建筑废墟、高不见顶的工厂烟囱以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等等也都一次次的出现在荧屏上,用电影和电视剧的方式去记录这个时代下的上海城市中生活的边缘地带跟“边缘人”。
这个时代较为典型的电影著作有张艺谋导演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该部影片改编自毕飞宇的小说《上海往事》,讲述了一位乡村少年水生来到上海滩投奔六叔,被安排伺候“歌舞皇后”小金宝所引出的黑帮悲情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阮玲玉》、《长恨歌》、《岁月》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著作。
用鲜活的人物形象,记忆犹新的城市建筑跟经典的对话独白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时代下的上海,“天使”与“恶魔”并存的岁月记忆。
二.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上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崛起,城市化的加速度刷新着我们对城市发展的辨识度,上海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
这座城市逐渐被时代贴上“先进”、“现代”、“潜力”等标签。
在中国当代电影题材中,无论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定位,还是对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的定位,某种程度上都会向着金钱、富足跟竞争去靠拢。
在众多当代电影中,以《小时代》系列电影最为典型,其由当代著名作家郭敬明的著作改变而来,又由郭敬明本人导演,聘请了一群俊男靓丽来演绎这段“小时代”下的上海年轻人的生活。
其中电影不仅穿插着爱情故事、友情故事同时还有商业时代下的职场竞争故事。
所有的故事情节中穿插着利益、情感、友情、猜忌。
但是整部系列影片观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可能并不是对故事情节的记忆,而是整部影片在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拍摄背景下的视觉冲击,影片的成本制作相当庞大。
画面取景除了有上海地标性的建筑:东方明珠、外滩、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还有让人眼花缭乱跟金碧辉煌的酒店大厅以及温情浪漫的现代餐厅。
这些建筑可能正是映衬了许多现代人对上海一贯以来的幻想,认为对现代城市的定义就是这些基本的“建筑标志”。
除了在建筑风格上,《小时代》刻画了上海的华丽奢侈外,在人物的生活情节上海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主人公们时不时的穿着华丽的燕尾服跟晚礼服,拖着长长的裙子、画着艳妆、端着高脚杯、喝着红酒等等这些欧美贵族风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下,让许许多多的中产阶层看的心生向往,抓住许多现代年轻人对物质生活的追崇心里,《小时代》的几部电影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但是,除了看到影片对小众时代下上海令人幻想跟浪漫的一面外,我们同样应该发现在影片中对都市下城市交通拥挤不堪跟小人物在大城市打拼生存不易的演绎。
主人公们为了及时将服装送达至时装展,赤脚奔跑在车辆因拥堵停滞不前的高架桥上。
在人物的设定上同样具有社会阶层性,时刻提醒我们平凡人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才能换来更好的物质条件。
在当代的“小妞电影”题材中,还有许多讲述了上海职场竞争的电影,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杜拉拉升职记》跟《失恋33天》。
《杜拉拉升职记》是2010年由演员徐静蕾执导的,讲述了在上海外企职场下打拼了八年时间,从懵懂无知到干练精通的职场女性升职历程。
期间经历了各种坎坷跟不易,历经挫折最后成为了HR。
而《失恋33天》更加具象的将视角对准了生活在大城市普通男女恋爱打拼的爱情故事,成为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一匹黑马。
之所以这部电影可以用小成本换得当年的高票房,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其主体鲜明,将目标锁定为都市白领阶层,而这一部分又恰恰是电影观众的主力军。
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完善的城市设备以及让下一代受到更好教育的可能。
透过电影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刻画,让更多人了解到在城市的霓虹灯下不仅仅有璀璨,前程跟欲望,更多的伴随着艰辛,忍耐更迷茫。
三.中国当代电视剧中的上海相比较于电影的时间受限,电视剧的优点在于可以对故事的情节跟人物性格跟心理变化进行详细的刻画跟演绎。
在中国当代的电视剧题材中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叙述有非常多的主题。
本文分别列举当代中国电视剧中关于上海城市形象的不同方面主题的三部电视剧进行叙述,分别是讲述校园青春甜蜜爱情的《微微一笑很倾城》(2016)、职场励志伴随青春友情题材的《欢乐颂》(2017)系列,以及家庭伦理与职场生存为主题的《我的前半生》(2017)。
《微微一笑很倾城》是2016年非常火的一步热播剧,改编于作家顾漫的同名小说,这部剧的火热不仅仅是因为男女主人公是非常养眼的杨洋跟郑爽,同时因为这部电视剧结合近些年来一直备受追捧的青春校园题材。
电视剧中众多内容取景于大学高校校园,结合上海城市便利的交通跟丰富的商业环境,给众多即将继续求学的学生们树立了对校园生活的美好憧憬。
《欢乐颂》分为第一部跟第二部,故事情节也是串联起来的。
该剧讲述了来自五个不同背景家庭的女孩子同住在上海欢乐颂小区二十二楼后相知相熟后发生的一连串故事。
该部电视剧以友情为主线,穿插着爱情相处间的诸多矛盾。
故事同样是以女性在职场打拼的艰辛不易为主要内容,因学历跟家庭背景的不同,五个女孩子分别从事着不同的行业,但是都认真努力。
女孩子们虽然性格差别巨大,但是彼此都真诚相待,热心互助,这也是现代城市背景下邻里之间关系冷漠,人们内心渴望追求的一?N邻里关系。
城市的高楼铁网间隔的不只有安全间隔,同时还有人们的内心距离,而《欢乐颂》描绘出一群都市白领的女性工作者们互相帮助,互相体恤的生活画面是很多现实生活中都市上班的女性们非常渴望的,人们往往会依托观看电视来寄托自己内心追求的情感,因此该部电视剧获得很好的口碑以收视率,从《欢乐颂》的第一部到第二部,收视率一直占据各大卫视的榜首。
《我的前半生》讲述了一位年过三十的上海家庭主妇罗子君,因丈夫出轨,被迫离婚后重新励志拾起生活斗志的家庭生活剧,剧中除了对现代上海都市白领们工作间勾心斗角进行了详细刻画外,从家庭和伦理道德方面描绘了现代城市夫妻感情生活易变,朋友间友谊脆弱,亲情间也有利益衡量的现实写照,从电视剧中很多人能找到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影子,故而产生共鸣,从而使该部电视剧话题不断。
但是该部电视剧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对女主角母亲薛甄珠的人物刻画,延续了很多人一直以来对上海中年妇女喜欢斤斤计较并且极度势力的一贯印象。
该部剧将上海作为当今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职场与家庭中,金钱跟地位占据了重要位置,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畸形一面。
透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分析归类了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剧中对上海的城市叙述,让我们看到媒介在构建拟态环境,向我们传达身外世界的力量。
但同时作为受众的我们应该学会提高自身的信息辨识度,提高对信息获取的判断度。
在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媒介对我国城市形象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也是当下国家需要考量并加以实施的,作为电影、电视剧行业的工作者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将城市积极正能量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同时将负能量的一面进行曝光警醒世人,这样一座城市的发展才能在历史的长流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1]符艺娜.电影媒介与上海城市形象传播研究[J].复旦大学,2014,(4).[2]刘芳.浅谈特色城市形象塑造的几点思路[J].建材与装饰,2016,(8).[3]汪黎黎.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J].南京大学,2015,(5).[4]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埃德温?R马克丹尼尔.跨文化传播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23.[5]肖欢欢.重返海上繁华――近十年来当代上海城市影像研究[J].暨南大学,2010,(5).[6]王艳云.早期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J].上海大学,2007,(6).[7]孙玮,钟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形象片――以上海为例[J].对外传播,2017,(8).[8]肖霞.论述上海城市品牌与形象塑造[J].传播力研究,2017,(5).(作者介绍:张燕南,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新闻传播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