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1.3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电影中国文化香港文化对比

摘要: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近十几年来大陆影视业的蓬勃发展,中华文化在电影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比重,并被全世界接纳。同时,发展较早的香港电影,也凭借它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香港影视作为中国影视文化纪元的独立一单元,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中国甚至于国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彰显力度。本篇论文讲详细探究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并拿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中的文化进行对比。

引子

二十年前,当中国电影作为一个陌生的审美对象刚刚现身在欧洲的时候,人们对它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1982年3月和6月,在意大利的都灵市和法国巴黎先后举行《中国电影回顾展》,欧洲观众从一百多部从1925年到1980年出品的中国电影里,初次认识一种陌生的文化。)

二十年过去了,在戛纳、威尼斯、柏林或者马德里,当中国的电影人早已成为各大电影节上的常客,人们对中国电影仍然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期待。

他们在中国电影里期待着看到什么?

第一部分: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希腊奥运会闭幕式上,全世界观众看到了由张艺谋导演的八分钟演出《北京欢迎你》。熟悉这位导演的人都不难从演出中想起他几部电影中的形象:大红灯笼、中国功夫和边奏乐边舞蹈的女孩;而选用江南民歌《茉莉花》作为贯穿全场的音乐主题,是由于他导演过的一部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普契尼当年把《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揉进这部关于东方的歌剧中,这大概是西方音乐中最早吸收的一个中国旋律。

§感知一种异质文化,最先接触的是一些符号——与众不同的图案、色彩、造型、音响,以及由这些元素组合成的形象:图腾和人。

电影以运动的视听形象呈现于观众,它可以最便利也最生动地作为这些符号的载体。因此,电影也就成为认识一种文化的最有效果的媒介。

(看《英雄》、《十面埋伏》)

§在中国电影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可以看作是符号的大约分为三个层面:

1. 色彩和造型的图腾

第五代电影中重现并强化的民族文化形象

2. 人和人的生活方式的展示

旧时代和农村生活作为时空,家庭伦理作为母题

3. 东方人文特征的叙事语言

现实主义和艺术电影传统·夏衍的“八字真经”:有头有尾,层次分明

第二部分: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其实,在感性的观影过程中,各种形象符号和形式结构并非独立的存在,而都消溶在人和故事的背后。观众在看故事时,有意无意都是在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最集中的是伦理道德的信念和价值观的体现。

由两千多年以前,先哲老子和孔子倡导的以仁爱和忠诚为准则,以长幼尊卑为秩序的道德理想,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的基本精神。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中,以家庭中的人伦关系为载体来表现这种道德理想,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传统。

从1913年的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起,中国电影每个年代电影的代表性作品,比如《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双双》、《天云山传奇》、《秋菊打官司》等等,都是通过家庭与人的故事来表现中国人命运和情感的变迁。一时一地的普通人民和他们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每一个特定时代最真实而具体的反映,也是艺术获得动人魅力的原因。

§时代的变迁不断冲击着先前的文化传统,这个每个民族在变革和进步的历程中都不可避免遇到的。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必然会反映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种种扬弃和再生。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近期中国电影在一如既往的伦理道德关注视角中,溶入了更多的关于批判与传承的思辨。一些影片中的人们在新生活带来的得到与失去之间体现了一种达观的情怀,他们在生活观念的改变中,并不反悔曾经珍爱和恪守的道德准则。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也在努力反映传统文化从形式到观念上或鲜明或静悄悄的变化,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让世界看到这是一个开放的中国。由于年轻电影工作者的涌入,电影自身形态和语言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也越来越与世界接轨。

香港影视作为中国影视文化纪元的独立一单元,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中国甚至于国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彰显力度,虽说不上是举足轻重,但却是香港历史上一个特殊符号和记忆,同样在中国的影视文化中也是独竖一帜。

港剧,港影与大陆影视剧有着明显的差别,凡是经常看影视的人几乎可以在三秒之内辨别出。不管是从语言,动作,内涵,文化艺术的表达,香港影视和大陆影视都有着直观的差别。

香港很久以来都被称为文化沙漠,这也是有迹可循的。一百年的殖民历史使得中国文化难以给香港造成文化渗透,而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的影响又是颇多。于是,香港的文化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中国文化夹杂着世界文化,用中国话来说“四不像”,而对于香港来讲这恰好是正是这个特殊的文化意义造就了香港特殊的文化符号。

中国的文化渊源颇长,其实质往往是表达修身,养性,在大一点的意义就是治国平天下。往往推崇的是国家思想,从一个大的宏观方面作为人生存在的价值标准,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指标来作为人生路上的指明灯,所以这一文化也同样映照在大陆电影里,从而把大陆的影视剧顺其自然的推向里极端,就是所谓的正与邪的较量,好与坏的分化,笑与泪的直白。而近年来,大陆的影视剧越来越更多的植入一种感情的升华,任何影视剧在表述的时候,更多的会融入一种人性化,感情化,对待问题更能柔情化,也算是影视剧文化的一种提升。然而不幸的是,透过这种黄色暖情的背后,我们现实更多呈现的是一种冷漠化。这也是大陆影视剧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影视和现实不成比例的大幅度脱节,两者甚至是毫不相干。不敢面对这个现实的社会,是中国影视剧停滞不前的最大障碍,或许这是导演赚钱的一种手段,也或许是观众现实太多压抑,只能在影视剧中酣畅淋漓的直白自己的感情。

面对现实的不满,也有不少的影视会挑战这个限度,但也只是浅尝辄止,只是旁侧敲击或是不着痕迹的表露一下,接着笔锋一转光明还是会来的,人生还是很美好。湮没了实质,湮没了人性。或许我们也只能说: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埋在大陆影视里。

而大陆影视可取之处在于对历史剧的重现,因为死人是无法抗议的。对于历史剧或是古装剧的把握尺度还是可圈可点的,能够表达一个时代的文化,同时彰显一个时代的矛盾。虽然不能复原历史,但大体上也能古香古韵,栩栩如生的彰显历史。毕竟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不只是一个噱头,其精神实质和文化意义一直以来都作为一个人生的价值符号生生不息,流传千年。与大陆影视剧不同的是,香港影视更注重对这个社会尺度的把握,对社会人性的剖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香港影视远远要比大陆影视走的更远,走的更深。

香港大杂烩的文化符号迫使它在走影视路上也不得不借鉴这个趋势,所以香港影视对中国文化艺术表达的内涵不是很深刻,可以说是浅尝辄止,并非导演功力不够,而是对中国文化的驾驭力不够。很多香港知名导演不是在香港学习,就是海外归来,而中国文化涉及未深,所以香港影视走的更多的是西方国家的路线。现实,人性,社会矛盾,对于这三点的影视诠释,已经做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这是香港电影自身的魅力所在,不管是对英雄的理解,对小人物的捕捉,对底层社会的生活写照,都是自成一派,同样在影视上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能够据实反实,这是香港影视的最大成功点,而能够一改长风,对社会底层群众的刻画在展现香港社会文化的另一面,这同样也是香港影视成功的法则。不管是王家卫对人性的颓废的刻画,又或是王晶,周星驰这种把人性的性格特点用一种夸张的方式,天马行空的表现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