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剖面各层次的代号与特点22
- 格式:ppt
- 大小:764.50 KB
- 文档页数:21
剖面层次划分土壤剖面层次通常包括以下五层:1. O层(覆盖层):这一层主要由覆盖在矿质土壤表面的有机物构成,如枯枝落叶。
这一层在森林土壤中比较常见,而在草原土壤中可能很薄或不明显。
2. A层(淋溶层):这一层中,水溶性物质会向下淋溶。
生物活动在这一层非常活跃,有机质的转化和积累过程强烈。
3. B层(沉积层):这一层沉积了自A层淋溶下来的物质。
由于这一层积累了淋溶层淋溶下来的粘细物质,它的质地较为粘重,颜色一般为棕色或红棕色。
4. C层(母质层):这一层由岩石风化物的残积物或运积母质形成。
严格来说,母质层并不属于土壤发生层,因为它并非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而是作为土壤剖面的一个重要成分列出。
5. R层(母岩层):这一层是土壤剖面的最下层,主要由岩石构成。
请注意,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会导致这些层次的存在与否和厚薄有所不同。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阅读土壤学相关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
除了上述的土壤剖面层次,还有一些其他的层次和特征可以进一步描述土壤的特性:1. E层(风化层):这一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上部,主要由岩石风化和物理侵蚀形成的物质组成。
由于风化和物理侵蚀的作用,这一层的土壤颗粒较粗,质地较为松散。
2.淀积层(F层):这一层位于B层之上,是A层淋溶下来的物质淀积形成的。
由于淀积作用的影响,这一层的土壤质地较为粘重,颜色较深,通常为棕色或红棕色。
3. G层(过渡层):这一层位于淀积层之上,是A层和B层物质的过渡区域。
由于这一区域物质来源的多样性,它的性质较为复杂。
4. H层(古土壤层):这一层是土壤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层次,它由过去的土壤残留形成。
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这一层的土壤性质可能与现代的土壤层次有所不同。
5. I层(扰动层):这一层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扰动形成的,如耕作、挖掘等。
由于扰动的影响,这一层的土壤结构较为松散,有机质含量较低。
这些层次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性质和功能。
土壤剖面层次划分顺序
一般情况下,土壤剖面的层次划分顺序为:
1. O层或A层:这是土壤表层,通常含有有机质和生物活性,且较透水透气。
有些地方还会包含一些轻度混杂的矿物质。
2. E层:这是下面一层土壤,通常为淡色或灰色,因为它很少含有有机质或者铁锈。
相反,这一层土壤通常富含铝和铁,因此也被称为铝铁层。
3. B层:这是土壤的中间层,也被称为亚表土层。
通常为棕色或者深棕色,因为它含有许多矿物质,如钙、镁、铁等。
在这一层土壤中,通常也会出现一些钠盐积聚及化学物质的变化。
4. C层:这是整个土壤剖面的下部,通常呈灰色或黄褐色。
这一层土壤中含有更多的石英、砂和石块等碎石物质。
5. R层:这一层是岩石层,是整个土壤剖面最下部,通常是硬的岩石层。
总之,土壤剖面的层次划分顺序由表层向下表述,每层都有其特点与功能。
土壤学及农作物第一章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1)耕作层。
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
(2)犁底层。
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
(3)心土层。
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
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
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
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2、碱化度: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饱和度可作为衡量土壤碱化度的指标3、土壤缓冲性能:当加酸和加碱于土壤中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这种缓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自然土壤剖面基本发生层次aebcr主要特征自然土壤剖面基本发生层次aebcr主要特征导语:自然土壤剖面是地壳中由风化和其他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层次结构,它包含了不同层次和特征的土壤类型。
在土壤学中,我们将自然土壤剖面分为五个基本发生层次,即a、e、b、c和r层。
每个层次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自然土壤剖面基本发生层次aebcr的主要特征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a层(表面土壤层)1. 特征:a层是自然土壤剖面的表面层,通常是最上面的一层土壤。
它是由腐殖质、有机物以及已经风化和分解得较好的土壤颗粒所组成。
a层的颜色一般较深,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这层土壤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功能:a层是土壤中最活跃的层次,它负责存储和供应养分给植物。
在这一层,有机质的分解和矿物质的释放使得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
a层还作为植物根系的生长区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结构和通气条件。
3. 意义:a层的特征和功能使得它对土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提供养分和水分,维持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促进土壤的稳定和生态功能的正常运行。
二、e层(演化层)1. 特征:e层位于a层的下方,通常有一定的深度。
它的颜色相对较浅,质地较为松散。
e层一般缺乏有机质和养分,主要由风化产物和矿物质组成。
这一层土壤的主要特点是水分的渗透性较好,但容易出现营养物质的流失。
2. 功能:e层负责水分的传导和排泄,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能够向下输送降水,并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土壤。
e层还能保护a层免受水分蒸发的影响,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
3. 意义:e层的特征和功能使得它对土壤的水分状况和营养供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能够保持土壤的水分平衡,减少水分流失和土壤侵蚀的风险。
三、b层(次表土壤层)1. 特征:b层位于e层的下方,通常具有较大的厚度。
b层的颜色和质地与a层和e层有所不同,一般较深、较硬,并且含有较多的矿物质。
土壤剖面的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般来说,人们把土壤分为,B,c三个层,即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
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一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心土层又称“生土层”,是土壤剖面的中层;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
1土壤层次的详细介绍
发育良好且未经扰动的土壤剖面大致可分三层。
最上层是表土层,又称淋溶层(A层);第二层是心土层,又称淀积层(B层),第三层是底土层,又称母质层(C层),有时为潜育层(如沼泽土、草甸土的潜育层)。
另外,山地土壤在母质层之下多为母岩层(层)。
表土层的生物积累作用较强,含有较多的腐殖质,肥力较高。
耕作土壤的表土层,又可分为上表土层与下表土层。
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其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
表土层的作用是生长植物,为植物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表土层有机质丰富,这层土壤里植物根系最密集。
心土层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通常是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左右深度的土层。
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的结构一般较差,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少。
但是,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
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
底土层几乎未受耕作影响,根系极少。
在耕作土壤中如果底土层质地粘重、紧实,可起到一定保水、保肥作用,如果质地较轻、结构松散,则易于漏水、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