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A股亏损上市公司的证据
- 格式:pdf
- 大小:219.18 KB
- 文档页数:3
—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一、引言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通行做法,但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方面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即要求企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形成了实质性差异。
我国会计制度相关规定的演变轨迹和众多学者的实证检验,让我们相信中国的上市公司很可能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陆建桥,1999)等;但也有学者指出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真实反映了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利变化,并未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本文以长期资产减值为研究对象,在新准则即将实行以及相关“通知”禁止突击转回的背景下,主要探讨企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和转回行为分别受哪些因素影响;新会计准则发布后施行前企业的减值行为和准则颁布前是否有显著不同;是否出现了“突击转回”现象。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理论上讲计提资产减值有两种动因(Thaker,1987):经济原因和盈余管理动机。
经济原因是指计提减值的资产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能力的降低,是一种真实的减值行为,这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相吻合;盈余管理动机是指尽管资产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可能并未降低,但为了操纵会计利润,满足管理人员或企业经济利益的考虑,在账务上做出调整,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金额进行减值的计提和转回。
国内外学者基本上得出了折中的结论,即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可能是出于经济原因,也可能是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
(1)经济因素与长期资产减值行为关系假设。
资产减值的本质是对企业自身所处经济环境和盈利能力变化的一种反应:整个行业经济状况越差,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差,相应资产的贬值越快。
计提资产减值就是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这种信息,使得投资者、监管者等根据现实状况作出相应决策。
戴德明、毛新述(2005)研究了2001年至2003年亏损上市公司的减值动机,结果表明我国亏损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所在行业和公司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王跃堂、周雪、周丽等(2005)发现长期资产减值计提真实反映了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下降,而并未演化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学院商学院专业会计学班级会计071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0-01-08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一)选题背景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盈余管理的实质是盈余管理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身而言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策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
但是,在会计实务界总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恶意地设置秘密准备,人为地进行利润操纵。
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侵犯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危及社会安定。
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立即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该准则对一些资产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有以下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将不得转回:(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2)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3)固定资产;(4)生产性生物资产;(5)无形资产;(6)商誉;(7)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
新准则的实施将使得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保持相应的谨慎态度,有利于进一步地遏制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企业利润,对公司的资产价值以及业绩产生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二)选题意义新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披露做了相关的改进,但是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具体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依然还存在有待该井的地方,不可能完全避免盈余管理,所以,盈余管理仍需要规范。
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作者:陈俊元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3期摘要:尽管资产减值准则的不断更新,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资产减值准则仍在一定程度上留有盈余管理的空间。
本文对完善资产减值准则、抑制盈余管理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
对辨析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使投资者对它的投资行为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盈余管理1引言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始终是会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将其适用范围从过去的八项扩大到全部资产,同时更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本文通过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以突出压缩盈余管理在各个方面操作空间的必要性,找出合理控制盈余管理操作空间的方法,促进资产减值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 资产减值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决定了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不完善能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盈余管理又会促进会计准则的完善与进步。
只有会计准则本身存在漏洞或规范不健全的时候,盈余管理才能被管理层利用。
2.1 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首先,资产减值准备满足契约摩擦。
契约具有不完备性,而企业的许多契约以会计盈余作为评估契约履行情况的依据。
又由于资产减值会计选择权的存在,使减值的计提与转回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其次,资产减值准备满足信息不对称条件。
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此进行职业判断,因此增加了投资者的审阅难度,在我国现在证券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投资者无法辨别资产减值准备中哪些是真正的减值,哪些是秘密准备。
管理当局会拥有的一部分私人信息都不被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所知晓。
2.2 盈余管理推动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发展与完善资产减值准则通过对每一项资产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所做出一系列的规定,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限制了管理当局利用信息不对称操纵会计信息的自由,使资产减值准则日趋完善。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作者:凌雁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6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企业利润,这种盈余管理的手段将影响到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会给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带来负面影响。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新准则进一步规范了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减弱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动机。
本文将首先介绍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对新准则颁布后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探讨新准则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内涵资产指的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例如毁损的存货,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就不能称之为资产。
当企业未来流入的经济利益小于资产账面价值时,表明部分资产账面价值已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此时要对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计提减值准备,挤去资产中的水分,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企业将定期测算资产有无发生减值,当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时,就要将资产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清除财务报表中的伪资产,使财务报表真实反映资产实际经济价值,为广大会计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二、盈余管理的内涵及实施动机我国企业存在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状况,由于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高层管理人员具备掌握企业信息的有利条件,他们会选择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这一特性,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对财务数据进行调控,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对财务数据的调控就属于盈余管理。
此外,由于会计准则制定一般落后于会计实务,针对准则中没有的规定,财务人员凭借职业判断,做出会计选择,财务人员专业判断的主观性也会给盈余管理提供可能。
企业采取盈余管理基于多种情况,例如当上市公司出现经营状况恶化迹象时,上市公司就会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为以后年度巨额冲回做好准备,在会计报表上体现出扭亏为盈的财务状况。
从资产减值准备与折旧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摘要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使用某种方法或手段,以达到经营目的或者实现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和折旧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探讨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
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是指企业在资产账面价值与可回收净现值之间的差额。
企业会对资产减值进行计提,并将计提金额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已经发生的损失或将要发生的损失,进而影响财务报表中的收入与利润。
企业为了实现盈余管理,可采取提高或降低资产减值准备以达到经营目的。
一方面,企业在经营背景平稳、业绩好的情况下会适当提高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掩盖经营状况的良莠;另一方面,企业在经营困难、业绩差的情况下会采用适当的资产减值准备降低净利润,以保持良好的市场形象或者为下一期高企业绩预留空间。
折旧折旧是指企业将固定资产原值分摊到几个年度中,把成本逐年转移至成品或服务价值的成本核算方法。
折旧可使企业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从而降低当期利润。
企业为实现盈余管理,也可在折旧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方面,企业在对外招商、上市融资等经济活动中会适当提高折旧率,将成本逐年转移,节约当期利润或者减少税负;另一方面,企业在提高报表利润的情况下会适当降低折旧率,保持良好的市场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结论上市公司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考虑财务报表中的资产减值准备和折旧等信息,合理运用盈余管理技巧,使财务报表信息更加真实、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做到既能合理运用财务报表而不失诚信,在信息披露中既能追求利益最大化,又要坚持经营稳健,不重利而轻道义。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在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资产减值的视角,选取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0家有代表性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样本公司总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状况,包括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资产减值准备转销数、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数等绝对数,也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数与资产总额、净利润的比率等相对指标。
并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分项目进行研究,确定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为计提数额较大的减值项目,运用特定应计模型,选取2009年、2010年的数据对上述三项减值准备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存在着利用存货跌价准备等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则没有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关键字: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80-03一、研究方法及数据选取二、研究结果分析1.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公司资产减值准备总体概括可以通过图2和图3来进行形象描述。
图2是从公司数目方面来判断计提数目较多的减值准备。
图3是从金额方面进步一确定计提数额较大的三类减值准备。
由图2、图3我们得知,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无论是从公司数量上,还是资金数额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都是总的资产减值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出这一结论为后续章节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实证依据,下面的回归模型分析,将针对这三项减值准备进行实证,抓住对利润影响大的减值准备有重点的研究。
2.坏账准备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运用2009年、2010年样本公司坏账准备的明细数据,利用特定应计模型,对上市公司2009年、2010年坏账准备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所选样本公司的坏账准备运用特定应计模型回归结果的adjusted r-squared(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959798,约为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