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记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1
游黄山记袁枚文言文翻译
一、引言
二、袁枚简介
三、《游黄山记》概述
3.1 作者的游山经历
3.2 《游黄山记》的创作背景
3.3 《游黄山记》的主题和意义
四、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
4.1 文言文翻译的意义
4.2 文言文翻译的挑战
4.3 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方法
五、《游黄山记》的文言文翻译
5.1 翻译思路与方法
5.2 翻译实例展示
六、文言文翻译的审美特点
6.1 文言文的词语和句式
6.2 音韵美和形象美的表现
七、结语
7.1 对《游黄山记》的评价
7.2 对文言文翻译的展望
参考文献
1.袁枚,《游黄山记》。
2.李煜,《游山西村》。
3.张岱,《北山晚归隐》。
写黄山的文言文1.《游黄山记》(徐霞客)1.原文:戊午(公元1618 年)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
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硃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直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
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第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
《游黄山记》译文游黄山记作者:徐宏祖又名《游天都》九月初四这天。
(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
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
(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
(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
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
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
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
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
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
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
游黄山记(元?汪泽民)黄山在宣歙境,雄镇东南。
山之阳,逾百里,为歙郡治,其北,三十里,为太平县,又北抵宣治所二百四十里,不当通都大邑舟车之走集,而游者罕至。
今年四月九日,余始得游焉。
山西之麓,田土广衍,曰焦村,莲峰丹碧,峭拔攒蹙,若植圭,若侧弁,若列戈矛,若芙蓉菡萏之开,云烟晴雨,晨夕万状。
由焦村南道,二十五里至汤岭,仰视群峰,犹在霄汉间。
冈阜蟜结,凿石开径,堪喦欹危,瀑布声訇磕如雷,怪石林立,半壁飞泉洒巾袂,当新暑,凄然而秋。
又十里,憩样符寺。
寺前淙流,走万石间,山皆直松名杉,藤络莎被,蓊蔓茏茸。
下有灵泉,自硃砂峰来,依岩通二小池,上池莹澈,广可七尺,深半之,毫发可鉴。
泉出石底,累累如贯珠不绝,气馝馞若汤,酌之甘芳,盖非他硫黄泉比也。
明日遂试浴,垢旋流出,纤鹿不留,令人心境清廓,气爽体舒。
相传沉疴者,澡雪立瘥,理或然也。
寺有南唐碑初名灵泉院,宋祥符中,改今额。
又龙池距寺左三里许,奔流喷薄,泻石潭中,亭午照烛,五色璀璨,诚灵物所居。
夜闻啼禽声甚异,若歌若答,节奏疾徐,名山乐鸟,下山咸无有。
行寺旁,近见数峰凌空,僧指云,“芙蓉,硃砂,其尤高者,天都峰也。
”上多名药,采者裹粮以上,三日达蜂顶,予心甚欲游,而鸟道如线,不可,乃止。
凡再宿寺中,还至焦村之三日,行三十里,游翠微寺。
古松修篁,石涧横道,僧桥焉,覆之屋,以息游者,清冷静邃,已隔尘杂,余为榜曰“翼然”。
至寺庭,有井泉,僧言“此麻衣师卓锡处”,泉亦清美,不涸不溢,一峰卓然独秀,直峙东南隅,曰翠微峰。
其条支回互,寺居盘中,故诸峰俱隐不见。
明发,行十五里,过白沙岭,往往攀崖壁,牵萝蔓,或小木贴岩若栈而度,几不容武,旁临绝壑,惜惜焉不敢俯而窥。
又七里,至绝顶;顶平广,倍寻方,据石少休,时晴雨旭霁,气象澈洁,环视数百里,冈峦墟落,历历可数。
九华绿翠,若莲开陆,焦村向所见峰,皆平挹庭间。
俄顷,白云激起,遥山近岭,如出没海涛,仅余绝顶搓沂天汉中,倏又敛藏如扫,如是者三,可谓奇观矣。
黄山游记文言文游黄山记原文及翻译如下:游黄山记费伯雄山以黄名,志旧迹也。
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
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
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
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
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
隆冬雨雪,云气郁然,雪色江芦,千里一白。
一年之内,致各不同。
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
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吾为父老幸,吾为春申悲,因为黄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
君既往兮,山犹存兮。
谁终谁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
山得君兮,以成名兮。
谁显谁晦,山兮君兮?”游黄山记译文: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
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
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
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
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
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
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
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
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
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
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游黄山记》是袁枚所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游黄山记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译文】游黄山记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
《游黄山记》译文原文: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
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译文:九月初四这天。
(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
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
(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
(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袁枚《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游黄山记袁枚游黄山记(清)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族:品类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终日而思矣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2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
游黄山记作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黄山记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黄山记作文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虽了解黄山,却不曾亲自参观。
直到今年,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地方。
来到大门,已是大汗淋漓,步入山门后,立刻汗消暑散,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抬眼望去,前方是一条山路。
山路两旁翠竹成荫,遮天蔽日。
群群山雀在竹间飞舞、嬉闹。
我们走在山谷中,不久看到一座寺庙云谷禅寺”。
它在香炉峰、眉毛峰和钵盂峰的围绕之中。
这里山峦重叠,溪流蜿蜒。
那清洌洌的溪水涓涓不息地流淌着,仿佛唱着一首绵绵不绝的歌谣。
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到那幽香的空气顺喉而下,顿时扩散到全身,浑身凉爽。
抬头望去,那些山峰的顶端,云雾蒸腾,仿佛香炉峰冒出的香烟,让人误以为来到仙境中了。
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走,半路上见到“喜鹊登枝”、“仙人指路”、“鳌鱼驮乌龟”··黄山怪石果不输于其它“三绝”。
到了黄山三大高峰之首的莲花峰后。
站在山脚下看,莲花峰巍然耸立,让人感觉自身渺小。
接着,我们又向峰顶进军了。
顺石阶往下,到了“阎王沟”。
这里花鸟皆无,全是石壁,光线阴暗。
抬头见石壁间一条细缝射进一缕毫光,这就是黄山著名的“一线天”。
走了一会儿,到了最险的一段,相当于直上直下,我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
突然,眼前一下子黑了,抬头望去,有块巨石卡在石壁中间,我不禁出冷汗。
好不容易走完这段路,回想起那巨石,又是凉气升起。
穿过“百步云梯”,终于登上了峰顶,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但一想到黄山美景尽收眼底,便不知疲倦,心里甜滋滋的。
一路游来,“清凉世界”、“狮子岭”、“猴子观海”、“丞相下棋”··奇峰怪石、古柏苍松,无数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我不禁赞叹大自然这位无与伦比的杰出艺术家。
游黄山记袁枚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记
余尝北游,至黄山,登山致雨霁,皆言黄山天下奇观。
余既登之,果有其奇妙者。
然自吾游黄山,观者甚众,而皆言其妙,余独不觉。
后有人谓余曰:“卿游黄山,何不以诗传之?”余曰:“吾素所不为也。
”其人曰:“然则卿何以传之?”余曰:“吾观之,觉其妙,而已矣。
”此语颇为人所叹服。
解释:
我曾经北游,到了黄山,登山的时候正好下雨,后来雨停了,大家都说黄山是天下奇观。
我既然登上了,果然有它的奇妙之处。
但是自从我游过黄山之后,看过的人很多,都说它很妙,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感觉到。
后来有一个人对我说:“你游过黄山,为什么不用诗歌来传颂它呢?”我说:“我素来不擅长写诗歌。
”那个人说:“那你怎么传颂它呢?”我说:“我看到了它的奇妙之处,就已经足够了。
”这句话让很多人都很佩服。
游黄山记作文游黄山记作文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黄山记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黄山记作文1我们登上黄山的试胆台后,又在天海宾馆进行了一个修整,然后开始向有名的光明顶前进。
光明顶是这次我们游黄山之行到达的最高峰。
它是黄山第二高峰,海拔1848米,峰顶平坦高旷。
天好时,在那里可望见大片大片的云海。
可惜我们去的那天,云多雾浓,好好的云海全被雾气挡住了。
下了光明顶我们直扑宿舍,西海宾馆而去,路上我们见到了,黄山怪石之王黄山飞来石!飞来石相传,宋代有个叫单福的石匠,一生给人家造成了不少桥,心想也在自己家乡门口的江山建造一座,但叹息没有帮手。
他膝下只有一女叫小姣,长得聪明美丽。
小娇知道父亲的心思,便要求参加帮助干。
但那深山采石,百里运石的苦和累,小女子怎么受得了,所以单福就是不答应。
小姣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单福没奈何,才含泪点头。
他还把三个徒弟找来帮忙,不久就干起来了。
由于开山运石的苦和累实在难受,大徒弟和二徒弟先后悄悄地溜了。
单福和女儿,三徒弟为修桥铁了心,继续风里雨里苦干着。
但好几年过去了,运到江边的石头只有一小堆,这样累死苦死,桥也建不起来。
小姣一咬牙,请人写了捐身修桥四个大字,插了个草标,坐到江边石堆旁。
一连三天,来看的人无数,但望望滔滔的江水,就都走了。
这天,忽然来了个瘸子,身背一把扇子,摘了草标,问小姣愿愿意跟他走,小姣回答说:什么时候把大山里的开采的石头全运到江边,就什么时候跟你走。
这瘸子原来是八仙中的铁拐李。
他挤出人群,腾云驾雾,很快来到百里外的大山,从背上拿下扇子,对着单福和三徒弟开出的石头就扇。
石头竟都飞了起来,又纷纷都落在江边。
单福和三徒弟也被从山上扇到造桥工地。
铁拐李还怕不够,又对身下立着的一块巨石扇了三扇子,他就站在那巨石上飞到江边。
只见底下尽人,未敢让巨石落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游黄山记钱谦益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
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
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
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①四合,云气蔽翳②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
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
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③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④。
陟老人峰,悬崖多异松,负石绝出。
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又因依于悬度者;有穿罅⑤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⑥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
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
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
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轮囷⑦,蔚为奇观也。
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
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有删改) [注]①滃然:云气腾涌貌。
②蔽翳:遮蔽﹐隐蔽。
③汤寺:即祥符寺。
因寺与汤泉挨近,又名汤寺。
④荟蔚:形容林木繁盛的样子。
⑤罅;裂缝。
⑥幢幢:羽毛下垂貌。
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
⑦槎枒:形容参差错杂。
轮囷:盘曲貌和硕大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山极高A则雷雨B在下C云之D聚而出E旅F而归G皆在腰H膂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比,与《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
游黄山记文言文
余昔年秋,登黄之山,赏美景,领略山川之灵秀。
时至秋末,闻黄之山冬景尤佳,遂起行游之心。
乙卯年仲冬,余与友数人,自台州府宁海县出发,前往黄山。
越日,至山麓之下,仰望高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蔚为壮观。
余等即刻登山,山径崎岖,步步攀登。
途中,遇见奇石异木,古松怪柏,皆以名呼之。
至山顶,有一湖名天湖。
水清可鉴,鱼戏其中。
山峦环抱,云海茫茫,如临仙境。
是夜,宿于山巅之上,寒风凛冽,月色如银。
次日清晨,推窗望去,云海日出,美不胜收。
余游兴未尽,沿山而下,至云谷寺。
谷中云雾缭绕,犹如进入仙境。
寺前有一溪流,水声潺潺,清新宜人。
余等沿溪而行,至龙井瀑布。
瀑布如银河倒挂,水珠飞溅,声震山谷。
观赏完毕,复行至慈光寺。
寺在云海之中,若隐若现,更显神秘。
是时,天色渐晚,余等即刻下山。
行至半山腰,遇一石壁,壁上有石阶。
攀登而上,至一小峰。
站于峰顶,视野开阔。
余等驻足欣赏这如画的美景。
暮色降临,余等返回山麓之下。
是夜,宿于山脚之客栈。
客栈环境幽静,清风徐来,月色如银。
余翻阅诗书,沉醉于诗词之中。
黄山之行虽短暂,然美景尽收眼底。
次日清晨,余告别黄山。
回首望去,黄山依旧云雾缭绕,如诗如画。
余心念着:黄山再会!。
游黄山记袁枚注释《游黄山记(袁枚)注释》**一、原文摘录**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余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宿文殊院。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
晚至狮林寺宿焉。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夹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
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归。
余问:“天都有路否?”僧云:“无路,昔霞客游此,觅天都无路,循莲花而返。
今以老父之命,禁登绝顶,以保余年。
”余曰:“然。
”乃回。
**二、字词注释**1. “冽”:读音liè,形容词,寒冷。
2. “仄”:读音zè,形容词,狭窄。
3. “兜笼”:名词,一种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类似轿子。
4. “羸”:读音léi,形容词,瘦弱。
5. “蹑”:读音niè,动词,踩、踏。
6. “裘”:读音qiú,名词,皮衣。
**三、语法句式注释**1.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此句为反问句,“乃复”表示竟然又,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老体弱还需要像婴儿一样被背负的自嘲之情。
《游记》自命题作文篇一《游黄山记》都说黄山是人间仙境,我倒要去看看这个仙境到底有多仙。
到了黄山脚下,抬头一望,哇,那山峰直插云霄,感觉都快要把天给捅破了。
心里想着这山不好爬,但来都来了,硬着头皮也得上啊。
开始爬山的时候觉得还挺轻松的,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就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
走着走着,就看到了那些形状奇特的石头。
有一块特别像猴子,蹲在那里,好像在望着远方,也不知道它在看啥。
我就站在那看了半天,还想着这猴子是不是在等着它的伙伴呢。
继续往山上走,路变得越来越陡。
我累得气喘吁吁的,每走一步都感觉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时候我看到前面有个挑山工,背着很重的东西还走得稳稳当当的。
我就好奇,去和他搭话。
我问他:“大叔,你背这么重,累不?”他笑了笑说:“习惯喽,这山爬多了就不觉得累了。
”我心想这可真是厉害。
为了看风景也是拼了,我咬着牙继续走。
终于到了光明顶,那风呼呼地吹着,我的头发都被吹得乱七八糟的。
从光明顶往下看,一片片云海就在脚下,那些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的,就像神仙住的地方一样。
我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就一直看着这景色,感觉自己爬山的辛苦都值了。
下山的时候虽然轻松了一些,但是腿也一直在抖。
这次黄山之行真是累并快乐着,那奇形怪状的石头、美丽的云海还有挑山工大叔,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以后有人问我黄山咋样,我肯定给他们好好讲讲我的这段经历。
篇二《游故宫记》一直对故宫充满向往,总觉得那是个充满故事的大地方。
刚踏进故宫的大门,就感觉像穿越到了古代。
那高高的红墙,大得吓人的宫殿,都透着一股神秘劲儿。
我一群人随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慢慢往前走,就像小蚂蚁在巨大的迷宫里。
看着眼前的太和殿,我眼睛都瞪大了。
这殿可真雄伟,金碧辉煌的。
我凑到跟前,仔细瞧那些龙雕得可精致了。
爪子看上去锋利得很,仿佛下一秒就会从那柱子上飞下来。
我琢磨着当年那些皇帝坐在这大殿里,肯定特别威风。
正想着呢,旁边一个小朋友突然大声问他爸爸:“皇帝在哪拉屎啊?”他爸一脸尴尬,周围人都笑了。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
游黄山记作文游黄山记作文(15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黄山记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游黄山记作文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评价。
今年,我有幸游览了黄山。
到了山顶,天已大亮。
在西海地区,我们首先看到了飞来石。
飞来石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巨石,呈椭圆形,底部是空的,仿佛是从天上飞来的一块石头,落在山峰顶端一样。
山下则是一座小型山峰,旁边还有一位身背篓子的采药老人,看上去很形象十分逼真。
黄山七十二峰,峰峰见奇,峰峰见异。
莲花峰,天都峰气势冲霄汉,险峻雄伟;使信峰凸于深谷,小巧玲珑我们沿着长长地山道往上爬,来到光明顶。
光明顶海拔1840米,与莲花峰,天都峰这两座大风咫尺相对。
在光明顶上远眺,我们看到了鳌鱼驮金龟,猴子望太平,鳌鱼峰,飞来石等奇异景观。
在光明顶上,扑入我们眼帘的云海让游人不禁欢呼起来。
云海浩然奇特,忽而淡抹浅妆,忽而银涛滚滚,那一座座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像睡梦中初醒的少女,优美盈盈,神秘莫测。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峡谷,展现独特奇异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游黄山记作文2黄山是我国著名别的风景区,今天我就要去目睹它的真面目。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很高兴,我心里还想想黄山是怎样的?有没有在云上面?上面的风景好吗?到了黄山山脚,我就看见一座座山峰耸入云霄,非常雄伟。
我们在导游的陪同下乘云谷索道来到白鹅岭,我们一下索道感觉冷飕飕的,因为上面的温度只有17~20度,不过我们已经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
我们踏着石阶的岩石,叫作“飞来石”,向远眺望云霄环绕着绿油油的山头。
接下来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一鼓作气地赶往百步云梯,一路上,我们又看见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有“手机石”、“龟兔赛跑”还有“鳖鱼驮金龟”……看到前面的百步云梯是那么的陡峭,那么的狭窄,心里有一种要挑战自我的感觉,我咬紧牙关一口气蹬上了顶峰,感觉心里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