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第二课时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 格式:ppt
- 大小:753.00 KB
- 文档页数:22
10.2《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仁爱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2. 掌握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包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分享和谅解。
3. 能够运用仁爱的精神处理人际关系,增进友谊。
过程与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仁爱的实际应用。
3. 视听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 培养学生分享和谅解的意识,增进友谊。
3.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仁爱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将仁爱的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分享和谅解意识。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0课第二课时,学生年龄大约为10-11岁。
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社交能力,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够关心他人、不善于帮助他人、缺乏分享和谅解的意识。
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学习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的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一张图片展示一个仁爱的场景,例如一个学生帮助另一个学生捡起掉落的书包。
-引发学生对仁爱的思考和讨论,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仁爱?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仁爱的行为?”-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例如公平、正义等。
2. 概念讲解①教师简要介绍仁爱的概念:“仁爱是指对他人关心、帮助、分享和谅解的精神和行为。
它体现了我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以及愿意帮助他人、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态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二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教材第四单元第10课,由“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板块组成。
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体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第二课时学习的内容是是“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纲要》在描述社会关爱教育时指出:“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因此,这个板块选取了仁爱、宽容、敬老等方面的故事及相关传统美德格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充分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智慧,并在生活中践行。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喜欢探查未知事物,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尚未成熟。
通过本课程的课内系统学习、课外实践,着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1.通过美德故事、经典语录引导学生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智慧。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二课时备课时间:2020年11月6日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教材第四单元第10课,由“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板块组成。
第二课时围绕第二板块话题展开教学。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体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本课通过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著名人物、经典故事、格言向学生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懂得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认知看,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喜欢探查未知事物,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
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五年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较多,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耳濡目染了了一些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但比较零散、碎片,缺少系统性,不同学生个体了解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经验出发,与学生生活相连,以故事、格言、案例为载体,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名言警句、新闻案例等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
2.列举现实生活中反应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感受传统美德故事、格言的意蕴,并能用它们来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教材第四单元第10课,由“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板块组成。
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体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第二课时学习的内容是是“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纲要》在描述社会关爱教育时指出:“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因此,这个板块选取了仁爱、宽容、敬老等方面的故事及相关传统美德格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充分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智慧,并在生活中践行。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喜欢探查未知事物,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尚未成熟。
通过本课程的课内系统学习、课外实践,着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通过美德故事、经典语录引导学生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智慧。
2.列举现实生活中反应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能够将传统美德的智慧在生活中践行。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活动一:经典诵读,初步了解孔子的仁爱精神1.首先,复习第1课时的经典语录,并请学生吟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用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2.通过听故事、小组讨论、读格言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
3.培养学生具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懂得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
难点:理解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吗?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是的,他就是孔子。
(出示孔子简介)孔子作为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最推崇的便是一个“仁”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孔子的仁爱精神!(板书:仁爱精神)二、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一)立己达人1、出示孔子的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学生读一读这句名言,结合教师所出示的释义,初步了解这句名言的意思。
(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
)教师小结:这句话演变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词语,就叫做“立己达人”。
而立己达人这个词也就代表着孔子的仁爱精神。
(板书:立己达人)2.结合课前所查的资料,学生分享孔子仁爱精神的具体的例子。
学生展示。
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感想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其实也正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体现,“仁爱”其实倡导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只有自下而上都能仁爱遵礼,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