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知识及移动通信技术材料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二、移动通信专业(一)无线通信专业基础知识1.移动通信概述:(1)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分类;(2)移动通信的特点;(3)蜂窝移动通信系统;(4)当前主要移动通信体制、发展历史和地域特点;(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6)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组网:(1)移动通信网络结构;(2)蜂窝网技术;(3)移动通信网的频率配置;(4)信令方式;(5)路由计划与接续要求。
3.电波传播与抗衰落技术:(1)移动信道的特性;(2)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3)抗衰落技术。
4.移动通信中的调制与编码:(1)调制技术;(2)编码技术。
5.多址技术:(1)多址的概念和类型;(2)频分多址(FDMA);(3)时分多址(TDMA);(4)码分多址(CDMA);(5)空分多址(SDMA)。
6.CDMA基本原理与扩频技术:(1)CDMA基本原理;(2)扩频技术;(3)地址码与扩频码;(4)CDMA同步。
7.交换基础理论:(1)电信交换基础知识;(2)移动交换基本技术;(3)移动交换系统。
8.话务量基本知识:(1)话务量基本概念;(2)呼叫处理能力;(3)信道配置。
9.其他:本专业维护规程。
(二)无线通信专业技术知识移动通信专业分为GSM/GPRS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移动数据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其他移动通信系统五个职业功能,每一个职业功能又分为不同的工作内容。
每个工作内容为一个考试模块,考生只需选择某一考试模块参加考试。
第一,CSM/CPRS移动通信系统:供C网范围相关工作人员按工作内容选择考试模块。
一、GSM/GPRS移动通信系统●工作内容1:GSM/GPRS核心网技术●专业能力要求:1.掌握GSM网的专业知识:(1)GSM900和GSMl800系统组成与网络结构; GSM网络编号方式;业务和功能;网络配置和管理(包括频率规划);服务质量;接口与信令;同步要求;计费管理;设备基本进网技术要求。
(2)GPRS系统体系结构和功能;GPRS协议分层结构; GPRS传输;GSM/GPRS业务。
网路通信知识点总结大全网络通信是指不同设备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它是直接或间接实现用户信息交换的重要手段。
网络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掌握网络通信知识,对于我们理解网络工作原理、网络安全、网络优化等方面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将从网络通信的基础知识、网络通信协议、网络通信安全、网络通信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网络通信的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是指用于连接多台计算机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通信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将多台计算机互连起来,实现数据的交换和资源的共享。
2.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网络通信是指计算机网络中不同计算机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机间的通信连接,将数据包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
3.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是指全球各种类型的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巨大的网络系统。
它是由各种类型的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世界性网络。
4.局域网的概念:局域网是指局部范围内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局域网一般由同一建筑、同一园区或者同一个办公室内的计算机连接而成。
5.广域网的概念:广域网是指覆盖较大范围的地理区域内的网络系统。
广域网一般由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连接而成,它通过电话线、光纤等通信设备进行信息的传输。
6.数据包的概念:数据包是在计算机网络中作为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
数据包是指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块,它由数据和控制信息组成。
数据包经过网络中的节点传输,最终到达目的地址。
7.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和逻辑组织关系。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等。
8.网络分层结构:网络分层结构是指将复杂的网络功能和通信任务分成若干层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
常见的网络分层结构是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二、网络通信协议1.网络通信协议的概念:网络通信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规定了网络通信数据格式、传输方法、控制规程等统一标准的协议。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初级)1. 介绍移动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通话、短信发送和互联网访问。
本文将介绍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无线信道和网络架构等内容。
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主要包括移动设备、基站和核心网络。
移动设备是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如方式、平板电脑等。
基站是与移动设备进行通信的无线电发射和接收设备。
核心网络是连接多个基站并提供网络服务的设备。
3. 无线信道无线信道是移动通信中用于传输数据和信号的媒介,它使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
无线信道可分为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
下行链路是从基站向移动设备发送数据的链路,上行链路是从移动设备向基站发送数据的链路。
4. 网络架构移动通信网络采用了分层的网络架构,主要包括无线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
无线接入网络负责连接移动设备和基站,它使用无线技术进行通信。
核心网络是连接多个无线接入网络的网络,它提供路由和转发数据的功能。
5. 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目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2G、3G和4G。
2G技术使用数字技术传输语音和数据,3G技术增加了高速数据传输功能,4G技术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
6.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移动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发展趋势包括5G技术的推出、物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通信与其他行业的融合等。
7.移动通信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解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和使用移动通信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无线信道和网络架构等内容,希望能对读者对移动通信有初步的了解。
通信网络基础知识汇总什么是通信网络我们周围无时无刻不存在一张网,如电话网、电报网、电视网、计算机网络等;即使我们身体内部也存在许许多多的网络系统,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
最为典型的代表即计算机网络,它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两个领域的结合。
计算机网络的演进60基于主机架构的低速串行链路,X.25和IBM的SNA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性∙资源共享∙信息传输与集中处理∙负载均衡与分布处理∙综合信息服务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定义LAN(Local Area Network)通常指几千米以内的,可以通过某种介质互联的计算机、打印机、modem或其他设备的集合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覆盖范围为中等规模,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通常是在一个城市内的网络连接(距离为10KM左右)WAN(Wide Area Network)分布距离远,它通过各种类型的串行连接以便在更大的地理区域内实现接入常见网络拓扑结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电路交换:基于电话网的电路交换∙优点:延迟小、透明传输∙缺点:带宽固定,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初始连接建立慢分组交换:以分组为单位存储转发∙优点:多路复用,网络资源利用率高∙缺点:延迟大,实时性差,设备功能复杂分组交换的单位,信元,二层帧。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标准带宽(bandwidth)描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够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的数据量,通常以bps 为单位,例如以太网带宽为10Mbps,快速以太网为100Mbps延迟(delay)描述网络上数据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所经历的时间协议、标准网络协议(protocol)是什么?∙网络协议是为了使网络中的不同设备能进行数据通信而预先制定的一套通信双方相互了解和共同遵守的格式和约定。
∙网络协议是一系列规则和约定的规范性描述,定义了网络设备之间如何进行信息交换。
数据通信标准分为两类:事实的和法定的∙事实标准:未经组织团体承认但已在应用中被广泛使用和接受的就是事实标准(de facto standard)∙法定标准:由官方认可的团体制定的标准称为法定标准(de jure standard)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电子工业协会(EIA/TIA)∙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ET工程任务委员会(IETF)∙研究任务委员会IRTF∙号码分配委员会IANAOSI参考模型OSI 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OSI参考模型具有以下优点∙简化了相关的网络操作∙提供设备间的兼容性和标准接口∙促进标准化工作∙结构上可以分隔∙易于实现和维护第一层到第三层成为底层(Lower Layer),又叫介质层(media),底层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送,网络互连设备往往位于下三层,以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通信网络知识点总结1. 网络基础在通信网络中,数据通过各种介质进行传输,如光纤、铜线、无线电波等。
通信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不同范围的网络。
网络中的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网卡等。
2. OSI模型OSI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分类模型,它将通信网络分为7个层次,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一层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使用的协议。
3. 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使用的一种通信协议,它将通信网络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TCP/IP协议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封装、分组传输、错误检测和数据重传等。
4. IP地址IP地址是用来标识网络上设备的地址,可以分为IPv4和IPv6两种类型。
IPv4采用32位地址格式,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格式。
IP地址的分配由互联网管理机构负责,为了保证分配的公平和合理,IP地址有层级结构,包括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5. 子网子网是为了提高IP地址的利用率和网络的安全性而引入的一种概念。
通过划分子网,可以将一个大的IP地址空间分成若干小的子网,每个子网都有自己的子网地址和子网掩码。
子网的划分过程称为子网划分,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6. 路由器路由器是用来连接不同网络的设备,它具有路由选择和转发功能。
在网络中,路由器会根据IP地址进行数据包的转发,以便实现数据包的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
7. 交换机交换机是用来连接局域网中不同设备的设备,它具有交换数据包的功能。
在局域网中,交换机会根据MAC地址进行数据包的转发,以便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
8. 网关网关是连接不同协议网络的设备,它可以实现协议翻译和数据转发的功能。
在网络中,网关可以将不同协议的数据包进行转换,以便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
9. 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是用来在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之间进行转换的设备,它可以在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之间进行转换。
网络通信移动通信基本知识网络通信和移动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的性质、应用场景和技术特点各有不同,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网络通信和移动通信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技术。
一、网络通信基本知识1. 网络概念网络是指利用通信技术连接多个计算机和设备,构建成一个可以相互通信、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不同类型,它们的范围、速度、安全性等方面各有不同。
2. 网络拓扑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设备之间的物理或逻辑连接方式,主要分为星型、总线型和环型三种。
其中星型和总线型是最常见的两种拓扑结构。
3. 通信协议通信协议是指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所采用的规则和标准,如TCP/IP、HTTP、FTP、SMTP等。
通信协议的制定可以保证计算机之间数据交换的准确、高效和安全。
4.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网络通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包括数据传输安全、身份认证安全、网络攻击防范等方面。
网络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多种手段和策略。
二、移动通信基本知识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移动通信是指可以在移动状态下使用的通信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推动,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从1G、2G、3G 到4G的历程。
当前,5G已经成为了移动通信最新的发展方向。
2. 移动通信标准移动通信标准是指用于不同移动通信系统之间互通的技术规范和协议,主要包括GSM、CDMA、WCDMA、TD-SCDMA、LTE等。
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和发展可以保证各种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互通性和相容性。
3.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是指用于实现移动通信功能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无线电技术、手机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
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通信体验。
4. 移动通信安全移动通信安全是保障移动通信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包括通信加密、身份认证、数据完整性保护等措施。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初级)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初级)1. 介绍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技术实现的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
它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通话、发送短信、上网等。
本文将介绍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移动通信的网络架构等内容。
2.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初是以模拟通信为主。
模拟通信使用模拟调制解调器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并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传输。
然而,由于模拟信号受到噪声的干扰以及信号传输距离有限,模拟通信的质量和容量受到了限制。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通信逐渐取代了模拟通信。
数字通信将声音信号转化为二进制码,通过数字调制解调器进行传输。
与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和更大的容量。
目前,移动通信主要采用数字通信技术。
3. 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3.1 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的核心是蜂窝网络。
蜂窝网络通过将区域划分为一个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有一个基站进行覆盖,实现对移动设备的无线通信。
蜂窝网络可以提供广阔的覆盖范围,并且可以动态地调整网络资源来适应用户的需求。
3.2 信道复用技术为了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支持更多用户同时进行通信,移动通信采用了信道复用技术。
常见的信道复用技术包括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
频分复用将频谱分成多个子信道,每个用户占用一个子信道;时分复用将时间分成多个时隙,每个用户占用一个时隙。
信道复用技术能够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支持更多用户同时进行通信。
3.3 调制解调技术调制解调技术是移动通信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的过程,解调是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包括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和正交幅度调制(QAM)等。
调制解调技术可以将数字信号转化为适合在无线信道输的模拟信号,同时也可以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移动通信基础总结汇报材料移动通信基础总结汇报材料一、概述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发展,移动通信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次汇报将围绕移动通信的基础内容展开,包括移动通信的分类、技术原理、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
二、移动通信分类1. 第一代移动通信(1G):1G是指利用模拟信号进行语音通信的移动通信技术。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话质量低,容量有限,无法传输数据。
2. 第二代移动通信(2G):2G是指利用数字信号进行语音通信及少量数据传输的移动通信技术。
2G技术的代表是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它实现了数字信号的编解码以及更高的通话质量和容量。
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移动通信技术。
3G技术的代表是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它可以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和多媒体业务。
4. 第四代移动通信(4G):4G是指支持更高速率、更低时延和更丰富业务的移动通信技术。
4G技术的代表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它能够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支持高清视频、实时游戏等大容量业务。
5. 第五代移动通信(5G):5G是指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备更高的频谱效率、更低的时延和更大的容量。
5G技术的特点是支持大规模连接、低功耗、高可靠性和低时延,将为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提供更广泛的支持。
三、移动通信技术原理1. 信道编码:信道编码是将要发送的数据通过编码方式转换为一系列码字,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常见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编码和分组编码。
2. 信道复用:信道复用是将多个信号通过某种方式在同一个信道中传输,以便提高信道利用率。
常见的信道复用方式有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和码分复用(CDM)。
30个应该知道的手机网络通信基础知识30个应该知道的手机网络通信基础知识1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是临时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或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或有线电话)之间的通信。
2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5)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3 移动通信有以下多种分类方法:1) 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2)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3) 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4 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方式分单工传输(广播式)和双向传输(应答式)。
单向传输只用于无线电寻呼系统。
双向传输有单工、双工和半双工三种工作方式。
5 所谓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
根据收、发频率的异同,又可分为同频单工和异频单工。
单工通信常用于点到点通信。
优点:组网简单、节省能源;缺点:通话不连续(对讲式),易受干扰。
6 所谓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有时亦称全双工通信双工通信一般使用一对频道,以实施频分双工(FDD)工作方式,接收和发射可同时进行。
但是,在电台的运行过程中,不管是否发话,发射机总是工作的,故电源消耗较大。
为缓解这个问题和减少对系统频带的要求,可在通信设备中采用同步的半双工通信方式,即时分双工(TDD)。
此时,时间轴被周期地分割成时间帧,每一帧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用于电台A(或移动台A)发送,后半部分用于电台B(或基站)发送,这样就可以实现电台A和B(移动台与基站)的双向通信。
移动通信知识点整理1. 介绍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方式,实现人与人、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语音和数据交流。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移动通信相关的知识点。
2. 基础概念2.1 无线电频谱:用于进行无线电波传输的一定范围内连续频率段。
- 授权频带:由或国际组织授予特定运营商使用的频带。
- 自由使用频带:未被授权给任何特定运营商,可供公众自由使用。
2.2 蜂窝网络结构:将服务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并在每个小区中设置一个基站来提供覆盖和连接服务。
3. 网络架构3.1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系统移动通讯标准:- 主要应用于第二代数字蜂窝方式技术;- 包括GSM核心网、GSM边缘设备等子系统;3..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技术:是一种广播式接入方法,在同样时间和空间上共享相同载体资源;4.射頻技術4.1 调制方式:- AM(Amplitude Modulation)调幅:通过改变载波的振幅来传输信息;- FM(Frequency Modulation)调频:通过改变载波的频率来传输信息;5.无线接入技术5.1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是一种基于IEEE802.11标准,使用2.4GHz或者5GHz ISM 频段进行数据通信。
6.移动网络协议栈移动网络协议栈是指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实现不同层次功能和服务的软件模块集合。
主要包括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以及应用程序等多个子系统。
7.安全性与隐私保护在移动通信领域,确保用户数据和隐私安全非常重要。
相关措施如下:- 加密算法: 使用加密方法对敏感信息进行编码处理;- 访问控制: 确定哪些设备可以访问特定资源,并限制未经授权访问;8 . 法律名词及注释:-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全球蜂窝方式标准,在第二代数字蜂窝方式技术中广泛应用。
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而移动通信作为计算机网络的一种重要形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的概述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是指在无线环境下,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的技术,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
这种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无线局域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
二、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在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中,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移动终端设备、无线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基站。
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用户设备;无线通信网络将移动终端设备连接到互联网;移动通信基站则负责无线信号的转发和调度。
三、移动通信网络的分类根据覆盖范围和传输技术的不同,移动通信网络可以分为蜂窝网络和无线局域网。
蜂窝网络采用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的切换技术,实现广域覆盖;而无线局域网则局限于小范围的传输,采用WiFi等无线技术。
四、移动通信中的频率分配移动通信所使用的频率是由国家相关机构分配的,以避免频率干扰和资源浪费。
频率的选择和分配需要考虑到通信质量、用户数量和频率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因素。
五、物理层移动通信技术物理层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包括调制解调、信号传输和信道编码等技术。
调制解调技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以便在无线介质上传输;信号传输技术包括无线传输和光纤传输等方式;信道编码技术则用于增强信号的容错性。
六、数据链路层移动通信技术数据链路层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介质访问控制和链路管理等技术。
介质访问控制技术用于协调多台终端设备对同一信道的访问;链路管理技术则负责维护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
七、网络层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层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包括移动IP和移动IPv6等技术。
移动IP技术允许移动终端设备在不改变IP地址的情况下进行位置切换;移动IPv6技术则在IPv6协议基础上增加了对移动通信的支持。
八、移动通信中的安全性问题移动通信中的安全性问题包括身份验证、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等方面。
网络基础知识及移动通信技术材料汇编
胥正川编印
上海
2009年1月18日
目录
munications of the ACM, Special Issue: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homeland security, Vol. 47, Issue 3, 2004
Saydjari, O.S. Cyber defense: art to science, pp. 52 - 57
Bajcsy, R. etc, Cyber defense technology networking and evaluation, pp. 58 - 61
II.Choi, Y.B., etc (2006) ‘Corporate wireless LAN security: threats and an effective security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wireless information assurance’, Int. J. Mobile Communications, Vol. 4, No. 3, pp.266–290.
III.Kumar, S. (2004) ‘Mobile communications: global trends in the 21st century’, Int. J. Mobile Communication, Vol. 2, No. 1, pp.67–86. IV.Varshney, U., Malloy, A., Ahluwalia, P. and Jain, R. (2004) ‘Wireless in the enterprise: requirements, sol ution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Int.
J. Mobile Communications, Vol. 2, No. 4, pp. 354–367.
V.Lim, B. and Zheng, H. (2004) ‘A day in the life of Jini: a peek at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for internet appliances’,Int. J. Mobile Communication, Vol. 2, No. 2, pp.199–216.
VI.Pietro, R.D. and Mancini, L.V. (2003) Security and privacy issues of handheld and wearable wireless devic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 46, No. 9.
VII.Wei, J., Liu, L.C. and Koong, K.S. (2006) ‘An onion ring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and as sessing mobile commerce security’, Int. J. Mobile Communications, Vol. 4, No. 2, pp.128–142
munications of the ACM, Special Issue: Mobile commerc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Vol. 46, Issue 12, 2003
Stafford, T.F. & Gillenson, M.L. Mobile commerc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could be, pp. 33 - 34
Chae, M. and Kim, J. What’s so different about the Mobile Internet? pp. 240-247.
Maamar, Z. Commerce, e-commerce, and m-commerce : what comes next? pp. 251-257.
Sarker, S. & Wells, J.D. Understanding mobile handheld device use and adoption, pp.35 - 40
Lee, Y.E. & Benbasat, I. Interface design for mobile commerce, pp.48 - 52
Venkatesh, V., V. Ramesh, V., Massey, A.P. Understanding usability in mobile commerce, pp.53 - 56
Tarasewich, P. Designing mobile commerce applications, pp.57-60 IX.Newcomb, E., Pashley, T., Stasko, J. (2003) Mobile computing in the retail arena,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337 - 344.
X.Raymond R. Panko (2007) ‘Business Data Network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ixth edition),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