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管内湍流边界层结构与流动阻力特性的数值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6.41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节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实际上理想流体是不存在的。
流体在流动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来克服流动阻力,本节讨论流体流动阻力的产生、影响因素及其计算。
§1.4.1牛顿粘性定律与流体的粘度1、牛顿粘性定律设有间距很小的两平行板,两平板间充满液体(如图)。
下板固定,上板施加一平行于平板的切向力F,使上板作平行于下板的等速直线运动。
紧贴上板的液体层以与上板相同的速度流动,而紧贴固定板的液体层则静止不动。
两层平板之间液体的流速分布则是从上到下为由大到小的渐变。
此两板间的液体可看成为许多平行于平板的流体层,这种流动称为层流,而层与层之间存在着速度差,即各液层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
运动较快的液层对与之相邻的运动较慢的液层作用着一个拖动其向运动方向前进的力;而与此同时,运动较慢的液层对其上运动较快的液层也作用着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从而阻碍较快的液层的运动。
这种运动着的流体内部相邻两流体层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流体的内摩擦力(粘滞力)。
流体流动时产生内摩擦力的这种特性称为粘性。
在上图中,若某层流体的速度为u,在其垂直距离为dy处的邻近流体层的速度为u+du,则du/dy表示速度沿法线方向上的变化率,称为速度梯度。
实验证明,内摩擦力F与两流体层间的接触面积S成正比,与速度梯度du/dy成正比。
即:F∝S·du/dy亦即:F=μS·du/dy剪应力τ: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即F/S, 单位N/㎡于是:τ=F/S=μ·du/dy——牛顿粘性定律μ为比例系数,称为粘性系数或动力粘度,简称粘度说明:①牛顿粘性定律可表达为剪应力与法向速度梯度成正比,与法向压力无关,流体的这一规律与固体表面的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截然不同。
②牛顿粘性定律的使用条件:层流时的牛顿型流体。
③根据此定律,粘性流体在管内的速度分布可以预示为:如图紧贴壁面的流体受壁面固体分子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随着离壁距离的增加,流体的速度连续地增大,至管中心处速度达到最大。
边界层的形成与流动特性分析边界层是指在固体物体表面和流体之间的一个细小区域,这个区域内由于粘性效应的存在,流体流动速度逐渐从静止状态递增,直到达到与远离固体的自由流动速度相同的状态。
边界层形成与流动特性的分析对于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航空航天、工程设计、地质地球物理等。
边界层形成的过程可以通过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解释。
当流体在静止的固体表面上流动时,由于粘性作用,流体分子与静止物体表面接触后减速,形成运动速度减小的速度梯度。
这种速度梯度会逐渐向上游传播,形成一个层状结构,即边界层。
边界层的厚度取决于流体的速度、密度、粘性以及固体表面的粗糙度等因素。
边界层的流动特性与其形成过程紧密相关。
边界层的流动可以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种形式。
在边界层的初始部分,流体分子按层状结构有序运动,形成层流流动。
然而,在远离边界层的区域,由于速度梯度的变化,流体分子开始混乱运动,形成湍流流动。
层流和湍流的比例可以通过雷诺数来描述。
当雷诺数较小时,层流占主导地位;而当雷诺数较大时,湍流占主导地位。
边界层的流动特性也会受到影响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例如,当固体表面的粗糙度增加时,边界层的湍流程度也会增加。
此外,边界层也受到来流速度的影响。
当来流速度增加时,边界层的厚度会减小,流动的剪切力也会增加。
这对于工程设计和流体力学的分析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影响到一些重要的参数,例如风的压力、阻力、换热和质量传输等。
边界层的形成与流动特性分析对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航空航天工程中,了解边界层的形成与流动特性可以帮助设计更加优化的机翼和机身,减小空气阻力,提高飞行性能。
在工程设计中,通过分析边界层的形成与流动特性可以改善传热和传质过程,提高设备的效率。
在地质地球物理研究中,边界层的分析可以帮助解释地下流体运动和岩石物理现象。
综上所述,边界层的形成与流动特性分析对于许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流体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并优化相关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标题:深入探讨fluent中常见的湍流模型及各自应用场合在fluent中,湍流模型是模拟复杂湍流流动的重要工具,不同的湍流模型适用于不同的流动情况。
本文将深入探讨fluent中常见的湍流模型及它们各自的应用场合,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1. 简介湍流模型是对湍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湍流运动的平均值和湍流运动的涡旋进行描述,以求解湍流运动的平均流场。
在fluent中,常见的湍流模型包括k-ε模型、k-ω模型、LES模型和DNS模型。
2. k-ε模型k-ε模型是最常用的湍流模型之一,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求解两个方程来描述湍流场,即湍流能量方程和湍流耗散率方程。
k-ε模型适用于对流动场变化较为平缓的情况,如外流场和边界层内流动。
3. k-ω模型k-ω模型是另一种常见的湍流模型,在边界层内流动和逆压力梯度流动情况下有着良好的适用性。
与k-ε模型相比,k-ω模型对于边界层的模拟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描述壁面效应和逆压力梯度情况下的流动。
4. LES模型LES(Large Ey Simulation)模型是一种计算密集型的湍流模拟方法,适用于对湍流细节结构和湍流的大尺度结构进行同时模拟的情况。
在fluent中,LES模型通常用于对湍流尾流、湍流燃烧和湍流涡流等复杂湍流流动进行模拟。
5. DNS模型DNS(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模型是一种对湍流流动进行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适用于小尺度湍流结构的研究。
在fluent中,DNS模型常用于对湍流的微观结构和湍流的小尺度特征进行研究,如湍流能量谱和湍流的空间分布特性等。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湍流模型在fluent中各有其适用的场合。
从k-ε模型和k-ω模型适用于工程领域的实际流动情况,到LES模型和DNS模型适用于研究湍流细节结构和小尺度特征,每种湍流模型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流动与边界层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中的湍流流动和边界层是流体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流动和边界层,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湍流流动湍流是流体力学中流动状态的一种,具有不规则、随机、混沌等特点。
相比于层流流动,湍流流动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测,主要体现在流速和压力的不规则变化上。
湍流流动的产生与流体的运动粘滞性、速度梯度和流速等因素有关。
当流体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流体内的涡旋和涡核开始发生不断变化与演化,从而形成湍流。
湍流的特点包括涡旋的旋转、涡核的运动、速度的乱流扩散等。
湍流流动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广泛存在。
例如,在大气环流中,气候系统中的飓风和龙卷风就是湍流现象的典型表现。
此外,湍流流动还广泛应用于船舶、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设计和流体动力学的研究中。
二、边界层边界层是流体力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流体运动中与边界接触的区域。
边界层中的流体速度和压力分布具有明显的变化,可以用来描述流体在壁面附近的流动特性。
边界层主要有两种类型:层流边界层和湍流边界层。
层流边界层是指流体在边界附近以有序的方式流动,流速梯度较小,流体粘性起主导作用。
湍流边界层是指在湍流环境下,流体在边界附近的混乱流动。
边界层的存在对流体运动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边界层中的摩擦力会对物体表面施加阻力,影响物体的运动。
其次,边界层中的速度分布对流动的稳定性和流体的传热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三、湍流流动与边界层的关系湍流流动与边界层密切相关。
在边界层内,由于速度和压力的不规则变化,往往会导致流动变为湍流。
特别是当流速较大或受到外界扰动时,湍流的发展更加明显。
湍流边界层的存在使得流体在边界附近的运动更为复杂,涡旋和涡核的形成与演化对流动的稳定性和传热传质过程产生了影响。
同时,湍流边界层的存在也为流体的混合和动量交换提供了机会,使得流体的运动更为强烈和混乱。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湍流边界层的研究对于流体动力学分析、流体传热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湍流模型在管道流动数值模拟中的适用性研究邵杰;李晓花;郭振江;刘瑞璟;田晓亮【摘要】Currently numerical simulation has been applied in thefiel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in large scale. Turbulent model is often used in simulation. But different turbulent model has its applicable scope respectively. In this article, by using some common turbulent models provided in CFD software FLUEN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urbulentflow in pipe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frictional drag resulted from simulation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btained in experiment. It was shown from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that Spalart-Allmaras model,k-ε (EWT) model and Reynolds stress (EWT) model are suitable for hydraulically smooth pipe with laminarflow, butk-ε model is suitable both of laminar and turbulentflows; for hydraulically smooth pipe with laminarflow, the highest precision can be reached by use of Spalart-Allmaras model; for coarse surface pipe with laminarflow, coarse degree should be adjusted in use ofk-ε model.%针对数值模拟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领域中的大规模应用,湍流模型是数值模拟中常用的模型,不同湍流模型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湍流是流体力学界公认的难题,被认为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后一个未被解决的问题。
自然界和工程领域的绝大多数流动都是湍流,因此湍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实验测量技术和数值模拟能力的不断增强,学术界对高雷诺数和高马赫数湍流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我国科学界也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分析国际上湍流研究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对湍流产生机制和流动本质进行深入研讨,加强与航空、航天、航海等相关单位和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推动湍流研究的发展。
针对国内学科发展现状,尤其是实验研究相对薄弱的特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政策局,于2014年3月20-2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第110期双清论坛,论坛主题为“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来自全国15个单位的近50位流体力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
与会专家通过充分而深入的研讨,凝练了该领域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前沿研究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
本期特刊登此次论坛学术综述。
一、湍流研究的重要意义自1883年雷诺(Reynolds)发现湍流以来,湍流问题的研究一直困扰着众多学者。
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说,湍流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后一个未被解决的难题;2005年《科学》杂志在其创刊125周年公布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中,其中至少两个问题与湍流相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湍流无处不在。
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遇到的流动,绝大部分是复杂的湍流问题。
在自然界,从宇宙星系的时空演化,到星球内部的翻滚流动,从大气环流的全球运动,到江河湖泊的区域流动,都有湍流的身影。
在工程领域,从陆地、海洋、空天等交通运载工具,到原子弹、氢弹、导弹、战斗机、舰船等国防武器的设计;从全球气象气候的预报,到地区水利工程的设计;从传统行业如叶轮机械、房桥建筑、油气管道,到新兴行业如能源化工、医疗器械、纳米器件的设计,都需要了解和利用湍流。
因此,湍流流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问题,更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湍流的数值模拟综述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湍流的数值模拟综述)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湍流的数值模拟综述的全部内容。
湍流的数值模拟一、引语流体的流动形态分为湍流与层流。
而层流是流体的最简单的一种流动状态。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其质点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平滑直线运动。
此种流动称为层流或滞流,亦有称为直线流动的.流体的流速在管中心处最大,其近壁处最小。
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与最大流速之比等于0.5,根据雷诺实验,当雷诺准数引Re<2320时,流体的流动状态为层流.当雷诺数Re〉2320时,流体流动状态开始向湍流态转变,湍流是一种很复杂的流动状态,是流体力学中公认的难题。
自从19世纪末O.Reynolds提出湍流的统计理论以来,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湍流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以至于经常有悲观的论调侵袭湍流研究。
为什么湍流问题没有圆满地解决会受到如此关注呢?因为湍流是自然界和工程中十分普遍的流动现豫,对于湍流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模化直接影响到对自然环境的预测和工程的质量.例如,当前影响航天器气动力和气动热预测准确度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可靠的湍流模型。
和其他一些自然科学的准题不同,解决湍流问题具有迫切性。
湍流运动的最主要特征是不规则性,这是大家公认的。
对于湍流不规则性的深入认识,是一百多年来湍流研究的上要成就之一。
早期的科学家认为,像分子运动一样,湍流是完全不规则运动。
类似于分子运动产生黏性,湍流的耗散可以用涡黏系数来表述。
20世纪初,一些杰出的流体力学家,相继对涡黏系数提出各种流体力学的模型,如Taylor(1921年)的涡模型,Praudtl(1925年)的混合长模型和von Karman (1930年)相似模型等。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湍流研究与调节技巧湍流是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流动形态。
它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现象,例如流体的不可预测性,能量交换的层级结构以及大范围的涡旋运动。
在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研究中,湍流现象常常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因为它使得流动的控制和预测变得困难。
因此,在物理实验技术中,研究湍流以及发展相应的调节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湍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纹理。
湍流中的纹理是由涡旋结构组成的,其空间尺度范围从大至小。
在实验室中,研究湍流纹理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利用雷诺数。
雷诺数是一个无量纲参数,用于描述流动中惯性和粘性力量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通过调节雷诺数,可以在实验中模拟不同的流动条件,从而研究湍流的不同特性。
在实验室中观察湍流纹理通常使用流场可视化技术。
一种常用的技术是激光诱导荧光,通过在流体中添加荧光染料,然后使用激光束照射流场,荧光染料会发射出亮光,从而可见流动的纹理。
此外,还可以使用高速摄影技术来捕捉湍流纹理的时空演化过程。
这些观察方法为湍流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
研究湍流的调节技巧是实现流动控制的重要手段。
在湍流中,能量传递发生在不同的尺度上。
小尺度的涡旋以高速率耗散能量,而大尺度的涡旋则负责能量传输。
为了调节湍流,可以通过干扰这种能量传递过程来实现。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增加湍流能量的损耗,减少湍流纹理的强度。
这可以通过施加外部干扰,例如在流体中添加聚合物或微粒来实现。
除了直接耗散湍流能量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流动的边界条件来实现湍流调节。
边界层控制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改变边界层的流动状态来调节湍流。
例如,在液体管道中,通过调节管道壁面的材质、形状或温度,可以改变流体边界层的特性,从而改变湍流流动的稳定性。
此外,数值模拟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也为湍流研究和调节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值模拟可以通过数值方法近似求解湍流流动的方程,从而提供详细的湍流信息。
基于数值模拟的仿真实验可以在更小的尺度范围内进行,以便更好地研究湍流现象。
航空发动机喷管管内流动特性分析航空发动机的喷管是引擎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内部流动特性对整个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航空发动机喷管管内流动特性的分析,可以揭示喷管内部的工作原理和流动规律,进而优化设计和改善发动机性能。
首先,从喷管入口处开始,气流经过喷管切入,其速度逐渐增加。
由于喷管的管径逐渐收缩,气流受到了压缩和加速,从而增加了推力。
同时,在管缝处会形成剪切层,剪切层内的气体速度更高,这也是推力增加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管缝处还会发生边界层现象,即气流与管壁直接接触,形成摩擦力。
摩擦力会引起能量损失和热量损失,降低了喷管的效率。
因此,减小边界层摩擦力是改善喷管性能的一个重要方向。
除了边界层外,喷管内还存在着湍流现象。
湍流是气体流动中非常复杂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气流速度和压力的涨落,以及涡流的形成和破裂。
在喷管内部,湍流不仅会导致能量损失,还可能引起压力波和振动,从而对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喷管内部的湍流现象,研究人员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喷管内部的流动过程,从而获取各种参数的分布情况。
同时,实验室中可以利用激光测速仪等仪器对喷管内部的流场进行观测和测量。
通过比对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可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对喷管内流动进行深入分析。
除了湍流现象外,喷管内部还存在着射流特性。
射流是喷管内部气体流动的一种形式,其速度高于周围气体速度。
射流具有向外扩张的特性,形成的射流面对外界气体产生了压力力量,对外界形成了冲击波。
同时,喷管射流还会产生一定的喷流噪声,对飞行器的环境影响应予以注意。
在分析和研究航空发动机喷管管内流动特性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喷管的材料选择和设计优化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例如,喷管材料的导热性能和热稳定性对喷管内气流的温度分布和热量损失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喷管的内部结构、形状和引导道设计也会直接影响内部气流的流动规律和推力性能。
流体边界层控制边界层操控和减阻技术的研究1. 引言在流体力学领域,流体边界层是指靠近固体表面附近的流体区域,这个区域通常具有较高的速度梯度和较大的动力学粘性。
流体边界层的控制和操控对于许多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流体边界层控制和减阻技术的研究进展。
2. 流体边界层控制技术2.1 喷气控制技术喷气控制技术是常用的流体边界层控制方法之一。
通过在固体表面处喷射气流,可以改变边界层流动的结构和性质。
喷气控制技术在飞行器的气动优化设计和减阻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通过合理地控制喷气的位置和强度,可以减小边界层压力梯度,进而减小阻力。
2.2 表面纹理技术表面纹理技术是另一种常用的流体边界层控制方法。
通过在固体表面上引入微观或者宏观的纹理结构,可以改变边界层流动的结构,从而减小阻力。
例如,在飞行器表面引入细微的凹凸纹理可以抑制流动湍流的发展,从而减小阻力。
表面纹理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船舶、风力涡轮机等领域,以实现减阻和提高效率的目标。
3. 流体边界层操控技术3.1 激励操控技术激励操控技术是一种通过高频激励来改变边界层流动状态的方法。
通过引入适当的激励信号,可以在边界层中形成旋涡结构,从而改变边界层的流动特性。
激励操控技术在流体噪声控制、流动分离控制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3.2 电磁操控技术电磁操控技术是一种将外加电磁场应用于流体边界层操控的方法。
通过改变电磁场的幅值和频率,可以对边界层流动进行控制。
电磁操控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适当的电磁场作用,可以减小边界层压力梯度,进而减小阻力。
4. 流体边界层减阻技术4.1 拟壁层技术拟壁层技术是一种通过在流场中引入拟壁层来减小实际壁层对阻力的影响的方法。
拟壁层技术可以将流动控制的重点放在拟壁层上,从而有效地减小壁面阻力。
拟壁层技术在飞行器和船舶减阻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4.2 换热操控技术换热操控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壁面上配置换热元件来改变壁面温度分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