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课外古诗词习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初升高古诗题型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答案:A2.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什么?A. 疑是地上霜B. 举头望明月C. 对影成三人D. 低头思故乡答案:A二、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把酒问青天三、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中李白表达的情感。
答案:《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和霜,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2. 请解释《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夕阳西下,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观的无限感慨。
四、翻译题1. 请将《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翻译成英文。
答案:Before my bed, the moonlight glows bright, I wonderif it's frost upon the ground.2. 请将《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翻译成英文。
答案:To extend one's view to a thousand miles, one must ascend one more floor.五、论述题1. 论述《春望》中杜甫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答案:《春望》中,杜甫通过描写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同时,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杜甫传达了对战争的悲悯和对和平的渴望。
六、创作题1. 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四句诗。
中考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名句。
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佳句。
5.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作者是()。
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B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
A.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B.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C.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D. 苏轼的《赤壁赋》答案:B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的诗句。
A. 李白B. 王之涣C. 王勃D. 杜甫答案:C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
A. 王维的《山居秋暝》B. 陶渊明的《饮酒》C. 杜甫的《登高》D. 李白的《将进酒》答案:B5.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的诗句。
A. 李清照B. 辛弃疾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A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的生平。
答案:张若虚,唐代诗人,其生平资料较少,但以《春江花月夜》一诗闻名于世。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苏轼的哪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注意事项:1. 请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 答题时请使用黑色签字笔或圆珠笔,字迹清晰。
3. 请在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不要超出答题区域。
4. 请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要折叠或涂改。
5. 考试结束后,请按照监考老师的指示,将答题卡交回。
中考专项复习:古诗词训练(附答案)(一)山中问答李白问余①何意②栖③碧山④,笑而不答心自闲⑤。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余:我。
诗人自指。
②何意:一作“何事”。
③栖:居住。
④碧山:山名。
⑤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安。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陆游《游山西村》B.王安石《登飞来峰》C.谭嗣同《潼关》D.陶渊明《饮酒》(其五)2.“笑而不答心自闲”中的“闲”请具体说说它的妙处。
(二)纵笔三首(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_ 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1.请根据上句,选择你认为合适的字填在横线处()A. 暖B.微C.霜D.清2.诗歌用笔曲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诗,分析“误喜”和“一笑”两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三)少年游·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下列选项中符合作为词的题目的一项是(),为什么?A早行 B午行 C晚行 D夜行答:2.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与“啼鸟两三声”一句不同的一项是()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A.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三)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百夫长:旧时指统领百人的小头目。
1.下列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的方法,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2024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默写鉴赏专题(练习带答案)一、篇目一览课文:《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唐诗三首石壕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卖炭翁/ 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诗经·邶风》子衿/《诗经·郑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送友人/ 李白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卜算子·咏梅/ 陆游二、理解性默写考点解析1.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角度:比兴手法、声音描写、地点描写、起兴理解:以雎鸠鸟的鸣叫声起兴,点明地点,引出下文对“窈窕淑女”的描写,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氛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角度:比兴手法、人物描写、爱情主题理解:以“窈窕淑女”引出君子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角度:比兴手法、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理解:用“参差荇菜”起兴,并以“流”这一动作,写出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寻。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角度:人物描写、爱情主题、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对“窈窕淑女”日夜思念、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角度:爱情主题、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求而不得的苦闷。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角度:爱情主题、心理描写理解:描写了男子因相思而产生的焦躁不安。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角度:比兴手法、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理解:用“参差荇菜”起兴,并以“采”这一动作,进一步写出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寻,以及求之不得的苦闷。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角度:人物描写、爱情主题、乐器、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想象用琴瑟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角度:比兴手法、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理解:用“参差荇菜”起兴,并以“芼”这一动作,进一步写出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寻,以及求之不得的苦闷。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角度:人物描写、爱情主题、乐器、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想象用钟鼓来取悦心爱的女子,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南安军/文天祥二、别云间/夏完淳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南安军》文天祥【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
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背景】公元1279年(帝昺祥兴二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30:课外古诗词阅读精练一、(2024·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笋朱松春风吹起箨龙①儿,戢戢②满山人未知。
急唤苍头③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
咏新荷蔡楠朱阑桥下水平池④,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似水仙⑤吟意⑥懒,碧罗笺⑦卷未题诗。
[注]①箨(tuò)龙:竹笋的别名。
②戢戢(jí):象声词。
风吹竹笋声。
③苍头:仆人。
④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
⑤水仙:水中女神。
⑥吟意:吟诗的兴趣。
⑦罗:丝织品。
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笋》前两句写出了竹笋在春风中迅速成长的景象。
B.《新笋》后两句想象仆人冒雨砍笋的情景,流露出担忧之情。
C.《咏新荷》前两句写新荷的生长环境,后两句写新荷的特点。
D.《咏新荷》末句把尚未舒展的荷叶,比作卷着的空白绿色罗笺,极富想象力。
2.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答案】1.B 2.示例一:两首诗都是写新生事物,所写景物清新而充满生机,富有情趣。
示例二:两首诗写物都发挥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新笋》后两句意为:急忙唤起奴仆上山在那烟雨之中挖掘竹笋。
不然的话,明天就会被春风吹得变成高高低低的绿色竿子。
由“明朝吹作碧参差”可知,作者想象的是第二天竹笋长成竹子的情形。
本项“想象仆人冒雨砍笋的情景”有误;故选B。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两首诗的题目“新笋”和“咏新荷”可知,这两首诗分别描写的是新生的竹笋和新生的荷。
两者都属于新生事物。
根据第一首诗中的“春风吹起箨龙儿,戢戢满山人未知”可知,春风把竹笋都吹出了地面,满山遍野聚在一起,人们都还不知道。
作者描写了新生的竹笋满山遍野,景物清新而富有生机。
根据第二首诗中的“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可知,作者想象水仙似乎是无意吟诗,反倒是有写诗的兴致,那些将舒未舒的新生荷叶就像是还没有题诗的纸笺一样。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郊行刘克庄一雨饯残热,忻然①思杖藜②。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③。
【注】①忻然:喜悦、愉快的样子,②藜:植物名,茎可用作手杖。
③栖栖: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郊游的原因,雨后清新凉爽的空气唤起了诗人郊游的雅兴。
B.颔联描绘了一幅野田里栖息着鹳鸟,浓荫深处不时传来几声鸟鸦啼叫的画面。
C.颈联写诗人郊外的行踪以及诗人郊行时怡然自得的神态和浓烈的游兴。
D.尾联借景抒情,表现了避世之想,以示对现实的不满。
2.首联中的“饯”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跋①吕侍讲《岁时杂记》[宋]陆游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
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
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①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者,正未易.得。
抚卷累欷⑥。
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注】①跋:文体的一种。
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
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
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⑥累数:屡次叹息抽泣。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阙()(2)固()(3)易()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
(2)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
5.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三)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唐]刘长卿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部编版九上期末课外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答案期末课外古诗词中考复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咸阳城东楼》___原诗】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___似汀洲。
___起日沉阁,___欲来风满楼。
鸟下___,蝉鸣___。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___就像江南汀洲。
___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___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作者】___(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___),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______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___一生愁”评价之。
成年后移家京口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___”。
背景】此诗大约是___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主旨】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___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题】一、理解性默写: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___就像江南汀洲。
___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___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二、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登楼远望,蒹葭杨柳,好似江南之景,千古万里之愁,以乡思为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复习:课外古诗词鉴赏一、把握诗歌常识: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井存)和词.(2)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曾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婴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三)总结规律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1)要明确,忌含制.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2)要具体,忌空泛.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造成失分.(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二、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1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橛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三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1. 题目:下面选出与古诗词相对应的作者。
题干:古诗词作者1.《登鹳雀楼》 A. 杜甫2.《静夜思》 B. 杜牧3.《望岳》 C. 王之涣4.《春晓》 D. 白居易答案:1. C;2. A;3. D;4. B2. 题目:下面列举出的是哪首古诗?题干: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过眼前人"。
4.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答案:1. 《登鹳雀楼》;2. 《卜算子·咏梅》;3. 《望庐山瀑布》;4. 《登黄鹤楼》3. 题目:下面列出的是哪位诗人的作品?题干: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答案:1. 王之涣;2. 王之涣;3. 王之涣;4. 王之涣4. 题目:下面列出的是哪位诗人的作品?题干:1.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3. "碧云天,黄花地,北秦楼南陌"。
4.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答案:1. 杜牧;2. 杜牧;3. 杜牧;4. 杜牧5. 题目:下面列出的是哪位诗人的作品?题干: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1. 孟浩然;2. 杜牧;3. 王之涣;4. 杜牧注意:以上题目皆为填空题,答案可能有多个诗人相符的选项。
这是回答初三古诗词练习题的文章,希望能帮到你。
中考语文复习—七年级全册课外古诗词默写(含解析)上册主要内容:《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一、直接性默写1.,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半轮秋,。
3. ,崔九堂前几度闻。
4.强欲登高去,。
5.回乐烽前沙似雪,。
6.不知何处吹芦管,。
7.晴空一鹤排云上,。
8.君问归期未有期,。
9.僵卧孤村不自哀,。
10.终古高云簇此城,。
【答案】1.夜发清溪向三峡 2.影入平羌江水流 3.岐王宅里寻常见 4.无人送酒来5.受降城外月如霜6.一夜征人尽望乡7.便引诗情到碧霄8.巴山夜雨涨秋池9.尚思为国戍轮台 10.秋风吹散马蹄声【解析】注意错别字二、理解性默写1.《峨眉山月歌》一诗中写诗人离友人愈远愈加思念的诗句是: ,。
2.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慨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诗句是: ,。
3.《江南逢李龟年》中的“,。
”两句,虽然是诗人杜甫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所见所闻的情景,但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4.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5.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
”两句,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6.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登城所见到的月下景色的句子是: ,。
7.古诗词中,诗人们往往借物抒情或借景抒情。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
”两句中,借大雁抒发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
”两句中,借夕阳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
”两句中,借芦笛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一)放舟蓬莱①阁下戚继光②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释】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
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因遭弹劾被罢官回归故里之时。
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先从时间上着笔,“续”字点明是故地重游,从“自悠悠”可见诗人心境悠然自得。
B.颔联中“沧波”言水之澄碧;“浩荡”言水面广阔壮大,“浮轻舸”暗合诗题“放舟”。
C.颈联慨叹不知不觉中两鬓已经花白,但上天依然让自己存活于世,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 颔联中“出”字精炼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 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
D.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3.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4. 这首诗情感起伏有致,撼人心扉。
请根据诗歌内容和注释,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二)客夜与故人偶集①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②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②翻疑:反而怀疑。
翻:义同“反”。
③寒蛩:深秋的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描写了诗人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
B.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城中),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专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山望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雄奇瑰丽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
B.首联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
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
C.颈联这两句写诗人赏玩忘归,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
“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D.尾联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
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
(2)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兄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1)相传这首诗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七岁女孩所作。
请说说她是如何表现“离情别意”的。
(2)小诗人所“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以她的口吻作描述。
(3)假如你就是七岁女孩送别的兄长,请给她留一句话以表惜别。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感遇①(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⑤。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
②葳蕤:茂盛。
③皎洁:皎明洁净。
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
⑤闻风:借用典故。
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1)下列对本诗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
B.诗篇在表现形式上以比兴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
C.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的是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阅读(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共7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①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③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运寥!【注释】①行人:裴坦,在宣州任职,诗人故友。
②的的(dí dí):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
③旆(pēi):旗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
B.颔联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中有动,画面形象而鲜明。
C.颈联叙写了友人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和诗人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不同心境。
D.全诗写景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富有韵味。
2.这首诗运用反衬手法;巧妙地借景抒情,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
(4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共7分)菩萨蛮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释]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
B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表现了诗人无事可做的苦闷。
C.这首词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
D.全词典雅明丽,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一句的妙处。
(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共7分)千秋岁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中考专项复习训练:课外古诗词精选练习(附答案)(一)献封大夫①破播仙②凯歌(其二)[唐]岑参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③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④夜雪扑旌竿。
【注释】①封大夫:封常清,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
②播仙:唐朝唐都护府管辖的部族,故城在今新疆且末县。
③月窟:古代以为是月亮在西方的归宿之地,此处借指极西之地。
④葱山:即葱岭,今新疆的天山.昆仑山都是其干脉,此处指昆仑山。
1.下列诗词与本诗题材相同的一首是()A.王维《使至塞上》B.李白《渡荆门送别》C.王绩《野望》D.曹操《龟虽寿》2.“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中“凝”“扑”二字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二)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①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②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④不见使人愁。
【注】①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②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③浮云能蔽日:比喻谗臣当道,贤良。
④长安:这里指代朝廷和皇帝。
1.下面所列诗歌意象,最能表现金陵特色的一项是()A.吴宫B.古丘C.浮云D.长安2.崔颢的《黄鹤楼》中有“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中有“长安不见使人愁”。
试说说这两种“愁”有何不同。
(三)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①,将军猎渭城②。
草枯鹰眼疾③,雪尽马蹄轻。
急过新丰市④,还归细柳营⑤回看射雕⑥处,千里暮云平⑦。
[注]①角弓:以牛角加强弓回弹强度的复合弓。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北。
③眼疾:目光敏锐。
④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
⑤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区,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借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
⑥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手”,此处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
⑦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相连。
1.根据全诗内容,填入诗中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开B.鸣C.响D.缓2.这首诗和《使至塞上》都是王维的作品,试分析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课外古诗词习题测试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
2、表达了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诗中的“孤蓬”与“”都喻指题目中的“友人”。
2、全诗抒写了作者对友
人的情感。
答案:
1.浮云
2.依依惜别(依依不舍)(不舍)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本词上片通过描写———、————、———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2、下片通过写孤鸿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作者——————————
答案:
1、缺月、疏桐、漏断
2、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四)《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处境,下阕写梅花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答案:
1、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高洁坚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
2、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