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网络课程评价指标等级标准.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0.86 KB
- 文档页数:1
网络课程教学评估指标引言网络课程的发展日益普及,教学评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网络课程教学评估的指标,以帮助教育从业者评估和改进他们的网络课程。
教学内容和设计- 内容完整性:评估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概念是否具备全面性。
内容完整性:评估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概念是否具备全面性。
- 教学目标清晰性:检查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并且与课程内容相符。
教学目标清晰性:检查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并且与课程内容相符。
- 课程设计合理性:评估课程结构和组织是否合理,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参与。
课程设计合理性:评估课程结构和组织是否合理,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参与。
教学交互和研究体验- 交互性:检查课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
交互性:检查课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
- 研究资源:评估课程中提供的研究资源是否充分、多样化,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学习资源:评估课程中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否充分、多样化,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 研究体验:考察学生在网络课程中的研究体验,包括课程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学习体验:考察学生在网络课程中的学习体验,包括课程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学生研究成果评估- 评估方法多样性:评估课程中采用的学生研究成果评估方法是否多样化,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评估方法多样性:评估课程中采用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方法是否多样化,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 评估准确性:检查学生研究成果评估的准确性,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评估准确性:检查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准确性,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 反馈机制:评估课程中提供的学生研究成果反馈机制,包括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及时评价和建议。
反馈机制:评估课程中提供的学生学习成果反馈机制,包括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及时评价和建议。
技术支持和故障排除- 技术支持:评估课程提供的技术支持是否及时有效,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参与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评分标准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是学习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
利用寒假时间通过实地考察企业或学校的现有网络,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设计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及方向,特制订本评分标准。
课程设计评价等级分为五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具体要求如下:
一、按照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完成设计并提交设计成果,并将课程设计的每个环节反映到课程设计报告上,通过小组答辩确定成绩。
二、提交的成果(每人一份,用学号+名字的方式命名)应根据要求配置完成,不能缺少步骤。
三、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包括
1.设计名称
2.设计目的与要求
3.设计环境、设备配置、原理和说明
4.设计内容及步骤
5.设计体会与建议
四、根据课程设计报告的设计内容情况、设计内容的实用性、实际知识的全面性、实际报告的书写认真程度、条理清晰程度、分析透彻程度、独立完成的内容和参考文献的事宜情况等
适当调整评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级。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V1.0
1、说明
本标准由“天天评课网”教学设计团队制定,旨在为网络课程的评价、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2、指标分数设定方法
指标分数满分100分。
从对各项指标的要求、指标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和实现难易度三个维度设定分数。
首先设定一级指标分数,再设定二级指标分数。
操作流程:
教学设计团队讨论确定各级指标项目→团队讨论确定各项指标的要求度、重要性和实现难易度→各人分别打分→计算平均分→团队讨论确定各项指标的最终分数例如:录播课程一级指标分数
所谓“基本要求”,就是必须要做到的,例如课程内容必须与学习目标相关,否则课程就彻底失去学习的价值。
3、评价标准
3.1录播课程评价标准
注:
1、课件与板书共存时,只评价课件。
2、“教学方法的运用”、“满足学习目标”、“学科水平”三项指标的中间分仅为参考,在评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打分,但不能超过该项分数的上、下限。
3.2直播课程评价标准
注:
1、课件与板书共存时,只评价课件。
2、“教学方法的运用”、“满足学习目标”、“学科水平”、“互动”四项指标的中间分仅为参考,在评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打分,但不能超过该项分数的上、下限。
3.3flash课程评价标准
4、课程等级划分标准
2014-9-26。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分值)
网络课程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观测点
评比标准
(分值)
评价分值
得小
分计
1.
教学
设计(30 分)
2.
课程
内容(35 分)
3.
技术
运用(20 分)
4.
实用
与创新(15 分)
1.1
目标和内容
( 7 分)
1.2
策略和媒体
( 6 分)
1.3
界面设计
( 9 分)
1.4
教学过程
( 8 分)
2.1
内容设计
( 8 分)
2.2
内容体系
( 9 分)
2.3
教学资源
( 8 分)
2.4
工学结合
(10 分)
3.1
教学管理
( 6 分)
3.2
交互环境
( 4 分)
3.3
媒体与过程
可控性
(10 分)
4.1
实用性
( 7 分)
4.2
创新性
( 8 分)
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材适当。
教学策略合理,教学媒体选用恰当。
界面设计合理、风格统一,师生之间有
必要的交流互动界面。
能提供练习,具有学习评价与反馈功
能;教学过程完整。
内容丰富、科学,符合学科要求,表述
准确,术语规范。
课程内容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处理得当。
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呈现结构合理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生校内学习
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教学管理功能方便、实用
具备良好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
环境。
媒体(音频、视频、动画等)播放可控;
教学过程可控;导航清晰、明确。
能够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具有推广性。
立意新颖,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教学目标( 4)
内容选材( 3)
教学策略( 3)
教学媒体( 3)
界面设计( 3)
设计风格( 3)
交流互动( 3)
提供练习( 4)
教学过程( 4)
内容选择( 4)
内容表述( 4)
内容体系( 5)
理论与实践(4)
资源内容( 4)
呈现结构( 4)
项目选择( 5)
课堂与实习点
一体化设计( 5)
管理功能( 3)
方便实用性(3)
交互环境( 4)
播放可控( 5)
过程可控性(3)
导航( 2)
实用性( 4)
推广性( 3)
立意( 4)
想象和表现力( 4)制表部门: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制表时间: 20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