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宪法学》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51
当代比较宪法学的基本问题(1)现代宪法学是由宪法学知识、规则与程序相结合的有机的理论体系。
从宪法学体系的构成要素看,它由本国宪法学、外国宪法学与比较宪法学组成。
当人们对本国宪法和外国宪法学知识的了解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自然地进入比较不同宪法现象的过程与具体活动之中,观察与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宪法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宪法学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宪法学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
比较宪法学概念比较宪法学是伴随着宪法制度与宪法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成熟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比较法学的发展,比较宪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逐步得到社会承认并以独特的功能影响了人类宪政文明的发展。
由于人类早期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没有严格地区分宪法现象与政治现象,两者呈现出混合的状态。
就学科发展而言,早期的比较宪法学与比较政治学在内容、方法与基本的价值趋向方面并没有确立实质性的界限,宪法思维与政治思维是结合为一体。
到了20世纪初以后,随着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调整与发展,比较宪法学作为一门研究不同宪法体制的共同性与特殊性规律的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比较宪法学(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law, vergleichennde Verfassungswis—senschaft)概念在不同的宪法文化背景与话语下有不同的内涵与表述的方式。
即使在统一“比较宪法学”名称下所包含的内容与语意也是不尽相同的。
由于宪法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环境的不同,对比较宪法学本身的概念学者们的认识与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在西方国家,学者们主要从宪法与社会、宪法与文化等角度分析比较宪法学概念。
早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C.波纳哥认为,比较宪法学是相互比较特定时代、属于特定空间和文化共同体的国家,以寻求这些国家实定宪法中存在的共同特征与本质差异的一门学科。
[1]叶林内克认为,比较宪法学是一门对一般国家或特定国家群,特别是对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的制度进行比较,寻求各种制度形态的概念,并加以说明的学科。
比较宪法视角下法律全球化的认同感困境宪法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显著标志和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其在世界各国的产生、发展与运作历史,便是近代以来各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镜像。
宪法成文本土化即与特定的政治社会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塑造了各具特色而又鲜明独到的宪政文化,这也是比较宪法学的产生基础与所要解释的对象。
但是,比较宪法学的核心方法在于比较与变量研究,却不代表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其根本目的应该在于总结归纳出宪法解释与运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以求对宪法本身的发展指导以及批判。
也就是说,应该从历史中来,到未来中去。
从特殊性中来,到普遍性中去。
而笔者私以为宪法比较的最大价值在于寻求世界宪法的共同价值与功能,并且为国际法乃至国际宪法的产生发展提供指导与修正。
正本清源,谈比较宪法,必然离不开比较宪法的方法论。
常见的有普遍主义、功能主义、背景主义与表现主义四种思路与方法。
规范普遍主义主要源自那些研究比较宪法的学者与研究国际人权法的学者之间的对话。
该主义的主张:宪政主义本身蕴含着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中包含了人权原则:保护普遍的人权,如政治参与的权利、法律面前平等对待的权利、良心自由和表达自由等等。
其他的政府结构的原则:司法独立,立法与执法的分立等。
方法是去发现特定的宪法是如何具体化普遍原则的。
通过比较不同的视角,更好地理解这些原则本身。
然后,通过修改它们来提高对它们的理解,并且基于一两个原则来发展本国的体系。
而功能主义试图将每个宪法体系中所发生参考坐标性的事情作为研究的目标。
所以,例如,每个民主国家都不得不有一种处理战争或者威胁到国家持续存在的国内紧急状态的机制。
但是,功能主义者分析到,民主国家应当仔细审视战争和决定一个真实的紧急状态的存在。
,审视每个民主国家决定战争和宣布紧急状态的程序有助于我们决定哪些是更好的程序、哪些是更坏的程序。
比如对于联邦制,功能主义者也许会问:什么形式的联邦制能够更好地与国家宗教的多元化相融合?联邦制能够来处理并不与地理因素紧密联系的多元性吗?背景主义,比较宪法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强调宪法所扎根的制度、文本、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事实。
比较宪法学读书报告3000字宪法学是研究宪法的学科,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规定国家政治制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关注宪法的理论基础、宪法的起源与发展、宪法的内容及其解释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宪法学,可以深入理解宪法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为国家的法律体系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宪法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主要学习了宪法的概念、宪法的来源、宪法的特点、宪法的作用和宪法的解释等方面的内容。
宪法的概念是指国家基本法,它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的来源包括宪法的制定过程和宪法的修改过程,宪法的制定过程通常需要通过特定的程序,如制宪会议、全民公投等,宪法的修改过程则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
宪法的特点包括宪法的权威性、宪法的稳定性、宪法的约束力和宪法的现实性等方面的内容。
宪法的权威性是指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所有其他法律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宪法的稳定性是指宪法的内容相对稳定,不容易被频繁修改,这样有助于保障国家制度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宪法的约束力是指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行使进行约束,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宪法的现实性是指宪法应该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宪法的作用主要有权力的有效制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内容。
权力的有效制约是指宪法对国家政府的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确保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
促进社会进步是指宪法通过对社会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规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
宪法的解释是指对宪法的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和解读,以明确宪法条款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宪法的解释包括文字解释、历史解释、制度解释和价值解释等方面的内容。
比较宪法学比较宪法学是现代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比较方法分析不同国家宪法现象的独立的学科。
在价值与事实、规范与现实、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人类将更加珍惜通过长期的宪政实践所积累的经验。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从宪法理论、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制度、宪法运行等方面对当今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宪法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既注重于对主要国家宪法中共同内容的介绍,更着力于对有关国家宪法的不同规定及其实践上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剖析,突出了不同国家宪法内容的差别及其宪政实践的特色,有助于认识和感悟当今世界各国宪法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样性,加深对宪法学课程中所学一般知识与理论的理解。
时事分析:附1:美国“9·11”十年附2:微博言论及其界限附3:梅普组合新时代?附4:英国最高法院两周年附5:美国总统为何多是法律人?附6:救援中的日本自卫队附7:悦悦事件的比较思考附8:没有宪法的国家附9:人类性别、公民身份与权利保障附10:残疾人火车票半价的思考附11:居民身份证法修改附12:公务员招考中的歧视现象附13:从防艾到少数人权利保障附14:普京的选择:权力还是人民?导论一、比较宪法学的概念、性质(一)比较宪法学的概念对于比较宪法学是属于宪法学的一门学科,还是属于比较法学的一门学科?在学术界也是存在着争论的。
1、“宪法学”+比较→宪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宪法学是研究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比较宪法学则是从比较对照的角度加深对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的科学。
2、“比较法学”+宪法→比较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比较宪法或比较宪法学,是比较法的一个部门,它是对作为各国根本法-----宪法或首要部门法进行双边或多边的研究。
这两种意见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比较宪法学研究的方法与对象的特点。
总的来看,以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来看,比较宪法学与宪法学有着很大的关联;从研究的方法与原理来看,比较宪法学又是比较法学的一个分支,要遵循比较法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则。
比较宪法学主讲人:高轩单位: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材:韩大元主编《比较宪法学》一、把握全局,理清线索,掌握本书逻辑结构。
导论比较宪法学的一般理论比较宪法学的一般理论之一比较宪法学的概念是以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宪法现象,以寻求宪法发展规律的具有开放性的独立的知识体系。
比较宪法学的一般理论之二比较宪法学的特征1、以比较的方法研究宪法问题;2、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宪法现象;3、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宪法发展的规律;4、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独立的知识体系。
比较宪法学的一般理论之三比较宪法学的性质不同的观点:1、比较宪法学是比较法学的分支学科;2、比较宪法学是宪法学的分支学科。
本人的观点:基于不同的角度,比较宪法学具有不同的性质。
其实质为利用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来探求宪法的共同发展规律,其侧重为宪法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原因有三:一是其研究基于现有的宪法理论;二是其具有特定的宪法研究领域;三是探求宪法的未来发展。
比较宪法学的一般理论之四比较宪法学的范围1、世界各国过去与现在的宪法制度;2、国际性或区域性宪法性文件的比较研究;3、宪法规范与宪法制度运行过程的实证分析;4、宪法文化的比较。
比较宪法学的一般理论之五比较宪法学的基本功能1、理论功能(1)确立合理的宪法学思维,建立专业化的宪法学知识体系;(2)提供学科发展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和必要的知识分类方法;(3)认识宪法制度的共性;(4)利于宪法文化的相互交流。
2、实践功能(1)改善本国的宪政环境;(2)预测宪政制度发展的趋势;(3)完善宪法的运行机制。
宪法的基本原理比较主要内容一、宪法的概念二、宪法的原则三、宪法的渊源四、宪法的结构五、宪法的效力第一章宪法概念宪法概念之一:宪法概念的一般意义抛开“宪法”一词在具体历史时期的特殊涵义,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可以作如下两方面的理解:首先,中外历史上,“宪”、“宪法”、“宪令”等都具有指称君主敕令的意思,由于指称君主的敕令,相应地就具有了“最”、“最高”等含义。
浅谈比较宪法的价值【摘要】有专家认为,21 世纪中国将步入宪法世纪、宪法时代。
从近些年宪法与民众的距离缩小、领导人对宪法更加重视、宪法实施受到更多关注与推动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宪法世纪与宪法时代不是梦。
21 世纪中国需要大批宪法人才也是可以肯定的。
比较宪法学是宪法学家族中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含金量高的一员,在宪法世纪、宪法时代以及培育宪法人才方面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字】比较宪法学比较法学宪法宪法学宪法实践宪法是治国理政和人权保护的根本大法,它的至上性决定了宪法学的极端重要性。
当然,宪法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体系或者说家族。
同时,尽管对宪法学体系或家族有不同认识,但学界普遍把比较宪法学作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并且往往强调宪法学原理、本国宪法学、外国宪法学、比较宪法学①。
有著名宪法学者指出,比较宪法学已经成为现代各国宪法学研究的热点和宪法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现阶段重构宪法学科体系、深化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当务之急,就是建设较高水准的宪法学原理和比较宪法两大分支学科②。
一方面,比较宪法学属于宪法学的分支学科。
宪法学作为一门研究宪法现象的理论体系,一般包括本国宪法学知识、外国宪法学知识与比较宪法学知识。
宪法体现的理念与具体制度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感受的生活规则的提炼,宪法科学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结构要求我们立足于本国,了解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宪法制度与生活,即外国宪法制度结构与具体的运行过程。
以本国的宪法经验为基础学习与研究外国宪法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比较宪法。
另一方面,比较宪法学属于比较法学的分支学科。
比较法学形成于19世纪,之后迅速向法学的各个领域深入发展,比较宪法学由此产生,“并且在各部门比较法学中更为突出,更受重视”。
比较法学学科体系包括比较宪法学与比较法学总论、其它部门比较法学,比较法总论主要是比较研究各个法系或作为整体的法律制度,其他部门比较法则是对部门法及宪法之外公、私法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