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大舞台大104摘要:徐悲鸿是上世纪我国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时至今日,作品《奔马图》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和创作风格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文献众多。
本文首先介绍了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接着着重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和形式语言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促进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艺术;写实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艺术文化及艺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也愈发广泛。
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世界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扬和发展。
然而,作为艺术而言,特别是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这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著名画家和艺术家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引领者,在绘画领域声望颇高,深受人们尊重,其作品涉及到素描、国画、油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家禽等多方面,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此外,徐悲鸿在诗歌和书法领域也是造诣颇深,对后人影响很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因此,研究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探讨其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绘画之内涵,了解其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华,将对于未来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徐悲鸿早在1920年6月就在北京大学绘学的《绘学杂志》中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并提出“借助他山,必先自有根基”。
文中言语精妙、逻辑严谨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辩证讨论,最后以“致广大,尽精微”总结。
对于当时的绘画界来说堪称惊世之论。
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现实做了深刻的解剖,并能立足于传统,同时又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精髓,推陈出新,为中国绘画指明了改良方向,其思维逻辑和对艺术的洞察力,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徐悲鸿在欧洲学习长达八年之久,途经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接受了正统的艺术教育,主张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风格,力求改变中国绘画,其国画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为我国国画绘画史中独特的惊世创作。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国画中,创造了独特新颖的风格。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作品也都有他的艺术特点及思想。
(一)留学期间(1919~1927年):欧洲古典写实主义风格。
徐悲鸿自幼受到了朴素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的父亲。
徐悲鸿的父亲是民间肖像画师,以为人绘画肖像为生。
在传统观念里,肖像最大的要求就是形似。
故而徐悲鸿的绘画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一点可从其早期绘画作品中的逼真和形似找到印证。
后徐悲鸿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先后到日本、法国求学。
在日本期间,徐悲鸿认识到了西方思潮影响下的日本绘画已经“渐能脱去拘守积习,而会心于造物”,在对比了日本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之后,徐悲鸿逐步形成了对写实、务实风格画风的欣赏。
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恰逢现代主义流派风靡法国,不过徐悲鸿接受的是正规学院派教育,其老师达仰也是一名写实主义画家。
故而,徐悲鸿对欧洲古典写实主义格外推崇。
这一时期的徐悲鸿国画作品较少,油画作品较多,其1923年的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
随后的《持棍老人》《箫声》《自画像》等作品均获得了法国美术界的一致好评。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徐悲鸿作品是其创作阶段的第一个小高峰,画作众多,对色块的运用和西方光照明暗的对比,也使得其油画作品得到了完善,已经具备了西方作品的写实技巧。
(二)回国后(1928~1936年):中西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回国后,徐悲鸿大力主张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的基础,倡导通过西方写实主义改变中国画的现状。
可以说,徐悲鸿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素描技艺的传导者。
不过徐悲鸿的素描和西方素描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虽然徐悲鸿的素描同样注重透视、结构和明暗处理,但他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以线为规范的虚实、轻重和顿挫的技巧。
赏徐悲鸿书画心得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
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徐悲鸿早年游学于欧洲,深得西方画作之精髓,将西方油画与中国古典画法相融合,在画国画时加入油画的画法,显得更加饱满真实;在画西洋画时,时常会有国画的柔美之风,让画面增加宁静的气息。
他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绘画,从而为传统艺术的革新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中国画变得别开生面;同时,他又在素描和油画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旧社会的中国多灾多难,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民生疾苦,外敌入侵,内战不断。
徐悲鸿的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中处处透露着对社会丑恶的鞭挞,对外敌入侵的憎恨以及寄托他对祖国的关怀与期望。
如《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又如《奔马图》,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浅析徐悲鸿绘画作品中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本文已过查重,需要的同学可以直接下载使用)目录摘要关键词绪论1.徐悲鸿相关概述1.1徐悲鸿的个人生平1.2徐悲鸿所处的时代美术背景1.3徐悲鸿代表作品2.徐悲鸿的作品分析2.1徐悲鸿作品中的写实主义2.2徐悲鸿引领的绘画艺术语言特色3.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3.1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价值3.1.1冲击当时中国画坛的风气,提高绘画的社会艺术价值3.1.2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3.2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影响3.2.1建立系统科学的中西结合绘画创作体系3.2.2将国画技巧融入到绘画创作当中4.总结参考文献摘要对于我国绘画创作的研究一直是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当代我国的绘画创作技术是结合了中方与西方各自的绘画技巧融合而成,既有西方绘画技巧对形体塑造的准确性要求,又有我国传统艺术中对美术形象精神因素的表达。
之所以我国绘画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徐悲鸿先生是不可或缺的功臣人物。
是他在法国留学之后,将西方绘画技巧带入到我国绘画创作中,并且创立了合理有序的绘画创作体系。
本文以此作为论文课题,尝试浅析徐悲鸿绘画作品中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从我国绘画发展分析作为基础,再对以徐悲鸿为首的改良派画家对绘画的中西结合分析,然后分析徐悲鸿绘画中的特征,探讨徐悲鸿绘画作品在中西结合中体现出的优势。
关键词绘画创作;徐悲鸿;中西结合;写实主义绪论本文是对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作品中对中西结合相关影响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方向使徐悲鸿先生创作作品中对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
徐悲鸿先生对于我国现代美术领域来讲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不光是他的作品本身苍劲沉郁,具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同时还认为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为我国当前的中西结合绘画创作体系打下了基础。
同时,进一步的将国画技巧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作品当中。
徐悲鸿先生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将中西两种美术特色加以有机结合的创作者,他所创作出的作品大大的拓宽了我国绘画的艺术语言。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
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
它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马徐悲鸿早期素描稿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
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
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悲鸿自已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从而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补捉瞬间即逝的动态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大角度透视,创作出来的崭新艺术形象。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
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
他的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书中回忆,—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的非常好。
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
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徐悲鸿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
“喀,这个给你。
”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
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
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
徐悲鸿马“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
”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论徐悲鸿画马的艺术风格徐悲鸿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
少年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
在绘画创作上,他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反对因循守旧,注重兼蓄并收,他富有创造力的画作和伟大的精神,对近现代中国画坛影响极大,为中国乃至国际画坛树立了一个绝佳的典范,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艺术家。
徐悲鸿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
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
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
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其以画马驰誉中外。
画融合中西技法,笔墨酣畅淋漓、形神俱备,他那刚建敏捷、强壮彪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进而鼓舞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而自成面貌。
从古至今的历史中人们对马的认识远远不只是会奔跑,替人们分担劳务,吃苦耐劳,而更多的是马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使人振奋,奔放豪迈,桀骜不驯的精神,特别是一种时代的民族精神,它成了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徐悲鸿擅长绘画各种题材,以动物,尤其是骏马画得最为出色,堪称是中西融合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风格的典范。
前人画马颇为生动,但只见其大势,不见细节和笔墨;徐悲鸿以大笔挥洒的写意法画马,其画则极为生动。
而且,古人画马多取静态,马静笔墨也静;徐悲鸿画马则多以动态,马动则笔墨也动,尤其是他常画的奔马,昂首天外,奔蹄如飞,皆有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气概。
如其1931年《九方皋》中的马,便纯粹是国画的气魄。
他以带魏碑兼草隶的书法笔意,勾写马的躯干,同时也现出神韵,再借大笔挥洒,写出马尾及鬃,再用水墨渲染,有笔有墨,而并非西洋的色彩法和水彩笔意。
而后他画马,则全是奔驰或站立的野马,用线更加率意和流畅,有的也更加粗健;用墨更加潇洒,更加展现出国画“写”的精神。
从马的动态到画马的笔墨,全都十分生动自然。
徐悲鸿画马既借鉴了传统笔墨的表现,又大胆的突破了传统笔线的束缚。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2012年05月09日 18:50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字号:T|T0人参与00条评论0打印转发(二)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多数学者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他的写实主义风格,却没注意到他重视写形之上的传神和艺术的抒情明志作用。
徐悲鸿的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鲜明的的艺术个性,他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气质品格无不有机地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用自己的敏锐的感受和完整而深刻的美学理念来驾驭自己的形象思维,并将自己的人格气质以及创作激情有机地熔铸到其中。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客观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
当然与中国文人画中的重视自我胸怀和情思表达相比,徐悲鸿的思想感情、文化道德以及个性气质中包含了更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难、也最催人奋进的时代。
社会上充满了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野蛮与文明、独裁与民主、亡国灭族与民族振兴等矛盾之间的殊死斗争和卓绝抉择。
在此新旧思想交替、开放与守旧并存的时代,徐悲鸿正是我们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革命领域里的领袖。
据王震先生所辑《徐悲鸿文集》记载,徐悲鸿曾经说过:“为艺术之德,固不当衰于一是;但小博大雄奇为准绳,如能以轻微淡逸与之等量齐观,固无损其伟大也。
若其跻乎庄严、静穆、高妙、雍和之境者,则尤艺之极诣也。
”“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
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
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
”其绘画艺术中蕴涵着磅礴的思想、强烈情感和民族精神,这些与他在留学期间所吸收的西方理性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他艺术上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是其终极追求在于尽善尽美。
[4]正如他所说:“穷造物之情者,恒得真之美;探人生之究竟者,则能及乎真之善……若其挥斥八极,隘九州,或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必形式与内容并跻其极,庶乎至善尽美,乃真实不虚。
”徐悲鸿写实和求真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前提,包括对知识和科学的崇尚、师法自然的继承、坚持艺术与生活和大众的密切关系以及艺术对诚对情对爱的要求,并且这些特征是互为促进的,但是对真的强调最终还需要落脚于“尽善尽美”的旨归。
而徐悲鸿在艺术中对技术、技巧和技法的充分肯定和对素描与写生的严格要求的要旨,正是在于他对尽善尽美的恪守。
总之,真善美是相辅相成的、完整统一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
浪漫主义艺术气息可以说是贯穿于徐悲鸿的艺术生涯。
比如1918年徐悲鸿给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所作画像《天女散花图》,其中蕴含了徐悲鸿对写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早期追求,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徐悲鸿的浪漫主义气质。
画像中都有大胆想象的部分,尤其是《天女散花图》中梅兰芳的脸部的细致描绘,是比较典型的西式写实画法,但在一片云海升腾弥漫的画面中,梅兰芳那呼之欲出的眉眼神态却给人一种鲜明的诗意想象,作品整个画面具有了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作品之上的浪漫主义气息。
又如徐悲鸿刊登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刊物《绘学》的一幅画作《搏狮图》,在这个画作中一名裸体的男子赤手空拳与一只张开大嘴的雄师搏斗。
作者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男子神态中的坚定自若,而细看整幅画面,在人与狮关系上的艺术化处理中,明显是一种大胆的想象,是对人类斗争精神的理想化处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就呼之欲出了。
如果说这些是徐悲鸿步入艺术的期流露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那么他这种那不甘平庸、富于幻想、敢于挑战自我、执著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气质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却从没有减弱。
例如徐悲鸿于1924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琴课》、《抚猫人像》,又如1925年创作的《蜜月》等,虽然画作中的写实主义技巧是显而易见的,徐悲鸿同时赋予画面的还有另一种婉约、秀丽、温馨,甚至是超然物外以及朦胧梦幻的浪漫主义气息。
再看他1926年的著名油画《箫声》,更是使这种充满神韵和秀美气息的浪漫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度,以至于法国诗人保尔·瓦莱西这位日后的法兰西院士在《箫声》的素描稿上,情不自禁地题写了几行诗,意思是说他看到的这位画家是一位魔术师,看到这张画,就好像看到美好的景致从箫中间流淌出来一样。
由此可见,在徐悲鸿的艺术作品里,写实主义的手法仅仅是他的艺术创作的手段,而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情在形外”的浪漫主义特征也是无时不在的。
再者,徐悲鸿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在其国画、油画、素描、书法甚至是诗文和讲辞中都是极其显明的。
比如,他的国画《前进》、《新生命活跃起来》、《漓江春雨》、《山林远眺》、《沉吟》等,其中的写景图《漓江春雨》以其对创造性的泼墨技法之运用,体现出的浩然浑融的气势和儒雅的中国文化精神,以及艺术家个人的“独执偏见,一意孤行”的个性、强烈的创作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浪漫主义特色蕴含其中。
包括《印度妇人》、《泰戈尔像》、《神鹰图》、《灵鹫》、《鹰击长空》等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作品在内,其中的浪漫主义特色也是不容否认的。
特别是灵鹫与山鹰的眼睛,真可谓是“以形写神”的典范之作,使灵鹫和山鹰的形象与搏击的本性跃然纸上,显现出了傲然独立的斗争精神。
再看早期的油画中的创作《喜马拉雅山》,这幅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中国艺术传统的气韵生动、飘逸洒脱的美学追求,还从其构图上的奇绝、色彩上的包容、对中国阴阳辩证以及西方理性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卓绝的高强度整合,达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也展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总之,写实主义手法是徐悲鸿艺术的基础和来源,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手段。
在艺术表现力上徐悲鸿已经超越了写实主义本身,凸显出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这就像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许多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家,他们大多同时极其重视师法自然,而最终又达到一种新超越一样。
真正的浪漫主义艺术和画家都是极其尊重现实主义和师法自然的,徐悲鸿的浪漫主义艺术正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主要作品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九方皋》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耶辙。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
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田横五百士》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
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
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
《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
'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
……'遂自刭。
……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
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余因而列焉。
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
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
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
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
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徐悲虹-雄狮《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