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198.50 KB
- 文档页数:14
“咏物言志诗”鉴赏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会捕捉意象的特点。
3、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1、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
2、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知识链接】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仅《全唐诗》中就已存托物言志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自学探究】一、探究:《锦瑟》能否算是咏物言志诗?为什么?二、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意象所凝结的诗人的情感是否是唯一的?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月”是否有怀远思人的情感?三、探究:对比分析同一个意象,如何把握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②,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①垂緌:“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暗示显宦身份。
②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③藉:凭借,借助。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托物言志诗歌这玩意儿。
你看哈,诗歌就像一个神奇的盒子,打开它,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志向。
就好比那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哇塞,这写的不就是石灰吗?但你仔细想想,这难道不也是在说诗人自己那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吗?这石灰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最后还能“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多像诗人自己无论遇到啥困难,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品德呀!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妙处啊,用一个东西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再说说那首,“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表面上是在写梅花,可实际上呢,是诗人在说自己不随波逐流,只追求自己内心的高雅和纯洁。
这不就像咱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吗?
托物言志的诗歌就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能让我们从中找到共鸣。
咱读这些诗的时候,不就像是在和诗人聊天吗?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追求和理想。
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好多好多呢,每一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它们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去思考,去感受。
哎呀,诗歌这东西可真是太有意思啦!
我的观点就是,托物言志诗歌是诗歌中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咱可得好好欣赏这些诗歌,从里面汲取力量,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一、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2024年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4年诗歌鉴赏》教材的第四章“托物言志”。
具体内容包括:托物言志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经典诗歌案例,深入理解诗人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托物言志的素材,进行创作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定义、特点,了解其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案例,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其运用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准确提取托物言志的元素,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界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而引入托物言志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托物言志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选取经典诗歌案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
4. 课堂实践: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物品,尝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作一首诗歌。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诗歌鉴赏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诗歌创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托物言志的定义、特点2.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3. 课堂实践:创作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作一首描绘春天的诗歌。
答案示例:春日和暖,花开满枝。
燕舞蝶飞,竞相追逐。
杨柳依依,轻抚水面。
春意盎然,诗意盈怀。
2. 作业要求:不少于八行,要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托物言志中考古诗词鉴赏
托物言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描述事物来表达诗人的志向、情感和思想。
在鉴赏古诗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1. 意象选择:托物言志的诗歌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松树常代表坚韧不拔,梅花则常代表高洁清雅。
通过分析意象的选择,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志向和情感。
2. 描写手法:诗人会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来增强托物言志的表现力。
例如,可以通过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来描写事物,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情感表达:托物言志的诗歌通常比较含蓄,情感表达比较深沉。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志向。
4. 象征意义:一些事物在古诗词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了解这些象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例如,“雁南飞”常象征着离别和思念,“长亭”则常象征着离别和送别。
5. 意境营造:托物言志的诗歌通常会营造一种特定的意境,通过这种意境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营造,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全面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10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和鉴赏托物言志的古诗词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一、二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句句又暗示着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用拟人手法写蝉。
尾联“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就像陈毅元帅的《松》所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