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翻译及技巧精编版
- 格式:ppt
- 大小:752.00 KB
- 文档页数:2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词及翻译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赏析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摆列,高耸耸立。
周围是葱翠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摇动,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吼叫,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起落起落,忧如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有幸得很,美好特别,让我们尽兴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闻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荒僻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望给明月,希望能素来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哪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广阔,顺水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渐渐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味。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气夜晚,一群乌鸦落在枯藤围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彩,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咏雪【作者】刘义庆【朝代】南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初三语文古诗文翻译技法中国古诗非常注重言外之意,关于语文古诗文的翻译技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语文古诗文翻译技法,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三语文古诗文翻译技法:一、原文保留法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拿下来。
如《湖心亭赏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词语替换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三、词义解释法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
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中解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这种词语,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
四、省略添补法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分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完全之后的内容来翻译,即凡是省略的词、成分,都要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
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教案2:翻译古诗词的技巧与方法翻译古诗词的技巧与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但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很难读懂古诗词,更难以翻译古诗词。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翻译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一、了解古诗词的特点我们需要了解古诗词的特点。
古诗词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
古诗词的语言简练,意境优美,语言优美,富含古代文化和历史信息。
因此,理解古诗词需要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语言知识。
二、掌握常用字词和古词典理解古诗词,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字词和古词典。
古诗词中的一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但在古代语言中却是常用的。
因此,掌握这些古词汇对于理解古诗词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使用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用词习惯和辞藻是古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阅读和翻译古诗词的难点。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古词典,同时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用词习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古诗词。
三、注重意境与文化背景在翻译古诗词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化背景。
古诗词虽然通俗易懂,但也富含哲理和意境。
许多古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文化背景,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解释和了解。
比如,“红颜”“黄粱美梦”“画中人物”“扶疏错落”等词语都是对当时的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对于理解这些古诗词至关重要。
四、多读多练,增加语感理解古诗词,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我们需要多读多练,刻苦钻研,并不断增加我们的语感。
只有经过反复琢磨,多次练习,才能对古诗词的内涵和句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比如默读、背诵和抄写等,不断加深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印象。
理解和翻译古诗词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
只有多读多练,注重细节,提高语感,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现行新教材中用的是“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课下注释】《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
一作《与宋元思书》。
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俱:全,都。
净:消散,散尽。
共色:同样的颜色。
共,相同。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漂浮荡漾。
从,顺,随。
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
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
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
一上1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2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3 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4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5 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6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7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8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9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
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
原文及翻译
1.《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原文译文:
白天的阳光照在山的尽头,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尽千里河山的美景,就要再往上一层楼。
2.《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原文译文:
床前明亮的月光,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雪。
抬头仰望着明亮的月光,低头又想起了故乡。
3.《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原文译文:
海上出现明亮的月光,天涯的人都能在此时欣赏到。
情侣在远方抱怨熬夜难眠,整个夜晚都在思念对方。
4.《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原文译文:
恰到好处的春雨,正好在春天降临的时候。
随着风悄悄降临夜晚,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文译文:
原野上的草,一年一度的枯萎和生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来又重新生长。
卖油翁体裁:文言文题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作者:名字:欧阳修年代:宋代描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翻译: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原文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译文: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原文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译文: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原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译文: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原文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译文: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原文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译文: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原文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原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译文: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古文,中华文明之瑰宝,流传千古,韵味悠长。
然今之人,读古文者,往往望文生义,难以领略其真谛。
故翻译古文,实为传承文化,弘扬国粹之重任。
兹论小古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以助后来者一臂之力。
一、字义辨析古文之字,多含多重意义,故翻译时,需辨析字义,方可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如“焉”,古义为“于之”,今义为“哪里”。
又如“何”,古义为“什么”,今义为“多么”。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恰当的字义。
二、句式转换古文句式,与今文不同,翻译时需进行转换,使语句通顺,易于理解。
如古文中的判断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时,可转换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又如古文中的倒装句“吾欲之南海”,翻译时,可转换为“我想去南海”。
三、修辞手法古文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翻译时需保留这些手法,以体现古文的韵味。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翻译时,可保留比喻手法,译为“黄河的水仿佛从天上流下来,奔腾到大海就不再回流”。
四、文化背景古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是理解古文的关键。
翻译时,需了解古文中的文化元素,如地理、历史、风俗等,以便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翻译时,需了解吴楚地区地理特点,译为“吴楚之地在东南方向裂开,天地之间的景象日夜浮动”。
五、语气传达古文语气,富有感情色彩,翻译时需传达这种语气,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情感。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翻译时,可译为“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的心”,以传达出诗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六、归纳总结翻译古文,需在以上五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全文翻译准确、流畅、富有韵味。
具体方法如下:1.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 逐句翻译,注意字义、句式、修辞、文化背景、语气等方面的处理。
3. 检查全文,确保翻译准确、通顺、富有韵味。
总之,翻译小古文文言文,需耐心、细心,结合实际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方能使古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 1 )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 2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 (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 (人琴俱亡)) 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 (《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部古诗词和文言文原文和翻译(精编2022年新版)《三峡》原文郦道元〔南北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翻译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原文陶弘景〔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内容有点多,建议先收藏保存。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哦!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
“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①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②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③运用典故、互文。
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
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