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意思1. 原文。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 解析。
- “迟日江山丽”:“迟日”就是春日,因为春天的太阳比冬天升得晚,落得早,感觉它比较“懒”,所以叫迟日。
春天到了,江山看上去特别美丽。
你想啊,冬天的时候,到处都是灰蒙蒙、冷飕飕的,一到春天,就像被魔法棒点了一下,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整个世界都变得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 “春风花草香”:春风一吹,那些花呀草呀的香味就飘过来了。
就像我们走进一个大花园,各种花香混在一起,再加上小草清新的味道,那股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可舒服了。
- “泥融飞燕子”:春天的时候,泥土变得松软了。
为什么呢?因为春天暖和了,冰雪融化了,泥土里有了水分,就像面团被揉软了一样。
这时候燕子就可以轻松地在泥里啄泥筑巢了,它们在空中飞来飞去,可欢快了。
- “沙暖睡鸳鸯”:沙滩被太阳晒得暖乎乎的,鸳鸯就趴在上面睡觉。
鸳鸯是一种很恩爱的鸟,它们成双成对的。
你看,它们在暖和的沙滩上,舒舒服服地休息,就像我们在温暖的午后,找个舒服的地方打个盹儿一样。
1. 原文。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 解析。
-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面,稀稀拉拉地开着几枝桃花。
竹子是那种翠绿翠绿的,桃花是粉粉嫩嫩的,这两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就像一幅漂亮的画。
桃花开得不多,就三两枝,感觉像是春天刚刚露出一点小脸蛋,有点害羞,先开几朵探探路。
- “春江水暖鸭先知”:江水开始变暖了,谁最先知道呢?是鸭子呀。
鸭子整天在江水里游来游去,江水一有一点暖和的变化,它们的小脚蹼就能感觉到。
就像我们把手伸进水里,能感觉到水是冷是热一样,鸭子就是江水温度的小探测器呢。
- “蒌蒿满地芦芽短”:地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开始冒出短短的新芽。
蒌蒿和芦苇都是江边常见的植物,春天一到,它们就像被叫醒了一样,开始生长。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苇芽还很短,就像一个个小尖脑袋从土里钻出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汇总绝句[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善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芦芽:芦苇的嫩芽。
⑷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及日积月累汇总【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杯弓蛇影【第九课】古诗三首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雅人四好:琴棋书画花中君子:梅兰竹菊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轻诺必寡信。
《老子》失信不立。
《左传》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小信诚大信立。
《韩非子》【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18首三年级上册(9首) (1)1、所见 (1)2、夜书所见 (2)3、赠刘景文 (3)4、山行 (4)5、望洞庭 (5)6、饮湖上初晴后雨 (6)7、望天门山 (7)8、早发白帝城 (8)9、采莲曲 (9)三年级下册(9首) (10)1、三衢道中 (10)2、惠崇《春江晓景》 (11)3、绝句 (12)4、忆江南(其一) (13)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3)6、清明 (14)7、元日 (15)8、滁州西涧 (16)9、大林寺桃花 (17)三年级上册(9首)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简析】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
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2、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三年级下册课内古诗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一、解析诗句含义。
1. “迟日江山丽”- “迟日”就是春日的意思,因为春天来了,白天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了。
这一句就是说春天的江山特别美丽。
你看啊,冬天的时候,到处都是光秃秃、冷飕飕的,到了春天,山啊、水啊就像换了一身漂亮衣服似的。
2. “春风花草香”- 春风一吹,那些花儿草儿都散发出香味了。
就好像春风是个小邮差,把花草的香味送到我们的鼻子边。
你要是在春天到户外去,那股清新的花草香,闻着可舒服了。
3. “泥融飞燕子”- 泥土变得松软了,这时候燕子就开始飞来飞去。
为啥泥土会松软呢?因为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冰雪融化,泥土被滋润得软软的。
燕子就像个小建筑师,在这软软的泥土上筑巢呢。
4. “沙暖睡鸳鸯”- 沙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鸳鸯就舒舒服服地在上面睡觉。
你看鸳鸯多会享受啊,找个暖和的地方打盹儿。
这也说明春天的阳光很温暖,整个环境都很惬意。
二、赏析诗歌。
1. 画面感。
- 这首诗就像一幅画一样。
先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江山在春日里的大画卷,然后又聚焦到春风吹拂下的花草,再到燕子在泥地上飞,最后是鸳鸯在沙滩上睡。
从大场景到小细节,一层一层的,特别生动。
就像我们拿着一个放大镜,先看整个春天的美景,然后慢慢去看那些小动物们在春天里的活动。
2. 色彩感。
- 虽然诗里没有直接说颜色,但是我们能想象出来。
有绿色的山、五颜六色的花草,燕子的黑白色,还有鸳鸯可能是色彩斑斓的。
这么多颜色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幅色彩缤纷的春天图。
3. 动静结合。
- 诗里既有“飞燕子”这样的动态描写,燕子在天上飞,很活泼的样子;又有“睡鸳鸯”这样的静态描写,鸳鸯安安静静地睡觉。
一动一静,让整个画面更有趣了。
动的部分让我们感觉到春天的生机,静的部分又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宁静和祥和。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解析诗句含义。
1. “竹外桃花三两枝”- 竹林外面,稀稀拉拉地开着几枝桃花。
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知识教学9.古诗三首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6.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7.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译文在阵阵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春联取下,换上新的春联。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2019新教材)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课文】1.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图地荡漾开去。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
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3.荷花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
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
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善画。
《春江晚景》
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
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
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
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芦芽:芦苇的嫩芽。
⑷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
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4.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5.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6.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7.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2.忆:想念。
3.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佳节:美好的节日。
7.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8.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