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之中国国防.ppt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一章国防的概述第一节国防的要素与特征一.国防的基本涵义P3二.国防的基本要素P4(一) 国防的政治要素(二) 国防的经济要素(三) 国防的科技要素(四) 国防的自然要素(五)国防的军事要素三.国防的职能P7(一) 保卫国家主权(二)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三)保卫国家的统一(四)维护国家安全(五)保障国家发展(六) 巩固国家地位四.现代国防的基本类型与特征(一)国防的基本类型P9第一类.侵略扩张型(美国)第二类.自卫防御型(我国)第三类.相互联盟型(如:盟主地位:美日军事同盟伙伴关系:北约)第四类.自主中立型(中立型(瑞典))(二)国防的基本特征P10第二节中国国防的历史一.中国古代的国防P11(一)中国古代国防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的国防 2.秦汉以来的对外扩张和明清边疆的治理 3.明清事情的反侵略斗争(二)中国古代国防的主要成就P14二.中国近代的国防P15(一)清王朝后期国防日渐衰败(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国防斗争三.新中国的国防历程P18(一)外敌侵略、内治创伤的恢复时期(二)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重大调整时期(三)顶住霸权压力,保持军队稳定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四)国防现代化建设时期(五)历史性飞跃发展时期第三节中国国防历史的主要启示P22一.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二.经济强盛是国防强大的基础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四.科技进步是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五.国防意识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第二章国防法规第一节国防法规体系一.国防法规的制定和完善P25(一)国防法规制定和完善的立法主体(二)国防法规制定和完善的权限(三)国防法规制定和完善的原则二.我国国防法规体系P27三.我国国防法规的主要特征P28(一)调整对象的军事性(二)公开程度的有限性(三)司法适用的优先性(四)处罚措施的严厉性第二节公民国防权利与义务一.自愿履行国防义务和权利P29二.军人的国防义务和权益P31三.大学生军训是培养人才、履行国防权利和义务的需要P31 (一).大学生军训是履行法规的一种形式(二).大学生军训是培养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三).大学生军训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需要(四).大学生军训是军队现代化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第三章国防建设第一节国防领导体制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领导体制组织形式P34二.我国国防领导体制的职责和权限P35(一)中共中央的国防领导职责权限(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国防领导职责权限(三)国家主席的国防领导权限(四)国务院的国防领导职责权限(五)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国防领导职责权限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国防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P36第二节国防建设的目标和国防政策一.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P37二.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国防政策P38 三.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国防建设的主要目标P38第三节武装力量建设一.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体制构成P38(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P39 1. 陆军2. 海军 3. 空军4. 第二炮兵(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P40(三)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P40(四)中国民兵P41二.我国武装力量的职责和任务三.我国武装力量建设的目标及要求P41第四节国防建设成就一.铸造了一支现代化的合成军队P42二.形成了综合的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体系P43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P45(一)健全了国防动员机构(二)建设了强大的后备力量(三)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国防人才第四章国防动员第一节武装力量动员一.武装力量动员的内容与任务P48(一)人民解放军动员(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动员(三)民兵动员二.武装力量动员的准备P50(一)保持一支精干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常备军(二)搞好武装力量动员潜力的调查(三)制定武装力量动员计划和预案(四)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五)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后备兵员(六)建立后备专业技术兵储备区(七)加强后备兵员的军事训练(八)储备一定数量的装备和物资第二节国民经济动员一.经济动员的内容与任务P52(一)工业动员(二)农业动员(三)贸易动员(四)财政金融动员(五)劳动力动员二.经济动员的准备P54(一)经济动员准备的基本内容(二)经济动员准备的主要原则和措施第三节人民防空动员一.人民防空动员的内容与任务P55(一)群众防护动员(二)人防专业队伍动员(三)人防工程物资技术保障动员(四)人防预警保障动员二.人民防空动员的准备P57第四节交通运输动员一.交通运输动员的内容与任务P57(一)铁路运输动员(二)公路运输动员(三)水路运输动员(四)航空运输动员(五)管道运输动员二.交通运输动员的准备P59(一)健全交通运输动员领导指挥机构(二)制定交通运输动员计划和各种保障方案(三)完善交通运输动员法规和搞好地方运力动员调查(四)加强交通网络建设(五)做好基础设施防护准备第五节国防教育一.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P60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P61三.全民国防教育的原则与方法P62(一)国防教育的原则(二)国防教育的方法第五章军事思想第一节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古代军事思想P67(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二)外国古代军事思想二.近代军事思想P69(一)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二)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三.现代军事思想P71(一).现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二).现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第二节军事思想的体系、内容与特征一.军事思想的体系划分P72二.军事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P72三.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P73(一)军事思想具有阶级性(二)军事思想具有时代性(三)军事思想具有继承性(四)军事思想具有实践性第六章毛泽东军事思想第一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定义与特征P75(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全党、全军集体智慧的结晶(四)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P77(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萌芽时期(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四)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战争观和方法论P79(一)战争观(二)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方法论二.人民军队思想P83(一)人民军队的地位和作用(二)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三)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三.人民战争思想P87(一)人民战争的含义与精神实质(二)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根据(三)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四.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P90(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三)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四)慎重初战,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五)作战指导上力争主动坚持灵活与计划性相结合(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七)灵活运用三种作战形式,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五.国防建设思想P94(一)国防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二)国防建设的基本内容(三)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第三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P98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指南四.毛泽东思想在世界上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第七章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第一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P100一.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P100(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二)局部战争是当代战争的主要形式(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二.新时期军事战略理论P104(一)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二)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三)立足于以劣势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三.新时期军事和国防建设理论P107(一)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二)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三)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四)注重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五)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六)依靠全国人民建设和巩固国防第二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典范P112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军事理论的集中体现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第八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第一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P114一.正确把握国际和国内形势,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P114(一)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国际局势,是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据(二)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是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目标(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针二.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P116(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军(三)思想政治建设是我军革命化的核心,是我军现代化和正规化的灵魂三.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建设全局,解决好两个历史性课题P117 (一)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对我军传统积极防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党和国家运筹和指导军事斗争准备的总方略(三)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课题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P119(一)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二)以信息化为主导,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三)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五.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P121六.确立科技强军思想,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P123(一)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必须突出军队质量建设(二)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必须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三)实施科技强国战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改变与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七.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P125第二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126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事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三.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新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九章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第一节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P127一.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二.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三.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四.正确认识和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六.坚持不懈地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七.军事斗争准备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八.高度重视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九.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十.把从严治军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紧抓不放十一.努力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十二.加强军事训练是重要的治军方式和管理方式十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第二节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地位和作用P132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全面推进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三.是我军为履行新世纪阶段性历史使命、整体筹划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指针四.是适应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第十章战略环境概述第一节战略与战略环境一.战略P137(一)战略的含义与制定战略的原则(二)战略的特点(三)战略的地位和作用二.战略环境P140(一)战略环境的含义(二)战略环境的研究内容第二节战略的基本要素一.战略的目的和任务P142二.战略方针P142三.战略手段P144第十一章国际战略格局第一节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和特点一.国际战略格局的类型P146(一)单极格局(二)两极格局(三)多级格局(四)多元交叉格局二.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P147(一)世界呈多极化趋势,但美国单边主义有恃无恐(二)国际恐怖活动猖獗异常,对国际安全的影响相应突出(三)世界军备竞赛加剧,对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三.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点P148(一)国际战略格局的时代性(二)国际战略格局的适用性(三)国际战略格局的关联性第二节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一.世界格局多极化是未来国际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P149二.经济趋向全球化促进国际战略格局产生深刻的变化三.国际战略格局的进展中呈现安全环境复杂化四.未来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各国发展模式多样化五.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将促进国际战略格局的和谐发展第十二章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第一节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演变与现状一.我国周边环境的演变P152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一)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地缘方向上“陆缓海紧”的态势(三)美国成为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第二节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发展态势P159一.安全威胁东移、南移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周边安全态势和地缘政治变化的最大的特点二.中美关系将始终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因素三.海洋领土、权益争端将仍是威胁中国周边安全的热点问题四.中亚地区将成为中国周边安全中的一个亮点五.非传统安全因素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第三节我国国家安全政策P161一.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二.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四.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五.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六.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第四节我国周边主要国家的军事概况P163一.美国军事概况P163(一)美国国防体制(二)美国武装力量的组成及其部署(三)美国军事战略二.俄罗斯军事概况P167(一)俄罗斯国防体制(二)俄罗斯武装力量的组成和军事部署(三)俄罗斯军事战略(四)俄罗斯军事力量发展态势三.日本的军事概况P170(一)日本的国防体制(二)日本的武装力量(三)日本的军事战略(四)日本军事力量发展态势四.印度的军情及对我国领土的侵犯和威胁P174(一)我国周边南亚大国印度的防务态势(二)印度对我国领土的侵犯和威胁第十三章军事高技术概述第一节军事高技术的概念与分类一.军事高技术的含义P179二.军事高技术主要特征P180三.军事该技术的分类P180(一)军事基础高技术(二)军事应用高技术第二节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一.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将具有更强的实战能力及可靠性、抗干扰性和抗毁性P181 二.信息战装备重点发展综合电子战系统和各种计算机病毒三.远程精确打击兵器型号层出不穷;精确制导弹药正在向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四.作战平台正在向信息化、隐形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五.防空和反导武器正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六.新概念武器将开始用于实战第三节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P183一.侦查立体化二.打击精确化三.反应高速化四.防护综合化五.控制智能化第十四章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第一节精确制导技术P187一.精确制导武器的组成及分类P187(一)导弹的组成和分类(二)精确制导弹药的组成和分类二.精确制导方式P190(一)自主式制导系统(二)遥控式制导(三)自动寻的制导系统(四)复合制导第二节隐身伪装技术一.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P194二.隐身武器装备P195三.隐身兵器对作战的影响P196四.伪装技术P196第三节侦察监视技术一.侦察与监视技术的基础知识P197(一)电磁波(二)大气窗口(三)声波二.现代战争中的侦察监视系统P198(一)可见光侦察(二)红外侦察(三)雷达侦察(四)电子侦察(五)多光谱侦察(六)声学侦察三.空中侦察与监视技术P199(一)预警机(二)有人驾驶侦察机(三)无人驾驶侦察机(四)侦察直升机四.地面侦察与监视技术P201(一)无线电通信侦察(二)雷达侦察(三)地面传感器侦察(四)地面侦察车侦察五.水下侦察监视技术P202第四节电子对抗技术一.电子对抗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P203二.无线电通信对抗三.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四.光电对抗技术第五节军事航天技术一.军事航天系统构成P205(一)航天器的分类(二)航天器的运行条件及参数(三)航天运载器(四)航天发射场(五)航天测控和数据采集网(六)用户设备二.军用卫星P209(一)侦察卫星(二)军用通讯卫星(三)导航卫星(四)测地卫星(五)气象卫星(六)反卫星武器三.天军与太空战P213第六节指挥控制技术一.指挥控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P213二.指挥控制系统的构成P214(一)信息收集技术与信息收集分系统(二)信息传递技术与信息传递分析系统(三)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处理分系统(四)信息显示技术与信息显示分系统(五)信息控制技术与信息监控分系统(六)执行分系统三.指挥控制系统的地位和作用P217(一)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是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三)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是作战指挥控制的必要手段第七节军事核技术一.核技术与核武器的发展P218二.核武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P219三.关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P220四.中国为世界核裁军与核军控做的贡献P221第八节新概念武器一.新概念武器的界定与分类P222二.基因武器P223(一)定义及其特点(二)发展状况三.气象武器P223(一)定义及其应用(二)发展状况四.军用机器人P223(一)应用领域及其类型(二)发展现状五.次声波武器P224(一)定义(二)分类(三)特点(四)发展状况六.激光武器P224(一)激光武器的定义与组成(二)激光武器的杀伤机理(三)激光武器的分类七.微波武器八.粒子束武器九.动能武器十.非致命武器P227(一)定义(二)反传感非致命武器(三)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四)反机动和反基础设施非致命武器第十五章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第一节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的关系一.高技术群的发展推动新军事变革P231二.高技术是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P231三.军事需求既牵引了高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军事的变革P231第二节新军事变革的基本特征一.新军事变革的深刻性表现在对工业时代军事形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P232二.新军事变革的广泛性将在世界和军事领域各个层面引发连锁反应P233三.新军事变革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各国和各领域的变革进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233第三节军事变革的主要影响一.战争形态和战争方式将出现划时代转变P234二.世界范围内将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三.各国军事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将进一步加剧四.将延缓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进程P235第十六章信息化战争概述第一节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含义P239第二节信息化战争是新军事变革的必然结果P240一.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军事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演变的过程P240二.高技术战争是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当中的过渡形态P241十七章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一节信息化战争的特征P243一.信息时代的战争手段信息化P243二.信息化使战争力量一体化三.信息化时代使战争空间多维化P244四.信息化战争的节奏可控化P244第二节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P245一.在武器装备方面,信息化武器装备将成为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一)信息技术使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超过物理极限向前发展(二)信息技术使武器装备成体系化发展二.在作战方式方面,非线性、非接触作战将成为重要的作战方式P246 (一)非线式作战是信息化战场上的机动作战思想的体现(二)高度信息化的指挥控制系统是非线式作战的重要依托(三)非线式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内在要求(四)非接触作战将成为信息化战争初始阶段的重要作战方式三.在对抗形式方面,体系对抗将成为战场对抗的基本形式P247(一)系统集成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军队的一体化建设(二)一体化军队之间的作战必将进行体系的对抗四.在作战空间方面,太空将成为国际军事竞争的新制高点P248(一)掌握制天权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二)空间系统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支撑(三)争夺太空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第十八章信息化战争和国防建设第一节树立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新国防观念一.树立信息化国防的新理念,创新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防理论P249二.树立现代全方位的国家安全观三.确立建设信息化国防的指导思想,调整国防建设的思路第二节加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防教育P250一.引导人民群众认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性二.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作用,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三.必须紧扣塑造精神的主题,构筑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第三节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防动员机制P251一.拓宽国防动员领域,把动员的重点转到与信息相关的资源上来二.推进国防动员手段的信息化建设三.完善动员体制,逐步形成信息化国防动员运行机制第四节推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工业的全面转型P251q d第五节做好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准备p252。
军事理论第一章中国的国防第一节国防概述1.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的四个要素:①主体要素,国防的主体是国家;②对象要素,国防的对象是入侵外敌与武装颠覆;③目的要素,国防的目的是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④手段要素,国防的手段是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3.国防的基本类型:扩张型(美国)、联盟型(一元体系&多元体系)、中立型(瑞士)、自卫型(中国)。
4.现代国防的特征:⑴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⑵国防是多种斗争形式的综合角逐⑶国防是国家行为,也是国际行为。
⑷聚集综合国力,捍卫国家核心利益。
5.中国国防历史的主要启示:⑴经济发展是国防强盛的基础⑵政治清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⑶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⑷军事技术优劣对国防成败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国防法规1.我国国防法规体系按立法权限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法律,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规章,第四是地方性法规。
我国国防法规按调整领域可以划分为16个门类。
2.公民有五个方面的国防义务:兵役义务(服现役、服预备役、参加学生军事训练)、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3.公民的国防权利: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利,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补偿的权利。
第三节国防建设1.国防领导在组织上具有最高层次性,在意志上具有最高权威性,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在活动方式上具有严密的整体性等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领导职权由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行使。
3.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中央军委主席即为全国武装力量的统帅。
中央军委组成人员为: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若干人,委员若干人。
第一部分中国国防1、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2、扩张型国防是指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实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打着防卫的幌子,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
3、自卫型国防在国防建设上以防止外敌入侵为目的,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联盟型国防即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
5、中立型国防主要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了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
6、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它是一种全新的国防现象和国防实践活动。
又叫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
7、国防精神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抵抗外侮,捍卫祖国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强烈意识。
8、爱国主义精神是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的感情,是为自己祖国的独立、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牺牲自己一切的忘我精神。
9、民族尚武精神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气质,支持国防强大与巩固,维护国家尊严与安全的爱国意识和心理素质。
10、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产生的,为人类生存发展和正义事业而奋斗的思想意识,是国防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爱国主义与民族尚武精神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和集中体现。
11、国防战略是对国防建设和运用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防目标的总体构想。
12、国家的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及领水的底土和领空。
13、领空指的是领陆及领水的边缘线向天空延伸的一种领土理论。
14、领陆包括陆地、岛屿;领水包括内水、领海。
15、国防建设的定义和内容国防建设是国家为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
国防建设包括:武装力量、边防、海防、空防、人防及战场建设,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建设,国防法规与动员体制建设,国防教育以及与国防相关的交通运输、邮电、能源、水利、气象、航天等方面的建设。
第一章.中国国防1、国防:国家为防备和抵抗军事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P12、国防的类型及代表的国家:P3-4一、扩张型国防:美国二、联盟型国防:日本、法国、英国、俄罗斯三、中立型国防:瑞士四、自卫型国防:中国3、结合国防法谈谈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论述题)步骤:一、公民国防权利和义务的定义。
二、公民国防权利和义务包括哪些内容。
三、结合书本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P11-P13例:公民的国防权利是指宪法、法律赋予公民在国防活动中享有的权利或利益,国家从法律和物质上保障公民享有这种权利的可能性。
公民的国防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在国发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责任,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落实。
公民享有相应的国防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义务。
公民享有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利;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取得补偿的权利。
国民也负有五个国防义务,公民有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每一个公民都享有相应的国防权利;公民在享有相应的国防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国防义务。
4、武装力量:我国的武装力量构成,属于多种武装组织相结合的形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
P195、中华人民解放军有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现役部队由海军、陆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
(第二炮兵不是炮兵)中国海军于1949年4月23日成立,空军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
P196、国防动员:是一种特定的军事实践活动。
国防动员是以国家为明确主体的自卫型战争动员,是一个主权国家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而采取的措施。
P207、国防动员的类型(简答):武装力量动员(包括现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民兵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政治动员、国防教育。
中国国防(军事理论笔记)一、国家、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防的概念理解(一)国家国家是一种在相对固定的地域,维系各种社会集团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主权人权:人的自然权利的总和,包括人的生存权和不妨碍他人的发展权国家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
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独立权、平等权、子保全、对内最高管辖权)(三)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应当从封闭和独守家门的模式转变为积极进取和开放的模式保密级别:绝密、机密、秘密(四)国防职能:国防是为防备和低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主体:国家对象:防备和低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目标: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手段: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国防根本职能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国家性质和制度决定国防特点二、国防的基本类型第一类:扩张型:美国第二类:联盟型:一元体联盟:美国、日本、韩国多元体联盟:北约组织、独联体组织第三类:中立型:瑞士、瑞典第四类:自卫型:中国(独立自主、积极防御)三、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特征之一,国家利益的整体性特征之二,国防力量的综合性国力: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国防力量基础、经济实力支柱、兵员潜力、民族精神灵魂特征之三,国防手段的多元性特征之四,国防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特征之五,国防事业的社会性四、中国历史国防九镇: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内)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外)外三卫: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海防要塞:长山、舟山、澎湖海口要塞:虎门、镇海、吴淞、大沽、温州海岸要塞:厦门、福州、威海、烟台、山海关、乍浦、旅顺、大连江防要塞:江阴、江宁、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