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与教学观.ppt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43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建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建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彻底转变自己,从旧观念中彻底地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提升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要构建新的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任何变革中,观念的变革总是处于最高层次的,彻底转变和建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首要任务。
为此,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从旧观念中彻底地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提升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一、建构教材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手段和素材。
教材不再只是教科书,它由静态走向了动态,由封闭走向了开放,与教材相对应,教师与学生便由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由接受者变成了开发者,教材一改往日的成人化、教条化的枯燥呆板的面孔,成为丰富多彩、有血有肉、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吸引力的教与学的资源。
二、建构教师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相对于以往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型的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成长的引路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育内容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和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这种换位思考,为的是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
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给予他们最想要的帮助;这种换位思考,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真正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
三、建构学生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以全新的眼光看学习的主体——学生1、要有平等的心态。
对学生而言,平等就意味着尊重,有了尊重,才会有感激,有了感激,便有了接纳教导的意愿,只有学生有了这个意愿,才能达成所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环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平等为基础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被信任感,使学生愿意和敢于参与,才能形成流动、灵活的动态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处理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是课程的积极开发者。
如果我们把课程开发视作借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改进课程功能的活动的总称,那么它必然会涉及教师的教学设计,即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问题。
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创新的重要方面,是教师适应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1.教材是教学材料,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惟一依据毫无疑问,教学首先有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在以应试教育为取向、全国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的政策背景下,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教材。
把教材当作学校教学事实上的惟一依据,实质上是没有真正理会教材的本质,没有理清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关系,从而混淆了教材和课程标准各自的功能。
事实上,课程标准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行动惟一指南,而教材只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和学的材料,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
迷信教材、根深蒂固的教材情节势必导致教师和学生以本为本,强塞硬灌,强记硬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便无从谈起。
教材的功能不在于为教师提供一种法定文本,让教师俯首就范,而是定位于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所以,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充分领会课程理念,切实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是新课程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
2.教材是范例性的中介材料,不是学生认识和学习的客体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观出现了重大转向,其根本特征为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全盘接受的认知对象和内容。
它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材料,是案例或范例。
因此,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交往,在互动交往中,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
新课标下的教材观
首先,教材注重多元化。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文化背景。
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重多元化,包含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其次,教材注重实用性。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教材编写应该注重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三,教材注重创新性。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重创新性,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开展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材注重发展性。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具有发展性,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重发展性,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