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镇痛药物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44
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推荐术后镇痛是麻醉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它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手术恢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然而,在选择术后镇痛药物时,麻醉科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等。
本文将针对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进行推荐和解析,以帮助麻醉科医生更好地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
一、阿片类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药效较强的术后镇痛药物,主要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阿片受体来发挥其镇痛作用。
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等。
在选择阿片类镇痛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耐受情况,同时也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避免呼吸抑制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非甾体消炎药物(NSAIDs)非甾体消炎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的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组织破坏来缓解术后疼痛。
常用的非甾体消炎药物包括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
在选择非甾体消炎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肾脏和胃肠道功能是否正常,避免出现肾脏损伤和胃溃疡等不良反应。
三、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是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达到术后镇痛的效果,常用于部分术后疼痛区域的镇痛。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在选择局部麻醉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以及药物的剂量和浓度。
四、镇痛辅助药物镇痛辅助药物是与其它镇痛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镇痛效果或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
常用的镇痛辅助药物包括氯胺酮、甘氨酸等。
在选择镇痛辅助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作用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患者群体,选择适合的术后镇痛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疼痛感受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方案。
同时,麻醉科医生应根据临床实践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体系,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第1阶梯(轻度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用量:解热镇痛,0.3-0.6g/次,3次/日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肝、肾损害•大剂量或久用可引起水杨酸反应及出血倾向•特异体质可发生皮疹、哮喘、粘膜出血等禁忌症•消化性溃疡病、活动性溃疡病、消化道出血、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哮喘、出血体质、孕妇•哺乳期妇女药物-酒精相互作用•乙醇加强本药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及胃出血的作用药物-食物相互作用•食物降低本药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必理通,百服宁,泰诺林)•用量:一次0.3-0.6g,一日4次或每4小时1次;一日不宜超过2g。
用于镇痛时疗程不宜超过10日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出汗、腹痛•大剂量可致肝损害,甚至坏死•久用可致肾脏损害禁忌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长期嗜酒者过量应用本药导致的肝毒性更大•食物(尤其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减慢本药的吸收,并使其血药峰浓度降低•散利痛(对乙酰氨基酚-异丙安替比林-咖啡因)•组分: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250mg、异丙安替比林150mg、咖啡因50mg•用量:一次1-2片,一日1-3次。
一日不超过6片不良反应•皮肤过敏(如红疹、荨麻疹等)禁忌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溶血性贫血患者•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6岁以下儿童不宜用常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吲哚美辛(消炎痛)•口服:首剂25-50mg;然后一次25mg,一日3次,直到疼痛缓解•直肠给药:一次50-100mg。
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内不超过200mg •常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布洛芬(芬必得)•用量:一次0.2-0.4g,每4-6小时1次。
一日最大用药量不宜超过2.4g常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美洛昔康(莫比可)•用量:一日最大推荐剂量为15mg。
起始剂量为一日7.5mg不良反应•皮疹、头晕、头痛、血压升高、心悸、潮红、肝、肾功能指标异常禁忌症•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肝功能不全者•非透析严重肾功能不全•孕妇•哺乳妇女•15岁以下患者常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塞来昔布(西乐葆)•用量:200mg,1-2次/日不良反应•头痛、眩晕、便秘、恶心、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胀气、呕吐等禁忌症•对磺胺过敏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类抗炎药诱发哮喘、荨麻疹或急性鼻炎的患者其它常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尼美舒利(怡美力)•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双氯灭痛)•洛索洛芬钠(乐松)•萘丁美酮(瑞力芬)•氯诺昔康(可塞风,达路)•复方氯唑沙宗(鲁南贝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注意事项1. 以下情况应慎用•病人年龄在60岁以上•有溃疡病史•过度饮酒史•肾功能低下•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者•糖尿病2. 如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抗凝剂可增加胃肠道损伤的风险3. 为减少不良反应,选择反应较轻的药物,尽量使用肠溶片,缩短使用时间4. 注意对病人肝肾功能进行监测,出现肾脏不良反应如高血压进展恶化,尿素氮、尿酸、肌酐数值成倍增加,停用此药5.出现胃肠道反应,应停用或换用同类其它药物,同时给予H2 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对症处理6.如应用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疼痛无效,应考虑其它的止痛药物第2阶梯(中度疼痛)弱阿片类止痛药——可待因(甲基吗啡)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7-1/10用量:一次15-30mg,一日30-90mg;极量:一次100mg,一日250mg不良反应•便秘•长期应用可引起药物依赖性禁忌症•痰液过多时忌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1)与解热镇痛药有协同镇痛作用(2)与抗胆碱药合用,可加重便秘或尿潴留(3)与美沙酮或其它吗啡类药合用,可加重中枢性呼吸抑制作用(4)与肌松药合用,呼吸抑制更显著(5)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合用(6)与巴比妥类合用,可加重中枢抑制作用(7)与西咪替丁合用,能诱发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和呼吸急促弱阿片类止痛药——曲马多(奇曼丁,舒敏)作用强度为吗啡的1/8-1/10用量:单次剂量为50-100mg,必要时4-6小时后可重复使用。
镇痛药物的使用范围及相关科普知识镇痛药物的使用范围及相关科普知识镇痛药物是用于缓解疼痛的药物。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临各种程度的疼痛,使用合适的镇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或消除这种不适感。
本文将介绍镇痛药物的使用范围以及相关科普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正确使用镇痛药物。
一、镇痛药物的分类常见的镇痛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麻醉药。
1. 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可以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常见的非处方镇痛药物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2. 处方药:处方药是指需要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常见的处方镇痛药物有吗啡、可待因、曲马多等。
这些药物剂量大、效果明显,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麻醉药:麻醉药是一类特殊的镇痛药物,主要用于手术、产科分娩等需要高度镇痛的情况。
常用的麻醉药物有芬太尼、丙泊酚等。
由于其安全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一般只在医院的麻醉科使用。
二、镇痛药物的适用范围镇痛药物的使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疼痛情况的缓解,包括头痛、牙痛、关节炎、肌肉疼痛等。
具体的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症状来确定。
在使用镇痛药物时,应尽量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1. 头痛:头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
对于轻度头痛,可以尝试使用非处方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
对于严重的头痛,应咨询医生并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
2. 牙痛:牙痛通常是由牙齿感染、龋齿或其他口腔问题引起的。
如果牙痛不严重,可以尝试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本酚溶液的漱口水缓解症状。
但对于严重的牙痛,应及时就医并接受牙医的治疗。
3. 关节炎:关节炎是关节组织的炎症反应,常常伴随着疼痛和肿胀。
对于轻度关节炎疼痛,可以尝试使用非处方的抗炎镇痛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但要注意,对于患有胃溃疡、肝脏疾病或高血压等患者,这类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 肌肉疼痛:肌肉疼痛通常是由于运动过度、受伤或劳累等原因引起的。
外科手术中的镇痛药物选择在外科手术中,镇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手术痛苦、改善术后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因此,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合理选择和应用镇痛药物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镇痛药物,并分析其适用范围和特点。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是外科手术中广泛使用的一类药物,其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失去意识和疼痛感受。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分为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两类。
1. 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主要通过静脉内注射给药,能够迅速达到全身麻醉效果。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具有作用迅速、停药后恢复快的特点,适用于各类手术,特别是对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患者较为安全。
2. 吸入麻醉药物吸入麻醉药物主要通过患者呼吸进入肺泡,再通过肺泡-肺毛细血管膜屏障进入体内血液循环。
常见的吸入麻醉药物包括七氟醚、异氟醚等。
这类药物易于调控麻醉深度,且麻醉诱导快,适用于术前恐惧症较重的患者。
二、局麻药物局麻药物是指将药物直接注射或局部外敷在手术部位,使局部神经传导受损,以达到镇痛效果的药物。
局麻药物主要分为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传导阻滞。
1. 局部浸润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手术切口附近的皮肤、深部组织中,阻断局部的疼痛传导。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小手术或切除小肿瘤等操作。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等。
2. 神经传导阻滞神经传导阻滞是指将麻醉药物注射至神经周围或神经受支配区域,将神经的传导能力降低或阻断,以达到局部镇痛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大型手术,例如关节置换术等。
常见的神经传导阻滞药物有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
三、其他辅助药物除了上述的全身麻醉药物和局麻药物外,外科手术中还常使用其他辅助药物来降低疼痛感受和改善镇痛效果。
1. 镇静药物镇静药物主要用于减轻患者的手术焦虑和疼痛感受。
常见的镇静药物有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氟伏特加。
2. 镇痛辅助药物镇痛辅助药物主要与镇痛药物联合使用,增强镇痛效果并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
疼痛门诊的常用药物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刘波涛一、总论疼痛门诊的常用药物。
主要包括:中枢性镇痛药、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神经破坏药以及疼痛的辅助用药。
二、中枢性镇痛药中枢性镇痛药物,一般来说主要分作两大类:一类是阿片类镇痛药物,另一类是非阿片类的镇痛药物。
接下来我们先讲阿片类镇痛药物。
阿片类镇痛药物习惯上又称为麻醉性镇痛药物,它可以提高痛阈,减轻以至消除疼痛,减少患者因疼痛而引起的身体的痛苦和精神、心理上的压力,还有这种焦虑、烦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
麻醉性镇痛药物在缓解疼痛时一般不产生意识消失,但大剂量时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并能产生睡眠或者麻醉。
在疼痛门诊中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列举了六种,分别是吗啡、芬太尼、羟考酮、可待因、哌替啶和丁丙诺啡。
吗啡这是从阿片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肠壁的阿片受体而产生镇痛作用。
这是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一种重要的镇痛药。
口服是最佳的给药途径,可以减少患者的药物依赖性,方便而且没有创伤。
吗啡在临床上具有多种剂型,如硫酸或者盐酸吗啡的口服剂型就有即食片、缓释片,或者水剂,同时还有这种注射针剂。
盐酸吗啡的即释片和控释片,区别主要是在体内维持的时间不同,所以服药的间隔时间也不同,一般吗啡即释片的间隔时间是4-6小时,而缓释片的间隔时间是8-12个小时。
吗啡可以对身体多个系统产生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是具有这种强烈的麻醉镇痛作用,镇痛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适用于各种严重疼痛,包括晚期癌性病变的这种剧痛。
它在镇痛的时候能保持意识,以及其他感觉不受影响。
同时还有比较明显的一种镇静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阿片类药物可以产生欣快的精神效应,这就是导致药物滥用的神经生理基础。
同时吗啡也可以对呼吸系统产生这个呼吸抑制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治疗剂量的吗啡对血管和心率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大剂量的吗啡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吗啡可以使消化道的这个平滑肌、括约肌兴奋,然后主动减慢,所以可以有止泻和治疗便秘的这个作用。
常用镇痛药作用比较
传统镇痛药包括鸦片类、酒精类、抗痛风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非洛地平类镇静镇痛药、抗肿瘤药物、肝素类血管紧张素拮抗剂等。
1、鸦片类:鸦片是一种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的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发性神经元中间脑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发射而起作用的。
常见的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可待因等,用于缓解中重度的疼痛,如骨关节痛、硬膜外痛、创伤性疼痛、头痛以及其它部位的疼痛。
鸦片类药物的使用存在较高的风险,可引起中枢性镇静,出现呼吸抑制等致死症状,在临床使用时要慎重。
2、酒精类:酒精能够引起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一定的局部麻醉作用,能够使痛觉系统的活动降低,对疼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疼痛的急性改善,但是由于其有毒性,不宜过量使用,另外酒精还有刺激血管收缩、加重流血、引起心脏病变等不良反应,不宜用于慢性疼痛的镇痛治疗。
3、抗痛风药物:抗痛风药物在药理学上可分为抗病毒药、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其中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异恶唑嗪和氯氟沙星,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从而有效缓解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
镇痛药物的种类和适用场景镇痛药物是一类用于缓解或消除疼痛感觉的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在医疗领域,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情况和场景中,以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
本文将介绍主要的镇痛药物种类及其在不同场景中的适用。
一、非处方镇痛药物1. 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非甾体消炎药是一类常见的非处方镇痛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它们通过抑制体内的炎症反应和疼痛源的形成,发挥镇痛作用。
这些药物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头痛、牙痛、肌肉酸痛、关节炎等疼痛症状。
2. 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是一类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减轻局部疼痛的药物。
例如,局麻药膏、贴片和喷雾等,常用于浅表创伤、烧烫伤、皮疹等导致的表皮疼痛。
3. 手指压迫法手指压迫法并非药物,但常被用作自我镇痛方法。
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在特定部位,如太阳穴、手腕等,可以缓解头痛、经期痛等轻至中度疼痛。
二、处方镇痛药物1. 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药物主要是用于重度疼痛的缓解,如术后疼痛、癌症疼痛等。
此类药物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传导,发挥强力的镇痛作用。
常见的阿片类药物有吗啡、氢吗啡酮等。
2. 局部麻醉药此类药物主要用于术后疼痛和局部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例如,利多卡因和丁卡因等局麻药物可以通过注射或麻药滴剂来提供局部麻醉效果,在手术过程和术后提供有效的镇痛作用。
3. 抗癫痫药物一些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也具有镇痛作用。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神经性疼痛或神经炎引起的疼痛,对于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具有显著疗效。
4. 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有时也被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症状。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活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刺激的感知和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镇痛药物只能减轻或消除疼痛症状,对疼痛的根本原因并不能治愈。
在使用镇痛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用药剂量和方式使用。
麻醉科急救药物引言概述:麻醉科急救药物是在麻醉科医生处理急救情况时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快速、有效的作用,可以迅速控制患者的症状,保证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急救药物的五个主要部分,包括镇痛药物、镇静药物、肌松药物、气道管理药物和心血管支持药物。
一、镇痛药物1.1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具有强力的镇痛作用,可用于急性剧痛的缓解。
1.2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酮洛芬等,可用于轻度到中度疼痛的缓解,常用于术后镇痛。
1.3 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可用于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适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
二、镇静药物2.1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具有镇静和抗焦虑作用,可用于镇静、催眠和预防惊厥。
2.2 吡拉西坦类药物:如异丙酚、咪达唑仑等,具有快速起效和短效的特点,适用于快速诱导和维持麻醉。
2.3 α2受体激动剂:如地塞米松、氟马西尼等,具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可用于镇静和镇痛的辅助药物。
三、肌松药物3.1 非去极化肌松药物:如琥珀胆碱、罗库溴铵等,可用于促进肌肉松弛和减少肌肉抵抗。
3.2 去极化肌松药物:如琥珀胆碱、醉酒菜碱等,可用于快速诱导和维持肌肉松弛。
3.3 选择性肌松药物:如罗库溴铵、维库溴铵等,具有选择性作用,可用于特定病例的肌松需求。
四、气道管理药物4.1 气管插管用药物:如利多卡因、琥珀胆碱等,可用于气管插管时的表面麻醉和预防咳嗽反射。
4.2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可用于支气管痉挛和气道梗阻的缓解。
4.3 气道清洁药物:如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溶液等,可用于气道湿化和清洁,保持气道通畅。
五、心血管支持药物5.1 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可用于心血管功能不稳定时的血管收缩和升压。
5.2 心律调整药物:如胺碘酮、普鲁卡因胺等,可用于心律失常的纠正和预防。
5.3 血液稀释剂: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可用于补充血容量和维持循环稳定。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镇痛药物是一类用于控制疼痛的药物,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别,每种都
有其不同的作用和用途。
下面,我们将按照用途和类别,对镇痛药物的种
类进行分类和介绍。
一、非麻醉镇痛药物:
1.非阿片类非甾体类镇痛药物:这是一类抗生物素的中等强度镇痛药,主要有青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硝酸甘油和咪唑等;
2.阿片类镇痛药:这是一类非强效止痛药,包括吗啡、代乐林、吗替啡、奥美沙坦等,用于中等疼痛或低痛症状;
3.强效止痛药:这是一类高效镇痛药,主要有美沙本、芬太尼、阿片
类药物,广泛用于严重疼痛的镇痛治疗;
4.抗炎镇痛药:这是一类抗炎镇痛药,包括布洛芬、苯乙双胍等,常
用于重度疼痛的情况,或者治疗关节炎或肌肉病。
二、麻醉镇痛药物:
1.局部麻醉药:这是一类局部麻醉药,常用于给予局部麻醉,主要有
甲硝唑、异丙嗪、咪唑啉、阿特林、青霉素和硫酸镁等;
2.全身麻醉药:这是一类用于全身麻醉的镇痛药,包括瑞芬太尼、吗
丁啉、七氟醚、氟烷、普萘洛尔、咪达唑仑等;。
镇痛药物用法与用量详解镇痛药物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常被用于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其中,合理的用法和正确的用量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镇痛药物用法与用量,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药物。
一、乙酰氨基酚乙酰氨基酚是常见的非处方镇痛药,广泛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头痛、牙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成人每次口服剂量为500-1000毫克,每4-6小时重复一次,一天不超过4次。
儿童的用量需根据体重来确定,一般为10-15毫克/千克,每4-6小时重复一次,一天不超过4次。
注意不要超过最大剂量限制,以免发生中毒反应。
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强效的镇痛药物,可以缓解中度至重度的疼痛,如关节炎、痛经等。
常见的NSAIDs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具体用法和用量应根据药物种类和个体情况而定。
一般成人每次口服剂量为200-400毫克,每4-6小时重复一次,一天不超过4次。
儿童的用量需根据体重来确定,一般为5-10毫克/千克,每4-6小时重复一次,一天不超过4次。
三、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主要用于重度疼痛的缓解,如癌症疼痛、手术后的剧痛等。
常见的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氢化可待因等。
阿片类药物需根据医生的处方来使用,用量和用法应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
四、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主要用于局部区域的痛感消除,如皮肤手术、口腔手术等。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等。
具体用法和用量应根据医生的指导来使用,用量过高可能导致局部麻醉药中毒的风险。
五、其他镇痛药物除了上述常见的镇痛药物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药物可用于镇痛,如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
但这些药物一般需要医生的处方和指导来使用。
总之,正确的用法和用量对于镇痛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使用镇痛药物之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并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如果出现不适或不明白的地方,应及时向专业人士咨询。
另外,为了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使用镇痛药物时应遵循医嘱,不得超过推荐的用量或时间。
药名作用用量禁忌镇痛:如严重创伤、烧伤、战伤、外科手术、癌瘤所致疼痛。
镇静:改善疼痛病人紧张情绪。
抑制呼吸和兴奋平滑肌作用哌替啶(杜冷丁)仅有2~4小时的作用口服:50~100mg/次。
肌肉注射:25~100 mg/次。
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不宜皮下注射。
儿童慎用安侬痛(安那度)镇痛作用较吗啡快,皮下注射5分钟见效,可维持2小时。
适用于胃肠、泌尿系疼痛皮下注射:10~20 mg/次,20~40 mg/日。
静脉注射:20mg/次分娩时慎用美沙酮(美散痛)镇痛比吗啡略强。
适用于创伤、癌症、外科手术后镇痛。
服后5~30分钟产生效果口服:成人5~10 mg/次,3次/日;儿童0.7 mg/uqw/,wv 4~6次服。
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5~10 mg/次呼吸功能不全和产前及幼儿禁用,不宜静脉注射芬太尼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80倍。
适用于各种疼痛以及妇科、外科手术后和手术过程中的镇痛,大面积换药等一般镇痛,肌肉注射0.05~0.1 mg/次,必要时1~2小时后重复给药孕妇、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重症肌无力者禁用镇痛新(戊唑星)镇痛效力强,皮下注射30mg约椒于吗啡10 mg镇痛作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30 mg/次。
口服:25~50 mg/次。
必要时3~4次小时一次不可滥用,有成瘾者强痛定常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炎性痛和外伤性疼痛、关节痛、痛经、癌症痛等口服:成人60 mg/次,3~4次/日。
小儿1 mg/日有成瘾性,不可滥用苯噻啶对偏头痛、红斑性肢痛、血管神经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房性和室性早搏有效口服,0.5~1 mg/次,1~3次/日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和孕妇忌用延胡索(元胡)各种疼痛、跌打损伤、产后腹痛、头痛、心绞痛。
用量3~9克。
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加 当归、 赤芍各9克水煎服孕妇慎用常用镇痛药物吗啡口服或注射:10mg/次,1~3次/日。
极量:皮下注射20mg/次,60mg/日;口服30mg/次,100mg/日心源性哮喘伴有休克、昏迷,严重肺疾患痰多者,婴儿、哺乳妇、颅脑损伤、肝功能减退者禁用止痛片腹痛、胃痛、头痛、月经痛、腰腿痛痛时口服1~2片/次罗通定(颅痛定)适用于因疼痛而不能入睡的病人,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月经痛,紧张性失眠镇痛:口服60~120 mg,1~4次/日;皮下注射,60mg/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