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与水循环教学案一体化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参节水圈和水循环【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能够说出水圈的组成以及相互关系。
2、结合动画演示和示意图,能够准确绘制三类水循环过程的简图,并能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3、能够运用水循环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重点】1、水循环过程的环节及地理意义。
2、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比较、读图分析与教师的引导、归纳、讲解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暖锋示意图,回顾暖锋过境的天气状况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一、水圈的特点和组成1、水圈的特点1. 地球表面大约被水面覆盖,因此地球有之称。
2.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2、水圈的水体组成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
水圈的组成:水圈的主体:淡水的主体:实际上,陆地上冰川是淡水的主题,但不易利用,浅层的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容易利用。
思考:作为学生,我们平时应如何珍惜宝贵的淡水资源?练习1 1、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A. 海洋水B. 地下水C.冰川水D. 河流水2、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A.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深层地下水B.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C. 河流水、冰雪融水和浅层地下水D. 冰雪融水、淡水湖泊水和深层地下水冰川水(转折导入)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吗?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看书自学)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动画讲解水循环过程(教师边演示边讲)引导读书填表比较拓展讨论1:1. 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里面包含了哪些水循环的环节,诗中描述的对不对?2、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3、水循环的能量来自哪里?如何通过水循环实现地理环境中能量的转化和交换的4、既然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练习2 1、下列现象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是A、登陆台风B、未登陆台风C、塔里木河D、海上降水2、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和陆上内循环都具有的环节是A、蒸发和降水B、蒸发、降水和径流C、蒸发、蒸腾、径流和降水D、蒸发、降水、径流和水汽输送水循环影响着我们自然界和人类世界,那么我们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水循环呢?我们目前影响最多的哪个环节,我们目前活动都会如何影响的呢?拓展讨论2:引导学生讨论目前人类主要有哪些活动影响着水的循环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下滲增多,减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增加。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案例【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⑵过程与方法①结合图示熟悉各种水体的储量;②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比较三种水循环的差异。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我们知道,地球上存在着海洋水、湖泊水、江河水、大气水等不同类型的水,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可以相互转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一、水圈的组成1、水圈的概念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播放动画,学生思考)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因此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
(教师提问)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些类型?2、目前哪些水体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学生回答)(略)(板书)2、水圈的组成(分析讲述)由比例图可看出:(1)地球上的水由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三大部分组成的,其中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而陆地水又包括陆地淡水和陆地咸水。
(2)陆地淡水是由冰川、河流水、湖泊淡水、地下水等水体组成。
其中冰川所占比例最大。
成为陆地淡水的主体。
地下水又由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组成。
(3)陆地水体组成的类型使多样的。
但海洋水和冰川这两种水体都是人类难以直接利用的。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十几年前,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日本以东的洋面播撒了大量的带有颜色的物质。
大约五十天以后,这些带有颜色的物质在美国旧金山以西的洋面出现了。
这一有趣的实验说明:世界大洋的海水是连续运动的整体。
海洋中的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又叫海流。
(板书)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二)三、洋流板书推进(新知识传授)师: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
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气运动是洋流的主要动力,此外地球偏转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洋流具有非常大的规模,例如,墨西哥湾暖流湾流,它的流量相当于世界陆地总径流量的2021。
下面我们就着重来学习洋流的有关知识。
板书1、洋流的形成师:海水为什么会做大规模运动?让我们来做一个试验!(拿出水槽、放入一定量的水)师:这个水槽就好比是一个大洋,我们如何在不搅动的情况下使海水发生运动呢?生1:吹风,风带动水槽里的水动。
师:很好,在自然界中,盛行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盛行风吹拂着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做风海流。
世界上的洋流多属风海流,例如,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和信风所形成的洋流: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南北赤道暖流等。
板书(1)、风海流生2:加热一部分,水会产生对流。
师:不错,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同,引起海水的流动,这叫做密度流。
例如,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由于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又无大河流入,海水的盐度较高,密度大,水面降低。
而大西洋中的海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
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便经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底部海水由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同理,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其表层洋流分别从地中海和印度洋流入红海,然后由底部各自补回。
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剖析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表示图说明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剖析这条课标,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点:教学设计要点应指引学生经过画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要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知识,如水循环、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银子之一;水资源在不停更新之中,但其实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停的等。
二、教材剖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第一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色,水循环的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易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要点内容,经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种类、环节和意义。
三、学情剖析在前方的教学设计中已经认识了构成地球的四大圈层,本章内容的前两节已经介绍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本节课的内容为水圈可自但是然的进入。
同时水是人类生计得必需条件之一,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效会比较好。
四、教学设计目标1、知识与技术经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的构成及主要种类,能够剖析掌握陆地各样水体之间互相运动和互相转变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地球上水圈的构成的饼图的剖析和水循环表示图的剖析与绘制,培育学生从图中提取、认定、加工办理各样信息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人类生计得重要性,进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连续利用下去,使学生建立节俭用水的意识,逐渐建立人地协调的看法。
五、教学设计要点1、水圈的构成及主要的水体种类;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六、教学设计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互相补给关系。
水圈与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相关知识;2.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3.掌握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4.学会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
二、教学内容1. 水圈1.水圈的概念;2.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水圈的作用。
2. 水循环1.水循环的定义;2.水循环的过程;3.水循环的重要性。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水资源的开发;2.水资源的保护;3.水资源的利用。
三、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2.学生学会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2.学生意识到重视和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合作学习法;3.实验教学法;4.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水圈1.回顾水的基本概念,引入“水圈”概念;2.分组讨论水圈的概念以及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整合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让全班学生对比一下不同小组的看法;4.点名几位同学讲述他们对水圈的认识;5.学习水圈的作用:观看相关视频,引导学生理解水圈对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水循环1.引入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2.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水循环的过程;3.实验教学:开展水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从而加深印象,体验它对我们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带领学生分析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2.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方法,包括: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水资源评价等;3.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保护方法,包括: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保护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等;4.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七、教学总结1.概括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2.点名两三位同学汇报今天的收获和体会;3.列举一些案例,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理解和应用能力;4.引导学生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课题水循环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2024.8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上主要水体类型及其分布特点;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和类型;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运用示意图,结合案例说明水循环原理的实际应用。
重点难点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和类型;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和类型;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教学参考用书、教学PPT、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辅导用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李白曾在诗中写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句诗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是有错的,那到底错在哪里呢?学了今天的内容同学们就知道了。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新课讲授:一、水圈的组成1、水圈的概念水圈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活动探究一:水圈的组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及图,回答下列问题:①读图指出组成水圈的水体有哪些?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②陆地淡水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目前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有哪些?冰川;分布在两极和中低纬度高山。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运动的原因内因:水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外因:太阳辐射重力作用活动探究二: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画出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①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②各类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水汽输送、地表径流、水汽蒸发、降水、下渗、地下径流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①调节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
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②其它影响开采地下水:影响地下径流;植树造林:影响植物蒸腾、下渗;人工降水、人工消雨:主要影响地表径流;围湖造田:改变地表蒸发。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水圈和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关注环境问题,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教学课件、实验工具、实验材料。
2.实验器材:容器、热水器、塑料袋、颜料、水。
3.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激发他们对水循环和水圈的好奇心。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水资源的看法,并帮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PPT介绍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包括:水圈的定义、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渗透、流入海洋)以及水循环的作用(维持地球水平、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
3.实验演示(3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教师安排实验演示。
教师用热水加热容器中的水,让学生观察水蒸发的现象;然后将塑料袋覆盖在容器上,观察凝结的现象;最后用颜料标记水从塑料袋上滴下来的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4.小组合作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模拟实验,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通过加热容器的不同部位,观察蒸发速度是否有差异;通过改变塑料袋的大小和形状,观察凝结速度是否有差异等。
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观察结果,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5.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什么是水圈?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确保学生对水圈和水循环有全面的理解。
6.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问题。
例如:为什么海洋里的水不会枯竭?为什么水资源的供应不均衡?让学生动脑思考,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引导。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水圈的概念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循环的过程。
水圈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形式。
水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循环之一,它维持着地球上生命的存在。
2. 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水分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形式。
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蒸发:水从地表或植物表面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2.凝结: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冷却后,形成云;3.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聚集成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4.地下水: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5.河流、湖泊、海洋:降水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形成水循环的一部分。
3. 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对人类的影响:水循环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循环提供了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同时,水循环也会带来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
2.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循环之一,它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循环对土壤、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水循环也会带来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提问:1.你知道什么是水循环吗?2.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篇一:水圈和水循环教案】《水圈和水循环》教案吴国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2).认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和意义;(3).掌握洋流的概念、形成、分布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图示熟悉各种水体的储量;(2).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比较三种水循环的差异。
(3).联系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认识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联系世界气候、渔场,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加深水资源有限性的认识;(3).增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1、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2、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时安排】 2-3课时【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一、水圈的组成1、水圈的概念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材料展示[材料] 课本材料“地球表面71%被水面所覆盖,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思考讨论: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但为什么许多地方缺水严重?读课本图2-3-2 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的比重2、水圈的水体组成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
分析缺水的原因: (1)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小——自然原因(2)污染和浪费严重——人为原因实际上,陆地上冰川是淡水的主题,但不易利用,浅层的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容易利用。
(转折导入)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吗?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看书自学)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