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
- 格式:ppt
- 大小:871.00 KB
- 文档页数:80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针灸推拿学专业用 72学时)针灸治疗学是研究运用针灸方法治疗疾病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及剌法灸法等基本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是针灸专业的临床学科,学好本课对于步入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是针灸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知识,课程内容包括针灸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临床辩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运用及常见病症的治疗和针灸临床研究进展、针灸临床研究规范、针灸临床病历书写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针灸治疗学》这门专业临床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针灸方法防治临床常见疾病。
学生通过学习针灸临床治疗知识,指导临床正确运用针灸方法防治疾病。
同时,针灸治疗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理论和技能并重,学生通过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加深掌握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通过实验技能培训学习和临床见习培养学生临床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针灸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学的理、法、穴、方、术(即辩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病症能熟练地进行恰当处理。
在教学中还应考虑近年来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针灸部分的考试要求,讲授内容要注意涵盖考试内容。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课时为50学时、实践课时为22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临床见习、病例讨论为辅、并适当应用图表、模型、多媒体、实验等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目的要求】掌握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为学习治疗学各论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讲解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治疗作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第一节疏通经络【目的要求】掌握疾病与经络的关系,明确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
【教学内容】概述人体的内外上下皆有经络系统网络;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可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不调;应用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疏通经络的作用与近代观察研究所总结的镇痛作用相近似。
辨证论治的“证”非“症”。
症即症状,而中医学所指的证是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
证是由一组相关的症状,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势等。
辨证就是医师透过望、闻、问、切,综合分析及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就是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在辨证后,才谈论治,若使用中药治疗时,包括了理、法、方、药四方面,但使用针灸治疗时,则包括理、法、经、穴、术五方面,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从而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充盈气血。
八纲证治八纲证治是以寒、热、表、里、虚、实、阴、阳等八个总纲领,作为辨证依据,而作出相应的治疗。
阴阳二纲又涵盖其他六纲,热证、表证、实证属阳;寒证、里证、虚证属阴。
八纲虽然各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
脏腑证治脏腑证治是以病人临床症状与体症,作为辨证依据,而辨别出疾病在何脏何腑,属虚证还是实证,属寒证还是热证等,然后再作出相应治疗。
经络证治经络证治是根据经络分布的规律,其所联系的脏腑、经络功能特性与经络的异常反应等,作为辨别疾病的部位与性质,从而作出相应治疗。
基本有分经辨证、分部辨证、经络与腧穴的诊察辨证。
分经辨证又包括经脉证治、络脉证治、经筋证治。
分部辨证是直接按病变部位,作为辨别属于何经何脉病证。
脏腑有病可通过经络反映在体表相应的经行及腧穴部位,所以也是辨证论治的方法之一。
气血证治气血证治是根据脏腑学说的气血理论,综合分析气血的病变,而不同的证候可以在气血中反映,给予辨别气病、血病、气血同病的指标,从而作出相应治疗。
因此,气血证治与脏腑证治,在临床上互参使用为宜。
风火湿痰证治风、火、湿都是外感六淫之邪,亦是“内生五邪”之一。
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故病常见头痛、出汗、恶风等症。
风善行而数变,故病多见病位游走不定。
火热为阳邪,故病多见高热、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烦渴、汗出等症。
又易耗气伤津,故病除见热象,还常伴咽干舌燥、大便秘结等症。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身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学时:99(81/18学时)学分:5.5一、课程性质与目的《针灸治疗学》是针灸专业的重点课程,是研究如何将已学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知识,综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学好笨课程对于使用针灸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学的理、法、穴、方、术(即辨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症能熟练地进行恰当处理。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总论(14学时)重点掌握针灸治疗原则、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了解针灸的治疗作用、辩证论治纲领。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2学时)了解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治疗作用。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2 学时)掌握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熟悉治神守气。
第三章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2学时)熟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八纲辨证等,了解辩证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4学时)掌握针灸的选穴原则、配穴方法、处方的组成。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4学时)掌握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难点:特定穴在临床应用中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中篇各论(65学时)第一章内科病症(重点) 2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痹症、腰痛、坐骨神经痛、痿症、中风、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病、狂病、痫病、郁病、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癃闭、淋证、遗精、阳痿、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等病证的定义、治疗方法。
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2)了解末梢神经炎、面肌痉挛、痴呆震颤麻痹、疟疾、胃下垂、尿失禁、水肿、阳强、早泄、男性不育、瘿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的治疗原则与方法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它依靠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的治疗具有独特的原则和方法,本文将对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针灸的治疗原则1. 整体观念针灸治疗的核心原则是整体观念,即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
中医经典指出:“脏腑脉络骨节,皮肤气血之界,五脏六腑与经络气血内溢外越,精气神之流行而病变也。
”针灸治疗时,应该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充分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的整体目标。
2. 辨证论治针灸治疗依赖于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并对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
针灸师需要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综合诊断,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只有准确辨证,才能对症下针。
3. 针刺治疗针刺是针灸的核心方法。
针刺的运用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重点针灸: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
根据针灸医学理论,经络穴位是针刺的关键。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2)选准穴位: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疗效,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穴位。
(3)得技法:针灸师需要掌握正确的针刺技巧。
针刺的力度、深度和速度等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技法的正确运用能够增强疗效,提高治疗的效果。
4. 针刺与配伍针刺治疗通常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等。
这些疗法的配伍能够互相增强疗效,提高治疗的效果。
例如,通过配合针刺和中药的使用,可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效果。
二、针灸的治疗方法1. 归纳法归纳法是针灸的一种常用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总结大量的临床经验来发现治疗疾病的规律。
针灸师通过观察、实验和临床验证等手段,总结出一些常用的穴位和治疗方案,以指导临床实践。
2. 巡行法巡行法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在人体的经络上进行针刺治疗。
针灸师根据经络的走向和穴位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达到调节阴阳、疏通经络的目的。
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一、填空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下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D)A消炎B行气C镇静D调和阴阳E都不是(二)B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下同。
)A止痛B升压C降压D安眠E增乳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A )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A咳喘取肺俞B亡阳灸关元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E都不对3.阴病治阳:(A)4.阳病治阴:( B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三)D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下同。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 B)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龙虎交战D阴中隐阳E阳中隐阴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C D )A补心俞B泻行间C补照海D泻申脉E补胆俞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1、《灵枢·官针》篇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针灸临床诊治三个特点针灸临床诊治特点中医学辨证论治内容丰富,就针灸学科而言,其辨证论治有鲜明的特点,即不仅要辨病→辨证,更要辨经。
要将八纲→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紧密结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归纳疾病的病位病性,即确定病位是在脏还是在腑,是在经还是在络,分析病性是属寒还是属热,是属虚还是属实,是属阴还是属阳,然后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使理→法→方→穴→术丝丝相扣,一线贯穿。
只有如此,才能如《灵枢·官能》所言,“得邪所在,万刺不殆”。
一、辨病诊治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
从经络的角度看,疾病虽多,但大体可以分为在内的脏腑病和在外的经络肢节病。
在针灸临床进行诊治时,即应首先将这两大类病分辨清楚,如果是脏腑病,则宜用脏腑辨证的方法为主辨其病在何脏何腑,如果是经络肢节病,则需用经络辨证的方法进行辨经定位。
脏腑病有其相同的用穴规律,如不论是何种脏腑病,都可以取其原穴→背俞穴和募穴进行治疗。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俞募穴也是治疗脏腑病较为常用的腧穴,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原则,临床上六腑病多用募穴,五脏病多用背俞穴。
此外,治疗六腑病最常用下合穴,如胃痛→胃痞→胃反→呕吐等都属于胃病,皆可用足三里,泄泻→便秘→肠痈等都属于大肠病,皆可用上巨虚。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的“合治内腑”就是指下合穴而言。
概之,五脏病首取背俞穴或原穴,也常用募穴,可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六腑病首取下合穴或募穴,也常用背俞穴。
而五脏六腑的急性病,则多取郄穴,如急性胃痛,可取胃经的郄穴梁丘,急性哮喘,可取肺经的郄穴孔最等。
如果脏腑病表现为明显的实证或虚证时,还可结合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五输穴,如肝虚补曲泉,肝实泻行间等。
以肺为例,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而且肺开窍于鼻,系于气管→咽喉,外合皮毛。
若肺功能失常,则临床上多表现为咳嗽→哮喘→咯血→胸闷→胸痛等症状,治疗时可以选取肺俞→中府→太渊等为主穴,再随证加减。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针灸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课程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针灸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培养学生运用针灸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经络学1、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以及它们在人体的分布规律。
2、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讲解经络的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等生理功能,以及经络气血阻滞、经络虚损等病理变化。
3、经络的临床应用阐述经络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应用,如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等。
(二)腧穴学1、腧穴的分类和定位介绍腧穴的分类方法,如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等,并详细讲解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
2、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作用规律阐述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以及腧穴的主治规律,如分经主治、分部主治等。
3、特定穴重点讲解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的概念、分布和临床应用。
(三)刺灸法学1、毫针刺法包括毫针的构造、规格、选择和保养,针刺的练习方法,针刺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得气的概念和意义,针刺补泻手法等。
2、灸法介绍灸法的种类,如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以及灸法的作用、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3、其他刺法讲述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等其他刺法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四)针灸治疗学1、针灸治疗原则讲解针灸治疗的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标治本、三因制宜等原则。
2、针灸治疗作用阐述针灸的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治疗作用。
3、针灸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选取常见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证,如头痛、面瘫、中风、胃脘痛、痛经、小儿遗尿、耳鸣耳聋等,介绍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针灸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