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论语》论君子
- 格式:ppt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17
《论语》:真正的君子,往往具备这5种特质有人说,跟着《易经》学八卦,跟着《鬼谷子》学兵法,跟着《论语》学做人。
《论语》不是一本枯燥的圣人语录,相反《论语》中的“君子”形象生动又深刻。
虽然《论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做人要做“君子”,这个道理始终没变。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必读的书。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论语》中君子应有的品德。
公正不偏私,才是君子的做法《论语》中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说君子对待他人公正团结,小人则有私心地勾结他人。
唐朝有一位叫做张镇周的官员,被朝廷分配到了舒州,此地正是他的老家。
家亲眷属,亲朋好友,旧友故交,各种关系很多。
若张镇周是个小人,必定会拉帮结派,交一群狐朋狗友,为自己谋求好处。
可他并不是这样的人。
张镇周在自家的老宅大宴宾客,十日内与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叙旧言欢,每一个人都准备了一份厚礼。
他含泪向大家敬酒,说到:“今日还能够跟故人欢饮。
明天开始我身为舒州都督,要治理一方。
官民礼隔,请大家公事公办,我也会公事公办,不敢徇私舞弊。
”有了这样的官员,这一方治理的是肃然清明,一片繁荣。
所以,君子会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不徇私,不偏向。
约束自我,严于律己孔子在《论语》中说过:“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约束自己,管住自己的人过失较少。
其实也就是告诫人们要严于律己才能不断进步。
千古完人曾国藩德高望重,被人们评价为“自古以来第一位完美的人”。
其实,曾国藩并不十分聪慧,甚至可以说天资很差。
他的成功更多是靠对自我的严格约束。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过,自己每天要读10页史书,几十年从未间断;每日必要早起,天不亮就起来读书,决不磨蹭;每日练字半个小时…….这些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他几十年间从不间断地执行。
有一次他因为多看了几眼朋友的小妾,当天便在日记里反省,大骂自己如同禽兽,并发誓要戒色。
正是这种极度的自我约束和克制,才让曾国藩战胜了天资,成为一代完人。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
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
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
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
[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
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
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
《论语》的“君子之道”(《论语》的“君子之道”(君子,在最早的文献中,指地位高的人,但在《论语》中,君子的形象被孔子彻底地改造了。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意思是,文质彬彬的人才是君子。
这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高度概括。
什么是“文质彬彬”?“文”,指人的外在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质”,指内在的仁德;“彬彬”,指“文”与“质”的关系处理恰当。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内在的仁爱之心,同时又能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才是君子。
在这里,“文”是外部形象,“质”是内心修养,“文”与“质”完美统一,就是心灵美,行为也美。
《现代汉语词典》对“君子”词条的解释是:“人格高尚的人。
”这是对“君子”的抽象定义。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主要有:一、君子有仁德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君子失掉仁德,怎样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在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困难奔波的时候也这样。
在孔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他时时刻刻离不开仁,若离开了仁,便不能称之为君子。
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容。
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仁”是君子的“己任”,是君子的道德使命和义务。
把“仁”作为君子的道德使命和义务,实际上就是强调君子要有仁爱之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有一天,子路问怎么样才算君子,孔子说:“专心致志地修养自己。
”子路又问:“就是这些?”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
”子路还是不满意,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养自己,让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安乐。
”(《论语·宪问》)从这段对话来看,君子简直就是一个为了别人的快乐而活着的人。
因此,孔子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实现美好的愿望。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
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仁论孝论君子原文
您提到的“论仁论孝论君子”可能是指孔子的思想中关于“仁”、“孝”和“君子”的相关论述,这些主要可以在《论语》中找到。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献,其中涉及了仁、孝和君子等核心儒家思想。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原文摘录:
1.论仁:
“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颜渊》)
2.论孝:
“孝乎唯孝,与亲为友。
”(《论语·学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孝弟》)
3.论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这些语录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伦理和人格典范的深刻见解。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孝是人伦的基础,而君子则是理想的人格典范。
孔子的这些教导至今仍对东亚文化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关于君子的论述第一课:12.19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第三课:15.20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第四课:18.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之矣。
第五课: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第六课: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第七课:14·42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第八课: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论君子作者:刘思禾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4年第24期1.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解说】孔子讲过:君子怀德。
所谓君子,就是追求德性完善的人。
所以,当子路问怎么做一个君子时,孔子回答说:君子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子路很奇怪,难道就是这样吗?他觉得这太不够了。
孔子补充说,修养自己从而对周围的人有益。
子路又追问,孔子就回答说,修养到最后,君子对所有人都有益。
不过,这是最高的要求了,恐怕尧舜还为难啊!子路层层追问,孔子一一作答,君子修己以成仁的品格越发清晰。
2.子曰:“君子不器。
”(《宪问》)【注释】器,器物。
【解说】孔子说,君子不应该仅仅像一个器物而已。
什么是器物呢?有专门用途的东西就是器物。
比如鼎是烹饪用的,笔是写字用的。
对人而言,专注于某项技能而不及其他,那就像器物一样了。
我们现代社会教育偏重于培养专业技能,而不是人的德性通识。
一个国家需要专门人才,但也需要有操守有通识的优秀人才。
君子不器,而贵在求道。
在这个意义上,君子代表了中国古典人格的典范。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注释】质,内在的质地。
文,外在的文饰。
【解说】本章孔子强调说,君子内在的朴实与外在的文雅要统一起来。
质,人的内在品格朴实厚重;文,人的言谈仪表优雅得体。
一个人太注重内在,忽略了优雅的风度,这是有缺憾的。
反之,一个人华丽优雅,却没有真实的道德感,这更不够。
孔子希望二者能够统一起来,这样作为君子就完美了。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里仁》)【注释】适,音dí,一定。
莫,不肯。
比,音bì,执守。
【解说】《论语》中几次提到君子和义的关系。
《里仁》篇讲到“君子喻于义”,《卫灵公》篇讲到“君子义以为质”,《阳货》篇讲到“君子义以为上”,本章讲到“义之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