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简述四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和脑瘤。
这些疾病都涉及到脑部血液供应的问题,但具体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了解这些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这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进行简要介绍和总结。
一、脑卒中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发生血流受阻或破裂导致的脑缺血或脑出血,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常见的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
1.1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可以分为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和脑血管阻塞两种情况。
1.1.1 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大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包括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言语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
临床上需与全身性疾病和颈椎病相鉴别。
1.1.2 脑血管阻塞脑血管阻塞是指大脑血管内形成血栓或栓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受限。
常见症状有突发性头痛、呕吐、偏瘫、语言障碍等。
需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相鉴别。
1.2 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常见症状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
需与其他引起颅内出血的疾病相鉴别,如颅脑外伤和动脉瘤破裂等。
二、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因小动脉、小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内出血。
与脑卒中相比,脑出血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病死率较高。
临床上常见的脑出血形式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所致脑出血等。
2.1 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于高血压患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脑部血管壁的病理性改变,最终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临床特点为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偏瘫等。
2.2 动脉瘤破裂所致脑出血动脉瘤是指血管壁局部扩张形成的血管畸形,当动脉瘤破裂时可引起脑出血。
临床表现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似,但在出血前常有剧烈头痛或发作性头痛等先兆症状。
三、脑梗死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脑梗死发病率较高,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血管阻塞的部位可分为大脑动脉病变所致脑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梗死以及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
分期针刺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研究王海娟【摘要】目的评价分期针刺对脑梗死偏瘫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分期针刺,B组采用常规针刺.常规针刺: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分期针刺:软瘫期在常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内关(双侧)、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痉挛期在常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天井、阳池、居髎、委中、丘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所有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前后NFI评分、ADL评分及总的临床疗效评定,评价各组疗效.结果总的临床疗效、NFI评分、ADL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期针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3(028)008【总页数】3页(P1636-1638)【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分期针刺【作者】王海娟【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院,孝义032300【正文语种】中文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后局灶性脑缺血坏死所致,其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脑梗死依病程进展分为软瘫期和痉挛期[1],本研究旨在评价分期针刺对偏瘫患者的疗效。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院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共6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均为3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1.2.1 中医诊断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①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眼歪斜;②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③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④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⑤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亦可确诊。
益气通络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关键词】益气通络活血汤;气虚血瘀;急性脑梗死2008年1月-2009年6月,笔者对60例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益气通络活血汤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中风病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和“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3]。
1.2 纳入标准年龄40~80岁;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辨证属气虚血瘀型;西医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病程1周内;首次发病或过去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肢体肌力小于等于Ⅳ级;患者知情,同意参加临床研究并且能够口服汤药者。
1.3 排除标准昏迷患者;典型脑栓塞者;合并急性脑出血或其他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消化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接受溶栓、降纤治疗者。
1.4 一般资料共纳入观察60例,为2008年1月-2009年6月本院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1~75岁,平均(65.8±8.5)岁;合并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2例,内囊梗死8例,丘脑梗死2例,脑叶梗死5例,脑干梗死2例,小脑梗死1例;Fugl-Meryer 功能评分平均(21.70±4.03)分。
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3~79岁,平均(66.5±8.7)岁;合并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12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4例,内囊梗死6例,丘脑梗死3例,脑叶梗死4例,脑干梗死2例,小脑梗死1例;Fugl-Meryer功能评分平均(22.98±4.45)分。
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人尿激肽原酶对脑梗死患者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人尿激肽原酶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人尿激肽原酶;观察组;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人尿激肽原酶。
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液参数的变化,并进行两组间比较。
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急性脑梗死安全、疗效显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人尿激肽原酶;银杏叶注射液;血液参数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脑梗死患者,均在48 h内就诊,经CT、MRI等确诊。
排除由脑肿瘤、脑外伤及出血趋向等引起的脑梗死,入选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标准诊断[1],将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5~60岁,平均年龄(56±4.2)岁,患者梗死部位:0.5×0.8 cm2≤右侧基底节≤1.5×2.3 cm2有11例,0.5×0.5 cm2≤左侧基底节≤1.5×2.2 cm2有13例,1.0×0.7 cm2≤左侧基底节区内囊后肢区≤2×1.5 cm2有4例,观察组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5~60岁,平均年龄57±3.8岁,患者梗死部位:0.6×0.9 cm2≤右侧基底节≤1.3×2.4 cm2有12例,0.5×0.5 cm2≤左侧基底节≤1.5×2.3 cm2有13例,1.0×0.6 cm2≤左侧基底节区内囊后肢区≤2×1.8 cm2有5例。
2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给予0.9%生理盐水100 ml+注射用人尿激肽原酶0.15PNA单位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间隔1 h同时给予银杏叶注射液注射液5 ml(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研制)注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稀释静脉注射,两组疗程均为14 d。
神经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定义】中医定义:本病多属“中风”范畴,指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西医定义:脑梗死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
一般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和血栓栓塞性脑梗死。
前者简称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血管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狭窄、阻塞,引起急性的局灶性脑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体征。
后者指各种栓子(血液中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脑功能障碍而言。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病名诊断(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助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主症:偏瘫、神志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分期(参照1986年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3.中医鉴别诊断:中风与口僻、厥证、痉证的鉴别要点(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口僻之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于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厥证: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第9卷第23期·总第127期2011年12月·上半月刊110脑出血中医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关键词:脑出血;中医药疗法;中医诊疗标准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23.073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23-0110-03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
脑出血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溶栓或抗凝后、瘤卒中和脑梗死后出血等,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在血管病变基础上,血压升高使动脉破裂所致。
脑出血的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人口,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
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
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
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病因和全身状态有关,脑干、丘脑、脑室大量出血预后差。
重症脑出血多在发病数小时至数天内因脑疝死亡,部分患者可生活自理或恢复工作。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
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突发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水平下降,重症者起病即表现为意识障1.1.2 体征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空间构象障碍、精神症状、凝视麻痹、共济失调、眼震、复视、眼睑下垂、痫性发作、四肢瘫、去脑强直、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
1.2 理化检查1.2.1 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1.2.2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可准确、清楚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占位效应、是否破人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组织受压的情况。
头颅CT扫描示血肿灶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楚,CT值为75~80Hu,在血肿被吸收后显示为低密度影。
头颅MRI:脑出血后的不同时期血肿的MRI表现各异。
减压充分,操作简便,既可以观察血肿清除和颅内压变化,又可以在直视下发现出血点并及时完善止血。
与保守治疗及其他外科术式相比,可明显缩短病程,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张义,陈衔城,孙安,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中重组链激酶的局部应用[#]"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康桂全,刘宗会"*+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中华神经科学杂志,!$$&,$(!):&&(&,"[&]金虎"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超早期手术治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王忠诚,吴中学,赵海高,等"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作者简介:高永平(!$’/—),男,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副主任医师,现工作于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邮编:-&&)--)。
(收稿日期:)--%(-)(-%)(本文编辑王雅洁)01(&(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李晓玲摘要:目的观察01(&(正丁基苯酞(恩必普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3)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例,两组病人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发作频度及发病至用药时间等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每次!--45,!次/日,治疗组病人服用01(&(正丁基苯酞每次)--45,&次/日,疗程为)-0。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6加入/7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46内静脉输注,!次/日,为基础药物治疗,共!,0。
结果治疗组在治疗第!天、第&天及第%天时+23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7和)&"&&7,明显高于对照组&"&&7,!&"&&7和,&"&&7(!!-"-!)。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一)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6.C 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
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 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 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脑血康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4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脑血康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
方法将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脑血康胶囊口服,疗程为4周。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
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血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脑血康胶囊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有效中药制剂。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脑血康胶囊;中药【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Naoxuekang capsule on cerebral infarction in convalescence.Methods 8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onvalescenc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medicine.In the treating group 40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Naoxuekang capsule additionally.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28 days, al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clinical symptoms,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 scores (NDS),the indexes of hemorheology and blood-lipid.Results In the treating group,NDS, the indexes of hemorheology and blood-lipid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Naoxuekang capsule is an effec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onvalescence.【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convalescence);Naoxuekang capsule;Chinese medicine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影响生存质量。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任中秀辽宁本澳市铁路医院神经内科本溪117000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最初由Flicker等人提出,包括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的所有各种方式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目前尚无有关VCI的病理学诊断标准,病理学资料仅可在临床诊断之后用以支持或证明疾病的存在。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员的增加,VCI不断上升,对VCI研究成为现今的重大课题。
VCI是一个广泛的临床病理范围,各种血管病因和血管病理改变所致的各种类型VCI 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区别。
VCI的病理改变以白质损害为主,在组织病理学上,白质损害表现为病灶性病变与弥漫性病变。
两者呈现不同比例或不同程度组合。
其临床特征与病理改变关系还有待研究[m。
轻微的病理学改变包括脑血管病变,嗜银颗粒(AGs)及lewy小体出现,新皮层的老年斑(SP),以及颖叶腹内侧出现神经元纤维缠结(NFTs)。
一般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缺血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且大多是微小的,包括急性微出血或小出血灶,微梗死,腔梗或小灶状的缺血或出血性梗死[m。
有意义的是皮层下弓状纤维和麟服体常常是相对保留的区域。
1关于分类标准对VCI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目前,多将VCI分三个临床亚型:(1)血管性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IND);(2)血管性痴呆(V AD) ; ( 3)混合性痴呆(MD) e2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像学表现与病变部位、体积和数量相关。
小的体积((1^}30m1)也可致痴呆,如在丘脑部位;但在皮层下各部位,梗死灶的数量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比体积更为密切。
在MRI上可见脑室扩大,白质内有多发的长T,、长T:信号。
皮层萎缩,海马萎缩。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发现额叶、颖叶、杏仁核和丘脑的氧代谢降低[3〕。
大多数认知障碍的患者,从病史中可发现有感情淡漠、定向障碍、人格改变,以及自我注意的减退等方面的变化。
在临床研究中,对脑组织进行CT扫描或MR影像学观察,通常可见进展缓慢的大脑皮质弥漫性萎缩,其特点是脑沟变宽和侧脑室扩大。
尤瑞克林联合血塞通治疗78例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尤瑞克林与血塞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
研究组应用尤瑞克林联合血塞通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尤瑞克林与血塞通联合治疗组基本治愈率为26.9%,总有效率为93.6%;复方丹参治疗组基本治愈率为11.5%,总有效率为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尤瑞克林与血塞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中应用。
标签:注射用尤瑞克林;血塞通粉针剂;急性脑梗死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饮食谱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成为脑部疾病中的常见病。
其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血流不足是很重要的原因[1]。
现对于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活血化瘀、建立侧支循环、保护缺血半暗带等药物治疗。
我院研究了应用尤瑞克林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于我院住院1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4例,女72例,年龄42~79岁,平均(593±3.2)岁。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2]在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得到修订并广泛应用,所有患者根据诊断依据均行CT或MRI检查得到确诊。
所有患者治疗前排除严重出血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体质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纯腔隙性脑梗死、既往有脑梗死并遗留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血液等其他系统严重原发疾病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依从性差,不能依据试验治疗方案进行者。
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8 例,两组发病年龄、性别、既往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三)颈动脉、椎动脉动脉瘤(四)其它 一、本分类参照《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1986年)》、《脑血管疾病分类(中山医科大学一院建议稿,1993年)》、《脑血管疾病分类大纲(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建议稿,1993年)》和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成都)代表讨论意见,1996年6月又经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全体委员及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组部分专家讨论,再后由王新德教授整理成此《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二、按病程发展又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病后3周内症状消失)、性卒中和完全性卒中。
本分类仅列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它未列入。
三、括号内数字指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第二版《国际疾病分类》的编号。
四、增加“无症状性梗塞”,以适应影像学检查日益广泛应用的需要。
五、分类中去除了“脑供血不足”和“脑动脉硬化症(440)。
六、国内提出的“混合性卒中”,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故暂不列入此次分类。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发作。
21可表现为颅内动脉系统和 或椎2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1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11发病急骤。
21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1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1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颅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1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61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1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
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它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昂丹司琼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所致呕吐论文摘要:目的观察昂丹司琼对后循环脑梗死所致呕吐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后循环脑梗死伴眩晕及恶心呕吐症状者60例,随机分设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昂丹司琼止呕),记录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有效人数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不良反应未增加。
结论使用昂丹司琼治疗后循环脑梗死呕吐效佳且安全。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呕吐;昂丹司琼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近年来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部分后循环脑梗死可引起严重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既增加患者痛苦,也增加了误吸、内环境紊乱的风险,有可能成为进展性脑梗塞的诱因,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了致残率。
昂丹司琼作为一种预防和治疗呕吐用药,具有药效强且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昂丹司琼用于治疗化疗、术后、内科系统疾病等所致的严重恶心呕吐,已有很多的研究,但对后循环脑梗死所致的严重呕吐研究较少。
我科于2010年2月~2013年8月使用昂丹司琼注射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伴严重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的患者,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4.7±8.6)岁;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l5例,年龄(55.3±8.3)岁。
两组资料比较,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执行[1]。
1.3纳入标准①急性起病,经头MRI诊断为小脑梗死或脑干梗死;②均出现以恶心、呕吐为主的胃肠道损害症状,多伴有明显眩晕;③暂无手术治疗指证。
1.4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抑酸、补液治疗。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1996年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至今仍被作为我国脑血管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然而,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认识的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对我国主要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进行更新修订。
本文参考了脑血管病国内外相关诊治指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指南共识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修订而成,供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要点】:1. 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符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一般在24h内(多数不超过1h)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2. 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未发现相应急性脑梗死证据,为影像学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条件行DWI检查时,头颅CT/MRI常规序列未发现相应梗死灶,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无法得到影像学责任病灶证据时,仍以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为时间界限标准。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诊断要点】:1. 急性发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可为全面性神经功能缺失。
2. 头颅CT/MRI证实脑部相应梗死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或在24h内导致死亡。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附1:由于病因学不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2. 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3.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 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5. 原因未明的脑梗死:附2: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临床过程复杂。
1. 脑分水岭梗死:2. 出血性脑梗死:(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要点】:1.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发作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或上肢缺血症状;(2)患侧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收缩压比健侧低20mmHg 以上,或锁骨上窝可闻及动脉杂音;(3)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狭窄或闭塞,血管超声或DSA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液逆流至患侧锁骨下动脉。
鬼箭羽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鬼箭羽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毒副作用。
方法在对209例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随机分为治疗组10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鬼箭羽汤(鬼箭羽干品200g/剂,1剂/d加水适量,每遍先武火煎沸,再以文火煎1h,反复煎3遍的滤液混匀约600ml,早、中、晚饭前30min平均温服)口服,14d为1个疗程。
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101例,采用常规治疗,14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79.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7d内起效者占58%,对照组占38.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
对血流变学指标和血脂变化的影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
结论鬼箭羽治疗脑梗死具有独特优势,其疗效佳,药源广,价廉易得,患者易接受,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中草药类;鬼箭羽/治疗应用;脑梗死/治疗学我们于1998年1月~2011年10月,在对209例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108例采用常规治疗加鬼箭羽汤口服为治疗组;另外101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为对照组。
采用按序抽样,按统一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并开展疗效和血流变学及血脂变化的综合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统一诊断标准选取20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108例,男性55例,女性53例;年龄39~81岁(58±3岁);病程6~96h。
对照组101例,男性52例,女性49例;年龄38~78岁(56±2岁);病程8~72h。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以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为标准。
1.3方法两组有合并症和并发症者均做相应治疗。
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鬼箭羽汤(鬼箭羽干品200g/剂,1剂/d加水适量,每遍先武火煎沸,再以文火煎1h,反复煎3遍的滤液混匀约600ml,早、中、晚饭前30min平均温服)口服,每14d为1个疗程。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性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
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
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出血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神经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要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
脑室及其他。
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
高血
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 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进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请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塞
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
1.符合第四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痴呆诊断标准。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既往和近期有卒中发作史。
4.病程波动,呈阶梯样进展。
5.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
6.Hachinski缺血量表计分≥7分。
7.CT及MRI证实脑内多灶性皮层或皮层下缺血性改变。
四、高血压脑病
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常有明显的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和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