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扭的瓜不甜--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案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06.81 KB
- 文档页数:6
中信证券并购广州证券的过程中信证券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业务涵盖证券、期货、信托、基金、资产管理、海外业务等多种领域,在国内和香港、伦敦等国际市场均有业务。
为了进一步扩大股票托管、期货经纪和投行等业务,中信证券计划通过并购方式收购广州证券,与此同时,也是为了扩大公司在广东省证券市场的市场份额。
1. 初步谈判中信证券早在2016年就开始考虑并购广州证券的事宜,但由于前期工作量很大,考虑到对方方向的方向以及文化差异等情况,一直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直到2017年初,两家公司开始初步洽谈。
在双方探讨市场地位、财务状况、管理层、人员等实际情况之后,双方起草了谅解备忘录,确定合作方向。
此时,合作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为后续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2. 合同签订双方在初步谈判之后,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洽谈和磋商,终于在2017年5月签订了并购合同。
合同规定,中信证券以现金方式收购广州证券的股权,收购价格为每股6.42元人民币,收购总价达23.28亿元人民币。
其中,以现金方式支付的收购价为13.53亿元人民币,其余部分以可转换债券的形式支付。
3. 收购过程签订合同之后,中信证券开始向广州证券发起收购。
中信证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全控广州证券。
全程收购过程富有戏剧性,广州证券管理层不断调整策略以求更好的利益保护。
在收购过程中,中信证券饱受股民诉讼之苦,股民们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不断发起抗议和示威活动。
然而,经过努力,中信证券最终还是成功收购了广州证券。
4. 未来之路收购完成之后,中信证券进一步扩大了在股票托管、期货经纪和投行等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同时整合广州证券的资源,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而广州证券也将受益于此次合并,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及管理经验和战略合作机会。
双方合作的未来之路也越来越开阔。
中信证券交易违法操作案例咱来说说中信证券那些交易违法操作的事儿。
就说有一回啊,内幕交易这事儿就冒出来了。
比如说有一家公司要搞个大动作,像重大资产重组之类的。
中信证券有些工作人员呢,就像是得到了什么秘密小纸条一样,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
然后呢,他们或者他们身边的一些关联人员,就偷偷地去买卖这家公司的股票。
这就好比是在赛跑的时候,别人都还在起跑线等着枪响呢,他们已经提前跑出去好远了。
这对那些啥都不知道、老老实实按照规则来的普通投资者可太不公平了,普通投资者还在研究财报、分析行业趋势呢,结果这些人靠着内幕消息就想大赚一笔。
还有的时候,在操纵市场这块儿也出问题。
比如说故意大量地买入或者卖出某只股票,让这只股票的价格不正常地上涨或者下跌。
中信证券可能有个别员工或者相关人员,联合起来做这种事儿。
就像一群人商量好了,今天都去买这只股票,把价格抬得高高的,然后等那些不明真相的小散们看到股票涨得这么猛,也跟着冲进去买的时候,他们再偷偷地把股票卖掉,赚差价,小散们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股价又跌回去,被割了韭菜。
这就跟在集市上做买卖,有人故意哄抬物价,然后等大家都来抢购的时候,他们再把东西高价卖掉,坑了那些真正想买东西过日子的人一样不地道。
再说说在合规管理上的一些漏洞导致的违法操作情况。
中信证券有时候可能在一些业务流程上,没有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来。
比如说在客户身份识别上,没有做到位。
就好比一个酒吧门口,保安本来应该仔细检查每个人的身份证,确定年满18岁才能让进去,结果中信证券有些时候就像那个不负责的保安,没有好好检查客户身份是不是合法合规就做业务,这就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利用他们的平台进行一些违法的交易操作,就像是让未成年人混进酒吧一样,容易引发各种混乱和不好的事情。
当然啦,中信证券这么大的公司,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呢,也会被监管部门敲打,要去整改。
这也提醒了整个证券行业,得好好遵守规则,不能耍这些不正当的手段。
国内证券业并购案例那咱就来说说国内证券业的并购案例哈。
就拿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来说吧。
这就像是一个证券业的“大鱼吃小鱼”的故事。
中信证券那可是证券业的大佬啊,实力强劲。
广州证券呢,也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中信证券为啥要收购广州证券呢?一方面呢,中信想扩大自己的地盘,把业务触角伸到广州那边去,就好比一个大商家想在新的城市开分店一样。
广州可是个经济活跃的地方,有很多潜在的客户资源,中信证券把广州证券收了,就能把那些客户和业务都揽到自己怀里了。
而且呢,两家公司的业务整合之后,说不定还能产生“1 + 1 > 2”的效果。
比如说,中信证券可能在投行业务上特别厉害,而广州证券在某些地方特色的业务上有优势,这么一合并,就能互相取长补短了。
还有申万宏源的合并案例。
这就像是两个小伙伴,觉得各自单干有点吃力,不如联合起来力量大。
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它们俩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客户群。
合并之后呢,就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的证券企业。
这个合并可以让它们在资源配置上更优化。
以前呢,可能申银万国在某个地区做业务的成本比较高,宏源证券在那个地区有更高效的资源,合并之后就可以共享这些资源,降低成本了。
就像两个人合租房子一样,原来各租各的挺贵,合起来租就省钱了。
而且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更重了,在和其他企业竞争的时候,比如去争取一些大的IPO项目,这个合并后的申万宏源就更有底气了,因为它规模大、资源多、能力强嘛。
再说说中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这事儿。
中金那是高大上的券商,主要面向大客户、做高端业务的。
中投证券呢,有很多中小客户。
中金收购中投证券,就像是一个走高端路线的商店,把一个面向大众的小商店给收了。
这样中金公司就可以拓宽自己的客户群体了。
以前中金只服务那些大客户,现在把中投证券的中小客户也纳入囊中,就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客户市场里都有布局。
而且,中投证券的一些网点分布也能给中金带来好处,就好比是这个高端商店在收购了小商店之后,多了很多小商店的门店位置,能接触到更多的路人顾客,扩大自己的业务覆盖范围呢。
案例5: 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一、中信证券与广发证券介绍中信证券是我国第一家公开发行上市的证券公司。
中信证券总资产达137.46亿元,净资产52.65亿元,净资本48.35元,员工1071人,拥有41家证券营业部。
据证券业协会会员排名,中信证券去年股票交易金额在所有券商中位列第十名广发证券总资产120亿元,净资产23.96亿元,净资本为18.35亿元,员工1690人,拥有78家证券营业部。
据证券业协会会员排名,广发证券以1903亿元的股票交易金额在所有券商中位列第六。
因此,中信证券拟收购广发证券曾一度被业界认为是证券业“强强联合”的好事,然而事件的发展却并非如此.二、案例基本情况:2004年9月1日,中信证券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决议收购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权,而此举并未和广发证券管理层充分沟通,广发证券内部视其为“敌意收购”,公司上下群情激昂,决意将反收购进行到底,并随即采取了一系列反收购防御措施,并最终达到了抵御收购的目的,10月14日,中信证券正式对外公告,由于公司要约收购广发证券的股权未达到51%的预期目标,要约收购因此解除。
至此,这场围绕广发证券控股权而展开的中国证券业首次收购战,在历经一个多月的较量后暂告落幕。
三:广发的反收购措施:广发证券反收购可以分为两条线:明线:广发证券员工从言论到行动。
同盟线:辽宁成大与吉林敖东增持广发证券股权1:言论反对9月3日,反对中信证券收购广发员工“陈情”广东证监局,向监管层表达了反对中信证券进入广发证券的立场和态度。
9月6日,中信收购广发案再起波澜。
有关网站刊出了《广发证券员工强烈反对中信证券敌意收购的声明》。
这份署名为“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230名员工”的声明称,“坚决反对中信证券的敌意收购,并将抗争底。
”2:发起员工收购股权行动9月7日。
由广发系统员工集资组建的深圳吉富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吉富”),以每股 1.16元的价格将收购云大科技所持有的广发证券7,662.113万股(占总股本的3.83%)股份。
券商合并案例摘要:1.券商合并概述2.券商合并的原因3.券商合并的影响4.券商合并的案例分析5.券商合并的未来趋势正文:一、券商合并概述券商合并是指两家或多家券商通过合并,整合彼此的业务、技术和人力资源,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券商合并案例逐渐增多,成为证券行业一大热点现象。
二、券商合并的原因1.提高市场竞争力:券商合并有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合并,券商可以整合双方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拓展业务领域:券商合并有助于拓宽业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4.降低成本:合并后,券商可以在技术研发、人员管理等方面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支出。
三、券商合并的影响1.提高行业集中度:券商合并将使得行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行业整体集中度。
2.优化行业结构:券商合并有助于消除行业内部恶性竞争,推动行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3.提升监管难度:券商合并可能导致企业规模过大,增加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四、券商合并的案例分析1.案例一:中信证券与广发证券合并2021 年,中信证券与广发证券宣布合并。
此次合并是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最大的券商合并案例,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2.案例二:招商证券与东吴证券合并2022 年,招商证券与东吴证券宣布合并。
合并后的公司在业务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均实现显著提升。
五、券商合并的未来趋势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券商合并将成为行业常态现象。
未来,券商合并将更加注重互补性和协同效应,以实现共同发展。
股市动态分析、南方汇金本期股市动态30指数收于868点,较上期上涨1.99%,同期上证指数上涨1.55%,创业板指数上涨1.32%。
成分股中,中国国航、中国电影和中信证券等个股涨幅靠前。
三全食品、宁德时代和中国中车涨幅靠后。
本期成分股重大事项及评论:中信证券(600030):公司披露并购方案,拟以每股16.97元向越秀控股及其全资子公司金控有限发行股份购买剥离广州期货和金鹰基金股权后的广州证券100%的股权,其中向越秀控股发行股份购买其广州证券32.765%的股权,向金控有限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广州证券67.235%的股权,资产交易总对价暂定为134.06亿元。
数据显示,广州证券2016-2017年及2018年前11月的营收分别为29.45亿元、17.43亿元和23.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64亿元、2.39亿元和-1.84亿元。
业绩规模看起来并不高,与此前欲并购的广发证券更是难以相提并论,中信证券此次收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根据公司去年中报披露的数据,公司收入最高的五个地区分别为浙江、北京、山东、上海和广东,五个地区分支机构数量总共有205家,但广东只有28家,仅占14%。
而广州证券是广州国资委控股证券公司,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在华南片区有很强的客户资源和业务基础,其154家营业部中有42家位于这个区域中,贡献收入接近90%。
所以,此次并购完成后可以大幅提升中信证券在华南地区的业务覆盖能力及优势。
长期来看,美国的证券公司在高峰时有上万家,行业景气度下行阶段并购不断发生,中国未来也会走类似的道路,中信证券无论是在净资产规模还是营收规模上,都要领先国内其他证券公司,但与国际大投行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并购可能成为中信追赶国际投行的最佳手段之一。
二级市场上公司复牌后股价表现一般,但目前1.35倍的PB值距离历史最低只有10%左右,这个点位没必要恐慌。
宁德时代(300750):近期锂电行业出了两个负面消息,一个是补贴加速退坡,另一个发改委加快放宽对外资投资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的限制。
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失败的真正原因从广发证券的角度:一、事前防御:采用交叉持股以及员工持股计划。
对于敌意并购的反并购策略中,事前防御包含自我控股、交叉持股或相互持股、员工持股计划。
交叉持股:广发证券作为吉林敖东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占总股本的3.46%,对吉林敖东股票价格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辽宁成大而言,其本身的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广发证券工会是其第二大股东,持股16.91%,仅比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集团少 1.6%的股份。
广发证券和辽宁成大开始是交叉控股,后来广发将所持辽宁成大的股份转让给广发工会,即核心员工组成的持股机构。
广发开始成为员工部分持股的公司,广发和辽宁成大关系越来越密切目标公司的交叉持股公司为了谋求自保和确保股票市值不缩水,往往也会参与到抵制敌意收购的行动中来。
辽宁成大以其第一大股东的身份,与美达股份签署转让协议,收购其持有的1.73%广发证券股权。
吉林敖东相继收购了广东风华高科和延吉股份公司的股份而成为广发的第二大股东。
他们和深圳吉富共持66.68%股权有力的对抗并购案。
员工持股计划:广发证券自1999年成立员工创业贡献基金,转让不少于其出资额10%的股权,提取了占税后利润5.88%的员工创业贡献基金,从而为此后的员工持股奠定了基础。
2000年启动工会持股,将所持6482.88万股辽宁成大法人股全部转让给工会委员会,开始员工持股计划。
2004年发生中信证券并购案,由广发员工募集资金认购的深圳吉富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创立。
实现员工间接持股广发证券。
深圳吉富收购云大科技3.8%、梅雁股份8.4%的股权使得自己的股权到达12.23%,成为广发证券第四大股东。
和辽宁成大与吉林敖东共持66.68%股权有力的对抗并购案。
二、事后防御:第三方白衣骑士。
对于敌意并购的反并购策略中,事后防御包含公司重组、白衣骑士、股份回购、管理层收购、帕克曼防御术、法律诉讼。
白衣骑士战术:广发证券股东辽宁成大和吉林敖东在此次反收购战中,无疑充当了“白衣骑士”的角色。
中国证券行业吸收合并案例
咱来唠唠中国证券行业的吸收合并案例哈。
就说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的合并吧。
这俩在证券界都有点小名气呢。
申银万国那是老牌券商了,业务啥的挺广泛。
宏源证券也不差劲。
它们为啥合并呢?其实就是想强强联合呗。
合并之后啊,就变成了申万宏源。
这就好比两个人搭伙过日子,各自把自己的本事拿出来,资源整合一下。
原来两家券商在很多业务上可能有重复的地方,比如说一些网点的设置,还有业务部门的功能。
合并之后呢,就可以把这些重复的部分优化一下,把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起来,在更大的市场上发挥作用。
还有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这事儿。
中信证券那可是证券界的大佬啊,规模大,业务强。
广州证券呢,在当地也有它的优势,有自己的客户群体和一些特色业务。
中信证券把广州证券收入囊中之后,就像是大鱼吃小鱼,不过这可不是简单的吞并。
中信证券可以借助广州证券在华南地区的布局,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版图。
对于广州证券来说呢,它就可以利用中信证券的资源,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比如说中信证券在投行业务上特别厉害,广州证券的一些小公司客户想上市融资啥的,就可以借助中信证券的专业力量,而中信证券也能把自己的业务延伸到广州证券原来的客户群体中去。
这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把另一个有独特功夫的小门派给融合了,自己的武功变得更全面了。
这些吸收合并案例啊,总体上就是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证券市场中,让券商们变得更大更强,能够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更有话语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