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年考研050201英语语言
文学考试大纲
第二外国语考试范围说明见招生简章总章。
英语综合由两块组成:(1)阅读理解(题材基本不限),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和改错题为主;(2)英语写作,含大作文和小作文两篇。
英汉互译由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组成,重点考查考生两种语言互译的应用实践能力。
注意:1.报考我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在复试时各研究方向复试内容有所不同,网报时请谨慎选择研究方向,一旦选定,不得更改。
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方向必读书目:(1) Brown, G. & Y ule, G.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UP.(话语分析,外研社¥27.90)代订购(2) Chomsky, N. 1957. Syntactic Structures. Mouton, The Hague.,胶印本¥5.00(3)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外,¥49.00),胶印本¥35.00/套,2册.(4) Haiman, John. 1985. Natural Syntax. CUP ,胶印本10.00(5)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1994. 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1.91),胶印本¥30.00(6) Hurford James R & Heasley Brendan. 1983. Semantics: A Course book. Cambridge: CUP.复印本¥16.00(7) Lakoff, G. & M.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胶印本¥15.0(8)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语用学,外研社¥38.90),代订购. (9) Jennifer,Hornsby &…,2006,Reading Philosophy of Language,Blackwell Publishing.胶印本¥20.00(10)Radford A. 1988/2000.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 First Course,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转换生成语法,外研社,¥56.90)胶印本¥30.00参考书目:(1)Bal, M., 1985. Narratolog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Bell, J. (1999/2004) Doing Your Research Project: A Guide for First-time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Open University Press/外教社.(3)Carter, R. & Simpson, P. (eds.), 1989. Language,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 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Discourse Stylistics. London: Unwin Uyman.(4)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5)Chomsky, N. 1975.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 Plenum, New Y ork.(6)Chomsky, N. 1981.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Foris, Dordrecht.(7)Chomsky, N. 1986. 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Praeger, New Y ork. (8)Cobley, P., 2001. Narrative. London and New Y ork: Routledge.(9)Cook, G. 1989. Discourse. OUP. ★(10)Cook, V. 1993.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1)Coulmas, F. (ed.).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2)Fauconnier, Gile & Mark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 ork: Basic Books..(13)Fillmore, Charles. 1982. Frames Semantics. In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ed.).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 Hanshin. 111—138.(14)Garman, M. Psycholinguistics.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4th.), 2002.(15)Halliday, M. A. K. &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6)Halliday, M. A. K. and Christian M. I. M. Matthiessen.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London/New Y ork: Continuum,1999.(17)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8)Herman,David (ed.), 2003.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19)Jackendoff, R. S. 1983. Semantics and Cognition.Cambridge, MA.:MIT Press. (20)Jorgensen, M. & Philips, L. 2002.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Sage Publications.(21)Kennedy, G.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22)Langacker, R, W. 1987,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3)Larsen-Freeman, D & Long, M.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Chinese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4)Leech, G. & Short, M., 1982.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Longman Group.(25)Nunan, D. (1992/200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UP/外教社.(26)Ooi, Bincent B. Y. 1998. Computer Corpus Lexicograph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7)Ortony, Andrew(ed.). 1979. Metaphor and Thought, CPU.(28)Prince, Gerald, 1982. Narratology: The Form and Functioning of Narrative. Berlin• NewYork • Amsterdam: Mouton Publishers.(29)Radford A. 1997/2000. 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immon-Kenan, S., 1983, 2002. Narrative Fiction. Routledge.(30)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1)Sperber, D. & D. Wilson. 1986/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32)Stubbs, Michael. 2001. Words and Phrases: Corpus Studies of Lexical Semantic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33)Svensén, Bo. 1993. Practical Lexicograph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ictionary-Making.John Sykes and Kerstin Schofie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iy Press.(34)Sweetser, Eve E. 1990.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CUP.(35)Taylor, John. 2002. Cognitive Grammar.OUP.(36)Taylor,John.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UP.(1995年第二版,2003年第三版)(37)Traugott, E. C. & B. Heine. 1991.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38)V 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39)申丹,1998.《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0)严辰松. (2000) 定量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西安交大出版社.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必读书目:1、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ed.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Cassell.上外,¥12.00(祝朝伟)/ 胶印本7.00 2、Gentzler, Edwin. 2001.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Second Revised Edition.Multilingual Matters.上外,¥14.00(廖七一)/ 代订购3、Harish Trivedi, ed. 1996.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York: Routledge.(费小平)/ 胶印本¥10.00 4、Hermans, Theo. 1999.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Explained. St. Jerome Publishing.,上外,¥12.00(廖七一)/ 胶印本,¥6.00 5、Hickey, Leo, ed. 1998.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侯国金)上外,¥14.50 / 胶印本,¥10.00 6、Jones, Roderick. 1998.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Publishing.(李芳琴)/ 胶印本,¥10.00 7、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1.00(祝朝伟)/ 胶印本,¥8.00 8、Simon,Sherry.1996. Gender in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费小平)/复印本,¥6.009、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3.00(杨全红)/代订购10、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18.00(杨全红)/代订购推荐书目:Alvarez, Roman and M. Carmen-Africa Vidal, ed. 1996.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Baker, Mona, ed. 1998.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Bassnett-Mcguire Susan. 1980.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1998.Constructing Cultur e: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Bassnett, Susan and Harish Trivedi, eds. 1999.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Bell, Roger. 1991.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胶印本,¥5.00Chesterman, Andrew. 1997.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 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Davis, Kathleen. 2001.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Manchester and Northampton: St.Jerome Publishing.Flotow, Luise von. 1997.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St.Jerome Publishing.Gutt, Ernst-August. 1991.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Hatim, Basil. 200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Hermans, Theo. 1985.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Croom Helm Ltd.Munday, Jeremy.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Newmark, Peter. 1981. Appr 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Nida, E.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J. Brill.Nida, 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Reiss, Katharina. 2000.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r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rans. Erroll F. Rhodes. St. Jerome Publishing.Robinson, Douglas. 1997/2002.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St.Jerome.Savory, Theodore H. 1957. The Art of Translation. London: Cape.Schaffner, Christian and Helen Kell-Holmes. 1995. 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Shuttleworth, Mark and Moira Cowie. 1997.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t. Jerome PublishingSnell-Hornby, Mary et al. 1994.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r discipline.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Steiner, G. 1975.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oury, Gideon. 1995.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Tymoczko, Maria. 1999.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St. Jerome Publishing.V enuti, Lawrence.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Williams, Jenny and Andrew Chesterman. 2002. The Map. St. Jerome Publishing.Ztaleva, Palma ed. 1993. Translation as Social Action. London: Routledge.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参考书目(历年不变)050201英语语言文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42法语二外或243俄语二外或244日语二外或245德语二外或246西班牙语二外③611基础英语④811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复试科目:050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含汉语作文)参考书目:611基础英语《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王治奎山东大学出版社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知识、托福、GRE 试题811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语言学教程(修订版)》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点击购买811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语言学概论》杨信彰高等教育出版社811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英国文学简史(ABriefHistoryofEnglishLiterature)》刘炳善河南人民出版社811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英国文学选读(SelectedReadinginEnglishLiterature)》杨岂深、孙铢上海译文出版社811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英国诗歌鉴赏》李蓝玉、刘燕南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811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美国文学简史》常耀信南开大学出版社811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美国文学选读》杨岂深上海译文出版社611基础英语《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王治奎山东大学出版社050[复试]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含汉语作文)《文学导论(IntroductiontoLiterature)》邵锦娣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点击购买050[复试]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含汉语作文)《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AnIntroductiontoModernEnglishLexicology)》张韵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50[复试]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含汉语作文)《英语词汇学教程》汪榕培、卢晓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二外日语《日语概说》皮细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标准日语语法》顾明耀高等教育出版社《日译中教室》陶振孝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法语二外,俄语二外,日语二外,德语二外,西班牙语二外,参考书全部自选。
外国语学院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复试科目为专业综合,包括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1.覆盖范围英美文学文艺复兴、十七世纪、十八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当代等时期的英国作家作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当代等时期的美国作家作品。
语言学英语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意义及使用;语言与文化、社会、认知、计算机等的关系;二语习得与语言教学;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及基本观点。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基础理论;英汉语言差异;英汉互译基本技巧。
2.参考书目英美文学《英国文学选读》(第二版),林玉鹏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18《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陶洁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语言学《语言学教程》(第五版),胡壮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译汉教程》,连淑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复试科目为专业综合,包括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学。
1.覆盖范围语言学英语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意义及使用;语言与文化、社会、认知、计算机等的关系;二语习得与语言教学;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及基本观点。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基础理论;英汉语言差异;英汉互译基本技巧。
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语用失误;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理论阐释案例。
2.参考书目:语言学《语言学教程》(第五版),胡壮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译汉教程》,连淑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第一版),戴炜栋等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055101 英语笔译(专业学位)复试科目为翻译实践与评析。
1.覆盖范围翻译实践与评析1.英汉语篇翻译,侧重考查考生对英语语篇的分析、把握与转换能力。
2.汉英语篇翻译,侧重考查考生对汉语语篇的分析、把握与转换能力。
3.翻译评析,侧重考查考生对翻译作品的分析、解读与批评能力,尤其强调考查考生从语言细节、文体特点、文化内容与翻译方法等方面对翻译作品的批评与鉴赏能力。
f45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摘要:1.英语语言基础知识2.英语文学基础知识3.实用英语学习技巧4.提高英语语言文学能力的建议正文:一、英语语言基础知识1.语法: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的用法,以及句子的结构和解构。
2.词汇:积累常用的英语词汇,了解词义、词性以及词组的搭配,逐步扩大词汇量。
3.发音:学习并掌握英语发音规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拼写:熟悉英语单词的拼写规律,纠正常见的拼写错误。
二、英语文学基础知识1.文学流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2.文学作品:阅读经典英语文学作品,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3.文学术语:学习文学批评和分析的基本术语,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4.文学奖项:了解世界著名的文学奖项,如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
三、实用英语学习技巧1.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学习效果。
2.多媒体辅助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和手机应用,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3.练习题库:做大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4.学习小组:加入英语学习小组,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四、提高英语语言文学能力的建议1.坚持每天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大量阅读:阅读英语文章、书籍,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口语实践:积极参加英语角、语言交换等活动,提高口语实际应用能力。
4.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学习和实践,相信大家的英语语言文学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
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代码:0502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高校英语教师、研究人员和高级翻译工作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英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科研工作。
二、学习年限2年(在职学习为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但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1、英美文学2、翻译理论与实践四、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分制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授课、研习、导读、论文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第三学期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参加阶段考核。
第三学期结束前应完成教学或社会实践环节。
课程学习(含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时间为一年。
论文写作时间为一年。
本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可根据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选修“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课程。
五、学分要求最低总学分要求:40学分。
最低修课学分要求:27学分(其中公共必修学位课程:6学分;专业必修学位课程:9学分;专业选修课程最低要求:12学分)。
文献查阅和开题报告:1学分。
学术活动:2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
研究生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在统计源期刊及以上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可获得1学分,论文被CSSCI收录,可获得2学分。
学分不重复累计。
六、学位论文工作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第4周前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之后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暂行实施细则》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学生必须在第四学期第四周之前向导师提交学位论文初稿。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概况英语学院(原英语系)创建于1964年,拥有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办学层次。
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英语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6人,博士38人(含在读),硕士生导师33人,建有1个语言与认知实验室、1个全球影视与文化软实力实验室、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及4个非实体研究中心,承担了大量高级别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15项以及若干地厅级项目。
优势和特色本学科结构合理,培养方向主要包括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美社会文化、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较扎实的研究能力;能胜任科研活动、英语教学及涉外工作。
培养模式为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并重。
研究方向、主要课程及导师1.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通过理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基础知识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功底和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语言学名篇导读、音系学、形态学基础、句法学、语义学。
导师:李美霞汪红齐振海伏力闫嵘周长银吴建设杨欣然刘永厚薛锦郎建国张晓东高峰。
2.英美社会文化方向在学科交叉的指导思想下有机融汇美国学、艺术、宗教、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系统的英美社会文化方向学科理论知识、必备的研究方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主要课程:美国社会文化史、英国社会文化史、美国学导论、西方文化批评、西方思想史。
导师:胡自信梁虹张娟张胜利武桂杰3.英美文学方向以国外传统和前沿文学理论为支撑,通过文学作品的微观分析,达到对文学流派特点的宏观把握;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西方文学理论和英美文学作品评论基础。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文学导论》)考试科目代码:【050】一、考试要求考生要熟练把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专门是语言学文学导论和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深切了解和熟练把握语言学、文学的大体概念、要素和原理,而且能灵活运用,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Part I1. 语言学导论a. 语言的概念特点b. 语言的功能c. 语言学的要紧分支d. 语言学中的重要区分2. 语音a. 辅音和元音b. 协同发音和语音转写c. 音位和音位变体d. 区别特点e. 超音段特点3. 从词素到短语a. 词素和词素的类型b. 词素变体c. 构词法(屈折,派生,辞汇转变)4. 从词到语篇a. 句法关系b. 直接成份c. 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d. 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5. 意义a. 指称论b. 涵义关系c. 成份分析法d. 句子意义6. 语言和认知a. 什么是心理语言学?b.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c. 识解和识解操作d. 范围化和范围化的三个层次e. 什么是意象图式?f.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7. 语言、文化和社会a.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b.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c. 跨文化交际8.利用中的语言a. 言语行为理论b. 合作原那么c. 会话含义d. 会话含义的特点e. 关联理论f. 荷恩二原那么g. 列氏三原那么9.语言与文学a. 对照、隐喻、转喻b. 文学的认知方式10.语言与运算机a. 什么是计算语言学?b. 什么是机械翻译?c. 什么是语料库语言学?11.语言学与外语教学a.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b. 课程设计c. 教学大纲的种类d. 什么是任务?e. 对照分析和错误分析12.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流派a. 布拉格学派b. 功能句子观、交际动力c. 伦敦学派d. 弗斯的语境研究e.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f. 美国的功能主义g. 转换生成语法Part II内容涵盖小说、诗歌、戏剧的大体概念、组成要素、简要进展历史及创作手法。
英语语言文学(050201)一、学科概况外国语言文学是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其中,外国语言研究属于语言学范畴,是研究外国语言及应用的综合性学科,研究语言的性质、形式、意义、构造、变异、进化、获得和产出。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外语的教学、使用、规划和政策,外语能力测试,双语和多语现象,语言与文学、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关系,言语与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言语产品的加工与合成(包括机器翻译),词典学等。
外国文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包括外国作家作品、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思潮与流派、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并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综合性研究。
翻译研究领域借鉴语言学、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等理论,研究口笔译活动及其规律,研究文学与文化的跨语言、跨民族、跨国界的传播、接受和交流的规律及其相关理论问题,包括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研究、口笔译研究、机器辅助翻译研究等。
国别与区域研究借助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对象国家和区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制度和中外关系,注重全球与区域发展进程的理论和实践,提倡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
比较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跨国文学研究、文学传播与接受;跨文化研究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与影响,涉及比较文学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传播学等学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于2000年获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2001年正式招生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点,2011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目前招收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型硕士生以及翻译专业型硕士生。
本学科现设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以及英美文学研究三个方向。
语言学理论与应用是在夯实传统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学科前沿与创新,注重语言理论的实际应用,揭示语言现象存在的基本规律,从而构建有关英语语言基本理论。
天津市考研外国语言文学复习资料英美文学与语言学重点知识点梳理天津市考研外国语言文学复习资料 - 英美文学与语言学重点知识点梳理英美文学与语言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考研中的重要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准备,本文将对英美文学与语言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
以下是相关知识点及其概要:1. 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其中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史可大致分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以及当代文学等。
2. 莎士比亚与他的作品威廉·莎士比亚被誉为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等,他通过对人性、权力、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社会和个体的复杂性。
3. 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家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内心体验的真实性,重视自然、幻想和想象力。
浪漫主义文学在英美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品包括雪莱的《西风颂》、拜伦的《唐璜》等。
4.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欧美的文学运动,其作品以对传统形式和价值观的抗拒为特征。
英美现代主义作品以流派多样、风格独特而著称。
代表作家包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5. 英美语言学英美语言学研究英语的发展、演变和使用规则等问题。
重点研究包括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方面的内容。
在英美语言学中,还包括对英语教学和学习的理论研究,以及对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使用英语的语言变体和方言的研究。
6. 英美文学与社会变革英美文学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种族关系、文化冲突等的看法和思考。
在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揭示了贵族社会的种种局限与偏见;在奥威尔的《1984》中,对权力与控制的恐怖描写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英语语言文学(050201)一、学科简介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外国语言文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本专业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英语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和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能力。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实践技能,要求学生熟悉英语语言、文学、文化以及英语国家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
同时,要求学生在第二外语和计算机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毕业后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旅游、外事、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支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为:1、认真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追求真理并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要求学生做到: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用英语从事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的实际能力;具有严谨的学风、良好的科研习惯和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3、熟练掌握第二外国语,能够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第二外语资料。
4、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科研。
5、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三、培养方式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1. 硕士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2. 硕士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负责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并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考查考生对英美文学、语言学和翻译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
其中,英美文学主要考查考生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历史事件、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熟悉具体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和所属流派;能读懂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并能分析评介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篇章结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文体风格;能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重要的文学术语有相当的了解并能在文学批评中加以运用。
语言学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主要理论的掌握程度,考生需要系统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分析与语言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翻译部分本旨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英汉双语的翻译能力,考生需要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学、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具备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并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I.英美文学第一章中世纪英国文学1.英国早期的三次征服,以及英国早期的三次征服对英国的影响2.史诗《贝奥武甫》的大概内容3.头韵诗史诗体4.乔叟及《坎特伯雷故事集》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1.文艺复兴运动概述2.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3.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4.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埃德蒙·斯宾塞,《仙后》;克里斯托夫·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威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悲剧《哈姆雷特》、十四行诗;弗兰西斯·培根,《论学习》)第三章十七世纪英国文学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约翰·弥尔顿,史诗《失乐园》;约翰·邓恩,玄学诗派)第四章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文学1.启蒙运动以及启蒙运动对英国文学的影响2.新古典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对英国文学的影响3.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中叶);哥特式小说与伤感主义文学的兴起(后叶);约翰·班扬,《天路历程》;亚历山大·蒲伯;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理查德·比·谢立丹,《造谣学校》;托马斯·格雷,《写在教堂墓地的挽歌》)第五章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1.浪漫主义时期概述(浪漫主义时期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浪漫主义文学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2.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威廉·布莱克,《天真之歌》;威廉·华兹华斯,《序曲》;塞·特·科勒律治,《老水手之行》;乔治·戈登·拜伦,《唐璜》;珀·比·雪莱,《西风颂》;约翰·济慈,《夜莺颂》;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第六章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1.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背景2.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的特点和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布朗蒂姐妹,《简·爱》、《呼啸山庄》;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国王叙事诗》;罗伯特·布朗宁,《指环与书》;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第七章二十世纪时期英国文学1.现代时期概述 (20世纪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现代主义文学对当代英国文学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与衰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3.20世纪英国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约翰·高尔斯华绥,《现代喜剧》;威廉·勃特勒·叶芝,《驶向拜占庭》; T· S·艾略特,《荒原》;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第八章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文学1.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概述(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清教主义思想,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美国浪漫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华盛顿·欧文,《见闻札记》;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论自然》;纳撒尼尔·霍桑,《红字》;华尔特·惠特曼,《草叶集》;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第九章现实主义时期美国文学1.现实主义时期概述( 美国南北战争,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达尔文主义和法国小说家佐拉的影响,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2.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方色彩小说,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现实主义文学和自然主义倾向之异同)3.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艾米莉·狄金森;西奥多·德莱塞,《嘉丽妹妹》)第十章现代主义时期美国文学1.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文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及文化背景)2.战后美国文学(战后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垮掉的一代,黑人小说,犹太人小说,实验小说(荒诞派小说),美国现代文学多元化的现象)3.美国现代时期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 (埃兹拉·庞德,《地铁站一瞥》;罗伯特·弗洛斯特,《雪夜停马在林边》;尤金·奥尼尔,《毛猿》;司各特·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II.语言学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1.语言的定义2.语言的识别特征3.语言的功能4.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及分类5.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章语音学1.发音器官及其功能2.元音与辅音3.语音的分类4.语音变化5.语音标注第三章音系学1.音位2.音位变体3.音系学规则4.识别特征5.超音段音位第四章词汇学1.词的概念和性质2.词汇单位3.词汇的分类4.词汇的发展第五章语法1.语法的性质2.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3.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4.词的结构和构词法5.词组的性质和类型6.句子和句子成分7.传统语法和现代语法8.结构语法9.转换生成语法第六章语义学1.语义及其分类2.义素分析及语义场3.语义的聚合4.语义的组合5.句义结构第七章修辞学1.语体2.风格和文风3.言语规律与言语修养4.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5.话语修辞第八章语用学1.语境2.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3.所指意义4.指示5.回指6.预设7.言语行为理论8.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9.礼貌原则第九章社会语言学1.语言变异2.标准语与非标准语3.双言与双语现象4.社会方言第十章心理语言学1.语言和心理的关系2.言语生成3.言语理解4.语言和人的认知活动5.语言能力和语言掌握第十一章语言习得1. 母语习得2. 第二语言学习3. 第二语言学中的个体差异4. 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学习III.翻译要求应试者具备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初步了解中国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译文忠实于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英译汉速度为每小时250-350个外语单词,汉译英速度为每小时150-250个汉字。
:省学校专业知识考试大纲教师(文学)岗位专业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应用文写作》(一)应用写作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应用文、应用写作、文书、公文、文件的概念;.应用文与应用文体、文书、公文、文件的区别;.应用文的微观和宏观特点;。
应用文的主要功能(二)应用写作的要素责任者.应用文写作者的类型及种类;。
应用文文本作者的类型;。
应用文的发文者、收文者在文本中的体现;。
应用文发文者的性质,重点理解党委及其部门、府及其部门、团体;。
应用文读者的种类及体现;.法定作者的体现形式;.公文的发文者与收文者之间构成的关系;.应用文读者的特殊性;.以个人名义出现的应用文写作者的类型和标识的特殊要求、原因。
公文常见的发文形式和发文方式。
(三)应用写作的要素内容、文本。
应用文主旨的类型;。
应用文文本的类型;。
公务应用文文本的特征;。
私务应用文文本的特征;。
应用文语言的特殊性和简称、统括形式;。
应用文主旨、材料、结构、语言解决的问题;.应用文主旨、材料的特殊性;.应用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应用文语体、语境、语序的特殊性;。
应用文模糊语言的特点和常见模糊语言种类;。
应用文常见文本的格式组成;.应用文小标题制作的原则;。
应用文中数字使用的情形;.应用文结构层次序数;。
应用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应用文的小标题制作.(四)应用写作的物化过程。
应用写作的客观动因;.应用文文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应用文撰制提纲常用的方法;。
应用文修改的对象;。
应用文常见的思维方式及其特殊性;。
应用文叙述的变形、视角、表现手段、叙事道德;。
应用文的说明、议论方法;.应用文的文风问题;.应用文文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应用文常用的叙述方法、叙述人称;。
公文的基本发文处理程序;.应用文文种选择的方法及其使用;。
公文的发文处理程序。
(五)公文概述.文种的概念;。
党公文的主要类别;。
行文规则的概念;。
批转、与的性质;。
公文格式的性质、组成及其有关概念;。
批转、与的功能;.公文写作对格式的要求;.公文文种的确定与选择方法;。
清华英语语言文学考研内容
清华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英语语言学
该部分主要包括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语言变化、语言类型学、语言接触等实证研究内容。
2. 英美文学史
该部分主要包括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以及相关文学流派、作家和作品的分析和研究。
3. 英美文学批评与理论
该部分主要包括文学批评理论、各种批评方法和观点,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4.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该部分主要包括英语教育的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和评估理论等内容,以及教育心理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知识。
5. 英语语料库与计算语言学
该部分主要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信息检索技术等与语料库和计算语言学相关的内容。
6. 英语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该部分主要包括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与探讨,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此外,考研还包括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测试等部分。
具体的考试内容和题型可能根据年份和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考生可以参考往年的考试大纲和真题进行复习和备考。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考试科目代码:[050]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特别是文学导论和语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且能灵活运用,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试卷分值:150分
3. 题型结构:
(1)文学导论65分,其中:
判断对错(25分)
名词解释(25分)
分析文学作品(15分)
(2)语言学,65分,其中:
单选(20分)
判断对错(20分)
连线(10分)
名词解释(15)
(3)汉语作文(20分)
三.参考书目
1.《文学导论》,邵锦娣、白劲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语言学概论》,胡壮麟,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