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交通与土地利用
- 格式:pdf
- 大小:524.15 KB
- 文档页数:21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2.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1930 年~195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
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1950 年~196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
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
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
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
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
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
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土地利用与规划第三章学习辅导(上)第三章农用土地利用规划一、耕地利用规划1、概念耕地规划就是在已确定的必保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组织耕地利用的问题。
2、意义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其意义是:(1)是科学利用耕地的保证。
通过耕地规划可以实施农作物结构优化,合理布局农作物,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不断地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2)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通过规划将耕地上的山、水、田、林、路得以合理组织,为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有效地利用农机具和畜力,正确组织劳动和生产过程创造良好的秩序,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为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通过耕地规划可以合理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种植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
同时,山、水、田、林、路的合理配置,也可减少田间农业建设用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耕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思路“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方便生产,保护土地资源与环境。
“山”:指的是山地丘陵的耕地规划设计,要考虑水土保持,设计一些水保工程;根据丘陵地形复杂的特点,安排不同的作物种植区。
“水”:指的是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排工程。
要考虑少占地,节约用水,方便田间作业,节约资金。
“田”:田块设计要根据耕地特点、耕作制度、农机具使用等方面。
“林”:指的是农田防护林。
“路”:指的是田间道路。
方便田间作业和运输,节约耕地。
三、耕地利用单元的规划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的规划设计,包括田块方向、边长、形状等;耕地利用单元内的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如灌渠、排水沟、防护林带、田间道路等。
确定田块的方向要考虑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田间作业、水土保持、灌溉等,地下水位高的地块,要考虑降低地下水位;风害严重的,特别注意防风。
确定田块的大小、形状主要涉及田块的长度、宽度及面积。
田块长度主要根据机械作业、土地平整、农田灌溉和排水等的要求来确定。
宽度主要考虑田间机械作业的幅宽、末级排水沟间距和林带的距离。
交通规划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1.交通的含义?如何分类?2.交通规划的含义?3.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具体包括哪些方面?4.交通规划按规划目标时期分为哪几类?期限各是多少?5.交通需求预测分为哪四个阶段?第二章交通调查1.延误的含义?分为哪几类?2.OD调查基本术语有哪些?各自含义是什么?3.OD调查方法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4.交通小区划分原则有哪些?第三章交通与土地利用1.城市用地分为几大类?其中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具体包括哪些内容?2.什么是土地利用模型?3.土地利用分析变量包括哪几类,具体包括什么内容?4.理解劳瑞模型相关描述第四章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1.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式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2.城市发展形态结构与路网形式有何关系?3.交通网络各项评价指标有哪些?各自含义是什么?4.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组成是什么?5.写出下列网络的邻接矩阵、权矩阵、邻接目录表。
6.第5题图如果以1为起点,7为终点,写出其路段—径路连接矩阵。
第五章交通发生与吸引1.什么是交通需求预测?2.原单位法计算原理是什么?3.利用原单位法计算下题,并用总量调整法调整。
各小区现状的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123合计(万次)人口(万人)(基年/规划年)12812.0/16.025521.0/38.032710.0/15.0合计29503111043.0/69.04.出行产生和出行吸引影响因素有哪些?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5.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优缺点各是什么?第六章交通分布1.什么是交通分布预测?2.交通分布预测中底特律法、福莱特法、福尼斯法的计算原理分别是什么?3.增长系数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4.重力模型的优缺点有哪些?5.标定乌尔希斯模型参数,假设f=c ij-r,ε<3%。
6.根据给出的现状分布交通量和将来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分别利用底特律法、福莱特法、福尼斯法求将来出行分布交通量,ε<3%。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2。
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
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 1930 年~ 195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
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 1950 年~ 196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
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
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
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第三阶段( 1960 年~ 1970 年)。
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
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
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第一章绪论1交通需求的分类:本源性交通需求,例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看病。
派生性交通需求,例如:业务、工作。
2交通规划的定义: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办法。
3交通规划的分类:1按位移对象的分类: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2按交通方式分类:综合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公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3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4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户交通规划、特定交通服务规划5按交通服务对象空间规模分类:国际交通规划、全国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地区交通规划6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近/短期交通规划、中期交通规划、远/长期交通规划、远景交通规划4四阶段预测法:1交通发生与吸引2交通分布3交通方式划分4交通流分配5四阶段法中每一阶段的内容、作用、目的和常用方法?第一阶段交通生成预测:内容:求出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目的:未来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常用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第二阶段分布交通量预测:内容: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转化成各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
目的:预测各小区之间的。
qij常用方法:增长系数法(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佛尼斯法)综合法(重力模型法)第三阶段交通方式划分内容:将各小区间的全方式分布量划分为分方式分布量常用方法:全域模型、TI模型、出行端点模型、径路模型probit模型法、logit模型法第四阶段交通流分配内容: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或OD)交通量qij。
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量xa。
目的:求出径路交通量和路段交通量。
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是城市发展中两个相互关联且至关重要的方面。
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效率和质量,而土地利用的状况又反过来制约着交通规划的实施和效果。
因此,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交通方式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形式和布局。
例如,公共交通的发展会促进城市中心区域的高密度开发,而私家车的普及则可能导致城市扩张和居住区分散。
2.土地利用对交通规划的影响:土地利用的状况会对交通规划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中心区域的高密度开发需要高效的交通网络来支撑,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则可能导致交通需求分散,需要通过交通规划来优化交通流线和组织。
3.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互动: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而合理的土地利用又可以减轻交通压力,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为了实现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综合交通规划:进行综合交通规划,考虑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实现交通网络的高效运行。
同时,考虑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确保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
2.公共交通优先: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3.土地利用调控:通过土地利用调控,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中心区域的高密度开发和城市边缘的合理扩张,减少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4.交通引导城市发展:通过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发展,例如,通过建设交通走廊来促进城市的发展,或者通过限制交通走廊来控制城市的扩张。
5.智能化交通系统:利用智能化技术,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