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肾衰竭
- 格式:ppt
- 大小:4.99 MB
- 文档页数:21
家兔泌尿功能及肾衰竭实验报告
引言:
泌尿系统是生物体内负责排除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系
统之一。
本实验旨在研究家兔的泌尿功能,并模拟肾衰竭的条件,以探究其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家兔作为实验对象。
2.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包含相同数量的家兔。
3.测量尿液参数:使用尿液分析仪测量家兔尿液的pH值、比重、尿素氮和肌酐浓度等参数。
4.模拟肾衰竭:通过给予家兔高剂量的肾毒性物质或手术切除部分肾脏,模拟肾衰竭的状态。
5.实验时间:在给予刺激后,连续监测实验动物的泌尿功能及尿液参数变化的时间。
结果与讨论:
1.泌尿功能测量:通过测量尿液参数,可以评估家兔的泌尿功能。
在肾衰竭模拟组中,尿液pH值、比重、尿素氮和肌酐浓度均出现异常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不同。
2.尿液成分变化:在肾衰竭模拟组中,尿液中的废物排除减少,尿液比重增加,尿液中的尿素氮和肌酐浓度升高,这些结果表明肾脏
功能受到了损伤。
3.实验时间的影响: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肾衰竭模拟组的尿液参数异常进一步加重,进一步证明了模拟肾衰竭对泌尿功能的影响。
结论:
本实验通过研究家兔的泌尿功能及模拟肾衰竭的条件,揭示了肾脏在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模拟肾衰竭导致家兔的泌尿功能异常,尿液中的废物排除减少,尿液比重增加,尿液中的尿素氮和肌酐浓度升高。
进一步研究泌尿系统的功能及疾病机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肾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一、实训背景慢性肾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病,其发病原因多样,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脏疾病等。
慢性肾衰竭的病情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晚期则表现为尿毒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了一次慢性肾衰竭实训活动。
二、实训内容1. 慢性肾衰竭基础知识学习实训首先对慢性肾衰竭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讲解,包括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员对慢性肾衰竭有了全面的认识。
2. 案例分析结合临床实际,我们选取了数个典型慢性肾衰竭病例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病例,使学员掌握了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等。
3. 实践操作实训中,学员们进行了慢性肾衰竭患者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实践操作。
通过实践,学员们掌握了慢性肾衰竭的诊疗流程。
4. 专题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包括慢性肾衰竭的药物治疗、血液净化治疗、肾脏替代治疗等。
通过讲座,使学员了解了慢性肾衰竭的多种治疗手段。
5. 小组讨论学员们分组进行讨论,针对慢性肾衰竭的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学员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通过本次实训,学员们对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慢性肾衰竭的诊疗水平。
2. 增强了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实训过程中,学员们进行了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实践操作,增强了临床实践能力。
3. 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训过程中,学员们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慢性肾衰竭的诊疗问题,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培养了学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训活动要求学员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实训总结本次慢性肾衰竭实训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实训,学员们对慢性肾衰竭的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服务患者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实训活动,为提高我国慢性肾衰竭诊疗水平贡献力量。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鼠肾衰竭模型的建立方法;2. 观察肾衰竭大鼠的病理变化;3. 探讨肾衰竭大鼠的肾脏功能改变。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2. 实验试剂: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蛋白定量试剂盒;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离心机、生化分析仪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建立肾衰竭模型:采用5/6肾切除术方法建立肾衰竭模型。
具体操作如下:(1)大鼠麻醉后,消毒腹部皮肤;(2)切开腹腔,找到左肾;(3)切除左肾上、下极;(4)缝合腹腔,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3. 观察指标:(1)血清Scr、BUN、尿蛋白定量;(2)肾脏病理变化;(3)肾脏功能。
4.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中药灌胃,每天1次,连续灌胃8周。
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
5.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四、实验结果1. 血清Scr、BUN、尿蛋白定量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cr、BUN、尿蛋白定量显著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Scr、BUN、尿蛋白定量显著降低(P<0.05)。
2. 肾脏病理变化:(1)正常组肾脏组织结构完整,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无明显病变;(2)模型组肾脏组织结构破坏,肾小球萎缩,肾小管扩张,肾间质纤维化明显;(3)治疗组和对照组肾脏组织结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肾小球萎缩减轻,肾小管扩张减少,肾间质纤维化程度降低。
3. 肾脏功能:(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脏功能显著降低(P<0.01);(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肾脏功能显著提高(P<0.05)。
五、实验讨论1. 肾衰竭模型的成功建立:通过5/6肾切除术方法成功建立了肾衰竭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血清Scr、BUN、尿蛋白定量显著升高,肾脏组织结构破坏,肾脏功能降低,符合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一、实验目的1. 建立肾衰竭动物模型,模拟人类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2. 观察肾衰竭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为肾衰竭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共30只。
2. 试剂与仪器:肾衰竭诱导剂(异硫氰酸丙烯酯,APC)、生理盐水、解剖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切片机、染色剂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
2. 模型建立:将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给予APC诱导剂(50mg/kg,ip),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观察大鼠24小时内尿量、饮食、体重等指标,以确定肾衰竭模型建立成功。
3.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模型建立后,给予中药治疗(药物组成:黄芪、白术、丹参等,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4. 标本采集:在实验第2周结束时,处死大鼠,采集肾脏、血液等标本。
5. 标本处理:肾脏组织固定、切片、染色,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血液标本进行生化检测。
四、实验结果1. 尿量、饮食、体重指标:模型组大鼠在给予APC诱导剂后,尿量明显减少,饮食减少,体重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光镜下,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出现肾小球萎缩、肾小管扩张、间质纤维化等病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较模型组减轻。
3. 电镜观察: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等病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电镜下病理变化较模型组减轻。
4. 生化检测:模型组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等指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大鼠血清BUN、Scr等指标较模型组降低。
五、讨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肾衰竭动物模型,模拟了人类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急性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1.评估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病史中应包括患者是否有肾脏疾病、近期是否有使用肾毒性药物、暴露于肾毒性物质等。
临床表现包括低尿量、浮肿、高血压等。
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液常规等。
2.确定肾衰竭的分期。
急性肾衰竭的分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级,分别为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丧失和终末期肾病。
根据患者血肌酐水平、尿量和尿液成分等,确定肾衰竭的分期。
治疗:1.基础治疗:保持水电解负平衡,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根据患者的尿量和输液量调整水的摄入量,适当限制水的摄入;针对酸碱平衡紊乱,可使用碳酸氢钠、乳酸钠等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使用钙剂、胰岛素、葡萄糖等。
2.病因治疗:根据可能的病因进行治疗。
如肾血管阻塞引起的肾衰竭,可使用血管扩张剂或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如果是感染引起的肾衰竭,则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是药物引起的肾衰竭,需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
3.肾脏替代治疗:对于严重肾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是必要的。
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替代治疗方式。
预防:1.合理使用肾毒性药物,并监测肾功能。
在使用可能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时,要注意剂量的选择,定期监测患者的肾功能。
如果发现肾功能下降,要及时停用这些药物。
2.避免暴露于肾毒性物质。
一些化学物质、重金属和药物对肾脏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尽量避免接触这些物质。
3.定期体检。
及早发现肾脏疾病的征兆,有助于及时进行治疗和干预。
总之,急性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早进行诊断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预防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接触肾毒性物质等措施,可以减少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内科肾衰竭的动物模型,探讨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机制,了解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肾衰竭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成年家兔6只,体重2.5kg左右,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
2. 实验材料氯化汞、生理盐水、葡萄糖、氯化钠、肝素、试管、离心机、显微镜、离心管、移液器、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试剂盒、尿素氮(BUN)测定试剂盒、血肌酐(Scr)测定试剂盒等。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将氯化汞溶液(1mg/mL)按0.1mL/kg体重经腹腔注射,造成急性肾功能不全动物模型。
(2)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按相同剂量和途径注射。
(3)实验动物注射后,分别于注射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120小时进行以下检测:①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等。
② 尿常规:包括尿量、尿比重、尿蛋白、尿糖等。
③ 肾功能指标:包括GFR、BUN、Scr等。
④ 肾脏形态学观察:取实验动物肾脏,进行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三、实验结果1. 血常规实验组动物注射氯化汞后,RBC、Hb、WBC均无明显变化。
2. 尿常规实验组动物注射氯化汞后,尿量逐渐减少,尿比重升高,尿蛋白、尿糖呈阳性。
3. 肾功能指标实验组动物注射氯化汞后,GFR、BUN、Scr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肾脏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动物肾脏HE染色结果显示,肾脏出现明显的肾小球病变,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外渗、肾小球囊壁增厚等。
四、讨论1.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机制急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功能急剧下降,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
207摘 要:目的 了解大鼠实验性急性肾衰竭的病理学变化过程,为掌握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方法 肌注甘油复制ARF模型,观察模型大鼠的临床症状,随机处死大鼠观察肾脏病理变化并测定血清BUN、Cr水平。
结果 造模1 h,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丢失及肌红蛋白管型与透明管型,至造模4d刷状缘再生,管型减少。
造模6h开始出现肾小管坏死,12h 至3 d肾小管发生严重的凝固性坏死,4d后偶见或未见肾小管坏死。
BUN从12h开始上升,在18~24h段上升幅度较大,48h达到峰值,4~7d趋于平稳。
Cr在造模1h内急速上升至峰值,4~7d趋于平稳。
结论 肾脏病理变化过程、BUN与Cr变化表明,甘油致ARF大鼠肾脏可能存在二次损伤。
关键词:急性肾衰竭;管型;肌红蛋白尿;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诊断与治疗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梁培禾 等,2005)710,病死率高达50~80%(周丽佳 等,2004)393,本实验通过对实验性ARF大鼠BUN、Cr水平的变化及肾脏病理变化的观察,旨在加深对ARF病理损伤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ARF的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提供更多病理学依据。
1 材料1.1 实验动物及饲料动物:体重为200~280 g的成年SD大鼠100只,川北医学院提供。
常规饲料:成都达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BUN检测试剂盒:长春汇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6004。
C r 检测试剂盒:长春汇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6017。
半自动轮转切片机:德国徕卡(Leica)仪器有限公司。
GF-D80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山东高密彩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甘油,无水乙醇,甲醛溶液,二甲苯,苏木素,伊红等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或染色剂。
2 方法2.1 急性肾衰竭大鼠模型制备取体重为200~280 g的成年SD大鼠100只,分笼适应性饲养7d。
肾衰竭的诊断标准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受损或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导致体内排除代谢产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能力减弱或丧失。
肾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一、临床表现:1.尿量改变:肾衰竭早期多表现为尿量减少,尤其是少尿或无尿,尿色变浓;晚期则可能出现多尿或失禁。
2.血压升高:由于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大多数肾衰竭患者出现血压升高。
3.水电解质紊乱:包括高钾血症、高血钙、低血钠等。
4.酸碱失衡:代谢性酸中毒常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代谢性碱中毒。
5.贫血:由于肾性贫血以及溶血、出血等因素引起的贫血。
6.骨骼系统症状:包括骨痛、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等。
7.中毒症状:由于肾脏无法排除体内代谢产物,导致尿毒症表现,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无力乏力等。
8.其他:皮肤瘙痒、心血管系统症状等。
二、实验室检查:1.尿液常规检查:通过尿液检查可以了解尿量、比重、pH值、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功能。
2.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有助于发现贫血、感染等情况。
3.血生化检查:包括肌酐、尿素氮、尿酸、钾、钠、钙、磷等的测定,帮助评估肾功能和水电解质紊乱程度。
4.肾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尿肌酐清除率、肌酐清除率等,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5.尿外渗漏检查:通过检查尿外渗的情况来了解尿液是否外渗,判断肾小管是否功能良好。
三、影像学检查:1.腹部B超:可检查肾脏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发现肾损伤的病理改变,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实质萎缩等。
2.肾动脉造影:通过造影剂注射观察肾脏的血管供应情况,评估肾脏血流情况。
3.胸片和胸部CT:可检查肺部情况,发现肺水肿、肺部感染等合并症。
以上是肾衰竭的诊断标准,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综合评估肾功能,明确诊断肾衰竭并进行治疗。
专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诊断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化湿降浊法对实验性家兔肾功衰竭治疗作用病理形态学研究刘仁义;冯涛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1991(000)003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刘仁义;冯涛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525
【相关文献】
1.温肾益精降浊法对慢性肾衰竭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J], 董志刚;马晓燕;刘剑明;史佳影
2.温肾降浊通络法对60例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强胜;黄敏;冯春俭;杜珍芳
3.健脾化湿、降浊祛瘀法降血脂作用研究进展 [J], 郭玉成;赵玉堂;王汝兴;李玉梅
4.温肾降浊汤对大白鼠实验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 [J], 朱扣云;叶丹;陶明龙
5.扶肾降浊法对肾功能衰竭大鼠常规指标的影响 [J], 李国霞;黄文政;何永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令胶囊对实验性慢性肾衰的作用研究李暖;杨达胜【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年(卷),期】2007(13)2【摘要】目的:研究百令胶囊对大鼠慢性肾衰的作用。
方法:雄性3月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模型组(30只)和预防组(30只)。
以2%腺嘌呤淀粉混悬液150mg/(kg·d)灌胃,连续17周,制作大鼠慢性肾衰模型;预防组加以1.5g/(kg·d)百令胶囊溶于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以等体积的2%淀粉溶液和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实验第7周、12周、17周时进行24h尿蛋白定量、尿NAG酶、血肌酐Cr及尿素氮BUN检测。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时相点模型组、预防组大鼠尿蛋白、尿NAG酶、血Cr及血BUN均升高(P<0.01),但预防组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各指标均较前一时相点升高(P<0.01)。
结论:百令胶囊早期应用可明显改善肾功能,对大鼠慢性肾衰有一定防治作用。
【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慢性肾衰;冬虫夏草;百令胶囊【作者】李暖;杨达胜【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7.525【相关文献】1.百令胶囊对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J], 陈彤;班遵浦;罗国鸿;廖效竹;李忠发2.前列地尔联合百令胶囊方案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作用分析 [J], 孟庆欣;郭星云3.尿毒清颗粒与百令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对患者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改善作用[J], 王冬影4.百令胶囊联合肾康注射液在慢性肾衰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J], 冯健荣;5.益肾活血降浊汤联合百令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效果研究 [J], 高海军; 胡林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