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雪》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咏雪》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世说新语>两则》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决定以此为例子,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启发学生去发现文言文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教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世说新语》及刘义庆;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积累文言词语;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同读、同讲、同议、同评、同写。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智慧,拉近与古人的心灵距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积累文言词语;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智慧,拉近与古人的心灵距离。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再认识两位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
<二>、作家作品简介:《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品读《咏雪》: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过程: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幻灯片)生个别读、齐读课文。
2.二读课文,疏通文意①方法:留:谢太傅、左将军王凝之扩:寒(寒冷)雪日换:俄而雪骤(急)调:何所似(“所似何”“像什么”)②要求:两人为一组,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充分利用注释,疏通文意。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哪个更好。
3、背诵课文。
学情分析《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但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我首先设法引导学生认真弄清文中字词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
没有这一环节,教学很容易流于空泛。
然后,我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探究文本。
并且运用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重难点一目了然,同时,让学生结合图文,当堂巩固积累文言字词,并且背诵。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
他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
(板书文题)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史,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除《世说新语》外,还编有《函明录》等,但已散佚。
初中语文优质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北京四中房山校区郭建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领会作品蕴含的崇高情感。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通过问答讨论,使学生在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探究,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借辽阔景象表达的伟大胸怀、坚定的信心,获得诗词鉴赏的审美愉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本首词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词主旨,初步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赏鉴方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教学难点: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体会诗词大气磅礴的创作特点源于献身国家、民族的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三、教学策略1.教学实践中不主张在一篇文本中面面俱到讲很多琐碎的知识点,无论是在学习方法、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的哪一方面,都要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课有一得,突出重点。
2.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
本课主要采用扩展思维的学法,调动历史课及日常积累的学习成果,贯通文、史、哲思维为语文课堂所用。
在朗读中不追求表面的抑扬顿挫,而是加大思考力度,赏读、评议结合,以真正的情感领悟自然地带动朗读语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今天学生对毛主席已经非常生疏的教学背景下,注重在课文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伟人、诗人毛泽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阅读毛主席诗词的兴趣。
《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
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
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1)借助课本注释,同桌口头互译。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寒雪日地点:家里人物:谢太傅、儿女们事件:与儿女讲论文义提问: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家庭聚会的氛围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融洽、愉快、轻松和谐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
四、问题探究1、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谢太傅更倾向哪个?编者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谢太傅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
小学语文教案:初识《雪》》一年四季,自然界的变化都会令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轨迹。
而在仲冬,漫天飞舞的白雪,显然吸引了很多人们的注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雪的诗歌《雪》。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雪》这首诗歌的大体内容及描述方式。
2.培养学生用诗歌语言表达对雪的感受。
3.引导学生赏诗并体会詹天佑先生娓娓道来的画面之美。
二、教学准备1.《雪》的诗歌材料及录音设备。
2.幻灯片和屏幕等相关教具。
3.画板、五颜六色的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形成对雪的印象,教师可以抛出“雪”这个词语,并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他们对于雪的感觉。
借此,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眼中世界。
2.具体分析请学生仔细地听这首诗歌《雪》。
在听取一遍之后,请学生思考这首诗歌中描写的场面以及使用的描写方式,了解诗歌的大纲。
3.集中回答在学生完成思考之后,重新播放语音,听完后请选出几位做回答。
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由学生们互相讨论,扩展自己的视野,多一点互动的环节。
4.帮助学生做句式表达在慢慢领略了《雪》中描绘的梦幻美景之后,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对于雪的感受。
比如,“白茫茫一片”、“纤细的雪花从空中飘荡”,等等。
5.让学生绘画表现自己的理解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让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雪景用画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包括不同的颜色和形态等。
6.总结归纳在倾听清晰的声音之后,学生们可以再次思考这首诗歌《雪》的意思,并做出自己的唱诵。
四、教学小结通过对《雪》这首名诗的学习,学生们既懂得了如何欣赏诗歌中的美感,也懂得了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对于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多声多色的授课方法,既讲授,又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由此渐渐感受到美。
我觉得在帮助学生养成激发文学情感和审美意识方面,这样的方式很有帮助。
学好语文,需要我们去寻找诗歌中的美感,通过学习建立对文学的感官感受和审美意识,这是我们今后应该一直坚持的追求。
《沁园春·雪》优质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 ·雪》是毛主席诗词 中最早传世的一首, 也是毛主席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 更是毛主席丰 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对于这样一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 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 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 1、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 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 的情感美和音乐美, 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引导学生欣赏词 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3、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 定的信心, 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后一点为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
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 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 作品 的能力。
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 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 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 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 《沁园春·雪》 的学习, 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 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
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1/6种文体。
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 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⑴ 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⑵ 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 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大班安全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下雪天》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雪,了解雪的特点。
2.能够了解下雪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能够掌握下雪天的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预防意外事故。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
二、教学内容
1.阅读课文《下雪天》。
2.讲解雪的特点及下雪天对生活的影响。
3.学习下雪天的安全知识。
4.游戏剪纸,制作下雪天的场景。
三、教学过程
1. 集体活动
1.儿歌《小雪花》(请老师赞助伴奏)。
2.宣布今天的主题:“下雪天”,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听过或认识的雪相关
的物品称出来,例如雪花、雪人、雪地…
2. 阅读课文
1.教师给孩子们讲解课文《下雪天》,让孩子们理解下雪天对人们生活
的影响。
2.教师提问:在下雪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 雪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
哪些影响?请孩子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学习安全知识
1.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在下雪天气中如何保持安全。
例如,如何穿着,
如何走路,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2.教师演示安全常识的正确行为。
4. 游戏活动
1.带领孩子们学习剪纸,以制作下雪天的场景。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丰富,有益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有些孩子对剪纸操作难度较高,需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和协作。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和吸引力,
让每个孩子参与进来,积极主动地探寻知识的乐趣。
同时,要加强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安全意识。
在下雪天气中,要注意穿着,遵守交通规则,预防因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
优质课教案优秀7篇优质课教案篇一一。
活动目标练习向指定方向走,培养正确的走路姿势二。
活动准备1.场地准备一条起点线,一条终点线,相距6米。
2.带小轮子的动物玩具若干。
三。
活动过程1.教师介绍游戏玩法每个小朋友都用线牵拉着一件小动物玩具,站在起点上。
老师说:预备------走!小朋友们拉着小动物向前走,到达终点后,可领着小动物到终点线右边的`草地上吃草,或拉着小动物在附近自由走动。
老师说:小动物,回家吧。
小朋友们拉着玩具往回走。
2.注意事项(1).做游戏时应注意,只有听到预备-----走或小动物,回去吧的指令,小朋友才能开始向前或往回走。
(2).在走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碰到别的小动物。
2.幼儿活动,教师观察教师要观察幼儿走路的姿势,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3.活动自然结束小班游戏:滚铁罐目的:追着跑,捡起东西。
前提:会慢跑,停止时不向前摔倒。
方法:在一个小铁罐内,装1~2颗小石子。
家长在空地上将铁罐滚在地上,石子使空罐发出响声招引孩子迫铁罐,到铁罐停止处,弯下身子将铁罐拾起。
注意要用带盖的小铁罐,不能用打开过的铁罐头,以防开口处刺伤孩子。
如果孩子跑步还不会停止,可将罐滚到墙边或有栅栏处,让孩子一手扶墙或栅栏以方便停止和蹲下。
多练习后,孩子就会在够着东西之前减速,学会自己停稳,不必扶物投得远。
优质课教案篇二目标1、进一步观察、比较、运用改变材料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制作。
2、分工合作,共同布置太空环境,体会集体工作的快乐。
准备1、幼儿两次创作选定的部分作品。
2、师生共同准备制作的。
工具材料。
过程一、讨论太空教室设计1、太空教室放在活动室的哪个部位?2、太空教室里该有什么?例如:太空舱、火箭、飞船、星球等。
二、观察讨论1、观察已选入的幼儿绘画作品,确定准备制作的图片。
2、按图片思考交流:可以采用哪些材料进行制作?例如:利用桌椅或薄板制作飞船,利用大球做星球,利用紧身棉衣做太空服等。
三、创造表现1、幼儿自由结伴,分成数个制作小组,领取图纸。
教案:初中语文《雪》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能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雪》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资料。
2. 展示一些与雪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雪》两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内容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进行指导。
四、语言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表达,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读后感的撰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开展与雪相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内容分析,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雪》教学设计鲁迅金江实验学校许磊[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概括雪的特征。
2、比较探究,体验作者情感。
3、联系背景,感悟鲁迅精神。
[教学重点]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
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方法]1、情景创设法2、朗读感悟法3、探究引申法4、对话互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雪为历代文人所钟爱。
飞舞的雪花总能引发诗人情思,“白雪纷纷何所似?”——谢道韫把雪比成柳絮;岑参把雪比成梨花。
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赏雪设计说明:本文难度大,课程开始必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披情入文。
示范朗读,也会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给予指导。
三、读雪1、读懂文意A、江南雪的特征是什么?从哪看出?滋润美艳之至。
隐约着青春的消息,如处子的肌肤;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
B、朔方雪的环境怎样?特征是什么?三纬空间进行立体的描绘: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弥漫于太空中以突出飞腾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锐不可当的气势。
特征: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形态);奋飞、旋转、升腾(表现);冰冷、灿烂、孤独(特征)。
“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里包含着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孤独”因为“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只有朔雪在不屈地飞舞;“死掉的雨”是因为雪是雨凝结而成;“雨的精魂”是说朔方雪有着不屈和抗争的精神。
2、读出感情江南的雪:(课堂预设)扣紧几对虚词展示细节之美徜徉在作者的对南国雪景的艳丽描绘和堆雪人的生动记叙中固然已经很美,但是这些美都还仅仅是在表面,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的虚词进行体味,学生就更会享受到语言文字之妙了。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还”:一是“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有“还”无“还”,情趣大不相同。
惊喜和快乐之情都在这两个“还”中了。
朗读的时候,让学生用气声读出这两个“还”,那么作者对于南国雪“滋润美艳”的赞美就更一展无遗了。
还有三个“也”。
一是“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也”字藏着的大人小孩兴高采烈同心协力争先恐后的欢乐劲儿描述出来了。
二是“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正是这个“也”字,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了雪罗汉憨态可鞠的形象。
三是“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好一个“也”,含蓄而又有力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怜惜。
又如两个“终于”。
一是“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有些学生设计成很遗憾的读法,也有些学生设计成嘲笑的读法,读成自嘲的口气比较好:雪罗汉塑得高明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过程中的快乐啊!二是“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这和全文的“拍手,点头,嬉笑”相映衬对比着,淡淡的愁绪就表达出来了,而它又和后文的“也褪尽”和过渡词“终于”相呼应,作者的情感变化便在文字之间淡淡地流动着了。
两个“但”。
“……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在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嗡地闹着”,这一转折,就转出了我对南国雪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而后文的“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但”和“终于”配合着,预示了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也为全文的文思大转折“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埋下了伏笔。
一个转折连词“但是”作者惜墨如金,没有用专门的过渡段,而只用了一个转折连词“但是”。
就是这个“但是”,暗示了作者的整个情感流向。
前文情感是喜爱后文情感是赞扬;前文的美是秀美,后文的美是壮美。
【请两个同学各找自己喜欢的一段自由朗读】朔方的雪:抓重点词语(课堂预设)A、“决不”二字不容置疑,写出了朔方雪刚劲、顽强的特点。
B、“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对于雪来说,太阳光应该是他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朔方的雪遇见太阳光的时候,他没有像南方的雪那样毫无反抗地就融化掉了,而是更坚强地奋飞和抗争。
C、“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真的能体现出它的壮美。
“包藏火焰”,在这样冷酷的环境里,拥有一颗火热的心,拥有旺盛的力量,拥有战斗的热情。
D、“撒”字,撒到地上、屋上、枯草上,用一个“撒”字让人感到这个雪是有力量的,有力度的,他不用“飘”不用“落”,和地上、枯草上的环境相融合在一起,有一种粗犷的感觉,还呼应了前面的“如粉如沙”,可见朔方雪具有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E、“无边的旷野”,体现出朔方的雪是孤独的。
孤独,是的,不在孤独中沉默,就在孤独中爆发。
他爆发了吗?他依然在天宇间升腾闪烁,他不惧怕孤独。
F、“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对于雪来说,太阳光应该是他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朔方的雪遇见太阳光的时候,他没有像南方的雪那样毫无反抗地就融化掉了,而是更坚强地奋飞和抗争。
G、“旋转而且升腾”三次出现,是简单的重复么?【机动问题】问:你能找出两部分的不同吗?(难度大,视时间而定。
)A、从内容的角度:前三段写景,也写景中活动;后三段主要描写雪景。
B、从写景的角度:江南雪多绘色彩;朔方雪多状情态,突出气势。
C、从句式的角度:前三段多用长句,读来温柔婉转;后三段多用短句,读来刚劲铿锵。
D、从抒情的角度:前三段喜爱中有惋惜,后三段赞颂中含敬仰。
前三段的文字细腻、绵长,看起来仿佛较重,其实很轻;而后三段粗犷、简约,看起来仿佛较轻,其实很重。
文章的重心落在后三段,因为它寄托了作者的情思与情怀。
三、悟雪思考问题:作者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描绘雪景吗?【设计说明】本步骤是提高,不必过于拔高,通过资料链接,交代【写作背景】,学生能简单悟出道理即可。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艰苦的探索。
作者想启发人们要像朔方的雪一样去坚强地战胜困难。
(学生齐读):“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
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
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这里,雪就是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象征。
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
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
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他要向朔方的雪一样,即使在致命的晴天之下,只要有旋风,就蓬勃的奋飞,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
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三段,来感受鲁迅昂扬不屈的战斗精神。
(齐读)师总结课堂:我们品读了鲁迅的美文《雪》,既感到了雪景之美,语言之美,又感受到了先生的精魂之美!板书设计:雪鲁迅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灿烂的世界充满生机奋飞抗争的精神滋润美艳孤独不屈的灵魂【自我备份与提高】江南的雪“江南的雪”在鲁迅的笔下是如此的美丽而妖娆着。
“滋润美艳之至”“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成了二八少女,青涩而妩媚,那种娇艳和性感是从每一朵的皮肤渗出来的吧。
而且苍茫雪野,有春花,有稚童,有成人,这该是一幅怎样和谐浪漫的图景。
雪,是点缀,是锦上之花。
塑雪罗汉是全文中文采最为奢华的部分,可是,如此美而和谐的图景有个怎样的结束呢!“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江南雪美则美矣,可是太容易被忽视了,如此的“雪”可还担得起那寂寞、孤傲,一如梦想,梦想是美的,却那么容易破碎,融化成生命里浅色的遗憾。
此时的鲁迅,应该是初步感受了社会的狠厉和世道的无情。
他由小康生活忽而陷入困顿之中,从此尝遍世态炎凉。
父亲病逝后,他告别母亲外出求学,初步形成自由、民主的梦想。
然后,他怀着“血荐轩辕”之志东渡日本,既而仙台学医,“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可是,理想的肥皂泡迅速被现实打破。
于是,前路迷茫。
于是,要于无路处踏一条路走。
“走上人生的路途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江南的雪,美则美矣,可弃其容色,精魄可存?“朔方的雪”:通过对朔方雪的描绘,作者的吟唱达到高潮。
这才是一个斗士笔下灿烂辉煌的“雪”,他不妥协,不屈服,倔强而骄傲地旋舞,“包藏火焰”,而且“永远如粉,如沙,永不粘连”。
此时的雪,只有两个必然的结局:在斗争的焰火中燃烧自己,化为灰烬,向生而死,刚强绝烈;旋舞于无穷的天宇,弥漫升腾,孤独寂寞地释放张扬的个性,以冰刀雪剑,战天斗地。
此时的雪正如鲁迅,虽然前途渺茫,然不可放弃希望,故“呐喊”故“彷徨”,故不寄求于无所谓的希望,而要披荆斩棘,做勇者的向前,一个人的,向前。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此句当为全文点睛所在。
文中鲁迅拟了水的三个不同意象,“雨”“江南雪”“朔雪”,以这三个意象的螺旋上升,代表自己在民主、自由道路上探索的思想历程。
年少时自由不羁的雨;青年时代和谐美好,点缀清音的江南雪色;成年后一身杀伐之气,风骨凛冽、嚣张绝烈的朔国之雪。
每一个意象都带着作者的影子,然其褒贬之意不是也昭然若揭吗?当自由率性的魂灵(雨)被迷惑,被粉饰,被扭曲,即使他拥有一时秀色(江南雪),又怎可长留于世,只能有短暂的美好,然后便是铭心的怀恋和遗憾吧!而当磊落不羁、轻忽放纵(雨)彻底被抛弃,以其死的决然大步前行,才成就他生命的升华(朔雪)。
这种升华的本质便成为责任,成为鲁迅的“铁肩道义,妙手文章”,成为他青碧的侠骨,成为他一笔刀戈,千年长叹。
《雪》,选自《野草》,其基本格调是晦暗、苦闷和思索,是一种于无处生有,于死地寻生,是一种狂烈的嚣张和抗衡。
雪,或鲁迅,绝烈的死或寂寞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