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积累(五)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必背文言文(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应急预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必背文言文(精选4篇)高中必背文言文大全篇1《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05)(四十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亦既去矣,何复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二峰沉浸其间沉浸: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B.百姓扳留之扳留:挽留 .C.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为:替 .D.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于:对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官民关系融洽的一组是 .①而君亦不忍于其民②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④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 .⑤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B.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高中语文必背的32篇文言文高中语文必背篇目包括32篇文言文本文汇总必背篇目有零碎时间要多背哦#01 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
2、《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经典高中文言文及译文5篇1.经典高中文言文及译文篇一赤壁赋苏轼〔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烛之武退师》(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荆轲刺王》(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鸿门宴》1、名词用作动词道芷阳间行(道,取道)沛公军霸上(军,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若入前为寿(前,上前)2、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3、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良(善,对……友善)4、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日日夜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开翅膀一样)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间,从小道,抄小路,表方式)头发上指(上,向上)5、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先破入者王之(王,让他为王)。
高中文言文必背5篇,有哪些篇目高中文言文必背5篇,有哪些篇目高中文言文必背的篇目包括了什么呢?具体的有:文言文《劝学》、《师说》、《赤壁赋》、《蜀道难》、《阿房宫赋》、《琵琶行》、《离骚》、《逍遥游》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中文言文必背1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必背的文言文有什么1、《劝学》⒉《逍遥游》⒊《师说》⒋《赤壁赋》⒌《氓》《诗经》6.《离骚》7.《蜀道难》8.《登高》9.《琵琶行》10.《锡瑟》11.《阿房宫赋》12.《虞美人》13.《念奴娇.赤壁怀古》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文言文《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必背文言文之《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011年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原文+译文(五)41.文人相轻原文:长兴臧寿恭眉卿、乌程严可均铁桥两先生者,同籍湖州,同时号通经博学,顾极不相能。
杨太守岘,臧先生高席弟子,亦尝从严先生游。
一日,太守自长兴归,舟泊城外,邻舟有命酒独酌者,视之严也。
诘何自,以实对,诧曰:“是邨夫子,堪若师乎?”他日,太守叩臧先生:“严某如何人?”曰:“粗能讽《三字经》。
”《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者也。
文人相轻,不意经生亦然。
译文:长兴人臧寿恭眉卿、乌程人严可均铁桥两人,籍贯都是湖州,两人都自称精通儒学经典、很有学问,但对对方都很不友善。
太守杨岘,是臧先生的高徒,也曾跟从严先生游学。
有一次,太守从长兴回来,他的船停靠在城外,旁边的船上有个人拿着酒独自品尝,仔细一看,是严先生。
问他从哪里来,把实话告诉他,诧异地说:“这个村里的人,难道都是老师吗?”以后有一天,太守叩问臧先生“严先生这个人怎么样啊”臧先生回答:”粗略懂点《三字经》吧”《三字经》,童子刚入私塾考试时要解释翻译的,文人们彼此轻视,想不到很有学识的博士也这样。
42.崔仁师平反原文: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
仁师至,悉脱去底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
还报,敕使将往决之。
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忧之。
”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万一暗短,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
”伏伽惭而退。
及敕使至,更讯诸囚,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
”无一人异辞者。
译文:青州有人谋反,州县官员逮捕其同伙,致使牢狱中人满为患。
诏令殿中侍御史、安喜人崔仁师前去覆查。
崔仁师到了青州,命令卸去囚犯的枷具,给他们饮食、让他们沐浴,加以宽慰,只将其首犯十余人定罪,其他人都释放。
崔仁师回朝禀报,太宗又派人前往叛决。
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目录必修一 (3)劝学 (3)师说 (4)赤壁赋 (5)始得西山晏游记 (8)必修二 (9)六国论 (9)阿房宫赋 (11)必修三 (13)指南录后序 (13)五人墓碑记 (17)烛之武退秦师 (19)谏太宗十思书 (20)廉颇蔺相如列传 (22)鸿门宴 (28)秋水 (33)非攻 (33)必修四 (34)季氏将伐颛臾 (34)寡人之于国也 (35)滕王阁序 (37)秋声赋 (40)必修五 (41)陈情表 (41)项脊轩志 (43)报任安书 (45)渔父 (49)逍遥游 (51)兰亭集序 (53)必修一(一)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文全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41、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
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
”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42:(唐)太宗问魏徵:“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着,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
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
”徵对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
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
……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43、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44、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4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46、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钙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47、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48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49、(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
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50、(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翻译41、贤妻桓少君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
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
(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
”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
”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
(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42、魏徵论自制唐太宗问魏征说:“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
我常常心怀忧虑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则。
”魏征回答说:“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圣贤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圣贤之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普通人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43、吕蒙正不记人过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
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
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
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
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
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44、石勒不计前嫌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
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
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
”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45、世评华歆王朝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46、王安石伤方仲永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47、周处改过自新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欧,为当地一大祸害。
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
于是有人便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
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
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
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
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
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
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
’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48、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
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宣王非常高兴。
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
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49、陈寔晓喻梁上君子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
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
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
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
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
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
”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
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50、萧何追韩信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
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