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历史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3. 帮助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提高自我认识和心理素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事件,引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如:“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吗?”二、历史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强调历史学科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 分析历史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如: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的榜样效应,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等。
三、历史学科教学策略(20分钟)1. 教师提出历史学科教学策略,如:情景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2. 学生分享对这些教学策略的认同感和实际体验。
四、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实施(15分钟)1. 教师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等。
2. 学生分享在历史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成长经历。
第二课时:一、历史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历史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如:分析一位历史人物的心理品质对其事迹的影响。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
二、小组分享与讨论(20分钟)1. 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2.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历史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历史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 学生分享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心理素质。
3. 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关键词: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
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因此,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一、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轻松学习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及心理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的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自信心、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站在讲台前,可使学生精神为之振奋,注意力迅速集中;教师从教态、语言、讲解这几个方面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时时注重用真心体察学生,用真情感动学生,用爱心抚慰学生,以引发与学生感情的共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历史课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方面,还涉及到自我认知、价值观塑造、目标设定等深层次的心理发展问题。
在设计历史课教案时,教师应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课程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接下来,我们以“古代文明的兴衰”为例,展示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讲述古埃及文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法老王的权力与责任、金字塔的建造与团队合作的意义,以及这些对现代人的启示。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心理状态,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坚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
在讨论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教师可以引入“逆境中的自我成长”这一主题。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可以理解到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变化,才能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正视自己的不足,如何在挫折中寻找成长的机会,这对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历史课上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进行“三国演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从不同角色的视角出发,体验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战争带来的心理压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还能在实践中学习情绪管理和同理心的培养。
最后,教师应该在教案中设计反思和总结的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被鼓励分享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理解,以及这些历史故事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启发。
通过反思,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个人经验相结合,形成对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深刻认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
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历史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它也体现了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发展性。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在这里“智”,不仅指知识能力,更指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丰富深邃,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
历史教材中那丰富的伦理价值内容,众多名人言行对促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事,做人,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教师必须具备健康心理。
那么教师拥有健康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呢?①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潜能,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接班人。
关键词: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罗格尔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得到道德的教训,不消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儿童的教材,从灌输善良的品质”。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面对21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激烈的竞争,未来的人才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重任,更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1、教师要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
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更需心理健康,尤其对教师而言,心理健康价值更大,直接影响学生“行为”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影响的深刻性、长远性和多面性,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里,历史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良好健全的人格,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浅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历史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
”这表明,在现代社会里,仅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不能算作健康,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身体健康,还要求心理健康,且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部于1999年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因而,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渗透就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而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
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提,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
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
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如利用历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精心直观性教学,再现历史场景;适当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或进行课堂演讲,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身素质等。
三、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氛围对人的生活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对学生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理解的心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爱心和平等心对待学生,信任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真挚的爱,播
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去感受、去体验人间的温馨,去创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的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中学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博大而精深。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在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
材,用丰富的史实、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五、读史使人明智
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的屈辱史,但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挫折的抗争史。
它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奋勇前进。
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优良的品质。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之,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究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必须以有效地激发其兴趣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抗挫折能力,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聂菊香.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7期;
[2]何妍,王莉.用情感教育激活学生心理——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0期;
[3]李铁军.浅谈培养非智力因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3期;
[4]陈洵,王振中.科学求实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