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分析散文结构,鉴赏表达技巧(时间:40分钟分值:28分)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垂钓的遗憾杨晓敏①那片杂草葳蕤的南窑塘,是水生物的天然繁殖场。
草鱼、鲫鱼、白条和鲢鱼成群结队畅游,鲶鱼、鳖、鳝鱼也时常出没。
黑鱼的模样狰狞可怖,占塘为王,和鳖一样,属捕食小鱼虾的鱼类。
它性情阴鸷暴戾,冲击力强,宽大的上下颌都有尖锐的利齿。
钓钩上的饵食如面团、蚯蚓之类,对黑鱼的诱惑力不大,所以平时极难钓上一条黑鱼。
我垂钓数年,也只有一次钓上黑鱼的历史,充其量三四两重而已。
斤把重以上的黑鱼,只好动用渔叉或撒网捕捞了。
②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黑鱼的产卵护婴期,此时,钓它就易如反掌了。
黑鱼的产卵护婴是个有趣的现象。
在一个暖融融的夜晚,黑鱼即将临盆了。
它会在选定的隐蔽地点,甩动有力的尾鳍,啪啪啪地击打这一方水域,不知是产前的狂躁宣泄呢,还是警告其他同类勿扰。
懂行的人会说,黑鱼闹塘了。
黎明时分,塘里静谧如常。
到塘边儿寻找,果然在塘边儿的杂草丛中,黑鱼在尺幅之内产满了卵子,浅黄如米,颗粒分明。
这时候的雌雄黑鱼在鱼卵边上虎视眈眈,负责监护。
倘有任何侵犯之举,它们都会毫不留情地给以迎头痛击。
那种护崽儿的本能,绝不亚于人类。
鱼子一旦孵化成形,就开始离开塘边儿活动。
在人的视野内,会看见清水塘里游弋着一群黑鱼崽儿,有成百上千之多吧。
雄父在前开路,雌母在后压阵,一路上咂起“扑扑扑”的水泡儿,欢闹中的崽儿白肚子乱翻,挺像一个多子多孙的幸福家庭在郊游,一时蔚为壮观。
③大约十岁那年,我听说黑鱼闹塘了。
溜到南窑塘的一个僻静处,果见杂草上的鱼卵一派狼藉。
原来是几位钓鱼者发现鱼卵后,争相逗钓黑鱼,人多吵闹,黑鱼大概吓得不敢靠近,他们没钓着黑鱼,懊恼之下,粗暴地打散了鱼卵,扬长而去。
④我按照大人的办法,弄一个结实的钓竿。
钓钩是自行车辐条磨尖弯成的,上面缠了一团棉絮。
翌日清晨,我一骨碌披衣下床,抓起钓竿溜到塘边。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精准答题:专题二散文阅读学案二第3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6分)文本一:新校舍(节选)汪曾祺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
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
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
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
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大图书馆后面是大食堂。
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是木头的,因此饭有木头的气味。
饭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
八个人一桌,四个菜,装在酱色的粗陶碗里。
菜多盐而少油。
常吃的菜是煮芸豆,还有一种叫作蘑芋豆腐的灰色的凉粉似的东西。
大图书馆的东面,是教室。
土墙,铁皮顶。
铁皮上涂了一层绿漆。
有时下大雨,雨点敲得铁皮丁丁当当地响。
教室里放着一些白木椅子。
椅子是特制的。
右手有一块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
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随便搬动,从这间教室搬到那间。
吴宓先生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有女生没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
一些颇有骑士风度的男同学于是追随吴先生之后,也去搬。
到女同学都落座,吴先生才开始上课。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
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
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
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
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
他教我们宋诗。
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
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
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
刘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闻一多先生上课时,学生是可以抽烟的。
我上过他的“楚辞”。
上第一课时,他打开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散文作品阅读攻略分类讲解题型透视:思路类考点3: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说明】文本的结构、思路主要指作者对材料主次、详略、前后等方面的有心安排;文本中段与段间的关系会呈现出一些特点,如并列、承接、因果、总分以及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等。
题干:“梳理作者的思路。
”【解题要点】①将文本内容划分出段落层次。
②根据题干要求,依序写出相关内容,必要时写明段间关系。
作者思路题示例【17海一】《吟唱》(6.3 第92页)22.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22.(6分)参考答案:先是忧虑(“忧虑袭上了心头”),吟唱是那么美好,而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者为传承问题担忧。
再是感动(“我心里一热”),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多人,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了。
最后是高兴(“我的心特别爽快”),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承吟唱事业,作者感到吟唱也是人之天性,传承大有希望。
示例【18西城一模】《枪挑紫金冠》22.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7分)【答案要点】认识:①《罗成带箭》: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
②《白蛇传》: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
(借小青与法海的戏表达了“戏如人生”的道理;借白素贞与许仙的戏说明优秀的表演能引人入胜,让观众觉得戏剧与生活似乎没有分别。
)③《单刀会》: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
匠心:作者以这三出戏与新编戏剧的胆大妄为与匮乏形成对比,表达了戏剧要遵守戒律、内涵丰富的观点,从而表达了对那些胡编乱造的新编戏的批判。
【评分参考】“认识”4分,“匠心”3分。
意思对即可。
题型透视:解释类考点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1)要求解释的是文中词。
题干中有“指出文中某词语的含意”“说说某词在文中的特定含义”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复习(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 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 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 命题类型, 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 ”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 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 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 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 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 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 富有表现力, 所以, 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 不能孤立的看, 要联系上下文, 联系文章的主题, 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 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 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 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 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 清新自然, 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 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 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 内容要点概括, 理解词义、句意, 鉴赏形象、技巧, 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 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 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 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 可以艺术加工, 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 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 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复习预习重要句子含义的类型,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考点/易错点2高考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其思想性,尤其是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如何把握这“丰富含意”,从而答准答全答案要点呢?除了要牢牢把握分析句子含意的“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外,更在于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因为每个句子都是立体的。
下面四个角度虽然是分开讲的,但在具体分析时是交错的。
四、例题精析【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核心突破四赏析表达技巧-—答准技巧,夸尽效果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修辞方法散文常用的修辞方法有九种: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这九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9)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方法,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乡村的风风是乡村的魂。
它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你赶也赶不走。
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
莲荡也是。
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
然而,却乱出了味道。
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
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
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
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
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王阳明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合双目,则此花归于寂灭。
我又想到另一句话,叫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
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
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
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
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
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
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
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入田野,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
我坐在湿润的田埂上,谛听风与庄稼幽秘而细碎的微语。
它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说话时的那种神秘的氛围,有点儿类似于乡村闺房里的隐私。
在我的想象里,我看见风像一个忙碌的乡村媒婆,对,媒婆,她提着萤火虫的灯笼,颠着一双小脚,脸上带着世俗的笑容,急急穿行于正在扬花的庄稼之间。
于是,一川一川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藏在自己身体里极单纯的情欲释放出来,尽管我看不清它们的表情,但是却能领略到它们的风情。
此刻,我若是个诗人多好,可惜我不懂诗,只能将嘴边的两句古人的诗略加篡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风语一片。
我想,这时的蛙声只能是一种喜庆的陪衬与烘托,是这场天地间庞大婚礼的出色乐音。
当然,风也不总是充当媒婆的角色,吹来吹去的风,吹黄了一茬茬的庄稼,吹枯了一年年的野草,也吹老了人间岁月。
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
我看见,母亲辛辛苦苦在菜园周围扎起的篱笆,在风中散落;父亲垒砌的土墙在风中坍塌;竖在祖父母坟前的墓碑上的字迹,在风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
豆青山上的许多坟茔也是如此,它们每隔几年就要添一些新土,可是添着添着,那些给坟添土的人也被风吹走了,于是豆青山上又多了一些坟头。
这种给坟茔添土的现象一般持续不了三代,原先的那些坟就再没有人为它们添土了,今天被风带走一些土,明天又被风带走一些土,要不了多久,一座一座的坟茔就被风抹平了。
然而,一拨又一拨的风,依然吹个不止……吹尽了长年都市生活在脑子里积下的灰尘,让我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原本应成为我生命和人生的另一半啊。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有对自然与人生的敏感。
没有前者,所描绘的景物就不会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悟;没有后者,就不可能在平凡的乡村发现蕴藏的美。
B.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是全文中的总领句:结构上,总领全文,又与文末相呼应;内容上,点明主旨。
C.风是无形的,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
他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可谓风之色,“春风归来遍地绿”可谓风之形,鸟雀蟋蟀的浅唱低吟则可谓风之声,具体而又生动。
D.文章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点的描绘给人印象深刻,面的铺陈则揭示着普遍与恒久。
引用诗文典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提升着文字的品位。
解析:选C C项,作者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描绘的是风之形,“春风归来遍地绿”描绘的是风之色。
2.(表达技巧鉴赏题)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5分)答:参考答案:①第五段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无形的风拟作媒婆,一川一川的稻花竟也有“隐私”“风情”。
②自然风物被赋予人情,更生动,更易于被理解而感染读者。
3.作者开篇写道:“风是乡村的魂。
”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写出这么说的理由。
(6分) 答:参考答案:①风能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
②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③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至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
④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请判断下面对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鉴赏的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1)第一段“用顽皮的小手……”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
(×)分析:“运用比喻手法”错,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2)第五段运用拟人手法,描绘风中动人的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桐花满地雪小禅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
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
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
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
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
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
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
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那时玲是我的密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
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
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
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
因为我发现,信纸上有泪痕。
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
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
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
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
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后来同学聚会,说起那时偷着去看电影。
有个男生说,我那时暗恋一个女生,送了票给她,站在梧桐树下等着她,说好了七点见的,她一直没有来,真是叫我立尽了梧桐影。
然后他转脸问我:你记得那里有几棵泡桐吗?我差点儿泪湿眼眶。
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树冠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
四月天里,我每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
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
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落了,落了一地,到处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
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
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
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
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
可是,她一直留着。
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
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
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
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
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
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
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玲很快回了短信。
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
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叙述事件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中间有所插叙,这样使文章脉络清晰,将过去、现在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显现出“形散”但“神不散”的特点。
B.文章中“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与桐花形象互相衬托,本文就是通过对桐花、朋友“玲”的回忆,写出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之情。
C.画横线句对桐花的称呼从“它”到“君”的转换,是因为对桐花的描写已经丰富、饱满,“它”的形象已转变为“一直努力着”的形象,作者对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当初不喜欢桐花的原因是命贱、形状也散、颜色灰败的暗和没有灵性,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解析:选D D项,“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错,应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