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232.25 KB
- 文档页数:3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预见性护理干预【摘要】血液透析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但在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等并发症。
本文旨在探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预见性护理干预。
首先分析了低血压的原因,包括体液过多或过少、心功能不全等。
其次提出了预防措施,如避免食用高钠食物、控制透析速度等。
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也至关重要,包括调整透析环境、合理使用药物等。
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指出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血液透析、低血压、预防、预见性护理、透析环境、药物使用、干预措施、血压调整、实践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合理药物使用、血压控制、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危机预防、护理技巧、健康管理。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血液透析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低血压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低血压不仅会影响血液透析的疗效,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预防和及时干预低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由于患者的血容量较低或者透析过程中血液中的水分过多被移除,容易导致血压降低。
透析过程中的血压监测不到位、透析器性能不良、透析液成分不合适等因素也会增加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对于透析患者来说,低血压不仅会引起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如何有效预防和干预低血压成为血液透析护理中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预见性护理干预,分析低血压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与护理干预措施。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减少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风险,提高透析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
通过总结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透析护理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1.3 研究意义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龙源期刊网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原因与防治
作者:孙立巍赵杰孙静涵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1期
【关键词】血液透析;低血压;原因;防治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在普通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20%-30%,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
的并发症,多发生在血液透析快要结束时,来势凶猛。
初期病人感到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血压明显下降或是测不到,可引起心跳骤停、死亡。
它直接影响到透析的充分性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增加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导致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①循环容量下降是发生低血压的重要原因,由于超滤过快,其速率大于毛细血管再充盈,血流量迅速减少,心肌灌注下降,而使血压急速下降。
②心输出量减低,左室收缩功能减低,透析前血钠水平减低是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这一特点更为显著。
③外周阻力和容量血管功能异常,血液透析5年以上的病人由于心血管病变,左心室舒张末期血压上升,心脏顺应性差,心室充盈减少心输出量减低也易发生低血压。
④营养不良,尤其是老年人伴有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的病人易发生低血压。
它与透析次数不够引起的透析不充分有关,血中毒素过高;食欲不佳,精神负担过重、抑郁;胃肠道吸收减少;每次透析营养物质丢失;透析病人特殊的病理状态,如代酸,内分泌紊乱;慢性炎症状态,使机体消耗或能量代谢障碍。
⑤在血容量下降时,自主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代偿性调节机制对维持血压的稳定起重要作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与低血压有关。
⑥部分病人是由于对透析液中的醋酸盐不耐受,而发生低血压。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低血压发生原因及防治关键词血液透析低血压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82资料与方法2005年5月~2008年10月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透患者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5~81岁。
其中急性肾衰4例,慢性肾衰20例,共进行血液透析2172例次。
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500ml/分,透析液温度36℃~37℃,透析液钠浓度136~150mmol/l,血流量150~260ml/分,透析时间4~6小时,2次/周或每4天1次。
原因分析:①透析中超滤过快过多,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当超滤率过高(超过体重的7%或体重低于干体重)或超滤速度过快致超滤率大于毛细血管再充盈率时,就会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心脏灌注及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发生低血压[1]。
透析性低血压与以下几个环节有关:一是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二是由于医务人员缺乏经验;三是患者为了多进水而超报体重或在称量体重时作假;四是血管通道静脉端不通畅。
还有一种情况是总的脱水量不大,但单位时间内脱水量过大过快,亦是发生低血压因素,多发生在短时间高效透析及首次透析过程中。
②植物神经病变:尿毒症病人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病变。
老年糖尿病及充血性心衰病人更突出。
主要表现为超滤后期交感神经张力的异常降低,外周血管对交感神经刺激反应减弱,因此当血容量下降时,不能有效地引起静脉与小动脉的收缩反应,结果发生低血压[2]。
③疾病因素:糖尿病及老年透析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大,或心包积液及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此外,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易引起血压下降。
④透析液的原因:a.透析液的温度:透析液温度较高时患者的皮肤血管会强烈舒张,血液大量聚集在静脉血管床内,使有效循环血量显著减少,容易诱发低血压。
b.透析液钠浓度过低:使用低于血浆钠浓度的透析液,血液中的钠离子、尿素氮、肌酐等渗透溶质被清除,导致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毛细血管再充盈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低血压[3]。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方法采用一系列预防护理措施降低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结果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有效的健康宣教等措施,对降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有显著成效。
结论有效地预防及护理措施,是降低低血压发生,保证透析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血液透析低血压预护护理R473.5B2095-1752(2013)27-0267-01透析中低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占20%~30%[1],是指透析中收缩压下降>20mmHg或平均动脉压降低10mmHg以上,并有低血压症状。
其发生快,使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致使透析效果差,影响患者长期生活及存活率。
因此,全面分析透析低血压的原因,做到积极防治,对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活率和存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引起低血压的原因1.1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超滤过多、过快,使超滤速度大于细胞血管再充盈,超滤量大于组织液的回流,引起低血压。
1.2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包括透析液温度较高,透前应用降压药物,透析中进食,中重度贫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及采用醋酸盐透析者。
1.3心脏因素如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心脏缺血,心脏压塞,心肌梗死。
1.4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而导致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其被认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2],在维持血液透析人群中,其发生率高达50%,主要表现为超滤后期交感神经张力的反常降低,血管对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性降低[3],超滤过多、过快等其它透析相关因素也促使其发生。
1.5其它少见原因:如出血、溶血、空气栓塞、透析器反应、脓素血症等。
2低血压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有恶心、呕吐、脉搏加快、血压正常或稍有下降、患者主诉头晕眼花、出冷汗,继而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搏细速,严重的可出现晕厥、意识障碍,早期可出现一些特殊症状,如打哈欠、腹痛、便意、腰背酸痛,应予以重视,及早处理,可以有效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毕业论文一、背景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血透患者存在许多并发症及副作用,其中低血压是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一种,并且极易引起中风、心血管事件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发现低血压发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低血压的原因分析1.高超滤量高超滤量是最常见的导致低血压的因素之一。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为了有效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水分,通常需要设置较高的超滤量,但是如果超滤量过大,就会引起血容量减少,导致低血压。
2.失去正常反应正常情况下,体内的一系列调节机制能够有效维持血压稳定,但是在患者进行长期透析治疗后,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得机体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反应,包括钠负荷、容量不足、酸碱平衡失调、感染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低血压。
3.药物作用透析患者通常需要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血压、血液成分、血容量等指标,但是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剂量不当、使用不当等原因,都可能导致低血压,包括降压药、利尿剂、抗凝剂等。
4.患者基础疾病血液透析患者通常存在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加重低血压的发生。
三、护理干预针对以上的低血压发生原因,采取以下的护理干预措施:1.合理控制超滤:在透析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透析方案等因素,合理设置超滤量,以减少血容量的变化,降低低血压的发生。
2.监测血容量: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容量变化情况,及时发现体内水分的过多或过少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3.控制钠负荷:采用控制钠摄入或采用低钠透析液等方法,减少血容量的变化,降低低血压的发生。
4.严密观察:在透析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5.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通常不良,为了避免营养不良加重低血压的发生,需要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