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 审美特质
- 格式:docx
- 大小:16.18 KB
- 文档页数:3
黄梅戏影视剧的美学特征初探摘要:黄梅戏影视剧作为我国戏曲与影视艺术结合的产物,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
通过回顾黄梅戏影视剧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表现形态,对黄梅戏影视剧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五个主要美学特征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黄梅戏影视剧;影视语言;实景拍摄;mv手法;意境美黄梅戏,旧称黄梅调,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它来自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着观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传统戏曲的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演出市场遭遇低谷,但是黄梅戏却仍然在全国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声誉,这与黄梅戏跟电影、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结缘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今天,黄梅戏的生态环境日渐变化,对于传播和繁荣,不应当简单地采用固有的方式,而应拓宽视野,全方位地增加表现力,开拓新的观众层面,以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对于黄梅戏欣赏的需求。
尤其在现代媒介普及的今天,黄梅戏走向大众最好的途径就是黄梅戏电影和黄梅戏电视剧,这也是当代黄梅戏重要的发展方向。
黄梅戏影视剧这一艺术样式在我国出现也有50年的历史了,它是黄梅戏主创人员和影视从业人员在探索如何拓展黄梅戏自身特色、扩大影响、形成独特艺术个性等方面的重大创造。
利用大众传媒和影视艺术的特性以黄梅戏电影、黄梅戏电视剧的形式改造、传播这种传统民族艺术,既加强了黄梅戏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沟通,又适合大众传媒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
黄梅戏所具有的灵动多变、格调开放、不拘泥刻板程式等特点、为黄梅戏与现代媒体的结合、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而多种艺术因素的融合,也促进了黄梅戏艺术本体的新变化。
一、黄梅戏影视剧的发展回顾黄梅戏影视剧的发展历史,我们欣喜地发现其短暂的50多年的发展史上恰逢黄梅戏的两度繁荣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传统的传播形式与现代的传播形式的有机结合使黄梅戏这种传统艺术获得了新生,丰富了新的传播形式的内涵。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尝试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前半期,这是黄梅戏影视剧从无到有,初步尝试阶段。
黄梅戏受欢迎的原因探析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使用“黄梅调”进行演唱。
黄梅戏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表现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以下是黄梅戏受欢迎的原因的探析:1. 文化传承: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采用了古老的演艺方式和表演手法,传承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优秀艺术特点。
观看黄梅戏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表演技巧,还能感受到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2. 情感表达:黄梅戏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演员通过歌唱和舞蹈来演绎剧中角色的情感,将观众带入角色的世界中。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柔美的舞蹈形式,能够让观众情绪起伏,共鸣感情,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3. 故事情节:黄梅戏的剧本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故事情节精彩纷呈。
这些剧本常常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戏剧人物的奋斗和矛盾展开,引发观众对人性和现实问题的思考。
黄梅戏的剧情富有悬念和变化,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使观众对剧情的发展保持浓厚的兴趣。
4. 角色扮演:黄梅戏中,角色扮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形象塑造,将角色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栩栩如生。
观众能够从演员身上看到角色的个性、情感和命运,与角色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黄梅戏的角色扮演不仅需要演员具备出色的唱功、舞技和表演技巧,还需要充分理解并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做到角色与观众的情感沟通。
5. 与观众的互动:黄梅戏非常注重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观众可以通过回应、鼓掌、喝彩等方式与演员进行互动,使演出气氛更加热烈。
黄梅戏演出的现场氛围也非常热闹,观众可以和其他观众一起欣赏戏曲、讨论剧情,增加了观赏戏曲的乐趣。
黄梅戏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细腻的情感表达、精彩的故事情节、深入人心的角色扮演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能够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并带给观众艺术享受和思考的机会。
黄梅戏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戏曲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中国古代戏剧黄梅戏的源起与发展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其古代戏剧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黄梅戏的源起、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咸宁市黄梅县(今称为红安县),因此得名。
其历史根据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是在当地民间音乐演艺形式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戏曲形式。
特点与表演形式1.曲调优美:黄梅戏以华丽动听的曲调著称,常使用江南丝竹等传统乐器伴奏。
2.歌唱技巧:黄梅戏注重歌唱技巧,旋律婉转动听、音调多变,能够表达情感和角色个性。
3.剧目内容:黄梅戏剧目丰富多样,涵盖历史、文学、爱情等各个题材,常以女性形象为主要角色。
黄梅戏的发展1.传统流派:黄梅戏有许多传统流派,如咸宁黄梅戏、汉剧、襄阳梨园等,各具特色。
2.政治繁荣与衰落:清代是黄梅戏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和地方都受到重视。
然而,近代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变革,对黄梅戏造成了一定影响。
黄梅戏对中国文化的意义1.传承历史: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2.地方特色:黄梅戏源自湖北地区,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和民间生活。
3.艺术表达:通过欣赏和演绎黄梅戏,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美。
结论黄梅戏作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珍贵遗产,拥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表演形式。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象征。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黄梅戏,使其继续为人们所喜爱和欣赏。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唱腔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语言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官话。
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
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
传统黄梅戏唱词的俗美性-精品文档传统黄梅戏唱词的俗美性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唱腔淳朴流畅,明快灵动,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
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部分地区,现己成为人民大众广为熟悉和喜爱的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受众面广,老少皆爱,一方面除了唱腔优美,另一方面就是其大俗大美的唱词。
一、运用本地方言民间口语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方言民间土语,运用鄂东及皖中本地口语,使黄梅戏产生了有别于其他剧种的审美异彩。
黄梅戏脱胎于田间地头及劳动人民当地的民歌小调,通俗易懂又极富生活表现力,使黄梅戏唱词充满着深厚的自然、率真、本色的民间乡土气息。
(1)(大姐)唉呦,你这张小嘴哟,就像涂了一层蜜糖一样,说出来的话是那么对人头。
(众姐)依我们看来大姐比我们还年轻呢,又年轻又漂亮,真是一个老来俏。
(众姐)是迎亲的,人间天上不一样,男婚女嫁配成双,大红花轿来迎娶,吹吹打打入洞房(《天仙配》)(2)女:辛勤纺织全为你那么哈,切莫赌钱不顾家,切莫赌钱嗳嘿嘿衣嘿嗬呀,不顾家那么哈!装疯打翻豆腐磨那么哈,又装吊颈把我吓,又装吊颈嗳嘿嘿衣嘿嗬呀,把我吓那么哈!思一思来想一想那么哈,你对不住公婆你爹妈,对不住公婆嗳嘿嘿衣嘿嗬呀,你爹妈那么哈!(《打豆腐》)(3)俞志云:接到手谕心欢畅,老人家你六十大寿非寻常!双手捧上金如意,如意吉祥祝寿。
(《五女拜寿》)(4 )桂小姐:瘦得像个猴儿样,看着叫人恶心肠!潘安再:若是她见了不嫌厌。
乔婶:了实话就圆房!(《桂小姐选郎》)(5)珍姑:你么事要骂龙王。
文哥:我骂龙王关你么事?你算东海哪路神仙,是半根筋呢还是母夜叉。
珍姑:呆瓜。
文哥:嗨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就是美得像牡丹花,我也当你是牛屎耙(《龙女》)这些剧中人物,有仙女、乡间小子小媳妇大媒婆、官宦子弟小姐丫环书童各色人等,但在唱词上却是十足的乡野情趣,唱词中提及的“对人头”、“老来俏”、“男婚女嫁配成双”、“吹吹打打入洞房”、“吊颈”、“公婆爹妈”、““六十大寿”、“活不成”、“猴儿样”、“圆房”、“关你么事”、“半根筋还是母夜叉”、“呆瓜”、“牛屎耙”、“止渴”、“光抽烟”、“那怎么搞”、“小老子”。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黄梅戏是中国南方一种重要的戏曲剧种,其表演艺术有着独特的特点,下面将对其特点进行探讨。
第一,唱腔独特。
黄梅戏的唱腔是以湖北黄梅县为中心的流行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糅合了很多音乐元素,包括曲调、节奏、音色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它的唱腔既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民族风格。
黄梅戏的唱腔以其婉转动听、卷帙浩繁、由柔到刚、由慢到快的音调变化魅力着听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唱腔是“打板子”和“打旋儿”两种。
第二,化妆特殊。
黄梅戏中表演者的化妆风格独具一格,通过化妆对人物的特征和气质进行暗示和表现。
如妇女的脸色白皙红润,眉毛纤细鹅形;男性的脸色黄黑,眉毛厚重而浓,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
同时,黄梅戏中的人物妆型精细、妖魔梦幻、草原风光等构思新颖、造型优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和特色。
第三,表演动作婉约。
黄梅戏的表演动作被称作“黄梅派动作”,处理方式以婉约为主,具有柔美和性感的特点。
在舞蹈、歌唱和演技方面,黄梅戏表演者需要充分表现出服饰、动作、表情的美感,并表现出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尊重、纯洁、宽容、正义的精神内涵。
第四,情感深刻。
黄梅戏以情感描写为主导,情感表达具有深刻感人的特点。
在处理父子之情、娇媚少女之情、恋爱之情、悲伤之情、宿命之情等方面,都能充分表现黄梅戏的独特魅力。
它通过舞蹈、唱腔和表演等多种形式,来传递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让观众在情感上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总之,黄梅戏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唱腔、化妆、表演动作和情感表达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摘要】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其唱腔特色独具一格,以紧凑悦耳的旋律和动人的表达方式著称。
在表演形式方面,黄梅戏注重唱腔与动作的结合,表现出情感的深刻和真挚。
服饰道具丰富多彩,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携带各种戏剧道具,营造出戏曲般的氛围。
舞台布景精美细致,通过舞美设计展现出戏剧场景的真实感和美学价值。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观众深入探索其中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底蕴。
【关键词】黄梅戏, 表演艺术, 特点, 历史渊源, 唱腔特色, 表演形式, 服饰道具, 舞台布景, 独特魅力1. 引言1.1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黄梅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黄梅戏的表演艺术中,有许多特点值得探讨。
这些特点包括其历史渊源、唱腔特色、表演形式、服饰道具以及舞台布景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戏曲形式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欣赏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韵味的艺术形式。
2. 正文2.1 历史渊源在清朝时期,黄梅戏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当地一种深受欢迎的文艺表演形式。
黄梅戏的曲艺形式以古曲新词为基础,融合了当地的民俗和风土人情,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演员参与其中。
2.2 唱腔特色黄梅戏的唱腔特色是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在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梅戏的唱腔一般由主唱、配唱、合唱组成,主唱负责扮演主要角色,配唱则用于衬托主唱的情感表达,而合唱则用于加强气氛和场面的烘托。
黄梅戏唱腔的特点之一是情感充沛,歌声变幻莫测。
演唱者在唱腔过程中会根据角色的性格、情绪变化等因素,通过音调、音量、音色等细微变化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
黄梅戏美学品格
黄梅戏美学品格是指黄梅戏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
黄梅戏美学品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唱腔:黄梅戏的唱腔婉转柔和,以细致的表现情感为主,给人一种深情表达的感觉。
2. 服装:黄梅戏的服装注重颜色搭配和细节处理,服装飘逸、华美,营造出精致绚丽的舞台效果。
3. 舞蹈:黄梅戏的舞蹈动作繁多,表现出女性柔美、灵活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男性的刚劲和力量。
4. 情感表达:黄梅戏以情感表达为核心,注重情感的细节表达,通过细致的情感描写来打动观众的心。
5. 人物刻画:黄梅戏对人物的刻画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力图刻画出人物的多面性和内心世界。
总体来说,黄梅戏美学品格注重情感表达和细节处理,讲求细腻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内涵表达,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黄梅戏中的和谐意蕴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安徽黄梅县。
它的歌唱方式柔婉动听,意境深长,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黄梅戏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私人情感,还有着浓郁的和谐意境。
其和谐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和谐。
黄梅戏的表演和歌唱都具有独特的抒情性。
演员们的表演,歌唱,和动作都是十分柔美的,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情感交融,相互支持,完美展现了人间真情。
2.音乐和谐。
黄梅戏的音乐旋律平和,柔和浪漫,旋律优美,富于层次感和韵律感。
演员们的嗓子也非常有特色,具有独特的婉转柔美的音质,在演唱过程中渗透出对生活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3.文化和谐。
黄梅戏的剧本环绕着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风俗、民俗、文化和习俗。
人们通过黄梅戏的表演和歌唱,可以感知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这种文化和谐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艺术与人性和谐。
黄梅戏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人性的善恶、纯真与欲望等各种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中的各种复杂情感,以及每个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总的来说,黄梅戏中的和谐意蕴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自己心中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在现代都市里,和谐已经变成了一种无形的行为艺术,了解和感悟黄梅戏的和谐意蕴,对于提高现代人类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黄梅戏的审美特质
来源:安庆晚报 2009-05-24 黄梅艺苑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审美范式和艺术规定性,对这种艺术规定性加以改变,就会使原有的范式产生变化,其艺术结构内在蕴含的意义也将产生改变。
如唐诗走到巅峰时变成宋诗和词,但唐诗变成宋词,其中的华夏艺术精神并没有失掉,这就启示我们,黄梅戏的改革,最不能扬弃的是皖江文化及其精神所显示的审美特征。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硕士生导师、2006-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梅戏改革与传承研究》第二主持人方锡球教授说,戏曲语言,包括唱词和台词要保持地域文化的审美风格。
一般而言,黄梅戏语言易于入耳,让人感到亲切,一听就是山野飘来的阵阵清风。
曲调既不能是老的调子,唱腔也不能过于华丽。
吸纳、包容是必要的,但不要失掉了谁吸纳、谁包容这一主体,否则极易形成乐音杂烩,不是黄梅戏音乐了。
目前,黄梅戏的语言和唱腔形成了优美朴实的风格,其经典剧目的唱腔与表演动作、舞台美术早已融为一体。
在黄梅戏改革过程中,面向审美文化建设实际,可根据剧情需要,选择比较合适的传统唱腔用以塑造人物形象。
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受众审美情趣与艺术水平的提高,黄梅戏音乐也必须不断创新,但展示剧种的独特风貌与韵味,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过去的十几年,对黄梅戏唱腔争论较多,主要是淡化了传统的黄梅调,作词也不够贴近生活,似乎是在为流行歌作词。
同时,在方言问题
上,没有或较少用方言,失去黄梅戏特色。
黄梅戏的传统唱腔是最朴素、最明白易懂、最能表达人情的,所以黄梅戏改革必须保留这一唱腔的精神。
传统的唱腔不能一下子全丢,是黄梅戏改革应有的底线。
近二十年来,黄梅戏注重汲取其它剧种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具有当代生活意绪和社会场景,这是从严凤英时代就已经开始的尝试,不同的是,严凤英等人创造出了经典,而近年则难以出现十分优秀之作。
这里一方面固然与商业文化和理性主义渗透到戏曲领域有关,另一方面,恐怕不能说与改革和传承的尺度把握失当有关。
黄梅戏歌剧化、话剧化倾向,生角女性化———尤其是唱腔尖细高腔化,使黄梅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唱腔的优美特征、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是黄梅戏不同于其它剧种的最本质东西。
它有别于越剧的抒情、典雅风格,也有别于京戏的阳刚、浑厚之美。
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兄弟剧种的养料,关键是化用,并使之成为黄梅戏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
都市空间的黄梅戏
看看门道·历史
来源:安庆晚报 2009-05-24 黄梅艺苑
193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江堤溃破,大片良田村庄变成泽国,平时在乡村演出的黄梅戏艺人,随着离乡背井的灾民涌入安庆市区,起初是卖唱糊口,经过一段时间流动演出后,颇受安庆市民的欢迎,终于进入戏院挂牌卖票,进行营业性的固定演出。
其时,
安庆市内出现了两个公开演唱黄梅戏的剧场,一个是“新舞台”,另一个是“爱仁戏院”。
这两个剧场每天演出黄梅戏,持续多日,影响逐渐扩大,并使得黄梅戏的面貌在这种正规的舞台演出过程中悄然发生了变化。
黄梅戏的审美趣味渐渐发生了一些偏移,逐渐形成起来的新的城市黄梅戏观众群体和为数不少的黄梅戏迷,多是安庆市内的店员、学徒、小商贩以及各种下层市民和家庭妇女。
这些人深受城市文化的熏陶感染,总体文化知识水准高于以前黄梅戏的基本观众--乡村农民,艺术趣味也有所不同。
在新的城市观众和戏迷的无形影响下,早期黄梅戏中一些粗俗低级的插科打诨,过于肉麻的动作和荒诞不经的情节逐渐从舞台上淡去,戏中情节的逻辑性加强了,临时增减的水词减少了,人物的感情交流细腻起来,所有的剧目仿佛都在城市的舞台上从粗糙向精细打磨了一番。
黄梅戏新观众层对黄梅戏的艺术期待,无形中成了黄梅戏在艺术上继续发展的动力。
刘方婷整理。